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儿俯卧,取头高臀低位,施术者半握拳,以食指拇指揉捏脊柱皮肤肌肉(捏脊法),从长强至大椎来回提捏8-10次,使局部皮肤潮红。然后以食指中指指腹,按揉背部俞穴、脾俞、心俞、肾俞、每穴各1分钟。然后将患儿抱坐或仰卧,施术者先做清心经法,即用左手握住患儿左手背持定,用右手拇指端着力,在患儿左手罗纹面,自指尖向手掌直推100次。再做清肝经法,用右手拇指端着力,在患儿左手螺纹面自指尖向手掌方向直推100次。再按揉外劳宫,即用左手持定患儿左手,用右手中指端着力,在患儿手背中央(第3、4掌骨之间)反复按揉20-30次。最后用右手四指腹着力,在患儿腹部脐周围反复按摩5-10分钟。治疗结束,每日一次。
【预防与护理】
正确合理护养婴儿,注意腹部保暖,防止过饱伤脾,及时饮水,哺乳,避免异声异物,以防惊吓。如由其它疾病引起的,积极治疗原发病。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是因出生前或因产期原因引起的脑部疾病,为以上运动神经元损坏或发育不全失去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导致肌肉运动功能紊乱为特征的非进行性脑疾患。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造成小儿脑性瘫痪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1.产前因素
如近亲结婚,身体病毒感染(在胎儿10-18日为脑发育迅速阶段,此时感染病毒易影响胎儿的脑发育),外伤,孕母营养缺乏,放射线,糖尿病,服用药物等因素均可引起大脑发育不全。
2.产中因素
难产,产钳使用不当,产期过长。特别是早产儿,脐带绕颈缺氧窒息,均可引起新生儿脑组织缺氧,引起脑部点状出血,引起脑细胞损坏,脑实质软化萎缩等。
3.产后因素
胎儿出生正常,后因脑炎,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一氧化碳中毒引起脑组织缺氧,使神经细胞变形坏死。
以上原因均可引起广泛的脑萎缩,脑内空洞形成,使脑皮下神经细胞数目减少,层次紊乱变性,胶质细胞增生,使相应肌群因失去了高级神经支配,而出现异常的肌张力和不随意运动,还可有不程度的语言、感觉障碍,长期肌痉挛和肌力不平衡,可继发肌肉挛缩和关节畸形。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先天因素由于父母体虚精血不足,或母孕疾病而致胎儿失养,使胎儿先天禀赋不足,出生后肝肾亏损,气血虚衰,而成“五迟”“五软”之类。
后天因素如分娩难产,缺氧,颅脑损伤,疾病缠绵均可引起小儿脑性瘫痪,如治疗不当均可引起气血、心肾功能受损而发病。“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通髓,通于脑,脑为髓海”,肾虚则脑髓失养,“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由此可见肝、脾、肾、之损均可引起此病。
【临床表现】运动发育迟缓,姿态异常,不同程度痉挛、瘫痪,不随意动作,智力均有不同程度障碍,严重者为痴呆。
【中医辩证】常见症状及表现特点。
1.气虚血瘀面色苍白,体弱自汗,肌肤不仁或手足肿胀,筋脉挛急,上肢屈曲,下肢伸直,上下肢强制屈伸则疼痛,或有躯干四肢刺痛,肌肤甲错,舌下有瘀点,脉隐或涩结。
2.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可见节瘫、偏瘫或全身瘫痪,筋脉挛急,曲伸不利,烦急易怒,或多动秽语,智能低下,生长发育迟缓,舌质红,脉弦。
3.脾胃虚弱四肢瘦弱,足痿不能站立,手不能举,咀嚼乏力,涎出不禁,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肌肉消瘦,舌淡脉弱。
【推拿治疗】健脑补肾,强筋健骨。
将患儿抱坐,施术者用拇指按点百会,络却,后顶、项间的顶枕部位,每穴1分钟。再按揉四神聪穴(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紧接着再用中指点揉风池、哑门、天柱、脑户等枕部脑区,每穴压1-2分钟。然后捏按肩及上肢肌肉,使肌肉松驰,拿揉肩井穴,抠拨缺盆穴、极泉、曲池穴,每穴1分钟。再掐揉内关、外关、总筋、合谷穴。最后,摇腕,摇肘,摇肩,活动上肢各关节及拔伸五指。然后嘱患儿俯卧,沿脊柱方向,从至阳到命门的督脉诸穴顺序点按,叩打,揉按脊柱旁开1寸半的足太阳膀胱经各俞穴,刺激腰骶神经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重点搓揉肾俞穴、命门穴、腰阳关穴,以皮肤发热为度。然后嘱患儿仰卧,揉拿下肢,(1)点阳陵泉1-2分钟,顺序拿大腿外侧肌群,(2)点委中穴1-2分钟,顺序拿揉大腿后部肌群直至跟腱,(3)点环跳穴1-2分钟后,拿揉大腿内肌群,最后做旋摇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反复7-8遍。此病恢复缓慢,应坚持按摩,每日一次,要按摩十日休息二日,只要坚持推拿按摩治疗就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预防与护理】
(1)主要要加强孕妇及围产期保健工作,预防早产难产,分娩时防止窒息及防颅内出血。
(2)对患儿给与充分的关爱,给予照顾,重视儿童心理发展,鼓励其治疗的积极性,防止其发生孤独、自卑感。
(3)做好饮食,正确的护理,防止营养不育,消化不良,预防褥疮。
(4)一定要根据患儿的行动与智力水平,适应一定的生活制度和教育方法,鼓励患儿尽可能多做些恢复性动作及语言训练。
小儿麻痹症后遗症
小儿麻痹症是指“小儿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以发热、上消化道及肢体疼痛或无菌性脑膜炎等症状为特征,部分病例发生肢体麻痹和驰缓性麻痹。若发病后1年半以上尚未完全恢复的称“小儿麻痹后遗症”。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小儿麻痹症,是由特异性嗜神经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染源是急性期患儿的粪便和上消化道分泌物。病毒在患儿的口鼻咽壁、肠壁淋巴组织中增殖,1-3日即可在局部排出病毒,刺激肌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及时阻止病毒增殖和清除病毒,形成隐性感染。少数患者增殖的病毒可经淋巴侵入血液,然后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脊髓和脑部,引起脊髓前角灰质的运动神经细胞水肿,变性退化,导致相应的肌肉组织的驰缓性麻痹,而出现肢体瘫痪。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夏季感受湿邪毒热,由口鼻而入,初病在肺胃,可有发热、咽痛、倦怠、口渴,或邪窜阳明经络,损及宗筋,则出现肢体疼痛痿痹运动不灵。邪恶不去,继续侵犯经脉,而至筋骨失养,肌肉不荣,而出现肌体瘫痪,日久损及肝肾,筋松脉痿,肌体萎缩,变形。
【临床表现】
感染病毒后:潜伏期为5-14天,多数小儿无症状,急性期患儿有发热及呼吸胃肠道症状,热退后则出现不规则、不对称的肢体瘫痪,呈弛缓性麻痹,一般多见于下肢,瘫痪的肢体感觉存在,膝反射消失,在2-7日内逐渐加重,当体温下降后就停止进展。
瘫痪的肢体大多在1-5个月内恢复,一年半内还可继续好转,若一年半后仍不能恢复者,则成为“小儿麻痹后遗症”。这时肌肉明显萎缩,各种畸形出现在肢体。临床表现轻重悬殊,病态复杂,但一般都有瘫、软、细、冷、变的特点。
【中医的辩证】可分以下症型及表现特点:
1.邪犯胃肺见于本病前期,发热咳嗽,咽痛头痛汗出,全身不适,纳呆少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濡数。
2.邪窜经络见于瘫痪前期,发热汗多,烦燥或嗜睡,肢体疼痛,少数因邪窜心肝,可出现神昏谵语,抽搐,舌质红,舌苔腻,脉濡数。
3.气虚血瘀见于瘫痪期,余热病毒未尽,肢体呈弛缓型麻痹,或伴有口咽呛咳,呼吸肌麻痹,舌苔淡,脉濡数。
4.肝肾亏虚:本病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瘫痪日久,肢肉松散萎缩,肢体消瘦不温,甚至发生各种畸形。
【推拿治疗】宜通经活血,荣筋养肌。
嘱患者取坐位,施术者用双手中指尖着力,自攒竹斜向瞳子髎、颊车、地仓穴,推按往返操作5-6次。然后推按揉运两太阳穴,反复10-12次。再用手掌用推法自天柱至大椎、肩井处往返3-5次。再推拿肩关节周围,再从上臂外侧内侧推向手背部及手掌心,双上肢轮换推拿。然后嘱患儿仰卧,用手揉拿大腿内外侧及小腿前外侧数次,按揉风市、梁丘、阳陵泉、足三里、绝骨、丘墟穴每穴0.5-1分钟。嘱患儿翻身呈俯卧位,施术者用拇指揉按腰部数次,按揉命门、肾俞、阳关、环跳、委中、承山穴每穴1分钟,同时弹拨下肢腘窝附近的肌腱及跟腱数次。最后做髋膝跟关节的屈伸旋转活动数次,用拍打法反复打患侧上下肢四面及腰背部,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预防与护理】
控制传染源。严格隔离患者,自发病不得少于45天。彻底消毒患者的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预防接种。恢复期适当加强下肢功能锻炼,如上下楼梯、骑儿童三轮车等。
小儿斜颈
小儿斜颈又称为“小儿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挛缩性斜颈”,是指患儿头颈向患侧倾斜并前倾,颜面旋向健侧。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小儿斜颈的原因是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牵拉,使局部受伤出血,血肿造成挛缩;或分娩时胎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的血液供应,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另外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善向一侧偏斜,业已导致小儿斜颈,与生产过程无关。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斜颈主要是气滞血瘀伤及筋脉所致。
【临床表现】
婴儿多在出生后数日发现斜颈,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脸面旋向健侧,若勉强转动拨正,则引起患儿哭闹,并迅速又转回原位。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挛缩,成棱形肿物或如条索状。若治疗不及时,还可出现脸部肌肉发育不对称,患侧面部肌肉萎缩,晚期可有代偿性胸椎侧弯。
【中医辩证】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伤及筋脉引起颈部倾斜。
【推拿治疗】宜舒筋活血,软坚消肿。
患儿仰卧或由家长抱着治疗。患侧向外,施术者用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处自上而下做推揉法5-8遍,力量轻柔,再提拿弹拨3-5次。再用一手扶住患儿肩部,另一手扶按于患儿头侧顶部,向健侧用力推移转动5-7次,用以逐渐展拉长胸锁乳突肌,使其逐渐缓解其痉挛萎缩。然后再将扶肩之手托住患儿下颔,与按头顶之手协同用力,反复轻柔旋摇头颈部,反复5-7遍,用以活动颈推,纠正斜颈,但不可免强行扳拧,以免发生意外。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
【预防与护理】
1.应正确接产,尽量避免胎儿头颈部损伤。
2.日常生活中,采用与头面畸形相反方向的动作来加以矫正,如将患侧枕头垫高,适当的喂奶姿势,以及用玩具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有利于斜颈的恢复。
3.一般按摩后,可配合红外线等理疗,促使血液循环,帮助肿块吸收。
佝偻病
佝偻病为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以钙磷代谢失常和骨样组织钙化不良为特征,重者可发生骨骼畸形。
【病因病理】
一、西医的病因病理
主要是由于直接或间接影响造成维生素D不足,或障碍维生素D代谢的结果。
1.内原性维生素D不足人体皮肤内含一种脱氢胆固醇,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变成维生素D。所以只要是对紫外线有影响的因素例如,地理条件,季节,大气污染,生活习惯,肤色人种等均可造成内源性维生素D不足。
2.外源性维生素D不足即食物中摄取的维生素D不足,其中缺乏肝油蛋黄和肝类食物,此类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丰富。
3.疾病的影响呼吸道、消化道、肠道、肝、肾疾病反复发作,都可引起维生素D的代谢吸收障碍。另外。婴幼儿时期生长相对快速。所需维生素也多。
二、中医的病因病理
1.先天不足肾主骨,藏精,生髓,为生长之本。肝主筋,且肝肾同源。肝肾不足则筋骨失养,故见出牙不快,行立均迟。
2.后天失养脾为后天之本。如脾胃失调,生化之源不足,则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四肢五脏不能濡养,可见语迟,立行均迟,发育迟缓,倦怠乏力,甚至骨骼畸形。
【临床表现】
患儿早期,有易惊,好哭闹,睡眠不稳,多汗及枕秃等。3-6个月时重症患儿的后头部颅骨软化,8-9个月呈方形头颅,囟门大而迟闭,常在出生8个月后不闭合,出牙迟缓,10个月以后还未出或3岁以上乳齿仍未出齐,或牙间隔延长,齿序紊乱,齿列不整,胸部畸形,脊柱后凸如鱼背,下肢“O”或“X”形腿。
【中医辨证】常见症状及表现特点:
心脾两虚证见夜惊,多汗,纳差,便溏,智力不聪,神清呈滞,语迟,肤肌苍白,舌淡舌苔薄白,指纹淡。
肝肾不足证见烦燥不安,盗汗,立行立迟,消瘦,下肢弯曲方颅软颅,舌质淡舌苔薄,指纹紫。
【推拿治疗】健脾益气,补肝益肾。
嘱患儿俯卧位,从上而下用中指食指与拇指对应提起脊柱皮肤肌肉(施捏脊法),重点按揉命门穴、八髎穴。然后翻身呈仰卧位,配合补脾经(用一手固定患儿拇指,用另一手拇指腹沿患儿拇指桡侧面,从指端向指根方向反复推),摩腹,揉中脘,揉脾俞,揉胃俞,按揉足三里,每穴各1分钟。坚持按摩,每日一次,每10日为一疗程。
【预防与护理】
1.应抱孩子常常做日光浴。
2.合理添加含维生素D的饮食。
3.积极治疗其它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