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瑞翁是个希腊奴隶,但他也是个艺术天才,美就是他的上帝,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击退波斯入侵者后,统治者颁布了一部法令:除了拥有自由之身的人之外,其他人不得从事艺术,否则将被判处死刑。当法令颁布时,克瑞翁正投身于他所热爱的事业,他梦想有一天能够得到当时最伟大的雕刻家——菲迪亚斯以及伯里克利的赞誉。
那么他都作了些什么呢?克瑞翁将自己的智慧、心身、灵魂和生命都注入了冷冰冰的石块儿中。日复一日地,他跪在神前祈祷,希望能赋予自己灵感和技艺,他相信阿波罗曾经被他的虔诚感动,将灵气赋予他的每根手指,指引他进行创作;但是现在,——现在,好像所有的神都把他抛弃了。
克瑞翁所深爱的妹妹——克里恩娜——也曾遭受同样深重的打击。“噢,阿芙罗狄蒂!”她祈祷说,“万能的阿芙罗狄蒂,至高无上的宙斯之子,我的女王,我的女神,我的守护神,在您的光芒中我日夜向您祈祷,帮帮我吧,帮帮我的哥哥!”
然后,她对他的哥哥说:“噢,克瑞翁,到我们的地窖中去吧。那里虽然黑暗,但是我已经布置了食物和灯光。在那里,你可以继续你的工作;上帝永远与我们同在。”
克瑞翁在地窖中继续着他光荣而危险的工作,而他的妹妹则不分昼夜的守护着他。
在这个时候,希腊人应邀来到雅典,参加一个艺术作品展览。
这个展览在阿格拉市场举行,由伯里克利主持,阿斯帕齐娅站在他的旁边,菲迪亚斯、苏格拉底、萨福克里斯以及其他的一些知名人士也在场。
大师们的作品在那里展出,但是,一尊出类拔萃的雕塑(似乎是阿波罗自己雕刻的)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所有的雕刻家们为此震惊。
“这尊雕塑的作者是谁?”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在场的人在不停地问,但是就是没有答案。“这真是太神秘了!它或许是一个奴隶雕刻的?”展览会掀起了骚动,这时,一个衣服褴褛、头发凌乱、目光坚定、嘴唇紧闭的美貌女子被带入了阿格拉市场。警察嚷道:“这个女人知道雕塑者是谁,我们敢保证,但是她就是不说。”
接着,克里恩娜被审问了,可是她就是闭口不说。别人告诉她:她的行为要受到惩罚,但是,她的嘴唇仍然闭得紧紧的。“那么,”伯里克利说,“法令是强制的,由我决定这一切。把这个女人打入地牢。”
在他判决的那一刻,一个头发飘逸、容颜憔悴但是眼睛中仍充满活力的天才少年冲到了伯里克利的面前,他大声说:“噢,伯里克利!请宽恕这个姑娘吧!她是我的妹妹,我是这尊雕塑的作者,这尊雕像出自于我的双手,一个奴隶的双手。”
愤怒的人群打断了他的话,人们大声喊着:“将他打入地牢,打入奴隶的地牢。”“只要我活着,就不可以将他打入地牢!”伯里克利高声说,“仔细看看那尊雕像!阿波罗想通过它告诉我们:在希腊有比那部不公正的法令更有价值的东西。颁布法令的目的应该是保护和发展美。雅典娜活在我们的记忆和爱中,正是她对艺术的奉献使其不朽:不准将他打入地牢,相反,把这个年轻人留在我的身边。”
接着,阿斯帕齐娅当着众人的面将桂冠亲手戴到了克瑞翁的头上,同时在人群的喝彩声中,她温柔地亲吻了可爱、忠贞的克利恩娜。
雅典人塑造了伊索的像,伊索出身奴隶,通过这座塑像,人们便知道:通往荣誉的大门向所有人开放。在希腊,那些在艺术、文学或战争中功成名就的人就可以获得财富和不朽的名声,在鼓励进取精神这方面,再也没有哪个国家能赶上希腊了。
亨利·威尔逊曾说:“我出身贫寒,在摇篮里就感受到了这种苦难,我知道当孩子向母亲要面包而她却拿不出来时的滋味。我10岁便离开了学校,11岁就做了学徒,每年只能上1个月的学。在11岁快过时,通过努力工作,我用1头水牛和6只绵羊换得了84美元。我总是认真计算每一美分,从不将钱花在娱乐上。我知道艰难跋涉数英里的滋味,我也曾问过自己怎样才能摆脱苦难……从我21岁的第一个月开始,我赶着车进了大森林,做起了伐木工。每天早上,我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努力工作直到天黑了才休息。每个月我都会得到意义重大的6美元的工资,而每个美元对我来说就好像今天晚上的月亮这么大。”
威尔逊先生决不愿失去任何一个自我学习或自我提高的机会。人们都不大知道空闲时间的意义,尽管这些时间非常宝贵,但是威尔逊先生把空闲时间都用在了他所为之奋斗的事业上。当他21岁时,已读了上千本好书——对于那些乡村孩子来说,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榜样!在他离开农场后,他长途跋涉到马萨诸塞内蒂克去,他经过波士顿,在那里看到了邦克山纪念碑以及其他一些历史古迹。整段旅程仅仅花了员援远美元。一年后,他在内蒂克当上了一个辩论俱乐部的领头人物。7年后,在马萨诸塞立法会,他慷慨陈词,发表了反对奴隶制的演讲。12年后,他与大名鼎鼎的萨姆纳肩并肩地坐在国会大厅里。对于他来说,任何时刻、任何场合都很重要,他正是这样为自己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要穿得破破烂烂的就在镇子上走来走去。去商店买双鞋把自己打扮打扮,贺瑞斯。”贺瑞斯·格里利瞧了瞧他的鞋,似乎他从来都没有注意过这双已经磨破了的鞋,他回答说:“你看,斯特雷特先生,我的父亲来到这个陌生地方,我想尽我所能帮帮他。”在7个月中,他自己仅花了6美元。他替伊利的允·酝·斯特雷特法官做些零散活儿,为此他将得到135美元,他自己留了15美元,其余的都交给了父亲。他和父亲从佛蒙特州来到了宾夕法尼亚州西部,他帮父亲在晚上照顾羊群,以防被狼偷袭。他差不多21岁了,尽管他又瘦又高、头发蓬乱、脸色苍白、声音沙哑,他还是决定到纽约去寻求未来。他把自己的衣服搭在肩上,穿过树林,走了60英里来到布法罗,乘着独木舟来到奥尔巴尼,搭一艘驳船顺哈得逊河而下,来到了纽约——那是1831年8月18日太阳刚升起的时候。他住进一家小旅馆,每半个星期就要去花2美元,而他600英里的旅程仅花了5美元!每天,贺瑞斯在街上走来走去,每路过一家店他都问人家需不需要帮手,但别人都回答“不需要”。他穿着褴褛,让别人觉得他是一个逃跑了的学徒工。一个星期天,他在旅馆中听说维斯特印刷馆需要印刷工。星期一早上5点钟他便来到印刷馆门口,刚7点钟的时候便向领班询问招工的情况,领班觉得这样一个农村孩子不可能完成排版的工作,但是他仍然说了:“给他登记一下,我们看看他是否胜任。”老板来了,他看不上这个新来者,于是便告诉领班让他在完成一天的工作后离开。
10年后,他成了一家小印刷馆的股东,他办了《纽约客》——美国著名的周报——可是并不赚钱。当哈里森在1840年提名总统候选人时,格里利开办了《小木屋》,它曾创了发行量超过90000份的纪录,但是他并没有从这份1美分一份儿的报纸中获利。他的下一项投资便是《纽约论坛报》,每份1美分。创刊时他借了几千美元,第一期共印了5000多份。要把所有的报纸都卖出去是很不容易的,他开始共有600个订户,六个星期后,订数增加到11000户。
《纽约论坛报》的订户激增,甚至超过了新置印刷机的印刷能力。这是一份寻求真理、讲究事实的报纸,尽管编辑有时也会犯错。
詹姆斯·戈登·班尼特是个非常聪明的作家,他通过14年的刻苦努力以及省吃俭用,终于存了几百美金。1825年他的《纽约快报》失败了,1832年他的《全球》失败了,后来他的《宾夕法尼亚人》又失败了。1835年,他碰到了贺瑞斯·格里利,并且邀请他一起合办新的报刊——《纽约通讯》。格里利拒绝了,但是他向班尼特推荐了2个年轻的印刷工。于是,在1835年5月6日,这份《纽约通讯》就正式创刊了。班尼特在华尔街租了一间小小的地下室,在地下室里布置了一把椅子和一张由两个木桶和一块木板搭成的桌子。在那里,詹姆斯·戈登·班尼特开始了他伟大的事业——当然,这些事情并不为大多数美国人所知。这个年轻人坚定地为其理想奋斗,他拼命地报道从各个领域收集到的最新最快的消息。后来,他的报纸有点名气了,他可以像所有竞争对手一样,甚至比他们更快地报道全世界范围内的新闻。所有的劳动力和开销都用在了获取大众所感兴趣的最快最可靠的信息上,这虽然是个非常艰巨的工作,但是它最终挤进了百老汇和安娜大街,成了一份非常成功的日报。
乔治·宰·查尔德贴在他费城私人办公室里的那句格言尤为引人注目——“天道酬勤”,这也正是这个开始时“没有任何机遇”的穷孩子获得成功的秘诀。他从小就梦想在一幢宏伟的大楼里出版一份《费城消息》。但是一个周薪2美元的穷苦孩子怎么可能获得成功呢?尽管如此,他仍有坚定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勇气。他在一家书店工作,积攒了几百美金,于是便开始了出版发行工作。在他所发行的刊物中,有一些获得了很大成功,如《开恩的北极之旅》,他有灵敏的嗅觉,知道公众想要什么,所以他的事业越发红火了。
尽管《费城消息》每天都在赔钱,他的朋友也不能劝阻他,他还是在1864年实现了童年的梦想,创办了这份报纸。后来,他将订阅费提高了一倍,大量削减广告版块,令人吃惊的是,他的报纸竟日益兴隆起来,每年的收益高达4000美元。虽然费城其他出版商降低员工们的工资,但他总是拒绝这样做。
一个多世纪前,在里昂的一个宴会上,人们正在讨论一幅油画,争议它所暗示的是希腊的真实历史还是神话故事。当讨论正在白热化之时,宴会主办人突然转向旁边一个侍从,叫他解释一下这幅画。让在场的所有人吃惊的是,这个侍从竟然简洁明了地阐释了这幅画的意义,他的话既简单又有说服力,马上就说服了所有的人。
“先生,您在哪儿就读?”一个客人非常客气地对这位侍从说。
“先生,我在很多学校读过,”年轻的侍者说,“但是我呆得最久、学得最多的一所学校是‘不幸之校’。”穷困潦倒的生活教会了他很多东西,尽管他只是个穷侍从,但是整个欧洲很快便被这位天才的巨著所震惊了。他就是让·雅克·卢梭。
伊利湖边平顺的沙滩就好像是一张大页书写纸,一个叫做孕·砸·斯宾塞的光脚孩子在上面完成了斯宾塞字符体系——最为优美的书法艺术。
威廉·古伯特曾在农场工作过8年,当他离开农场来到伦敦后,他抄了八九个月的法律文本,然后入了伍,成了步兵团的一名士兵。在军旅生涯的第一年中,他经常泡在查塔姆的流动图书馆中,认真学习每一本借到的书。
“当我还是个列兵时,我每天花6便士借书学习语法。我的床位就是我学习的地方,军用背包就是我的书架,一块搭在我腿上的木板就是我的桌子。就这样,我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我没有钱买蜡烛或者灯油。在冬天的晚上,我只有借助炉子的火光来学习。为了买一支笔或是一页纸,我不得不忍饥挨饿,尽管平时我就时常处于半饥饿的状态。我没有时间来放松自己,在别人聊天、说笑、唱歌、吹口哨、吵闹的时候,我只有在一旁读着、写着。有时候我需要买笔、墨水和纸时,我不得不为1辕源个便士而一筹莫展。唉,仅仅是1辕源个便士啊!但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个大数目了。我当时已经长得很高了,我经常锻炼以保持健康的体魄。我们每个人每个星期可以得到2个便士。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当我买完了所有生活必需品后还剩下半个便士,我打算在第二天早上买一条熏青鱼,因为我已经无法忍受饥饿了,但晚上当我解衣准备睡觉时,我发现我的那半个便士竟然不见了。我把头埋在被窝里,伤心至极,哭得像个孩子。”
古伯特在这样穷困艰难的境遇里仍然保持着对知识的热切渴望,他说:“在那种环境中我都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那么世上哪个年轻人还能为其一事无成找到借口呢?”
汉弗莱·戴维本来不大可能获得学习科学知识的机会,但是他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他在药房的小阁楼中利用那些别人丢弃的器皿进行研究、学习,而正是那个时期的艰苦努力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瑟洛·威德说过:“对于许多农村孩子来说,闲暇时间就是他们的最佳时机,他们通过刻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至少,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晚上的时候,你只需生火照看炉子,于是便可以借助火光在旁边读书。我记得,正是这样,我学习了法国革命史,清楚地了解了在这段悲剧中发生在人们身上的恐怖事情。我还记得,那时我没有鞋,于是我用破毯子将脚裹起来,走了两英里雪地去凯斯先生那里借书,尽管如此,能从他家里借几本书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