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给你1天72小时
48233900000026

第26章 这样做事,更快更好更高效(1)

多管齐下和一事无成的怪圈

同时做很多事情的秘诀就在于不要在同一时间做几件事。集中精力,安排有序才是王道。

——乔斯·伟登(制片人,剧作家)

是不是习惯了开会讨论的时候检查手机,查看回复并发送几封邮件?是不是每天常常会在做一个项目的时候突然切换到另一个项目看看进度做上几个表格?是不是会在写作业复习的时候时不时瞄两眼电视,读几页新闻?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想做、要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了,当然避免不了想同时完成很多事。而随着科技通信的发达,我们能够同时做很多事情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就像一口吃几个包子容易会噎到一样,同时做好多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是不是也会措手不及,消化不良呢?

我就有这样的体验。同一时期手上正好有几个完全不同的项目要做,要写文字,要制定和朋友们一起出行的旅行计划预订酒店,还要炒股。于是我有的时候在做一个项目的时候会不得不切换到另一个项目做几页PPT和研究,或者登录证券操作系统看两眼股票形势。或者,在读书看报的时候会时不时查一下酒店的评价和景区的推荐游程,然后顺便又去时尚网站上看两眼化妆品服装特卖活动。

没过几天,我就发现这样的生活让我感到非常焦虑。到最后,常常有一种心里很烦,什么都不想做的感觉。比如,从一个项目跳到另一个项目,再跳回来的时候,前面的思路就有一些会被打断,不得不重新花一段时间捡起前面的状态。而在学习、看书或者写字的时候看一段时间的股票,又会被大盘的跌宕起伏搅乱了心情和思绪,而且及时登出了系统脑子里还是会想接下来怎么操作。然后,在查看旅行攻略的时候跑去网上买东西,买完发现前面酒店居然还没选好还没订,景点也不知道看到哪里了。感觉什么事情都在做,但却什么都完成不了。

一段一心一意半个小时就能写完的文字,在多管齐下的情况下,几天都写不完。

一个集中精力半天就能完成的项目,在这种一心多用的状态下,拖了一个星期才完成。

一本平时几天就能读完的书,此刻却怎么也看不进去。

而这样缓慢的进度,越发让我烦躁或者抑郁,就像走入了一个跳不出的怪圈。

而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发现,同时做几件事,特别是那些比较需要动脑筋花精力的事情,可不是一个好主意!

2009年的时候,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就对260多名高材生作了一个实验:教授和研究人员们让常常一心多用的孩子们和平时一个一个来的孩子们做一堆脑力实验,看看他们那一组做得更好。

本来,研究小组以为那些习惯了一心多用的同学们可能会更聪明,记性更好,或者是处理信息更快。结果呢?一心一意的同学们似乎更聪明,做事更有效率!而即使让那些平时习惯了同时做好几件事的同学们静下心来只做一件事,他们的思维活跃度和效率也不如平时就只做一件事的人!那些长期一心多用的人们似乎有信息选择困难症,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不知如何是好,很难从中筛选出有用的。

看来,长期的“同时开工”会让我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让我们情绪低落,创造力下降,让我们的大脑变笨!

而2010年法国的一个神经研究所也表明,当大脑同时处理两件事的时候,大脑的两个半球各处理一件。而同时处理超过2件事的时候,大脑“双核”也运转不过来了!在这样超负荷的情况下,做每一件事的质量和速度就减慢了。事实上,很少有人可以同时做两件毫无关联的事,并把它们都做好!

所以,那些常常一心多用并引以为傲的朋友们注意啦!与其在一项又一项任务中漂移,不妨就选一条路先走到底吧!现在一心多用、脚踏几只船已经不流行啦!每次只做一件事,一心一意才是正点!

一心多用?对我而言一心二用都很难,一气呵成做完一件事都不是那么容易呢。

——海伦娜·伯翰·卡特(演员)

怎样脚踩两只船?硅谷红人杰克·多西有秘诀

每个人都有想法主意。但最重要的是吸引其他人和你一起把点子做出来。

——杰克·多西(Twitter和Square创始人兼CEO)前面我们说到一心多用很难,但对于身兼多职或者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大忙人们,怎样才能轻轻松松把每样事都摆平而不忙得焦头烂额呢?科技怪才杰克·多西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杰克·多西这个名字可能对国内的朋友们有些陌生,不过相信大家很多人都知道Twitter推特吧,而杰克就是推特的联合创始人和总当家。而他的另一杰作叫做Square(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白色的小方片),把它插在手机上就可以让手机成为刷卡机刷信用卡,是目前最受关注的移动支付平台之一。作为硅谷最受瞩目的红人之一,随着Twitter成为2013年度美国最受瞩目的新上市公司,和Square被越来越多的合作商器重(计划要在2014年IPO),30多岁的70后杰克·多西也一跃成为10亿美元俱乐部的钻石王老五。

同时作为两家快速成长企业的掌门人,杰克·多西当然是个大忙人。每一个工作日,杰克·多西都会在Twitter呆上8小时,然后花几分钟散步去不远处的Square办公室,继续另外埋头工作8小时。而每周要工作80个小时并乐在其中的他,是怎么样同时“脚踩两只船”并游刃有余呢?看看他的时间管理方法,还是很有意思的。

他的独门秘诀可以用一张“课程表”来概括。每周五个工作日和两个双休日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主题”,但他每一天却只专心围绕那一个主题展开,每一天集中精力只解决一类问题。

星期一:和管理层讨论公司行政会议

星期二:和产品研发团队共同开发改进新玩意儿星期三:谈论市场营销和拓展地盘星期四:联系客户伙伴洽谈合作双赢互利星期五:研究发扬公司企业文化星期六:给自己充电放松,爬山远足星期天:冥想、自我反省,听取反馈和思考战略杰克说:“能做到这样的关键,就要遵从一套完整规律的体系。”

分析一下杰克的“课程表”,可以发现里面有不少地方挺有趣的,值得参考和借鉴!

日程安排规律化

对于身兼数职或者同时有很多不同项目的朋友们,对于有很多课程需要学习复习的同学们,每天是不是常常会纠结应该怎么安排,要做哪些事情呢?而像这样每天要做的内容,用课程表一样的方式事先安排好,定下来,主题化,规律化,简单化,就可以不用每天花很多时间研究今天或者明天应该做哪些事情了。这样也会很有秩序,不会陷入每天感觉有很多事要做的焦虑。

每天只做一件事

这样可以保证每一项主题或者项目都有足够、完整的时间完成,保持连续性和流畅性。就像前面提到的,有的时候生活中、工作中常常会有新的任务出现,打扰我们手头正在进行的东西,中断了我们连续的思路。而每天把主题固定下来,有了新的事情要做的话,就把那件事安排到相应的工作日解决,可以集中精力继续把手中的事情做完,把活跃着的思维延续下去。再也不用每天在这个那个项目中跳来跳去,疲惫不堪,导致思路被打断。

把自己固定的日程和别人分享

对于一个团队项目而言,要找到一个大家都有空的时间聚在一起讨论、开会,往往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像杰克这样把自己的日程固定下来,并告诉自己的同事或者队友,就可以让他们很清楚地知道杰克哪一天有空来处理自己要讨论的话题:市场推广部的同事们只要在周三预留一些时间开会,而产品研发团队在周一可以准备好周二要和老板讨论的话题,在此之前总结自己最新的发现,就可以了。省去了很多因为预订日程、修改日程而带来的时间浪费。也不用担心顾此失彼,每个部门都能保证有充足平均的时间和机会和老板交流,部门成员之间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在一起互动。

给自己安排放假的时间

对于周末也摆脱不了公务,需要工作或者想到工作的朋友们,是不是觉得有些无奈,感觉没有办法100%的享受假期给自己带来的放松呢?而像杰克这样,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固定下来,把要做的事情都放在平时去想,去完成,周末“强制”给自己安排休假的时间,就不用再心烦那些工作上的事,真正地享受生活啦!

如果你要做的事情很多,或者一时找不到头绪,不妨也像杰克一样,试试看给自己的生活列一张“课程表”,并有规律地执行吧!或许你会发现,原本纠缠错节的生活变得清晰有条理起来!

能做到这样的关键,就是一套完整规律的体系。

——杰克·多西(Twitter和Square创始人兼CEO)即使毕业了,也可以用“课(日)程表”有序地管理生活每天都把要做的列出来,然后按照计划去执行。

——玛格丽特·撒切尔(前英国首相)

前面说到了杰克·多西成功的秘籍在于他的“课程表”,相信大家对“课程表/日程表”都相当熟悉吧。没想到这个陪伴了我们从小学一路走到大学,毕业了好不容易摆脱掉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还可以继续使用!

事实上,日程表的出现并不是那么偶然的,它是一种既方便好用,又很有效果的时间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你全面、系统、提前的分配各种活动的时间。

现在市面上的日程表软件,应用和在线工具都很多(比如谷歌日历,苹果自带日程表,Outlook等),让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制定、查看日程表,设置自动提醒和与他人分享日程。

那么,现在就来说说最常用的,以“周”为单位的日程表吧!如果现在有一个空白的日程表,可以怎样安排一周的日程呢?

1.先在日程表上标出要考试的时间,或者要完成项目的截止日期,要做演讲的时间(用红色笔或者标签颜色)。如果是电子日程表的话,激活自动提醒的功能。

2.把固定的(自己不能调整的)规律时间——比如上课时间,工作时间,开会时间等,用黑色笔(或者红色以外其他颜色)或标签标出来。

3.把吃饭、洗澡、睡觉这些“个人问题”的时间,用蓝色笔/标签(或者和上面不重复的颜色)标出来。

4.剩下的时间,就是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了,大概有这几类吧,每一类都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学习,充电的时间(做作业,职业进修,看书等都算此类)·和家人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家务的时间·社交活动的时间·健身运动的时间·自我反省规划的时间(很重要,如果不是把它设在日程表上固定的时间,平时一般不会突然想到去做)·娱乐休闲兴趣爱好的时间(一般来说,我们的理智希望我们先做完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剩下的时间再来玩,不过现实中,貌似这是我们最先做最多做的!特别是如果在没有事先安排的情况下)5.在每一大块的时间里,比如上课/工作这些好几个小时的大类里,分割成具体的课程/要做的任务等。一般可以一次性安排2个小时左右来做一个任务或者复习一门课,每隔40分钟到1小时安排10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

6.不要排得太紧。每天给自己留1小时的机动时间。如果把日程排得太紧凑,那么每天如果遇到了一些计划之外的事件,比如路上堵车,或者遇到了老朋友一起喝杯咖啡的话,那么安排的日程就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被全部打乱了!预留一定的弹性时间是必要的。

7.在确认日程表之前,看一下不同类型的活动所分配的时间是否合理。用不同颜色来代表不同类型的活动,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自己要做那类事,而在安排日程表的时候,也可以根据颜色的分布情况判断各类事情的时间安排是否均衡,有没有劳逸结合。

8.最后,如果用的是软件、应用或者在线时间管理工具的话,还可以把时间表很轻松地切换为“任务模式”,把每天需要做的任务列出来。这样,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可以把它潇洒地划掉。看着表上那么多的任务被一个个完成后划掉,会很有成就感。

每周日的下午或者晚上,提前安排好了“时间表”,接下来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先看一眼日程表,然后按照日程表上的安排执行就可以了。这样,就不用花很多时间考虑今天要做些什么事情,而如果有重要的会议、考试或活动,也不会忘记了,很简单吧!

即使工作再忙,我也会在日程里安排运动的时间。

——达莉亚·沃波依(超模)

为什么我们会常常高估或低估了做某事需要的时间(上)我们常常会高估接下来的2年里会发生的变化,却容易低估在10年里会发生的巨变。

——比尔·盖茨(企业家,世界首富)

不管是安排自己的计划,或者和别人协商要做的任务,我们都需要估测做某件事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不过,预计时间往往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们也常常遇到高估和低估时间的情况。

当我们高估了做某事需要的时间:

情景:

比如,如果我们和别人约定了2点在电影院门口见面,原本以为路上需要花40分钟就早早出门,结果不到20分钟就到了。于是,只能无聊地在电影院里打转,把每张电影海报都看过来。

或者,我们做一个项目的时候,预期要一个月才能做完。这时候如果有一个其他项目是在三周后开始,那么我们就会因为觉得来不及推掉了。不过后来真的开始做了,才发现两个多星期就完工了。明明本来可以多接一个项目多一笔生意的,就这样白白送给了别人。

高估了时间,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也可能让我们错过本来可以拥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