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12~15岁儿童家长手册
48235000000006

第6章 12~15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你会发现,五年级的孩子还像个小孩儿,可初二的孩子已经像半个大人了,也就是说孩子们在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外貌、生理上有变化,智力、道德认知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也都变得成熟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努力地想摆脱稚气,他们开始变得独立了,有了自己的交际圈子,兴趣爱好改变了,学习活动更丰富了……总之,渐渐脱去稚气的孩子们会拥有更多的个人特征和本领,而且这一切变化都来得很突然,甚至让家长有一下子适应不了的感觉。

一、青春期孩子你搞不懂、摸不透

1.进入成人和孩子的中间态

你会发现,五年级的孩子还像个小孩儿,可初二的孩子已经像半个大人了,也就是说孩子们在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外貌、生理上有变化,智力、道德认知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也都变得成熟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努力地想摆脱稚气,他们开始变得独立了,有了自己的交际圈子,兴趣爱好改变了,学习活动更丰富了……总之,渐渐脱去稚气的孩子们会拥有更多的个人特征和本领,而且这一切变化都来得很突然,甚至让家长有一下子适应不了的感觉。

虽然变化来得很快,但是稳定下来却需要很长时间,因为孩子自己也需要适应这些新特征,掌握这些新特征也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就像婴幼儿学走路和吃饭一样,青春期孩子的发展也不平衡,有些方面的发展快些,有些方面的发展就慢些。换句话说:孩子气和大人气并存的少年,在成人特征的发展水平上,个体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这个时期,由于体内大量的激素分泌,会影响到神经系统的活动平衡,植物神经也会由此变得不安定,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变得极其不稳定:情绪多变,乱发脾气,神经过敏,行为反应过度;开始不信任家长,挑战大人的权威,是逆反心理最强烈的年龄段。所以请家长们注意:对青春期孩子性发育中的问题,绝不要造成使孩子害羞、害怕进而进行隐瞒的气氛。

2.你的青春期孩子,熟悉而又陌生

丽丽刚进入六年级下学期就开始青春期的发育了,个头比班里的同学高了一大截,胸部也有了变化,这些都让丽丽在班里显得有些鹤立鸡群。虽然是正常的生理变化,但难免会成为同学眼中的异类,导致丽丽变得很不合群、沮丧而自卑,学习成绩也有所下滑。幸亏妈妈及时发现了丽丽的变化,对她进行了开导,才让丽丽顺利度过了那段尴尬的日子。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不仅在生理上会出现变化,在心理感觉、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也会发生变化。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又一个叛逆期,孩子们总想做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来宣示自己长大了。吸烟、喝酒、打架、撒谎、泡网吧等不当行为都可能在青春期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讲,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会使孩子们的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那些比较早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当发现自己和其他同龄人不一样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心理变化。

生理和思维模式的变化都会引起情绪的变化。当孩子处在青春期的时候,激素的分泌还不是很稳定,容易出现大的波动,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复杂:他们既要学会应付由于身体变化而产生的新问题,又要应对生活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他们从未经历过的,他们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随着孩子对身体的变化越来越敏感,他们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有时甚至在卫生间里待上几个小时不出来。你或许觉得孩子变得自我封闭了,但实际上在这个时期他们过多地关注自己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要调整自己去适应这些变化。他们或许觉得有些事情他们自己控制不了,而父母的大声指责只能使他们更加感到面对这些问题时他们是多么的孤独。

有一些问题需要青少年自己解决,但是如果他们知道你在他们身边并愿意倾听他们的想法、听他们说出内心的恐惧而不会责备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安心。尽量避免使用“愚蠢”这个字眼,因为一方面孩子可能知道自己的恐惧是很愚蠢的,而另一方面他们却又极力想从你那里得到确定,证明他们的恐惧是正常的。

孩子无论是告诉你他的心事还是向你隐瞒他的心事都是正常的。如果他变得一反常态的安静,你可以耐心询问:“想不想和我谈谈?”要是他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并使劲把门关上,就先别管他,半个小时以后再端上一杯咖啡或者一杯茶进屋问他好些了吗。你要让他明白:如果他需要你,你就在他身边,你关心他。

对青春期的孩子大吼大叫,让他们“振作起来、别老待在床上、别老玩电脑、去干点儿有用的事情”,这样的做法不可能达到任何目的,只能让他们恨你,让他们觉得你伤害了他们的感情。有时候他们的坏心情要持续很长时间,你确实需要过问,但不能强迫他们和你谈,或强迫他们“振作起来”。如果孩子出现严重的抑郁,就需要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了。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他在学校被人欺负了,遭到大家的排斥或者学业上的压力过大,或者暗恋哪个异性同学了。

青春期的孩子有可能陷入初恋。初恋可能给人的感觉最奇特,但初恋也充满了恐惧、怀疑、困惑和失望。与儿子或者女儿分享你的初恋经历能让他(她)明白:虽然你帮不上什么忙,但是你能理解他(她)。

3.冲动而憧憬的年龄

乐乐11岁了,妈妈发现他一下子长大了:不仅个头长高了,心理也成熟了一些,不再总是和爸爸妈妈分享秘密,反倒更在意朋友和同学的意见。妈妈在感叹孩子长大了的同时也多少有些落寞,以前那个总黏在自己身边的“小豆包”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是的,10~14岁的孩子正处于青少年早期,他们不再拥有孩童般的身材,而是会越变越成熟,不仅生理会发生变化,心理也会发生变化,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学会应对不断出现的学习过程中的重组、假想的社会角色及同伴间的社会关系。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的,但是事先毫不知情的孩子们都会把青春期的变化看做是件神秘的事情,甚至对这些变化有些恐惧。当孩子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变化的时候会觉得尴尬、恐慌,这会使他们的情绪、心理都发生变化,变得比以前更加敏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以自我为中心了,而是更在意同学、朋友对自己的评价:“我的朋友们喜欢我的样子吗?我今天穿得漂亮吗?我的发型好看吗?同学会不会觉得我很怪呢?”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在家长眼里他们开始变得“不听话”了,因为他们需要通过同伴的肯定和支持对自己的外貌、穿着和行为产生自信,从而能够在社会上立足。

除了生理上的变化以外,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的认知能力也有变化,他们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得更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和系统性。孩子的视野也进一步拓宽了,不再只关注自己、家人和朋友了,而是更具有责任感,他们会对社会上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会对学校教育、城市建设、社会发展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觉得一切都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希望所有事物都变得更美好。

4.情绪起伏变化不定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体内激素分泌波动大,因此其情绪表现为起伏不定,有时激烈、粗暴甚至失控,有时高涨激昂、热情洋溢,有时又会消极低沉、孤独压抑。在人们看来很平常的是是非非,在他们那里却能引发高强度的反应,而且这些是他们自己难以控制的。如果消极情绪转化为心境,会使他们长期处于焦虑的情绪中。在这种心境和情绪条件下,当遇到不满或不平之事以及挫折或对抗时就很容易爆发出突发式的情绪,尤其是在父母面前更容易失控。虽然平静下来时他们也会感到后悔,但又常会复发。对他们来说,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和他们作对,没有人理解他们的感受。在这种时候,作为父母要善于体谅他们的情绪状态,体谅他们的困境,不要“硬碰硬”,要善于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建议孩子情绪不好时出去走走,分散一下精力也会有帮助。

青春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心理变化:

情绪情感丰富而充满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在情感体验上更深刻,但多变而不稳定;认识能力进一步发展,但认识问题有片面性;对人对事有时感到很美好,有时感到很糟糕;兴趣爱好比较广泛,但容易见异思迁;当考试取得好成绩时往往沾沾自喜,遇到挫折时又容易悲观沮丧、失去信心;情绪易激动、感情易冲动。

以上表现除了因为受青春期性激素分泌的影响外,还因为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理想的追求、人生的探索、知识的渴求、友情的寻觅、热情的释放、才干的显露等日趋迫切,因而感情也日益丰富。但他们受年龄、阅历、经历、财力等方面的限制,情感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对人对事的分析、判断、掌控都还不够全面。要让青春期的孩子在成长中学会失败时不泄气、成功时不骄傲,对人要多看长处,要学会宽以待人、严于律己,遇事要有毅力、有恒心,逐步增强理智地控制自己情绪和情感的能力,使个人的心理品质、道德修养在青春期得到健康发展。

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初步发展

青春期的孩子在观察和评价身边的人和事的同时,也开始认识和评价自己,变得特别爱站在镜子前打量自己,还会把自己与电影、小说中的主人公对比遐想。自我评价一般有三种情况:过高、过低或适当。对自己评价过高会导致过分自信,一旦受挫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评价过低会导致缺乏信心,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不去努力争取;适当的评价可使自己处于既不自满也不自卑的状态,有抱负、有上进心,而且能够经常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及时克服。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都能适当地评价自己并且能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

性意识和性心理萌动,但受到压制,带来情绪的躁动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随着第二性征的发展出现了性意识的萌发,产生了想接近异性的欲望,可由于学校环境和社会文化的限制,他们的这种想法不得不被压抑,这样他们就会常常处于莫名的烦躁和不安之中,从而经受青春期的烦恼。他们在家里也常会因为这些事情而与父母发生矛盾、产生冲突,严重的还会离家出走。所以,作为父母要正确对待和理解他们,要多和他们交流、沟通,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这一关键时期。

以上种种表现说明,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产生情绪变化是一种正常、自然的现象。如果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发现类似的现象,不必如临大敌,要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谈这个问题,让他认识到自己各方面还不成熟,要注意这种感情不能任其发展,要学会控制自己,更要防止社会上种种不良影响的诱惑。

5.更加重视外部形象

你是否注意到,人们对外表的缺陷与内在的缺陷态度不一样。人们对自己性格上的毛病、行为上的短处一般认识起来很困难,而且往往不把它们当做缺陷,这是因为周围的人不容易发现自己内在的缺陷,而且不同的人对个性上这样或那样的一些特点的看法也会不一致……而外表的缺陷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它们往往是天生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随意可以改变的。最重要的是,这些缺陷有目共睹,人们不会产生异议。正因为如此,外表的缺陷更易使人苦恼。

那些以前从不令孩子烦恼的事情会突然成了大问题。别人根本看不见的一块胎记这时突然成为非要除掉的东西,否则孩子就认为一生都要毁了。为了遮住外翘的耳朵,即使在屋里也戴着帽子,让你简直以为他脑子出了问题。事实上,他是把耳朵外翘看成了可笑的畸形,觉得很难为情。

一个女孩长大后曾说,当有很多人愿意和她交往时她才意识到她不像自己原来想象的那么难看,要是真长得像自己想象的那么难看就不会有人愿意和她约会了。

为了掩饰所谓的缺陷,青春期的孩子会把胳膊交叉抱着、把手插进口袋里、让头发遮住半张脸等,但是随着孩子自信心的增强以及身体恢复以往的平衡,这些习惯自然会消失。

为什么多余的脂肪会在某个部位聚集?为什么孩子会觉得笨拙难看?跟孩子解释清楚原因能让他们安心。你可以建议他们和朋友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会大大减轻他们的压力。“噢,原来你也有这种感觉,我以为只是我这样想!”虽然女孩们会交流来月经时“真麻烦”,但她们却闭口不谈月经来临之前她们的情绪波动和异样的感觉。

当少年开始有意识地努力建立自己的“外部形象”、改变个子矮这样一个在他看来严重的缺陷时,这种努力肯定会对他的自我感觉及内心世界产生影响。到那时,孤僻、多疑、只顾自己等性格特征将会被乐观、自信、喜欢社交等重要的个性所代替。

二、青春期(初中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

1.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奥尔波特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我意识发展模式:个体从出生至3岁这一阶段属生理自我阶段,又称自我中心期;从3岁到十三四岁是社会自我阶段,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成就动机的推动下努力学习,以实现符合社会期望的社会自我,这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阶段,因而又称客观化时期;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时间是心理自我阶段,故又称为主观化时期。

少年期(初中前后时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是半成熟、半幼稚以及独立性、依存性并存的交错时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和学习活动的变化使少年期的自我意识有新的觉醒,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个体的“第二次诞生”。

此时少年会提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应该怎样走?即意识到要客观地解剖自己,分析自己人格形成的原因,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拟定自己的人生计划及实现措施。少年期能意识到人生道路上的四个问题,其重要意义正如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所提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过渡年龄的精髓和主要成果。”它对个性在青少年期乃至整个人生历程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是制约人格的形成、发展和重建的关键。

在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应尊重其独立性、自尊性,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有利条件引导他们自己教育自己,也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优秀形象来教育他们,逐步完善他们的个性,帮助他们健康地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

2.埃里克森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同一性危机”是他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8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这8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以下是他对第5个阶段——青春期的描述。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自己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同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地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会形成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通俗的解释是: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青少年时期,生理上的急速发育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青少年要求独立、摆脱成人的束缚,他们会在各个方面探寻自己,同时会因为社会的冲突和要求使内心变得困扰和混乱。青少年必须通过积极的探求、亲身的体验来获得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这样才能健康、阳光地生活。

同时,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身体的急速发育,让他们有一种探寻自己与异性的冲动,这种冲动是青春期孩子身上正常的表现。他们在探寻自己时会对自己的身体、异性的身体感兴趣,甚至出现“性幻想”,这种认识自己的方式也是很自然的。“性幻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自己某些达不到的愿望和释放因性冲动带来的一些心理压力。

3.心理和社会性发生巨大变化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在生理、心理上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爸爸妈妈应当提前了解这些变化,这样当孩子出现困惑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引导。当然,如果能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前告诉他们可能出现的变化就更好了。

心理

孩子的心理在进入青春期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开始学习使用更加抽象的思维方式了。

非正式的教育经历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爱好,会在某一个特殊的领域显示出自己的才华。

社会性发展

孩子步入青春期以后,也开始有了一定的社会性发展:

对同伴关系更加热衷,开始对异性感兴趣,这也显示了对于性的倾向性。

不再做规规矩矩的乖宝宝,偶尔会挑战父母或老师的权威。

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具体年龄差异很大。

青春期早期的孩子或多或少在学习上会出现问题,很多孩子会因为遭受失败而变得不爱学习了。

青春期的孩子会希望找到和自身价值观相符的同伴,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获得了认同感和社会地位。

孩子的冒险精神增加了,有些孩子甚至会去尝试一些不当的活动,如吸烟、喝酒、打架斗殴或不安全的性行为等。

青春期的孩子会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很多新的挑战,教给他们应对的策略和方法非常重要。

青春期的孩子们会更加努力,给予他们支持会有助于他们取得成功。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和同龄人进行交流,家长应为他们提供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以便孩子能够获得学业或社交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决定权,如在学校、班级或家庭事务方面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做决定。

青少年应当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当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要让他自己承担后果,并学会处理问题。

4.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发展

进入青春期,孩子在个性结构上的主要变化是产生一种成人感,渴望像成人一样独立承担社会义务,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开始对各种事物和现象产生自己的看法。青春期是世界观的萌芽时期,表明少年的个性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在这个时期,少年能够日益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体验,从而能独立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这标志着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这方面的特点是:少年对人的内部世界、内心品质产生了兴趣,开始要求了解别人和自己的个性特点并评价自己,能够更自觉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当然,在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具有片面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少年道德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发展使少年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和自觉性。少年道德意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道德理想的形成,稳定的道德理想与道德信念的形成是密切联系的。少年的道德理想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以某些具体人物的形象作为自己的理想,把理想人物的行为作为自己的榜样,以此评价自己的行为,这是青春期的主要理想形式;另一种是以代表个性道德品质的总和的概括性形象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只在青春期后期才表现得较明显。

青春期在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相互关系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富于激情,道德行为的冲动性比较大。有人对此作了具体研究,发现大致有四种情况:

约1/4的研究对象表现为言行一致;

约1/10的研究对象所表现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发展水平均很低;

约2/3的研究对象对道德标准有一定的理解,但理解得不够透彻,言行尚不完全一致;

有极个别的研究对象只是掌握一些道德概念,但自己并不准备去执行。

少年所形成的道德理想还不稳定,容易变化,往往不善于选择正确的范例作为自己的理想,对自己理想人物的强烈模仿倾向往往带有片面性与盲目性;对自己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在认识上还比较笼统、肤浅,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积极引导。

三、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的差异性逐渐明显

1.开始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

虽然每个少年最终都会成为成年人,但是发展的方向却大不相同,每个方向又会有很多变异。比如,有的孩子很爱看书,学习特别好,但在别的方面却还是十足的小孩;有的孩子对于课堂知识不愿多学习,却喜欢和朋友聊时尚、聊人生;还有的孩子喜欢科技,并且很努力地培养自己内在的气质。这些孩子都是好孩子,但却用不同的方式向成年迈进,同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内涵和生命价值。不论怎样,对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说,正确地引导是必需的,因为每个人都会在青春期初步形成自己的个性、道德认知和人生价值观,并在青年期、成年期继续发展。

不过,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并不是那么容易引导的,他们的兴趣、特点和态度会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他们在潜意识里总认为自己是大人了,因而不愿再遵循父母提出的要求,总是会表现出不顺从、反抗、异议、固执、粗鲁、抗拒、执拗、孤僻和不坦率。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是青春期的孩子们生理发生了变化、性特征逐渐成熟,导致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都发生了变化,因而变得不太服管教了。

2.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在加大

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发展水平上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一个班级中相同年龄的孩子,有的已经颇有成年人的味道了,有的还是小娃娃样儿;有的已经能够独立自学了,有的却还需要家长和老师督促才肯学习;有的已经在为自己的梦想和将来想从事的职业做准备了,有的却还在懵懵懂懂地混日子;有的兴趣广泛、博览群书,有的只是盲目地追星;有的已经成为父母的左右手了,有的却还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除了青春期发育早晚的差异性之外,主要还是与每个孩子的生活方式以及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关。现在由于学业压力比较大,一些家长只要求孩子学习而根本不让其接触家务劳动、家庭责任、日常开销等事情,各方面都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这样的孩子自然会稚气难脱、妨碍成人特征的形成;也有一些孩子,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他们,因而会显得比较独立。另外,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发达,电视、网络都能带给孩子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也会促使孩子的心理成熟。还有其他一些个人特性也决定了孩子的发展不均衡,导致有些孩子幼稚些、有些孩子成熟些。

3.对早熟的女孩和晚熟的男孩要格外关注

女孩一般会比男孩先进入青春期,时间大约会提前一年半,而且女孩在青春期的变化比男孩更明显。对于早熟的女孩和晚熟的男孩来说,他们在心理上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爸爸妈妈要给予他们特别的关心和引导。

早熟女孩的体重增加得比较早,更早地展现出曲线美,有时会造成她们与同龄人相处的困扰,变得忧郁和自卑;此外,女孩身体上出现的早熟变化可能会吸引一些较为成熟的男孩,甚至发生早恋、性行为等冒险事件。

而那些晚熟的男孩,可能会遭受同伴的耻笑,因为当大多数男孩已经出现第二性征而变得有些像男人的时候,他们看起来依旧是个“小男孩”。晚熟的男孩不太喜欢竞争,可能不太受同伴的欢迎,也很少担任班级职务或在学校崭露头角,但他们通常都很乖,不会过早尝试吸烟、喝酒、打架或其他不良活动。

不论是早熟的孩子还是晚熟的孩子,只要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变化,都能健康成长。晚熟的女孩和早熟的男孩,由于在早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喜爱,成年后可能会变得对现实不满或顺从;早熟的女孩和晚熟的男孩则可能成为独立性、灵活性和满足感更强的人,因为在青春期早期他们就学会了应付考验和困难的策略。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爸爸妈妈就应当告诉他们即将出现的生理变化,让孩子知道那些变化都是正常的;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心理出现波动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要耐心引导,切不可粗暴对待,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