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咬耳朵:跟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50种方法
48177900000027

第27章 你絮絮叨叨,真烦人——啰嗦教导要不得

父母和孩子最大的矛盾之处,就是父母自认为是在苦口婆心、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而孩子则认为父母是在剥夺自己的自由,用父母的所谓经验来解读自己的人生。从各自的角度来说,双方都没有错误,错的只是没有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如果父母能够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行为和语言来达到教育目的,那就会和孩子成为朋友,并很好地完成教育。

亲密关系关键词:沟通,协商

家长教育反思:

1.你和孩子是否经常会因为观点不一致而产生矛盾?此时,你是否愿意放下自己的观点,去听听孩子的心声?

2.你喜欢用唠叨、不断提醒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吗?

3.你做不到的地方,会不会强迫孩子去做?

4.你是否能够在教育上与时俱进?

一份儿童心理学调查报告显示,如果父母太唠叨,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很强的反叛心理。同样的道理,说一句,孩子会听,说十句,孩子就会当耳旁风。

我们总认为,孩子是属老鼠的,撂爪就忘,需要父母不断提醒。实际上过多的提醒会成为孩子的接受障碍。很多孩子不堪忍受没完没了的唠叨,有些孩子甚至会以自残来表示反抗。

我在东北开会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0岁的小姑娘,就因为忍受不了母亲的唠叨,把自己的眉毛和头发全剪掉了。

这个小姑娘叫菲儿,活泼可爱,喜欢打扮自己,就连玩电脑小游戏,都玩打扮游戏。平时,对妈妈爸爸的穿戴也会品头论足一番。

菲儿的妈妈是一个很朴实的农民,不喜欢女儿把时间浪费在打扮上。每次,见到女儿在镜子面前就会说:别臭美了,有时间去看看书。女孩子容貌再好,也得有知识才行。

或者说:“你知道什么人喜欢臭美吗?都是那些不学无术的人。把时间都浪费在打扮上,还有什么心思学习。长大了,没有能力,就只好靠描眉画眼来买饭票。”

亦或者说:“没有那么好的容貌,再打扮也没用。不如踏踏实实地学习,多长点本事,将来也能靠自己。”

……

这样的话是一箩筐一箩筐的,听得菲儿耳朵都起茧子了,非常厌烦。

菲儿也知道自己不应该把时间过多地浪费在打扮上。一天,她向妈妈保证从此不再浪费时间,只在闲暇时,给她的玩具娃娃打扮。

但妈妈说:“你都是大孩子了,别玩什么玩具了。你可得长点心了。没心没肺的会毁了你。”

本来,菲儿正在作保证,但听了妈妈这话,完全崩溃了,一生气,就趁着妈妈不注意,拿着剪子和剃须刀,把自己的眉毛和头发连剪带刮,弄了个一干二净。

只要是和孩子沟通,就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听孩子的说辞,也不注意场合,一味只是要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孩子,这样做只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导致反抗,甚至自残。

新年时,桐桐一直追着北京台看电视剧《新西游记》。看到唐僧和孙悟空相遇那段时,桐桐笑得合不拢嘴。

那段的情节大致如下:唐僧问孙悟空:“你家住哪里?你的父母是谁?”孙悟空说:“我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没有父母。”

“人怎么可能没有父母,人怎么可能从石头缝里蹦出来呢?”“是啊,人是不能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无奈地说。“那么你家住哪里?你的父母是谁?”

……

看完之后,我说:“好唠叨的唐僧啊。”

桐桐指着我们说:“你们俩就是唐僧,会翻来覆去地问问题。”

我和妻子都感觉很诧异,我们自认为很懂教育,不会没完没了地就一个话题和孩子唠叨。于是,我们问桐桐为什么这么说。

桐桐说:“我妈从幼儿园接我回家,到家后先检查我的书包,看我丢了什么没有。我要是没丢,她就说,‘不错,明天继续保持。’我要是丢了,她就会说,‘今天又得记过了。’”

妻子想想,她的确这样做过,可是她还是觉得委屈,那也不能算是唠叨啊。桐桐又继续对我说:“爸爸也喜欢唠叨,比妈妈还严重。”妻子一听,很感兴趣,催桐桐快讲。我瞪了妻子一眼,桐桐看见了,笑起来。

笑完后,桐桐说:“我爸最婆婆妈妈了,他总是把我当小大人,给我讲教育,谁的教育对,谁的教育不对。好像我是老师。”

我一听,很汗颜,可能是职业习惯,看电视,遇到问题,我会跟桐桐讲讲,走路,遇到问题,我也会跟桐桐说说,看来,我真的比妻子还唠叨。

父母总是太着急,希望尽早交给孩子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但孩子毕竟稚嫩,对大道理感到厌烦,这些道理,只会让他形成对父母不好的印象。

据嘉嘉说,十几岁不叫青春期,而叫“捂耳朵时期”。我很奇怪,问她为什么叫这个怪名字,她说:“很简单,我们有自己的主见了,可父母还是会往我们的耳朵里塞东西。”

这个词形容得好,我不禁笑起来,可是又替父母抱不平,于是就故意幼稚地和嘉嘉争论道:“那父母说得对呢,你们也捂耳朵,那不是要错过好多东西了。”

嘉嘉振振有词地说:“没啥不能错过的,我们又不傻。其实很多话,我们说得比大人还好呢。就‘好好学习’来说吧,我们能做出几百个版本,而且各具风格,不会重样。”

“可你得知道,你们对人生理解得太浅,可能把这些话都当成空话。大人吃过的盐比你们小孩吃的饭都多,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

“得了,叔叔,我一直以为您会不一样呢,看来您也会说吃盐吃饭的话。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吃那么多盐,那有什么可骄傲的。吃盐了,我们自然会知道咸不咸了。”

很有道理!

简单的道理从父母嘴里说出来,总是无力的。要让孩子接受教训,与其父母教导他,不如让生活直接教育他。

我们无法忍受夏天苍蝇的嗡嗡嗡,孩子又如何忍受得了我们的嗡嗡嗡呢?持续不断地教育孩子,总使用教育的口吻和孩子说话,或者同样的话每天重复不断地说,都会让孩子变得厌烦,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