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女儿很小就过了识字阅读关,因此很多人都说我女儿是“神童”,我是母亲,我知道女儿不是什么“神童”。在她生命的最初阶段,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说有,那就是哭起来惊天动地且持之以恒,搞得我彻夜难眠,身心交瘁。后来经检查,发现是缺钙的缘故,也并非什么“神童”的征兆。
女儿说话和行走都是从一岁左右开始的。那么,她的智力状况怎么样呢?还不好做出评价,只是从她的遗传基因来判断,应该说还是可以的吧!
我对她婴儿阶段的教育,似乎和每个重视子女教育的父母走着同一条路子:给孩子买较多的儿童读物,满足他们听故事的需要。记得在她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我就给她讲故事。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抱她上托儿所,路上就反复地讲着《小山羊和狼》《公鸡和狐狸》等等。晚间入睡前,也总有这个节目。有时我非常困,讲着讲着,小山羊变成了老黄牛,长颈鹿变成了金钱豹,胡说八道起来,可她还在睁大着眼睛津津有味地听着。
我给女儿买的书很多。在为女儿选择图书时,我并没有在初等儿童读物的水平上滞留多长时间。我更多地注意了图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些书或者情节复杂,语言优美,画面绚丽多彩,或者内容丰富,知识性强,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心理向丰富、深刻的方面发展,同时会促进孩子语言智能的发展。有些家长或是不注意给孩子买图书,或是在选书方面不尽科学,只给孩子买看图识字类的图书。这类书一是孩子不会怎么感兴趣,二是内容太简单,难以取得综合性的效果,所以不宜多买。
在女儿两岁半以前,尽管有些书不断地损坏和遗失,她的小书箱总是满满的,这些书是她的精神乳汁。这样一来,她至少可获得三方面的收益:
第一,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听故事的习惯。其实,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人在发育过程中,哪方面的神经受到了优先的待遇,就会得到优先的发展权。而一直处于被忽视地位的神经,当其它神经发展起来之后,它处于强大的竞争对手之中,再想让其发展,就很困难了。这就不难解释很多幼儿为什么只对食物和玩耍感兴趣,而对学习却没有兴趣——因为他们在吃与玩方面得到了优先发展,而学习的神经被压在了“五指山”下,很难自由地呼吸与生长了。一个做父母的人,希望孩子将来好学上进,那么最好在最初就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可以使之获益终生。女儿上学后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觉的学习习惯。她一接触到新书,饭都不想吃了,还每天主动给自己安排学习内容,这令很多家长羡慕。而这些与她在两岁半以前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有直接关系的。
第二,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情感。女儿在一岁半至两岁之间,说过一句话,曾令在场者大吃一惊。那时她由我们楼上的一个奶奶照管。奶奶在带她之后不久,又接纳了一个小弟弟,奶奶老是抱着他。一天,女儿说:“我心里不好受!”这话倒也没什么,她接下来又说:“我觉得寂寞啊!”说得奶奶一家人都惊奇得不得了。能用语言准确地形容出自己的感受,而且用词又居然那样文绉绉,可能确实有点不一般。我当时还没有太深的体会。后来,在办幼儿园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四五岁的孩子除了吃、喝、拉、撒那点基本生活内容之外,其它所知甚少。而一些家庭教育环境较好,有较丰富的听故事“底子”的孩子,往往有和女儿相似的情况。这才让我感悟到,在相同的生理年龄上,孩子们所表现出的心理年龄的差异的确大得惊人。
第三,关注学习活动的发展性,为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因为这种熏陶,使孩子的大脑受到了训练,他们的接受能力也提高了,所以后来的学习就显得很轻松。另外,由于有大量语汇的刺激,他们在以后学习书面语言时,就不至于有陌生感。我在教幼儿识字的过程中,有个非常强烈的感受:有些字音,因为孩子们经常听到,那些字形就格外容易认读,像小猫小狗、花鸟虫鱼等等。而另外一些词,像“亵渎”“荒诞”等,由于平时很少听到,记忆起来很是吃力。但有大量故事积累的孩子,对这样的字同样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因为这些词语他们以前也曾经听过,大脑中已有熟悉的身影。而且这些孩子最适合接受快速阅读的训练,一天学三五十字,甚至上百字,都不成问题,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我在教女儿快速阅读时就是事半功倍,两个多月的时间,她就基本具有了初步阅读能力,而另外一些孩子费的力气不止百倍,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大量的语汇刺激。
因此,女儿在此阶段的收获是不容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