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故事,说是孩子们在沙滩上捡贝壳。
沙滩上撒满了闪光的贝壳,像是掉了一地的繁星。
一个孩子一直想找到他心目中最美丽、最希罕的贝壳,于是他拾起一个,看看不好,就丢弃掉,再拾起一个,看看不好,再丢弃掉。
有一个孩子拾起一个贝壳看看,随手就把它丢弃。他已经寻找了一个下午,始终没有找到他心目中那最美丽、最稀罕的贝壳。
夕阳把海和天渲染成一片深深的紫。他的伙伴们快乐地哼着歌儿,提着满满一篮子贝壳。只有他仍孤独地拖着长长的影子。
在海滩上茫然地找寻。海浪喧哗着卷上来,洗去了印在沙上的小小足迹,他手中的篮子仍然空着。
这故事蕴含的哲理却常常使我们深思,那孩子心目中最美丽、最稀罕的贝壳,象征着人们心中一个悬空的目标。在人生的海滩上,为晶莹璀璨的贝壳所眩惑,我们将如那孩子一样,无视于海滩下闪亮如繁星的贝壳,也失去了捡拾贝壳过程中的乐趣。
当别人快乐地哼着生命之歌,提着充实的篮子走向归途时,那一心向往着要去找到最完美贝壳的人,将怅惘地提着空的篮子,拖着长长的身影,在夕阳中孤独地寻找。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事实上对于生命我们早有不少划分的启示:星期、年月、阶段、时期……这就是“生命的段落”,只是我们习惯于仅仅把它们当作时间的标志,而忘了利用它们来促进生命的进程,忘了利用它们来拣拾乐趣,充盈生命的过程。
具有“生命的段落”意识,无论在英姿焕发的阶段,还是在两鬓染霜时分,都将推动生命走向充实。一个成功的人,总是懂得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展示自己,而不是只祈望另一个梦想,让自己在牢骚叹息中度过。
我们已经获得过的那些成功,以及因为那些成功带给我们命运改变的种种,我们可以平淡些地看。如果一个人创造过后便问心无愧地去接受回报,那他充其量只能算是活得不亏的人。活着不是一种交换,我们如果不太奢望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着自己命运的改变,我们会很轻松地呼吸,很随意地去工作。因为我们已习惯了公平地看待自己的得失。想想看,一个早已为自己的心灵准备了一片很大的可以放松自己的天地的人,他还抱怨什么?或者说一个内心留着那么多的空间可以驻扎忧伤的人,还会惧怕什么?
年轮转动,生命在四季的变化中走过一程又一程。又是秋分时分,一阵稍大的风扫过,“啪!”清脆的跌落声传进耳膜,那是果实告别枝头的信号。在漫漫的混沌飘游中,蓦然听到节律的时钟敲响了第三季,逝者如斯,不禁心中肃然。惊回首,由夏而秋,由热烈而沉稳,在平滑无缝的转换前后迥乎不同的特色中,那一记瓜熟蒂落的清脆,又分明是自然生命进程中的句逗。它在昭示光阴飞逝的同时,也让人们感发出了“生命段落”的悟想。
心理学家埃思克在他的人格发展学说中,认为人们在五十岁左右,将会回首检视已走过的人生,如果在过去的发展阶段得不到满足,他将对这一生感到失望,往前看去,已经时不我予,颇有不堪回首的意味了。对于在生命的历程中拣拾贝壳的我们来说,散布在我们四周的贝壳也许不是最完美、最珍贵的,但它们是实在的。经过了细细的挑选,捡起来,在海水中把它洗得闪闪发亮,然后轻轻地放进篮子,一点一点地装满,内心的愉悦和满足也随着一点一点地升起。
假如一心一意,只想着要找到“最完美”的贝壳,等到夕阳西下,海浪冲去了印在沙滩上的足迹,回首再视手中的篮子,也许会失望地发现,篮子仍然空着。
其实,贝壳也罢、事业也罢、家庭也罢,都是人们在追求的目标。在人生的海滩上,我们如果和那个孩子一样,无视于各种贝壳的璀璨,只是执着于最完美的一个,那么我们也就失去了过程中的乐趣。
虽然周围的贝壳或许不是最完美、最希罕的,但是它们是实在的。经过细细挑选,轻轻放进篮子,一点一点装满,内心的愉悦和满足也就随之一点一点地升起。这么积累下去,最终总会发现一枚相对最满意的贝壳。
所以,一旦有了想法就要行动,一旦有了思路就要提笔。当你积累足够的材料的时候,心中就充实起来,眼界就开阔起来了。当你着手于解决困难时,困难就会变得不那么可怕,心理的压力也就减轻了。
淡淡的感悟
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可是要先好好学习,做好眼前的事,争取眼前的成功。虽然理想有可能不能完成,但注重的是实现的过程,值得回忆的愉快,所以不要让生活的“摇篮”空着。时间老人给予我们的时间是相同的,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欢乐,喜悦,丰收与果实装满生命的“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