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疗保健推拿按摩实用手册
48181800000027

第27章 腧穴取穴定位及所治疗的病症(20)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用按法、摩法、擦法、推法)。孕妇慎用。

(五)石门

【穴位位置】在下腹部,脐下2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腹壁浅静、动脉分支及腹壁下静、动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的皮支(内部为小肠)。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不通为石,古代传说针此穴可使妇人绝孕,犹如石门不开,闭开不受,所以称此穴为石门。

本穴是三焦之墓穴。

【生理功能】补肾壮阳,调经止带,健脾利下。

【主治病征】腹胀痛坚硬,泄痢不禁,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产后恶露不止,小腹痛,水肿,尿频尿急尿痛,小肠疝气,尿闭。

【配伍穴位】配太冲、三阴交治疗闭经;配三焦俞、关元、三阴交治疗尿闭、遗尿和月经不调。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孕妇慎用。

(六)气海

【穴位位置】在下腹部,脐下1.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腹壁浅静、动脉分支及腹壁下静、动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的皮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脐下肾间动气为先天元气,此穴居脐下一寸半是生气之海的部位,所以称此穴为气海。

【生理功能】补益气血,调血固精,温肾固元。

【主治病征】功能性子宫出血,赤白带下,月经不调,产后出血,小腹痛,遗尿,遗精,小肠疝气,泄泻,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不孕,中风不语,面神经炎,口斜眼歪,人事不醒。

【配伍穴位】配关元、天枢、足三里治疗慢性腹泻;配水沟、足三里、手三里、百会治疗中风不语,面神经炎,口斜眼歪,人事不醒;配肾俞、关元俞、气海俞治疗不孕症。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七)阴交

【穴位位置】在下腹部,脐下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腹壁浅静、动脉分支及腹壁下静、动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内部为小肠)。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本穴为任脉、冲脉两阴脉之交会穴,所以称此穴为阴交。

本穴是任脉、冲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补益下焦,调经止带,调理冲任。

【主治病征】脐周疼痛,功能性子宫出血,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腹满,水肿,小肠疝气,阴部搔痒多汗,产后恶露不止。

【配伍穴位】配维胞、气海治疗腹股沟斜疝;配隐白、三阴交、气海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配大横治疗腹满。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

(八)神阙

【穴位位置】在腹中部,脐的中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内部为小肠)。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神阙即神气通行的门户,此指胎儿赖此处从母体获得营养以发育之意,所以称此穴为神阙。

【生理功能】调理胃肠,益气固脱,健脾理气。

【主治病征】泄痢脱肛,腹胀肠鸣,水肿臌胀,面神经炎,口斜眼歪,中风不语,人事不醒。

【配伍穴位】配气海、关元治疗中风不语、面神经炎,口斜眼歪、泄痢脱肛;配中脘、足三里治疗腹胀。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

(九)水分

【穴位位置】在上腹部,脐上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腹壁下动脉、静脉;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前支内侧皮支(内部为小肠)。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小肠能泌别清浊,穴当其处,通便利水,所以称此穴为水分。

【生理功能】调理胃肠,健脾利湿,调理冲任。

【主治病征】尿闭,尿频尿急尿痛,肝硬化腹水,水肿臌胀,胃虚胀,腹痛肠鸣。

【配伍穴位】配章门、脾俞、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治疗肝性水肿膨胀;配阴陵泉、足三里治疗腹胀肠鸣;配中极治疗尿频尿急尿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可炙。

(十)下脘

【穴位位置】在上腹部,脐上2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支内侧皮支(内部为横结肠)。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居胃的下部,所以称此穴为下脘。

本穴是任脉、足太阴脾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主治病征】腹胀腹痛,消化不良,呕吐反胃,腹坚硬有肿块,臌胀消瘦。

【配伍穴位】配中脘、足三里治疗呕吐反骨、消化不良;配足三里、胃俞治疗呕吐反胃;配天枢治疗腹胀肠鸣。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一)建里

【穴位位置】在上腹部,脐上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支内侧皮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居脐上3寸,有调理腹内脾胃的作用,所以称此穴为建里。

【生理功能】健脾利湿,和胃消积,理气降逆。

【主治病征】胃脘痛,呕逆,腹胀,肠鸣,水肿,不思饮食。

【配伍穴位】配天枢、上巨虚治疗腹胀肠鸣;配胃俞、脾俞治疗胃病;配水分治疗水肿;配中脘治疗胃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二)中脘

【穴位位置】在上腹部,脐上4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当胃幽门部)。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居于胃的中部,所以称此穴为中脘。

本穴是手太阳小肠经、少阳、足阳明胃经所生,任脉之交会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胃之募穴。

【生理功能】调理中焦,和胃降逆,温中化湿。

【主治病征】腹痛,胃痛,腹胀,肠鸣,呕吐,吐酸,泄泻,黄疸,失眠,头痛,哮喘,虚劳,急性胃肠炎,荨麻疹,高血压,中风,子宫脱垂,神经疾病。

【配伍穴位】配公孙、内关、足三里治疗胃痛、腹胀、腹泻;配上脘、下脘、建里治疗胃病;配肝俞、胆俞治疗黄疸。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三)上脘

【穴位位置】在上腹部,脐上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内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居胃的上部,所以称此穴为上脘。

本穴是任脉、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理气和胄,降逆止呕,理气健脾。

【主治病征】呕吐纳呆,胃痛,腹胀腹痛,反胃呃逆,惊悸,黄疸,腹积坚硬,虚劳吐血。

【配伍穴位】惊悸配内关、心俞;配中脘、内关治疗胃痛;配足三里治疗腹胀。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四)巨阙

【穴位位置】在上腹部,脐上6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是心之募穴,巨阙的含意是心主之宫城,主治神不守舍,所以称此穴为巨阙。

本穴是心之募穴。

【生理功能】和胃降逆,宁心安神,补中益气。

【主治病征】呃逆上气,胸满短气,反胃吞酸,神经疾病,痫证,心悸,胸胁痛,急性胃肠炎。

【配伍穴位】配膈俞、内关治疗反胃、吞酸;配间使、心俞治疗癫痫;配阳陵泉、日月治疗胸胁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五)鸠尾

【穴位位置】在上腹部,剑突下,脐上7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胸骨剑突似斑鸠之尾,穴在其下方,所以称此穴为鸠尾。

本穴是任脉之络穴。

【生理功能】和胃降逆,宁心安神,消肿止痛。

【主治病征】心悸胸痛,咽喉肿痛,腹胀,胃脘疼痛,神经疾病。

【配伍穴位】配内关、灵道治疗心悸;配申脉、后溪治疗癫痫;配水沟、少商、隐白、上星治疗神经疾病;配膻中治疗胸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六)中庭

【穴位位置】在胸部,胸剑联合的中点。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宫前场地为庭,心为君主之宫,君主所在处为宫殿,穴在膻中之下,所以称此穴为中庭。

【生理功能】理气宽胸,降逆止呕,消肿止痛。

【主治病征】胸胁胀满,消化不良,呕吐反胃,小儿吐乳,咽喉肿痛异物感。

【配伍穴位】配少商治咽喉异物感;配内关、公孙治疗呕吐反胃;配膻中治胸胁胀满;配中脘治疗饮消化不良。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七)膻中

【穴位位置】在胸部,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胸骨体上,有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膻同坛,胸同坛,居其中,所以称此穴为膻中。

本穴是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心包之募穴。

【生理功能】调理气机,宣肺降逆,宽胸利膈。

【主治病征】咳嗽,憋气、哮喘,胸痛,心悸,乳汁分泌不足,噎嗝。

【配伍穴位】配天突、肺俞治疗咳喘;配少泽治疗乳汁分泌不足症;配内关治疗心悸。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八)玉堂

【穴位位置】在胸部,前正中线,平第三肋间隙。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胸骨体中点,有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三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紫宫下,正居心位,心为君主之宫,古代以玉堂作殿名,比喻本穴似君主之居处,所以称此穴为玉堂。

【生理功能】宽胸理气,镇惊止痛,平喘止咳。

【主治病征】胸痛,心悸,咽喉肿痛,咳嗽,憋气、哮喘。

【配伍穴位】配巨阙治疗胸痛;配膻中治疗憋气、哮喘;配内关、间使治疗心悸。配承浆治小儿吐乳。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十九)紫宫

【穴位位置】在胸部,前正中线,平第二肋间隙。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紫宫即紫禁宫,昔时天帝之座,穴处内应于心,心为君主之宫,意指心神所居,所以称此穴为紫宫。

【生理功能】宽胸理气,利咽止咳,平喘降逆。

【主治病征】心悸胸痛,憋气、哮喘,咳嗽,咽喉肿痛。

【配伍穴位】配扶突、合谷治疗咽喉肿痛;配膈俞、膻中治疗胸痛、憋气、哮喘。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二十)华盖

【穴位位置】在胸部,前正中线,胸骨角的中点。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胸骨、体之间,有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一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肺为五脏之华盖,该穴主治肺疾患,所以称此穴为华盖。

【生理功能】宽胸理气,平喘止咳,消肿止痛。

【主治病征】胸胁胀痛,咳嗽,憋气、哮喘,咽喉肿痛。

【配伍穴位】配太冲、阳陵泉、膈俞治疗胸胁胀痛;配肺俞、风门治疗咳喘,配少商治疗咽喉肿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二十一)璇肌

【穴位位置】在胸部,前正中线,胸骨柄的中央。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胸骨柄上,有胸廓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璇肌即天斗魁星,所居正中,万星环绕。肺如五脏之天,穴居其正中,能宣通肺气,所以称此穴为璇肌。

【生理功能】宽胸利气,平喘止咳,消积解痉。

【主治病征】咽喉肿痛,胸痛心悸,咳嗽,憋气、哮喘。

【配伍穴位】配紫宫、华盖治疗胸痛;配天突治疗咳嗽、憋气、哮喘;配扶突治疗咽喉肿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二十二)天突

【穴位位置】在颈部,胸骨上窝正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胸骨切迹中央,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深层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向下胸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深部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天”指位置高,突是突出,此穴在胸骨柄上,结喉下,能通利肺气,所以称此穴为天突。

本穴是任脉、阴维脉之交会穴。

【生理功能】宣肺理气,祛痰利咽,清热止咳。

【主治病征】憋气、哮喘,咳嗽,咽喉肿痛,甲状腺肿大,哑嗓失音,不能言语,呃逆,胃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