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种感动叫“守口如瓶”
48205300000047

第47章 活在当下

赵州从谂禅师住持观音院时,经常有各地的学僧来参学。有一次,一个新学僧来到观音院,很有礼貌地对他说:“学生初人丛林,请老师指点。”

赵州问:“吃粥了吗?”

学僧答道:“吃过了。”

赵州说:“洗钵盂去!”这位学僧因此开悟。

还有一位学僧来问:“弟子初入丛林,请老师慈悲开示!”

赵州问:“你来多久了?”

学僧答道:“今天刚到!”

“吃过茶没有?”

“吃过了!”

“到客堂报到去!”

一位学僧在观音院参学了十多年,一直未能开悟,难免心灰意冷。他对赵州禅师说:“弟子前来参学,十有余年,不蒙老师开示,今日想下山,到别处去参学!”

赵州听后,故作大惊道:“你怎可如此冤枉我?自从你来到这里,你每天拿茶来,我为你喝;你端饭来,我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顶礼,我低头,哪一处我没有教导你?怎么能胡乱冤枉我!”

学僧听后,凝神思索他话中的深意。赵州提醒道:“会就会了,假如用心分别,则离道远矣!”

学僧似有所悟,问道:“如何保住呢?”赵州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赵州禅师的寓意极其之深,用心极其良苦,日常的行走坐卧,待人接物,无不是禅,《金刚经》“着衣持钵乞食”,无不是禅,只看学人是否用心罢了。所谓祖师的开示讲说,并不是只限于“原经原解”,以佛经中的言说教人,运用空洞的大道理,往往收不到预想的效果,使学人不能十分明了,更容易产生对经教言说的曲解。

佛陀住世也以日常行为与譬喻为施教手段,禅师中广用“吃茶去”、“饥来食,困来眠”为开示手段,这就说明了“但尽凡心,别无圣解”。修学佛法,最当断的就是凡夫心,即贪嗔痴疑慢诸心,断尽我执,佛法只是运用手段,修学佛法,不仅仅将精力用于经论的研究解释上,还要辅以修行,通过日常的修行规范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的人格。

好一个“但尽凡心,别无圣解”,除了平常心之外,对佛法哪有更高妙、精深、神奇、圣明的解释呢?“佛只是无事的凡人”,不过比凡人少了贪欲、少了妄念、少了愚执而已,因而也少了烦恼、少了痛苦、少了忧虑。不需要从外面添加。任何一个凡人,只需不断把自己头脑中的东西减去、减去、减去,减到无可减,就成佛了。就这么简单!但是,简单吗?

禅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所以他就在人们的身边。只要有一份透明的心、透彻的心境,该做什么时就做什么,安顿好自己的身心,那么你就是佛,就会快乐。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心平则是福气,幸福就是一颗平常心。我们的快乐就在于我们自己的心态,放下就是快乐,幸福就在身边。幸福就是现在。只有一个个现在串成的幸福,才是一生一世的幸福。

禅就在心里。只要内心有禅,即使外界喧闹吵嚷,仍然可以保持内心世界的平静安宁。不必抱怨外界的嘈杂和缤纷,加强自身修养才是关键。

我们的内心是一个极其神秘的世界,它的空间无限大,我们往往穷其一生也不能探究出个一二。倘若我们能够保持一个平常心态,就会正确认识自我。

人生如果无所欲求,那我们一定会安于现状,知足常乐。如果我们内心充满了奢欲,总是得不到满足,内心永远不会得到片刻平静。

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只有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贫者,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人生的价值莫不在于奉献。只有具有正确的理念,我们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也敢于对人生的苦难提出挑战。

生命的意义在于享受所拥有的每一个当下。

淡淡的感悟

真正懂得从生活经验中找到人生乐趣的人,才不会觉得自己的日子充满压力及忧虑。在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中,自己不妨多寻找一些乐趣,从而让身心放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