告诉孩子你拒绝他要求的原因,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之处,这样建设性的批评,不但能够使孩子放弃不合理的要求,可能他还会主动修正今后类似的行为。
有一次,我和妻子包饺子。桐桐觉得好玩,也想学。
因为她太小,根本学不了,妻子就递给她一小块面团,让她捏着玩。这样,桐桐自己一会把面团拉成长条,一会把它捏成方形,变着花样地玩,十分开心,也不再打扰我们。
终于,饺子包好了。等水烧开后,妻子把饺子下进锅里。桐桐看见了,也学妻子的样,把手中的面团扔进了锅里,笑嘻嘻地站在旁边等待着饺子出锅。妻子瞪了一眼桐桐,因为忙于下饺子,忍住没有发火。
我也看到了桐桐这一举止,那个面团在她小手里揉搓了好长时间,已经很脏,我很生气,甚至想狠狠地揍她一下。
但是,我没有那样去做,而是走上前,拉着桐桐的小手说:“爸爸知道你想跟着我们学做饭,这是件好事,爸爸支持你。但是,你不该把玩了很长时间的面团扔进锅里,因为它很脏,有细菌,会让身体生病。”
桐桐点点头说:“爸爸,我知道了,下回再也不这样干了。”
孩子在学习做事的过程中,很容易做错事。此时,如果你上前批评、打骂孩子,不但使孩子恐惧,还会打击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如果你能先对孩子想做事的行为进行肯定,再指出孩子后来做错的地方,这样建设性的批评,孩子不但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也会乐于接受你的指导。
记得我八岁左右的时候,特别调皮,喜欢翻跟头。有一次正翻得高兴,不想一下子摔倒在地,手指握在了一团,等起身后发现,左手食指与中指并在一起,分不开了,而且十分疼痛。
我当时很害怕,担心母亲责罚,就没敢把这事情告诉她。为了避免母亲发现,我总是把左胳膊耷拉下来,有时候用别的东西遮掩。
后来,手指肿了,而且越来越疼痛。我实在忍不住了,才把手指拿出来让母亲看。
现在我还记得她当时的神情,她用双手轻轻地握着我的左手,放到自己的心窝处,眼里流出了泪水,颤着声音问:“孩子,你怎么弄成这个样子?”
我小声地说:“前天翻跟头摔的,没敢对你说。”母亲听完我的话,眼里闪现一丝严厉的光,随即就柔和了下来。
她哽咽着说:“孩子,我对你严厉,也经常批评你,但你要记得,妈妈任何时候都是爱你的,不管出了什么事情,你都应该对妈妈说,更何况手指受如此大的伤。”说完话,妈妈流着泪背起我去了医院。
从那时候我才知道,每次犯了错误,妈妈批评我,都是冲着我做的事,根本没有针对我本人。
孩子爱动、好玩,经常会做错事情。这时候,你对孩子的批评可能会很频繁,甚至十分严厉。但是,批评孩子,必须要让孩子知道,你只是针对孩子所做的事情,而不是冲着他本人。否则,孩子会认为你不再喜欢他,对你产生恐惧心理,有什么事情不敢对你说,从而导致亲子关系疏远,不利于教育孩子。
一天吃过晚饭,桐桐洗漱完毕,我和妻子送她上床休息。
桐桐看见桌上放着糖果,偷偷地拿起两块,握在手心里,躺在床上假装睡觉。她的这一举止,我与妻子两人都看在了眼里。
妻子当时就很恼火,她端起桌上的糖,面朝着躺在床上的桐桐说:“把你手中的糖给我!这么大了,还不能控制自己。”
桐桐不松手,也不吭声。
“你这个不听话的孩子,到底听见我说话了没有?”妻子更生气了。我拉了拉她的衣服,示意她先出去。
然后,我坐在桐桐床前,温和地对她说:“桐桐,我知道你现在想吃糖,但是爸爸早给你说过,睡觉前吃糖对牙齿不好,你现在要吃,就做得不对了,是不是?”桐桐点了点头。
“把糖果给我,白天再吃,好吗?”桐桐犹豫了一下,虽然有些不甘心,但还是把手中的糖果递给了我。
孩子控制力差,有时候会经不住诱惑,比如不顾危险地玩耍、到商场要买各种零食,等等。这时候孩子即使明显做得不对,如果你只是粗暴地喝斥孩子,他会以为你不再爱他。
告诉孩子你拒绝他要求的原因,让孩子明白自己做得不对之处,这样建设性的批评,不但能够使孩子放弃不合理的要求,还会积极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