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驭海史话:人海和谐共生之路
48181600000008

第8章 和谐人海——“吃”的底线(2)

哪种藻类可以用作防水层

有一种生长在海底的蓝藻,繁殖很快,长得特别茂盛,能在海底上形成致密的防水层。把蓝藻种在盐田的盐池里,还能防止盐池渗水。

在盐田里还可以养卤虫。卤虫又叫丰年虫,是一种很小的甲壳类动物,是虾的远房亲戚。这种动物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既可以当海洋养殖动物育苗期间的饲料,又可以从中提取胡萝卜素,作为功能食品和药品。

大米草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饲料,可以种在海边的滩涂上。

巨藻的生长速度很快,在海中大量种植,收获回来可以作为燃料发电,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可再生能源。

对虾除了用放流的办法增殖外,还可以在海边筑虾池引海水养殖。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养对虾致富的人很多,对虾也曾大量出口。养对虾最关键的技术是育种、防病和育肥。可是后来养对虾的人多了,养虾池内虾的密度过高,投饵过多,使池内的水营养过剩,连沿海的海水也受到污染,有时滋生了大量的藻类,产生“赤潮”灾害,把海水中的氧都消耗掉了。海水受到污染,虾就容易生病和死亡。对于对虾的疾病,最近几年研究出了一些防治的办法,可是还没有完全解决。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一些养虾池里的对虾大量死亡,我国的对虾养殖业受到很大打击。

除了对虾以外,还可以养斑节虾、罗氏沼虾、南美白虾和龙虾等,这些虾的抗病能力比对虾强。

蟹的人工育苗解决之后,可以在海边的池里或人工礁里养殖。

贝类的活动范围不大,最适于养殖,也不需要很多饵料。我国的贝类养殖发展很快。现在养得最多的是扇贝。扇贝的闭壳肌很发达,味道鲜美。在人工养殖以前,用扇贝的闭壳肌晒成的干贝是很名贵的海鲜。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几个新的扇贝品种,开发出养殖方法,十几年来,已经在沿海大量养殖。扇贝养在网箱里,网箱浮在海面。扇贝以海里的浮游生物为食,在网箱里逐渐长大,过一段时间就把网箱收上来,把寄生在贝壳上的藻类和其他海生动物清除干净再放入海水中,很短时间就可以收获。鲍鱼不是鱼,是贝类,也是一种名贵珍稀的海鲜。它的壳叫石决明,是一味中药,它生活在礁石上,现在也已找到育苗方法,放到海边的海水池子里养。海参、海胆也开始有人在海水池子里放养,收获也不少。贻贝可以用风箱养。牡蛎养殖的历史很久,可以在插在滩涂上的竹片或浮在海面的竹排上养。海滩上则宜养蚶、蛤和蜂等贝类。珍珠贝体内如果进入沙粒之类的异物时,它就会分泌出液体来把异物包裹起来,久而久之,形成光彩夺目的珍珠。广西合浦历史上就以产“南珠”而驰名于天下。在我国,养贝取珠现已发展成为一种产业。

发展农牧场,海洋有陆地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陆地只有表面一层可以利用,而海洋上可以分层利用海水,加上海底,就变成立体的海洋农牧场。鱼虾贝藻混养比单纯养一种水产好得多,可以造成局部适宜的生态环境,对营养物的利用更加充分,有些品种的废物恰好是另一些品种的食物。山东、辽宁渔民同时养多种水产:上层透光,适于养海带、紫菜等藻类;中层用网箱养扇贝;下层养鱼;底层养海参、海胆、蟹等。适当地组合,既节约海面,减少投资,还能防止生物生病,创造更清洁的环境,各种产品产量都能增长,真是一举多得!

长期以来,人类在内陆淡水养鱼和围海养鱼中,探索了一定的养殖经验,但是,这离在海洋上开辟牧场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鱼类的繁殖和生长是依赖海底的地形结构的,如果这种地形和结构遭到了破坏,鱼类就会迁徙。生活在巴伦支海中的红鲈鱼和鳕鱼,就因为在19世纪末这一带海域的底层被拖网破坏,海底结构和海底植物受损,使它们失去了必要的生活条件和饲料。

在意大利热那亚沿海,意大利人把1000多辆废弃的汽车投到海底,过了一段时间,这些旧汽车周围长满了水下植物,许多鱼、虾及海洋动物被吸引到汽车周围。这些作为鱼礁的汽车周围,成了人们高产的捕捞基地。

在美国的一座钻井平台周围,最先引来了一批较小的鱼虾,没多久,大鱼也来了。很快,这一带海域成了一个繁荣的鱼世界,奇怪的是,等钻井平台撤走,鱼群也消失了。

这给了人类许多启示,建造人工鱼礁就等于开辟了海洋牧场,这种海洋牧场像磁石一样把鱼类吸引过来。

鱼类为什么喜欢人工鱼礁

鱼类寻找人工鱼礁,原因并不深奥,这些人工鱼礁,利于鱼类隐蔽,海中猛兽袭击它们时,有人工鱼礁阻碍,猛兽难以发挥威力。同时,人工鱼礁上生长出一些藻类,这些藻类是鱼类的饵料。

海洋牧场的开辟除了设置人工鱼礁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为鱼类建造一个固定的“家”。

日本四面环海,但大陆架浅海区太狭窄,渔业资源很贫乏。聪明的日本人从1950年起,就开始为鱼类建造“家”。位于东京湾口的横须贺市鸭居区,1956~1958年为鱼类建造了200多间新居,1965~1968年又增加了715间。结果,日本人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目前,日本人已在3300个地点为鱼类建造了78.7万间新居。建造这些鱼类新居,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但日本人所收获的价值,远远超过其投资。

鱼类牧场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新生产领域,并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鱼产品。那么营养丰富的牡蛎类能不能在海中人工养殖呢?

牡蛎采集和养殖最先出现在法国,后来传到整个欧洲。1967年,仅在大西洋沿岸阿尔卡雄到埃居翁之间就收获了5亿个牡蛎。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贝类养殖场中,或是把牡蛎放在吊篮中吊养,或是用绳拴起来系养。

海洋牧场的另一方法是“移植”。

人类用人工培育鱼的幼苗,待生长到一定大小后,放流到自然水域成长,借以增加资源,提高海洋生产力。这一做法,日本人称其为“栽培渔业”,欧美则称为“增殖业”。人类在100多年前就开始了人工培育和放流海洋鱼、贝和虾种苗,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增殖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然放养,这种方法是把刚孵化出的幼鱼放流到沿海水域作为资源增殖的一种方法;二是粗养,即采取自然纳苗,饲养一些河口鱼和洄游性鱼类;三是围养,由人工养殖幼苗,控制产卵和受精。另外,世界水产新的养殖技术方法还有海水网箱养殖和网围养殖。

2011年5月24日,随着200个混凝土人工鱼礁礁体被慢慢投入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标志着中国首个热带海洋牧场正式开建,未来海洋渔业部门还将利用这里的自然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大型人工海洋渔场,增加海洋渔业资源。

建设海洋牧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由自然集捕型旧渔业向增殖型新渔业的转变,是人类与海洋打交道“悟”出来的经验。海洋牧场的兴起,将为人类开发海洋生物,使面临资源日趋贫乏的海洋渔业生产带来新的活力。

随着海洋牧场的开发,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将应运而生,用不了多久,海洋牧场这个在今天看来是陌生的词,会让人类逐渐熟悉起来。

蓝色保健箱

当被污浊的空气熏染得呼吸不畅、被嘈杂的噪声搅得心烦意乱的都市人们,走下拥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似的车厢,来到大海身边的时候,便欣然走进了一个清新、宁静的世界。

海洋,不仅奉献给人类宝藏和食粮,还使人类益寿延年。科学家认为,海水的比热系数较大,白天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热量,夜晚又将大量的热量释放出来。因此,一年四季,气温变化不大,是一个良好的自然“空调机”。这样能保证人体的代谢稳定,内脏负担均衡,对人体健康有益。

大海波涛澎湃,海浪的撞击可以产生大量的负离子。据测定,海滨地区的负离子浓度高出内陆的1倍。负离子使空气清新,人们呼吸这样的空气,心旷神怡,增进健康。特别是在工业化的社会里,被空气污染困扰的人们,能呼吸到这样清新的空气,对健康长寿大有裨益。

民间曾流传着“海水亦良药,可祛风瘙癣”的说法。这是因为海水有杀菌的作用,常在海水中泡浴,可祛皮肤上的癣。另外,那涌动的海水,对身体还有按摩作用,夏季洗洗海水浴,会使人浑身舒畅。

大海,不仅创造了一个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环境,而且还为人类提供了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辽阔的海洋,是人类硕大无比的“保健箱”。

我国传统医学已经知道很多种海洋生物可以入药。例如鲍鱼、牡蛎、砗磲、珍珠贝和海龟等的壳可以明目、镇惊;海马、海龙是增强神经功能的补药;海蛇是治疗风湿的良药;鹧鸪菜可以驱除消化道内的寄生虫;珍珠粉和珍珠贝壳内层的粉既可以内服,有定惊安神、清热益明的功效,外用还可以治眼病,并可使皮肤细腻。

章鱼能治什么病

章鱼尽管相貌丑陋,但是却有很好的治病健身的作用。《本草纲目》中说章鱼能够“养血益气”,《泉州本草》中则说章鱼“主治气血虚弱,痈疽肿毒,久疮溃烂”。并且告诉人们,用章鱼治疗痈疽肿毒的方法是把章鱼捣烂后,用冰片调和均匀,敷在患处。现代科学研究还发现,章鱼中含有的牛磺酸能保护视力,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降低血压,防治胆结石,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另外,研究人员还从章鱼中提取到一种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多肽成分和能够抑制肉瘤的物质。它们有可能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新药物。

海鱼的肝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D,身体衰弱、缺钙、患肺结核病的人吃了可以强壮身体。海鱼的内脏、骨头里的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很好的保健功能食品,对心血管、脑神经有益,难怪广告里把它冠以“脑黄金”的美名了。藻类可以提取藻酸双酯钠(简称PSS),是心脑血管病和高血粘度综合征的防治良药,在国际上得过金奖。珍珠精母注射液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新药,用量小,疗程短。刺参多糖注射液是用一种海参的粘多糖制成的滋补剂,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对血栓性疾病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也有疗效。褐藻淀粉硫酸酯(简称为LS)也能抗凝血、降血脂、抗血栓。甘露醇酸酯可以降血脂、降血压。“海力特”是一种新型的海洋免疫增强药物,对乙型肝炎、肿瘤有很好的疗效。从海洋生物中精炼出来的药物除了有对心血管病有特效的品种以外,还有治疗糖尿病的良药。

用海洋生物还可以制成很多其他药物。例如从海洋头孢菌素中可得到用途很广的广谱抗菌素先锋霉素。从海绵的阿糖酸苷可得到抗白血病的药物。用河豚毒素能提出缓解后期癌症的药。褐藻酸钠对放射性锶有特殊的抑制功能,是抗放射性病的药物。柳珊瑚中有前列腺素,能有效地使人类避孕、助产、降血压,还能使牲畜怀驹增产。沙蚕的毒素是理想的无残毒农药,而沙蚕是海滩上的主要“居民”,海边的人用沙蚕当鱼饵钓鱼,它们的数量很多,我国沿海都有分布。从海藻中也能分离出杀虫、抑制真菌的活性物质。从海洋天然有机物中还能提取细胞分裂素,这在细胞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材料。

牡蛎、蚶、蛤的壳中含有大量石灰质,在窑里焙烧后,可以制成活性钙,这种药物比较容易被人体吸收,缺钙的人吃了可以补钙。甲壳类动物虾、蟹的壳内的甲壳素是一种几丁质,成分跟人的皮肤很接近,可以用来制造人造皮肤,在外科手术和医治烧伤中很有用,覆盖在伤口外面,能使伤口很快愈合。

除了药物以外,还有很多重要试剂也是从海洋生物体内取得的。河豚和海豚虽然只是一字之别,可完全不是一类动物,河豚是人们对生活在海水里的豚科鱼类的俗称。这种鱼在受到攻击时,能吸收空气,使身体膨胀成一个球,把敌害吓跑。河豚肉很鲜美,是江南的名菜,可是它的血液和内脏有剧毒,一不小心吃了就有丢掉性命的可能。江阴人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河豚的毒素有很大用处,可以在神经生物学、生理和药理学中作为试剂。鲎是一种样子奇特的甲壳动物,像安了一条尖尾巴的钢盔,它的血是蓝色的,可以做成临床检验用的试剂。

流行食品——磷虾

海洋中最大的水产资源不是海洋鱼类,而是海洋中的磷虾。磷虾主要生长在南极,南极磷虾的总量有50亿~60亿吨,即使每年只捕捞1%~2%,也要比全世界的渔产量的总和还要多。磷虾将是人类蛋白质的主要提供者,将会成为人类的一种重要食品,并将成为本世纪的流行食品。

很早以前,人们传说地球最南端有一块富饶的土地,南极陆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航海探险家去寻觅。1768~1775年,英国探险家库克带领船队到南极圈去探险。

一天,库克的船队正在南极海域航行。库克拿着望远镜观望,发现远处大海中隐现一片紫红色的“沙滩”。库克异常激动,以为发现了“新大陆”。库克指挥船队靠近“新大陆”。驶近一看,“沙滩”消失了,眼前看不见陆地,仍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才发现那片“沙滩”原是一大群虾群。

这一大群虾群便是南极磷虾。南极磷虾大都生活在距南极400~1800千米的水域里。它们喜欢集群活动,常常形成上百米宽的阵容。随着它们成群结队地游动,海面上银波闪耀,一片流萤飞舞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