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成绩是帮出来的
48205800000068

第68章 回首中考风云,经历是一笔财富

通过我们一家三口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阿骏的努力,我们收获了不错的果实。阿骏不仅考进了杭二中,而且还远远地高出了录取分数线34分。

如果当初对孩子的选择横加干涉,让阿骏填报B校的话,那么我们不仅与杭二中失之交臂,还可能给孩子留下一生的痛。这种心灵创伤是巨大的,更是无法弥补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有许许多多的经历,这些经历累积起来,便是一个人的经验,便是一个人的能力。

3年了,我们从跌跌撞撞中走来,跌倒了就爬起来;我们从磕磕碰碰中过来,经历成了我们的财富。我们经历了从教育的无知、懵懂到渐渐掌握点成长的规律,特别是经历了初三,让我们教育孩子的阅历更加丰富,体会更加刻骨铭心。

失败是成功之母。在五次模拟考试中,阿骏的成绩经历了空前的波动:106名—58名—101名—33名—103名,我们的情感也随之大起大落。我们总是以成绩论英雄,表现出来的情绪就是:孩子考好了,我们的脸上就笑开了花;孩子考得不好了,我们的脸上就乌云密布。阿骏也和我们一样,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考得好了,就骄傲了,从而放松了学习;考得不好了,心里就像压了一块石头,情绪很坏。其实,学习最重要的是在平时。”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波动是给我们的提早考验,提早磨炼。经历了这些心理波动,反而使我们更趋成熟。到中考时,我们的心态已经真正调整到位。我们已经不在乎考试的成败,而在乎给孩子一个拼搏的机会,在乎拼搏的过程。我们经历了磨砺,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做“胜不骄,败不馁”,什么叫做“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什么叫做“只要尽力就行”等道理。

因此,我们要衷心地感谢这模拟考成绩的上下波动,是这波动磨炼了我们的心态和意志,教会了我们如何应对考试中的成败得失,增进了我们的智慧,给了我们一个成长的机会。

因此,经历初三,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人的精神和品质的磨砺!我们可以从中悟得很多道理和人生真谛!

通过中考,我们看清了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成绩是我们曾经有过的辉煌,我们不能驻足太久;不足却是我们又一个增长点,我们要特别重视,特别珍爱。

我们要特别地感谢中考!感谢中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机遇;感谢中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感谢中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成长的机会!

时间过得真快,从小学五年级开始陪阿骏读书以来,转眼五个年头过去了,阿骏已经实现了考入杭二中的梦想。在这过程中,我们做家长的最深刻的体会就是:经历是一笔财富。

有了这样的体会,我的心中充满阳光。

司有和(1945~)父亲。安徽省含山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家庭教育专家。1969 年毕业留校于中国科技大学。曾任该校信息与决策科学研究所所长,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他在对少年大学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早期诱发”理论,据此使成绩平平的儿子也考取了少年班。1998年调入重庆大学。

司卫东(1970~)儿子。1986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后在著名超导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处攻读博士学位。1997 年6 月赴美,为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博士后。现在美工作。

司晓春(1972~)女儿。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计算机硕士。现在美工作。

王东华按: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懂得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少孩子没有及时获得良好的早期教育,错过了智力发展的最佳期,在进入少年期后,智力表现平平,影响了学习效果。对此,家长们难免会感到焦虑,有的甚至因此而丧失信心。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最早也是最富成果的研究者司有和教授,曾经也是这群失落家长中的一员。幸运的是,在长期跟踪研究少年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中,他发现一些少年大学生小时候并非特别聪颖,甚至没有接受完好的早期教育,但他们在高小或初中时,遇到某件事,激发出某种素质,从而获得了快速发展,最终考进了少年班。据此,他总结出了一套“早期诱发”理论,并将其应用到自己没有受过早期教育、智力中等、成绩平平的儿子身上,竟让儿子超速发展,15岁也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所谓“早期诱发”,就是指针对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年龄在 9~15 岁、智力发展在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儿童少年,有意识地诱发其产生超常少年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意志、兴趣、能力、性格等),让非智力因素促使其智力获得快速发展。这个理论的提出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早期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孩子一旦错过了早期教育,并不意味着就无所作为了。只要家长做个教育的有心人,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孩子同样可以成才。

随着早期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投身于早期教育实践,有些人开始产生另一种极端想法,即抓好了早期教育,孩子成才的目标就指日可待了;相反,如果荒废了早期教育,孩子成才就没多少希望了。这样就出现了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只抓早期教育,却放松了后续教育,导致产生不应有的“方仲永现象”;二是对孩子的整个教育过程都放任自流,这样就会让孩子想成才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早期诱发”理念的提出,不仅给那些失去早期教育的孩子及其家长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世上没有无用的教育,只有不会教育的人。教育上的付出是最明智的付出,不论教育对象客观条件如何,只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都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第二,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及其对智力的强大促进作用。

近些年来,非智力因素对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得到人们的理解和重视,但是,如何利用非智力因素激发智力因素,却是个一直被忽视的课题。司老师的“早期诱发”理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和证明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强大促进作用(同样,智力因素对非智力因素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为化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培养符合时代需要和未来发展的人才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事实上,对于如何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赢,已有不少家长作过有益的探索。他们的一个基本思路和做法是,平时重视素质培养,一旦面临重大考试,则有针对性地强化应试训练。由于有深厚的素质做基础,所以应试训练的效果一般非常好,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中有的孩子就是这种教育试验的成果。

第三,像任何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一样,实施“早期诱发”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模式,只有按照这个模式一步一步地走,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不少家长在实施某套教育理论和方法时有个通病,就是喜欢“断章取义”,即对自己“胃口”的就实行,不对自己“胃口”的就舍弃;自己有条件的就实行,没有条件的就舍弃;简便易行的就实行,困难较大的就舍弃。当效果不理想或者没有效果时,就对别人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产生怀疑甚至彻底否定。

其实,教育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诚心和耐心,否则,再好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也不会有好结果。实施“早期诱发”也是如此。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早期诱发”也不是什么万应的灵药,如果孩子智力水平过低,或者家长、孩子对诱导内容不能领悟,同样难以产生效果。不过,只要有司老师这种对待孩子教育的认真、执著与钻研,任何孩子都会在家长的正确带领下大踏步地前进。

我的儿子司卫东在童稚时期,并没有显出特别聪颖,直到两周岁多才开始说话,一家人都曾经担心他会是个哑巴。即使后来学会了讲话,讲得也并不流利,有些词还常常说颠倒了。比如,“吃饭”,他总是讲“饭吃”;“开门”,他总要说“门开”。思考问题反应也比较慢。有一次,外婆来了,他急急忙忙跑去喊妈妈,跑了一段路,见到妈妈,还想不起怎样称呼外婆,只好说:“妈妈,妈妈的妈妈来了,妈妈的妈妈叫我来喊你。”

由于当时成天搞政治运动,加上他妹妹也出生了,所以我只好把他送到乡下他奶奶那里去。奶奶视他如宝贝,宠得不得了,爸爸妈妈又不在身边,更是无法对他进行早期教育了。后来,他从乡下转学到城里来读书,已是小学三年级。结果,学期结束时,他只得了个 24名。虽然他也很努力,成绩也有所上升,但直到初一,还一直在班上第十名上下徘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对他也没有什么奢想,只想他能考上某个大学或中专,将来有个糊口的职业,也就算尽了为父之道了。

没想到,天赐良机。1978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少年班,我参加了少年班研究组。在研究少年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时,我发现有一些少年大学生小时候并非特别聪颖,甚至没有接受完好的早期教育,但也考进了少年班。进一步的研究使我发现,这些少年大学生大多数是在高小或初一、初二时,遇到某件事,激发出某种素质,从而获得快速发展的。于是,我提出了“早期诱发”的观点。

我所说的“早期诱发”,就是指:对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年龄在9~15岁、智力发展在中等和中等以上水平的儿童少年,可以有意识地诱发其产生超常少年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意志、兴趣、能力、性格等),让非智力因素促使其智力获得快速发展。

这一模式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超常少年之所以会超常发展,是因为他们具备一系列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果别的少年也能具备这些个性心理品质,那他也会超常发展。事实上,常态儿童少年身上也具备这些心理品质,只不过一时隐蔽着,没有得到开发,因而智力发展中等。如果我们设法将这些隐蔽着的良好心理品质诱发出来,让其发挥作用,那常态少年也会得到快速的发展。

可见,早期诱发模式是通过诱发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发展的。该模式还强调,这种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按教育者意图进行的,每一次教育活动都是教育者设计安排的,从而让孩子按教育者预定的方向发展。

早期诱发的方法归结为“了解对象→激发兴趣→建立信念→调动情感→锻炼意志→塑造性格→培养能力→提供条件”的程序。

当然,早期诱发不是万应灵药,如果孩子的智力水平过低,或者家长、孩子对诱发内容不能领悟,就很难奏效。

当我从少年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中总结出上述思想时,正好我的两个孩子进入了这个年龄段,我就试着使用这个模式,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高小六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上学期,东子从数年徘徊不前的状态,一跃而居全班第三名。此后,从初二到高二,一直保持在班级中的前五名。在中学的最后一学期,即高二下学期,在既要准备高考报考少年班,又要准备高二期末考试的情况下,夺得了全班第一名。进少年班后,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他的成绩稳步上升,六个学期有五个学期获得二等或三等人民奖学金。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这种方法是怎样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