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在我国从古至今传习久远,集历代“韬略”、“诡道”之大成,和《孙子兵法》相媲美,故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一说。
此书约在明、清之际独立成书。《三十六计》成书此际,细细想来又属历史之必然。中国历史的明清段有其独特之处。“元明清时期,是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衰落时期。尽管这三个朝代都曾有自己鼎盛的阶段,并且从明代中叶开始在封建经济机体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从统治者的管理思想来看,并无重大建树……”可见,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此历史时段处于衰落态势。也就是说,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理论建构于此际已基本完成。换个角度讲,此时期的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就其内容实质而言其实最为丰富,也最为全面。《三十六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著成,该书原创者在明清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段,站在大师先哲的肩膀上,精研《易经》(引用《易经》达二十七处之多,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个卦),贯通百家方成此书,可谓是集历代谋略精华和管理思想精髓之大成。无独有偶,中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也诞生于明清时期。如此看来,《三十六计》成书明清亦属历史必然。“板块构造”是此书写作构造的总体特征。
自古以来,人类的最高智慧一般均首先被用于军事领域,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兵文化。这种文化丰富深邃的思想积淀正引起中外人士的极大关注,其影响已远远超过军事领域。哈耶说过,现在的企业,“不是人控制文化,而是文化控制人”。大量的企业家将兵法谋略引入企业经营与管理,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三十六计》正是兵文化的杰出代表,包含着丰富的管理心理原理和方法。本章拟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系统整理和阐述《三十六计》中所含纳的古代管理谋略思想。
一、谋略目标的管理价值
先秦兵家提出了“全胜而非战”的管理价值目标。自古至今,它一直被视为军事管理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三十六计》不仅继承了这一光辉思想,而且还光大了这一思想。它通过钻研《易经》中的阴阳变理,推演出了兵法中的刚柔、奇正、攻防、役己、主客、劳逸等对立统一关系相互转化中所包含的与“全胜”有关且更具实践性的管理谋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古代谋略目标管理思想的内容。下面将从“全胜”这一谋略目标的各个维度来阐述《三十六计》中所蕴藏的有关谋略目标的管理价值。
(一)目标管理谋略——定位最优化
目标反映行动的起点和终点,其有大小,而且范围极广。其实,目标的大小并非最重要。科学上的优选原则指出,大而最优、中而最优和小而最优均是最佳。因此,最优才是谋略目标的核心。只有目标最优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行为主体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以最佳状态满足目标需要,形成一个完整成功的管理过程。
《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就是目标最优化原则的典型。“擒贼”是目标,可是“擒王”是最优之目标,效果最显著。这是由事物内部机理演绎的性质所决定的。所以,选择目标要力求“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就是指出“坚”、“魁”是最优目标,一旦选准并实现,其目标价值可达到“降龙”(“龙战于野,其道穷也”)的最大化。正所谓:
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功之亏也。合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
这段话是讲,战争之中击败敌人,利益是取之不尽的。如果满足于小胜利而错过获取大胜的时机,那是士兵的胜利、将军的累赘、主帅的祸害、战功的损失。打了个小胜仗,而不去摧毁敌军主力,不去摧毁敌军指挥部,捉拿敌军首领,那就好比放虎归山,后患无穷。由此可见,选准最优目标是很关键的步骤。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目标最优化的管理谋略思想表现更明显。选择最优的目标其实已经是配置资源的战略核心所在,因为竞争的速率已经不容有过多的选择。IBM公司在1987~1993年之间,差一点就成为“史前恐龙”,主要原因就是其在制定战略目标时未选准市场的最优目标——PC机,而错误地选择巨型机作为最优目标。美国铱星公司战略定位不当,50多亿美元建造起的66颗低轨道卫星系统——“铱星系统”终成流星。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夺其魁”的重要性。
“围魏救赵”和“釜底抽薪”等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谋略目标最优化的思想。
(二)谋略目标价值——“全胜”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中的“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损”指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换得自己的利益。这就是“借刀杀人”的精髓,它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封中《损》卦推演而得。曰:“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分开,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这也说明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全胜而非战”,没有明战也有暗战,没有直接战也有间接战。所以,“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般的运作才是“全胜而非战”的至高境界,这与中国拳法中的“借力打力”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孙子也强调:“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我们知道,一切管理的动力皆源于“为利而动”,管理的实质是“活力互动”,管理的核心为“战略思维”。这就决定对立双方或多方完全“非战”而至统一有悖于“为利而动”、“活力互动”、“战略思维”三原则。关键还在于将此“谋攻之法”与战略目标思维过程进行结合和融汇,从而真正达到“全胜”境界。
“隔岸观火”计曰:“阳乘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此计正是运用顺时以动的哲理来说明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而顺其变。这是十分典型的以静待动的“非战”而“全胜”的谋略思想。
“固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这是“损”卦之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己,意为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要直攻,也可克敌制胜。正所谓“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这亦为高明的“全胜而非战”的制敌之法。
(三)谋略目标管理的及时性
战场上有条战术原则:先敌发现目标,先敌开火,首发命中。结合现代商战的成功范例可以概括为下列描述性公式:
现代“全胜”=最先想到+最先做好
这一公式揭示出一个理念:谋略至高,行动迅速。ABB公司的前任总经理巴纳斯也曾说过:“我们并不需要任何绝妙的点子,在商场上,成功是5%的策略和95%的快速行动。”可见,强有力的行动体现及时性原则。
《三十六计》非常注重谋略目标管理的及时性。“顺手牵羊”讲:“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大军动处,其隙甚多,乘间取利,不必取胜。胜故可用,败亦可用。”
“顺手牵羊”是看准敌方在移动中出现的转瞬即逝的漏洞,抓住其薄弱点,快速乘虚而入获取胜利的谋略。是说我方要善捕时机,伺机快速出击,乘隙捣虚,将敌方的小疏漏转化为我方的小胜利。量变至一定程度必然发生质变。但也不能“因小失大”。
《三十六计》中的“混水摸鱼”也强调谋略目标管理的及时性原则。此计原意是在混水中,鱼儿通常晕头转向,此时乘机下手,可以轻易抓住。正所谓:“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就是说打仗时要善于抓住敌方的可乘之隙而我借机乘时行事,使乱顺我之意,我便乱中取利。另外,“混水”状也是一种机遇,不可坐等,更多时候是要主动创造。所以现在商界有一流行说法“市场永远是有的,就看你会不会制造”。一旦“水混”,立即出击,出击过程要“快、狠、准”。
“反客为主”也揭示了这一思想。“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在军事上,这指力争变被动为主动,尽量想办法钻友军空子,插足进去,控制其首领机关或要害部位,抓住有利时机兼并或控制友军。此计将“反客为主”全程操作有一“五步法”:“第一步须争客位;第二步须乘隙;第三步插足;第四步足握机;第五步乃成功。”此计反映的管理价值在现在商战中屡试不爽,在中外企业的合资经营中,此计用得最为娴熟,似乎早已成为一种浓缩型战略经营思路。
(四)谋略目标之全球视野:战略价值自省
环球已同此冷暖。在美国IT业,2001年的IBM总裁郭士纳正值春风得意之时,CA董事长王嘉廉却遇到事业中的最大危机——保位;在中国家电业,海尔正在稳步打造它的价值链,成为有力量的跨国公司,而同样曾风光一时的长虹已经无法喊出谁升起,谁就是太阳。正像郭士纳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英明的战略决策引出了IBM今天的荣耀,如果今天长虹们能“猛回头”,确立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战略,如果他们还有腾挪空间的话,我们也只能期待数年后能够再度辉煌。
在跨国公司的战略家们进入中国之前,企业界缺乏战略家,大家如同瘸子里挑将军,或做五十步笑百步状,也能生存得不赖,可是当跨国公司战略家们正按照他们的既定战略步步设局时,缺乏战略眼光的企业才突然发现已经四面楚歌。现实中的中国恰恰是那几个战略型企业的日子过得正好,比如海尔、格兰仕、联想、华为等。对偌大的一个中国而言,这几家企业只能算做几个小小的“亮点”。
战略从来都是动态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以贯之,但绝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研究业界前沿,观察对手战略变迁,方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总而言之,谋略目标管理思想中强调目标管理过程要注重时效,在各个环节上均要做到“最先想到”和“最先做好”。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在信息时代做到“可持续发展”。微软船长比尔·盖茨的名言——“微软永远离破产只有18个月”,就是对目标管理时效性的有力阐释。
二、哲学倾向与策谋管理
《三十六计》的管理哲学倾向是道家哲学思想。它借鉴、吸收了道家哲学的有关理念和范畴,颇有“借尸还魂”意味。首次实行道家与兵文化“联姻”,拓展出“兵道合一”的新视域,从而使《三十六计》真正变成管理策谋操作技巧的成功典范。当然,《三十六计》对道家思想的吸纳遵循的是古代“扬弃”原则。这可以在其富有特色的策谋思想中充分领略到。
(一)“无中生有”——有无相生
“无中生有”讲:“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意为:运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真相。“无中生有”中的“无”指“假”、“虚”之意,“有”指“真”、“实”之意,跟道家思想之“有无”并不完全相同。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交,扰乱敌人,使敌人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关键在于真假有变,虚实结合。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有无相生”的思想对企业的创新、发展也提示了诸多启示。“无中生有”不是欺诈的代名词,它反映的是“有”与“无”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一旦“无中生有”的思想精髓能实现“军转民”,其功效不可低估。最为常见的例子是,世界著名的企业都十分善于经营以品牌、包装、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等为主要内容的无形资产。这种“无”所生的“有”,使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提高,而使市场份额激增。“无中生有”遵循心理学原理,是对“需要”、“动机”、“行为”、“期望”、“满足”等的巧妙融合。在企业经营中,一旦企业四面楚歌、经营困难时,“有无相生”的心理思想会让全体员工看到希望,激励他们同舟共济,奋力拼搏;如果企业一路顺风、阳光灿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有”、“无”互转思想又会使管理者励志图新,时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将企业不断做强。
《三十六计》中折射出“有无相生”的管理哲学并不局限于“无中生有”一计,其他计策也多有联系。又如: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不蛊。
此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蝉蜕挂枝头。这就是“金蝉脱壳”。军事意义为,我一边在暗中小心谨慎地转移主力,稳住敌人,一边则在敌人不惊不疑之际逃脱险境从而避免危机,这应是水到渠成之事。从策谋管理心理角度看,这是“有”生“无”的高明运作。进一步阐明了“有无相生”的开放性与可逆性。将“策谋三十六”的“阴阳变理,机在其中”推演得淋漓尽致。对此计之玄机,下面的话阐释得更为清楚:
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存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又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如:诸葛亮卒于军,司马懿追焉。姜维令仪反击鸣鼓,若向懿者,懿返,于是仪结营而去(《三国志》三五《诸葛亮》小注)。檀道济被围,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国,魏惧有伏,不敢逼,乃归(《南史》十五《广名将传》卷七—《檀道济》)。
“金蝉脱壳”实质上是示假掩真的“有中生无”。此外,“假痴不癫”和“树上开花”也属“有”“无”互生的计谋。现将二计的原书解语或按语附于下文: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此树本无花,而树则可以有花,剪彩粘之,不细察者不易觉,使花与树交相辉映,而成玲珑全局也。此盖布精兵于友军之阵,完兵势以威敌也。
(二)以退为进的“无为而治”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充满了辩证哲理。“无为”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不为”,而应理解为“有所为,又有所不为”。“无为”也是一个自然有序的平衡状态。在这一点上,“耗散结构理论”可以说与其不谋而合。《三十六计》作为兵道合一的模范,自然有着丰富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心理思想。“围魏救赵”曰: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疏导;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日:“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开。”(《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意指对敌作战,有如治水之法——敌人来势迅猛,就要暂避其尖锐锋头,就好比治水中用疏导方法分流一样,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像筑堤围堰,不让流走。在齐国准备救助赵国时,孙子就对大将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连,被围困的状况就可以自然消解。”不难发现,“无为”是指人适应自然,自觉服从客观规律的管理过程。老子的管理心理思想是将物质层面上的暂时“无为”和心理层面上时时刻刻的“有为”有机糅合在一起,达到“无不为”的大治境界。在管理实践中,“无为”思想的灵活运用可以减少管理中的心理阻抗因素,减少破坏性的冲突,而且“无为”的氛围有助于创新和创造,这既是现时所欢迎的气氛,也是未来管理氛围的发展趋势。
“围魏救赵”计还讲道:“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意为打击集中之敌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先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其中的“共敌”、“敌阳”属于“有所不为”的范畴,而“分敌”、“敌阴”恰好属于“有所为”的范畴。这正好反映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阴阳互转的思想。另外,也反映“无为”思想最为明显的计谋当属“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中所说的“走为上”。如下语: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意思是说全军退却,避开强敌。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这并不违反行军常识。“全军避敌”是“无为”体现,但是“全”除了“整体”之意,还有“使……全”之意,如果“避敌”是为了“全胜”而“保全实力”的话,这里的“全师避敌”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战略上就并非指消极无能地退却,而是在积极地增进内功。
可见,《三十六计》中和此“无为”思想有关的计策融进了更高超的策谋管理技巧,而且操作上更是举重若轻般地自如,正应了老子的那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三)“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心战谋略
“欲夺固予”心战谋略作为玩权弄势的权术固然不足为道,但是如果将其运用于组织的经营管理,就不失为价值极高的管理技巧。作为应用谋略最高成就代表的《三十六计》含有十分丰富的有关“欲夺固予”的谋略思想,像“抛砖引玉”、“苦肉计”、“美人计”、“欲擒故纵”等。
上述“欲夺固予”的各种妙计(如“抛砖引玉”计等)不是简单地操作,而是融会了大量的管理心理学原理,它们和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密切相联。所谓激励,是运用各种刺激手段,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开发人的潜力,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激发人的创造性,使之趋向目标。激励可以加强或改变人的某种行为,达到定向控制的目的,它与人的需要有密切关系。只有从人的需要入手,按照人的需要心理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激励方式才能达到激励目的。古人称此法为“抛砖引玉”——“类似诱之,击蒙也”(用展示某种类似的东西去诱惑他,便可打击这种受我诱惑的愚蒙之人了)。在管理实践中,尤其是管理者,不能“因小失大”。在管理中,激励除了激励组织自身的成员,还可以激励竞争对手,这就是“伐其情”的做法,此做法在现在的“人才战”中最常见。也即激励对方的决策意向,以影响和干扰他们的行为规则,从而达到“将弱兵颓,其势自萎”的效果。《三十六计》中之“美人计”、“苦肉计”、“欲擒故纵”计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此意。“美人计”曰:“兵强者,攻其将;兵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意思是说,利用敌人自身的严重缺点,己方顺势以对,可以使其自颓自损,己方一举得之。此计进一步阐释道:“兵强将智,不可以敌,势必事之。事之以土地,以增其势,如六国之事秦:策之最下者也。事之以币帛,以增其富,如宋之事辽金:策之下者也。唯事以美人,以佚其志,以弱其体,以增其下怨。如勾践以西施重宝取悦夫差(《左传》哀公十一年),乃可转败为胜。”
从此计中的几种激励手段(“土地”“币帛”“美人”)可以看出,惟有“美人”激励涉及人心理需要最深,故能“转败为胜”。这里解释一下,“美人计”之“美人”可泛喻一切代表美好东西的激励手段或刺激。“美人计”实行的是“抛砖”,其目的是为了“引玉”。同样,是先给予对方一点点心理需要的满足,然后再从对方取走更多的利益。在行动过程中充分把握对方的心理特点,往往会产生“奇正相生”的效果。“苦肉计”就很典型。“苦肉计”这样写道:“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这说明了其假设基础。
就是说,人不会自己伤害自己,若受他害必然为真;己方如以假当真,敌方肯定信而不疑,离间就成功了。此计进一步的分析更清楚:“间者,使敌人相疑也:反间者,因敌人之疑,而实其疑也;苦肉计者,盖假作自间以间人也。凡遣与己有隙者以诱敌人,约为响应,或约为共力者:皆苦肉计之类也。如:郑武公伐胡而先以女妻胡君,并戮关其思(《韩非子·说难》);韩信下齐而骊生遭烹。”由此可见,此计仍然不过是让对方心理上获得某种满足,同样不出“抛砖”范畴,目的是为了“引玉”——实行其他战略意图。另外,“欲擒故纵”计中的“故纵”也是“抛砖”之举,是“攻心为上”的成功技巧。此计对此有很好的概述:“所谓纵者,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义。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己。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蹑之,故辗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故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由此可见,“欲擒故纵”是按照人心理需要的特点按部就班实现意图的“攻心”做法,“非兵法也”。“一本万利”的无本心战——“笑里藏刀”也是心战的杰出代表。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信而安之”是“笑”的效果,“藏刀”是为了“阴以图之”。由此可见,有“备”而笑,“笑”而带“刀”,名副其实的“外柔中刚”。只须“勿使有变”就会后劲十足,则可“图之”。“笑里藏刀”是刚柔相济的组合,也是示假掩真之所为,因为其已达到将外部行为融于内部心理的“化境”。“笑”的物质表现是面部表情,但其所表达的社会意义却是友好和善良。而人们对外部的友善的行为就会产生“共情”的心理效应。当人们的心境处于欢愉甚至心花怒放的状态时,人的“心理防御机制”的阈限就会提高,防御水平就会降低。如此说来,下面的言语就不无道理,“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外露也。……”
(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声东击西”
战争中的任何情况都会发生变化,要使形势向利于己方的方向顺转,就必须在变化万端、光怪陆离的变化环境中能奇正并用,最终出奇制胜,始终把握主动。“奇正相生”的奇效来源于善于制造变化。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尽管人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强,容量也特别巨大,但是有一条规律是不可改变的,即人脑在同一时刻只能对一件事物进行信息加工。如果这一件事物特别复杂,这时候前文的“同一时刻”可能就会延长为“同一时段”,在即时信息处理方面,人脑的并行处理能力远逊于电脑的并行处理能力。正由于这样一个简单的生物机能局限,人脑面对变化万千的复杂情形,判断差错导致失误的事件绝不是小概率事件。《三十六计》中的变化原则从某种角度上就是意会这一科学心理学原理生成了诸多“奇正相生”的锦囊妙计,万古流传。“声东击西”、“暗渡陈仓”、“调虎离山”以及“偷梁换柱”等都是例证。
“暗渡陈仓”这样写道:
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
这两句道出了军事上的“奇”、“正”的辩证关系。孙子说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先举个例子,香港有家经营强力胶水的商店,因坐落在冷落僻静的街道上,生意很不景气,商店经营者想出了个点子,在店门口路上贴了一张告示:“明日上午在此用本店出售的强力胶水将一枚价值四千五百美元的金币贴在墙上,如有哪位先生小姐将其揭下来,金币奉送,决不食言。”很快,此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天连电视台也派来了记者,结果当然无一人能将金币取下,从此该店声名鹊起,生意大好。可见,“正”指遵循常规原则,而“奇”指的是与常规原则相对而言的“离经叛道”的灵活创新之法。对于此计的运用必须审时度势,迅速掌握战场上的千变万化。机械地搬用某种计谋,是难以成功的,就像此计还写到:
……昔邓艾屯白水之北,姜维遣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结营焉,艾谓诸将曰:“维令卒还,吾军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唯使化持我,令不得还。必自东袭取洮城矣。”艾即夜潜军,经到洮城。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破。此则是姜维不善用暗渡陈仓之计;而邓艾察之其声东击西之谋也。
邓艾通悉“奇正”思想,故姜维不胜。要真正做到“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即用正面佯攻、佯动等迷惑对方,一旦对方静下心来专注我方之佯动,就会对我方有利了。只要“动”得恰到好处,就会天生地长,好处无穷了),非得对“奇正”、“虚实”,以及“有无”等思想精华有深刻的领悟,并且能根据时势变化去娴熟地运用“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坎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意指当对方处于“敌志乱萃”的错乱纷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时,我方则“微隙在所必乘”地动用时东时西、似打非打、不攻而示其以攻、欲攻又示其不攻状变化的战法,给敌人造成错觉,最后出其不意克敌制胜。此计属以变制变之计,要时刻关注局部变化情况,否则会作茧自缚。正如此计所言:“然则声东击西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与此计相似的还有一计这样说道:
频更其阵,抽其劲敌,待其自败,而后来之。戈其轮也。
可以看出,这也是一种调用对方的策略,通过多次佯攻,促使其变换阵容,从而打乱原来的网络布置,再伺机攻其弱点,取得很好的效果。此计还说:“阵有纵横,天衡为梁,地轴为柱。梁柱以精兵为之,故观其阵,则知精兵之所在。共战他敌时,频更其阵,暗中抽换其精兵,或竟代其为梁柱:势成阵塌,遂兼其兵。并此敌以击他敌之首策也”。此计就是“偷梁换柱”计。此计还有一解,就是将原书解语中的几个“其”字当盟友、盟军讲,这样一来“割据吞并”的思想就显露无遗。所以,在商场上,企业经营管理者要警惕“偷梁换柱”的各种商业阴谋。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三十六计”中的“调虎离山”就是“分敌”思想的具体运作。此计讲道:“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连。”此处“天”指喻人为的假象。而且此计进一步阐释了解语,它这样写道:“兵语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灭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由此可见,“调虎离山”推行不易,没有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周密安排与研算,没有“奇正相生”的妙法,就会“往蹇来连”,困难重重。但是,一旦“调虎离山”成功,其结果往往是“虎落平阳遭犬欺”,“调虎者”就有机会“批亢捣虚”,出奇制胜,甚至反败为胜,或“反客为主”。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商战也是生态系统的全面竞争,没有“奇正相生”的波推式新思维,企业很难取得长足发展。“奇正”思想随着知识管理浪潮的兴起,已在信息管理、企业创新、企管新思维、未来公司设计,以及注意力经济等研究领域引起广泛关注。要创新,只有“奇而复奇”。
综上所述,攻防、役己以及刚柔等思想一旦组合渗透至心理层面,其表现与奇效不一而足,影响到各领域是毫无疑问的。
三、领导的管理谋略思想
物理学上对宏观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围绕物体的“质点”展开。组织的“质点”其实就是领导的才能。美国领导才能研究专家、总统克林顿的顾问史蒂芬·柯维先生给领导才能下了个定义——“领导才能就是影响力”。有“影响力”的领导才可以鼓舞周围的人协助他朝向他的理想、目标和成就迈进,他给了他们成功的力量。道家早已提出,高明的领导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即“无为而治”),这才是领导的最高境界。极具“影响力”的领导不会凭空产生,只有具有敏锐的战略—战术型思维的人才能做到。美国有一个名叫米契尔·拉伯福的人试图找到最伟大的管理原则,后来有人告诉他:“最伟大的真理往往太重要了,以至于它不可能是新的。”的确,最伟大的“不可能是新的”。用来说明《三十六计》“游戏规则”的“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求,求中有数。阴阳变理,机在其中”就是最伟大的概括。《三十六计》中的“变理”之“机”无穷丰富,其对社会各层面均具有强综合和高渗透的能力。倘若将《三十六计》应用于商业领域,称之为“中国古代MBA经典著作”实不为过。MBA教育生产的是“职业老板”,教授的不仅仅是一种软技术,更重要的是传授了“领导思维”——高屋建瓴的谋略思维。《三十六计》中的这种理念和理性蕴涵丰富。
(一)“远交近攻”——纵深型谋略思维
“远交近攻”计曰:
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范睢之谋(《战国策,秦策》、《战略考,战国》)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远交近攻的谋略,不只是军事上的谋略,它更多的是指国家、组织等利益集团的最高领导采取的战略。从当今企业经营的“混战之局”角度分析,就是要向纵深方向实施连贯性的思维成果。表现在市场上,是由国内而国外的走向。只有纵深开拓才能由表及里,实行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综合市场因素的限制和阻碍,企业不采用“就近原则”,而是越过“近敌”去攻打“远敌”,即劳师袭远,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与之相反,要采用“上火下泽”的相互离违的理念使对方相互矛盾,以便届时被我各个击破。正所谓: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世界五百强中的很多明星企业——微软、IBM、可口可乐、CA、松下以及本田等——就是“远交近攻”纵深型谋略思维的化身。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步步为营,由内而外——远交近攻,最后将企业做成“全球型蛋糕”。
(二)“走为上”——扬弃型谋略思维
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
为获“全胜”,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折射出一种深层次的领导思维方式:扬弃型谋略思维。这是指一方面要善于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向、目的、方式和过程,反省已经做过或面对的一切,敢否定自己,修正、认识、放弃错误;另一方面,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他人的东西敢于肯定、否定、发扬;同时,能够根据企业的经营实际,拿出进退的决策。“走则未败”,“走”可以避免“和”与“降”,而且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因此,在商战中,由于消费和市场变化不定,“远交近攻”必要,但是“全师避敌”也不可或缺。企业领导只有掌握辩证扬弃型的谋略思维,才能“笑在最后,笑得最好”。在中国文化中对京味十足的“爷”字有很多新派旧说的评说,但下面二十一字“论语”可算是精辟至极——“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拿得起来,放得下去,此之为爷也”(王力语)。其中的“拿得起来,放得下去”是扬弃思维的通俗说法,只有更多的企业领导具备这种“爷”味,他们的企业才有更多的机会成为Microsoft或IBM那样的“经济老爷”。
一句话,“爷”味就是:站得挺,倒得稳;倒下去,站起来。
(三)“李代桃僵”——成本管理型谋略思维
无论是“小舨板”式的小型企业,还是“驱逐舰”式的中型企业和“核动力航母”式的大型企业,均会围绕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展开管理活动。成本管理思维的基点是集约化思想—投入最小化—效能最大化。《三十六计》中的“李代桃僵”正反映了“成本管理型谋略思维”。此计说: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在必须付出代价之时,应以细微的局部性的事物为代价保全或争取全局性、整体性胜利。这有如象棋对弈中“舍车保帅”的战法。下面的话更能揭示此“两利相权从其重,而两害相衡取其轻”的实质:
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决,即在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驷之类:则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测也。
“以短胜长”,趋利避害,乃“李代桃僵”之本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要学会“算账”,采取灵活的成本管理思维。世界五百强企业无不擅长于成本管理。企业在具有这种思维的领导带领下,定能长居“常青藤企业”行列。
(四)“关门捉贼”——防灾型谋略思维
只要客观环境在变化,竞争压力在增加,优胜劣汰机制在作用;只要利益是经济活动的“阿基米德支点”,商场就不会变成情场,“市场竞争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软战争”,也就没有“和平”的希望。在这种背景下的企业,其外部环境可谓是“敌我相疑”、“竞合有限”(注:“竞合”战略是新近几年提出的号称是21世纪流行版的一种管理战略,其全称是竞争—合作型双赢管理战略)。商海不相信眼泪,只相信浪峰弄潮者的本领。因此,企业只能采用“面向对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从对方立场和角度来审视自己,并且扎扎实实进行彼德·圣吉所言的“五项修炼”,苦练基本功。这时,有一件事必须去做,就是得确保组织内部安全,即防灾(灾害范围涵盖一切与企业息息相关的事务)。领导者具备内部安全战略思维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三十六计》中的“反间计”和“关门捉贼”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家和万事兴”,一旦“家”不“和”,组织就会“自危”。此时,企业必须采取断然措施——“关门捉贼”,通过总动员进行组织内部建设。“关门捉贼”计曰:
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者,骑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不难看出,“捉贼”必要且不易。凡是对组织不利的对象均可统称为“贼”,“家贼”有家贼的捉法,“外贼”有外贼的擒术。倘若领导者没有“火警”意识,其组织的安全隐患必然不少,发生“自燃”现象也理所当然。“反间计”可能就是捉“外贼”的方法之一。此计讲道:
间者,使敌自相疑也;反间者,因敌之间而间之也……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间谍,以间其将;陈平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间范增,楚王疑而去之。亦疑中之疑局也。
“反间计”是指在疑阵中再布疑阵(即将计就计),使敌内部的人归附于我,我方就可万无一失。正是“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使也”。在经济活动中,由于残酷的竞争环境,商业间谍往往防不胜防。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景泰蓝等传世绝术外泄均为商业间谍所为。从经济组织求生存、求发展的角度讲,领导不能不考虑组织的战略安全问题。反间,是为了保护自己。其实,从管理伦理学的角度上讲,“反间”较“因间”、“内间”、“死间”、“生间”等更符合社会伦理,而且作为预防手段,对把全球经济引向规范轨道意义重大。更何况,“反间计”也更符合成本管理的思想,因为其投入相对较小。“反间”过程易于将计就计,从而推行“连环计”,真可谓是“退可守、进可攻”的好谋略。
组织领导如果没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安全战略型谋略思维,就难切实推行已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如果不注意组织安全,就可能发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悲剧。
(五)“连环计”——整合型的谋略逻辑
组织领导者作为组织发展的战略家,没有立体整合型的谋略思维,恐怕难当“船长”重任。西蒙说过,“管理就是决策”。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领导的决策艺术犹显领导水平。个体决策间的“链接”具有连贯性,不仅显示出组织发展政策的一致性,而且也显示出领导的立体整合型谋略逻辑思维的深厚功力。《三十六计》中每一计从小处说都是一项决策,从大处讲,是一项谋略。但是,“连环计”却是飘出整合理念芬芳的“计上计”,它强调的是计计连环,计中计,计扣计。此计说:
庞统使曹操战舰勾连,而后纵火焚之,使之不得脱。则连环计者,其结在使敌自累,而后图之。盖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两计扣用,以摧强势也……
可见,用计的关键在于“使敌自累”,故古人云:“大凡用计者,非一计之可孤行必有数计一襄(辅助)之也。……故善用兵者,行计务实施。运巧必防损,立谋虑中变。”在管理实践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实质是连环战略的别称。其特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行性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定者的立体整合型逻辑思维。从理论上讲,根据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三十六计间可有数以亿计的组合方式。
综上所述,《三十六计》作为谋略的经典作品,其思想渊源久远,绝非一家一派学说所能含纳。因此,其所表达出的管理谋略思想除了以上提到的有关领导的谋略思维外,还有许多其他与现代领导理念相通的地方。
四、环境和信息管理谋略
(一)环境管理谋略
人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且也在积极地改善环境和制造环境。《三十六计》中有不少环境管理的谋略思想。其中,“打草惊蛇”、“调虎离山”以及“空城计”等就是代表。“打草惊蛇”计曰:“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挥其锋。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处也’(《孙子行军篇》)”。此言之“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即指环境,可见《三十六计》已非常重视环境与行军心理的相互关系,又如“调虎离山”讲道:“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连。”
这里的“失”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待天以困之”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山”是“虎”的驻地和天然屏障,俗语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将“虎”调离“山”就相当于“毛”所附之“皮”“不存”了,“虎”就无法施展本领了。此计也阐述了物理环境对效果的重要影响,它这样写道:
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城,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
一旦对方有“地利”之优势,我方不可一味蛮攻,而且考虑它途。如果对方还有“人和”,这时就更不可轻易进兵了。一定要认真研究地形地势,等待我方“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时再出击。
当然,除了观察分析环境外,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善用环境,将环境和人的心理联系起来。这一管理心理思想在千古流传的“空城计”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空城计”被公认为成功心理战的典型。它是指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故意将空城环境暴露给对方——“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便会踌躇不前——“疑中生疑”,因为敌人怕城内有埋伏,不敢进城,从而我城得保。此计实施过程虽然涉及诸多心理层面的因素,如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等。诸葛亮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但是没有“空城”的环境背景,其余活动则会归于沉寂。
(二)信息管理谋略
举着“全球化”大旗的先驱——“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使人们确信:信息是一种战略资源。正如《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所说的那样:“在我们的新的社会里,战略资源是信息。它不是惟一的资源,但却是最重要的资源。”在企管领域,可以讲,没有信息战略的任何企业战略都是不完整的,或者说企业战略和信息必须融为一体。中国古代关于信息管理的思想已经比较成熟。《三十六计》是谋略的代表作,它所纳每计之成功运用,从结果角度讲都是决策的成功,但是现代管理学早已证明,成功决策的基础是信息。的确,《三十六计》之所以工巧有效,是因为它对信息有全面意义的理解,它不仅强调“知彼知己”,还强调“知天、知地和知人”,以及掌握环境、时机等诸方面的信息。
1.“隔岸观火”——充分收集信息
敌人出现“阳乖序乱”(即内部矛盾激化而出现多方面的秩序紊乱甚至相互倾轧)之时,我方“阴以得逞”(即我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情势出现又要进一步的恶化),最后我采取“顺以动豫,豫顺以动”的方略,即我方顺时以动,所以天地就能随愿其意,行动成功就顺其自然。这一过程充分说明收集信息是“顺以动豫,豫顺以动”的基础。
2.“反间计”——顺时以动地妙用信息
“反间”是指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效力,但是收买和利用对方间谍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让其清醒知晓我方已“后院失火”。“反间计”是针对“失火”这一火警信息而采取的一项高明对策。此计讲:
间者,使敌自相疑忌也;反间者,因敌之间而间之也……
由此可以看出,“间者”是从事释放信息、收集真情报以及离间对方的人或组织,而“反间者”则充分利用对“间者”情况的充分掌握来对对方进行将计就计,从而达到使敌人“自间”之目的。
3.“声东击西”——释放假信息
将“声东击西”、“暗渡陈仓”、“打草惊蛇”以及“苦肉计”等计从信息论的角度加以考察,不难发现它们均是通过制造假象——“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的方法给敌人提供虚假信息,引诱其做出错误判断,然后出奇制胜,即“奇出于正,无正不能出奇。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打草惊敌”之计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一则指用佯攻、助攻等“打草”方法,引蛇出洞,其中我埋伏,就可聚而歼之。此过程实质上是把佯攻等行动作为假信息的载体从而造成敌方判断失误。二则指对于“敌力不露、阴谋深沉”的敌人,“未可轻进”,以免敌人悟出我方真实意图而先我采取主动。“苦肉计”是巧妙利用人们相信“人不自害,受害必真”的心理去“假真真假”,终而“间以得行”。这种释放假信息的手段还有必要配以其他行为。
4.“指桑骂槐”——间接传递信息
“指桑骂槐”意义丰富,不可机械理解。在不同的情况下要权变使用,对于相对弱小的对手,可以“警之诱之”;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可以用“敲山震虎”的方法“以暗警之”。这均是从非直接角度来传递信息,从而达到先期目标的做法。
总而言之,《三十六计》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其中的精计巧谋均是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在管理中,信息的“价值”不妨用美国学者唐纳利的话来说明:“管理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组织中所有各级管理能否获得信息和及时使用信息。信息是把整个组织结合起来的黏合剂”;而信息的“使用价值”正好可以用日本管理界流传的一句话阐明:“没有技术可以引进,没有资金可以贷款,而没有信息则两眼一摸黑,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三十六计》是一本高浓度的充满辩证哲理思想的中华管理智慧典籍。它在中华百家文化的滋润下,借鉴、吸纳了道家阴阳、八卦之精髓,倡导“以静待动”、“以阴制阳”的精神,并将“有—无”、“虚—实”、“阴—阳”等对立统一幻化为已至化境的谋略技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兵道”管理智慧。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运筹帷幄之中”,才能“决胜千里之外”。现试以“预”打头,将《三十六计》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及本文中提及到的一些理念砌成一座“谋略智慧金字塔”,用意有二:对上文作一概括性回顾;以便激荡思维,为进一步理解“策谋三十六”作个探索。
预
斗计
运筹帷幄
天人合一谋略
借力刚中柔外计扣计
备意怠共敌敌阳敌阴导疏
假象本质连环察而后动人和契机
整合全师避敌全胜平衡相持备而后动
刚柔相济以静待处阴阳变理耗散奇而复奇
示假掩真以阴制阳损阴益阳天时地利顺时以动
虚实用间伐情益动而巽下政攻城心战损刚益柔共生
舍之积之欺之分之假借伺机趁势利用进退役已劳逸有无
散而后擒累以诱之为我所用摧其精锐夺其魁首诳之藏之管之
利其弱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累其气力消其斗志
频更其阵警以诱之静以露机假之以便借局布势乘隙插足蛊之剥之困之乘其乱
《三十六计》吸纳春秋战国之精华,纳盛唐成功之辉煌,处处散发出古代先贤深邃而高远的管理智慧,让后人备悟中华五千年管理文化的苍劲与雄浑,它对现代企业管理者和管理理论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革命”,那么,人类在21世纪初已迎来“第二次革命”,就是以知识管理为代表的崭新时代。“全球化”的强势将这个新时代描绘为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相互激荡整合。作为管理典籍代表的《三十六计》,对中国企业界和华人企业圈就更具现实价值。在经历了20多年市场风雨之后,中国企业正在走向成熟。处在中国不同地域的企业群体,在颇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的熏养下,已形成了极具文化个性的企业流派。大致可分为六大派系(东西南北中海):以海尔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齐鲁派;以长虹为代表的咄咄逼人的西蜀派;以TCL、科龙为代表的绵里藏针的岭南派;联想、方正为代表的高瞻远瞩的燕赵派;以小天鹅、春兰为代表的博采众长的江淮派;以宏、台塑为代表的宝岛派。《三十六计》吸纳百家众长,就像一桌国宴,“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四方风味皆具,对中国企业界各大流派的“兼容性”极强,有提纲挈领之风范。国内有学者指出,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是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形成的转轨期经济——典型的“四不象”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模式=x%灰色市场经济+y%透明市场经济)。在x%与y%碰撞中,中国企业军团需要“参谋长”,即诸葛亮一般的军师。《三十六计》正是军师的必读本。中国企业界中的“诸葛亮”相当于外企中的MBA。所以,《三十六计》是中国商界人士的MBA教材,不得不读。
在1996年一次国际会议上,国外管理学家提出:现在已不是大鱼吃小鱼的时代,而是快鱼吃慢鱼、慢鱼吃休克鱼的时代,否则我国的“孔府家酒”、“长虹”、“红塔山”、“同仁堂”等驰名商标怎么会被外方抢注域名呢。《三十六计》中的刚柔、进退、攻防、奇正等权变谋略的思想,在市场营销、价格战等方面,提供了灵活的战术和谋略、市场权术等辩证智慧。
中国企业界现已是“关内人士”,《三十六计》作为集实用与理论于一体的管理典籍,必能助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虚击实”,在商战中“致人而不致于人”。尤其是《三十六计》中的管理谋略思想,一定能在业内“克隆”出更多的“万古云霄一羽毛”的诸葛丞相。作为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海尔总裁张瑞敏的理念是: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三十六计》正体现这一理念。
《三十六计》必将以其最简为中国经济发展之最繁求得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