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不以自己的意志强行要求孩子什么时候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监管式、强制性的管束只能导致双方心理对峙和时间的空耗,孩子只有在主动、积极、愉悦的心境下才能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当孩子痴迷、醉心于某一项有益的事情时,索性就让他做完,然后再让他安心地去学习。父母的宽容常常会得到孩子的感激和加倍的补偿、回报。
1984年,鹏在初二时,被学校推荐参加全市初中历史选拔赛。4月23日晚上,他又在复习历史。只见他把历史课本摊在写字台上,可眼睛却不时地低头朝抽屉里看。我走过去一看才发现,原来抽屉里放着一本《飞碟探索》。
鹏十分不好意思。我对儿子说:“愿意看你就大大方方地看吧,不用偷偷摸摸的,这是一本很好的书,看完了安心复习历史。”鹏高兴极了,十分感激地看着我。在那次选拔赛中他获得本赛区全校第一名。
在鹏高考前的半年里,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好戏连台,如《淮阴侯》《北海沉船》《杨家将》《编辑部的故事》《封神榜》《雪山飞狐》《十三太保》等电视剧,还有世界杯足球赛。
鹏几乎是每个电视剧必看,每场球赛必观战。我们担心影响他学习,曾阻拦过他。可鹏对我们说:“就让我看完吧,要不我总惦记着,学习也学不好。”于是我们答应孩子:该看就看,平时抓紧点,把丢掉的时间补回来。
这些电视剧孩子们都连续看了,鹏在开播前总是抓紧时间做数学、看外语。在看电视时,遇到不太重要的情节他就插空背、写。1992年1月25日在观看世界杯足球赛时,他边看比赛边做题,那场比赛中国队以1∶0胜科威特队,鹏无比兴奋,当晚学习到深夜。5月14日,距高考不到两个月了,他还在收看《雪山飞狐》。看过后,他告诉我:“妈,我看电视时做了三道题。”
孩子不仅需要父母理解自己的心境,而且还需要激励,激励会使孩子产生不懈进取的内动力。但激励要讲究艺术,同样想达到一个目的,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会取得不同的效果。有时欲扬先抑,有时无声胜有声。
1. 无声的激励
在孩子们的写字台上,至今还摆放着一块刻有“业精于勤”四个美术字的三峡石。那是1985年秋我到四川出差途经三峡时从万县下船买来的,我把它送给即将升入初中的儿子。我不知道孩子们究竟从这块小小石头里获取了多大力量,但我发现,这块三峡石历经十几年光阴,又经过家庭搬迁,总是被孩子们那么醒目地摆放在写字台中间他们抬眼就能看到的地方。
鹏参加全国初中数学邀请赛前夕,我找来数学家陈景润的照片和关于他的事迹,悄悄放在他的桌子上;在他参加全国高中物理选拔赛前夕,我翻开《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一书中中外著名科学家那一篇,摆放在他的写字台上……
我一句话也没有说,但孩子一定能理会爸爸妈妈想说的话,一定会感受到爸爸妈妈殷切的叮嘱和企盼。
每当我在报刊上发现能激励孩子的好文章,一定带回来拿给他们看:《我怎样独自设计了原子弹——一个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自述》([美]约翰·菲力普斯)、《青年科学家陈章良》《最年轻的女博士——哈工大21岁的王丽薇获工科博士学位》《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许多材料已经变黄,我至今仍为孩子们珍藏着。
有时,无声的激励更刻骨铭心。
2. 临考前的抚慰
我重视孩子的每一次考试,不管是升学考试、竞赛还是平时的中考、期考。考试那天早上,我一定为儿子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还精心做上可口的饭菜,让孩子精神饱满地走进考场。孩子出门时,我总要叮嘱一句:别总想着能得多少分,拿第几,只要你尽力了,考不好爸爸妈妈也不责怪你……
孩子们在考场上心态良好,从不怯场或紧张,往往越是重要的考试越能考出好成绩,还经常超水平发挥。
对孩子的考试成绩越定指标往往越达不到指标,越施加压力越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重在平时,考前最好为孩子卸包袱、减压力。
欲扬先抑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