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种事不必向老板请示
4823600000050

第50章 不断充实自己2

员工如何有效地自主学习

当代企业管理正经历着从“命令式管理”到“学习型管理”的变迁。《哈佛商业评论》中刊登了壳牌石油(1994年全球赢利最多的企业)企划室主任德格(Arie de Geus)的文章《Planning as Learning》(“策划作为一种学习”)。壳牌石油把假想的市场情境(如油价下跌)作为对象,在全公司展开讨论,以求应对。通过这种“情境学习法”,把所有的公司计划、决策,落实为员工的共识。美国壳牌石油公司总裁卡洛说,在21世纪,“应变的根本之道是学习”。这也印证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的一句名言:“投在人脑中的钱比投在机器上的钱能赚更多的钱。”投资学习是绝对明智的选择。

一个学习的年代,正大步向我们走来。“三人行,必有我师。”“五步之内,必有芳草。”只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学习的机会。

员工进入职场后,开始了终身学习的历程,学习形式从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教学形式,转变为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在终身学习时代,只有培养自主式的学习能力,才能够真正实现终身学习。否则的话,终身学习只能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口号。自主式学习使人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善于自学的人,往往都是具有很强的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意志坚强的人。自主性学习,能够按照自己最适合的方式去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帕博特对学习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学习并非仅指学习学校知识,而是指学习如何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理想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意识到自己可以控制外在事物。”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是自主式学习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发挥自我管理的效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磨炼自己的意志,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如何选择自主学习的内容与方式,要结合工作、职业的目标来确定。选择与自己本专业接近的学习目标最容易实现。大多数员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学习方向要与工作相结合。最好从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中,选择一个点作为学习的突破口。开始的目标定位要窄,切忌过于宽泛,目标过大或过多,就等于没有目标。从某一个相对较小的目标,开始学习与研究,集中时间与精力,尽快有所成绩,以积累信心和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向深度和广度方面拓展。我国著名的建筑科学家茅以升说:“专业是分工的结果,分工越细专业越精,专精是需要的。专精不能孤立,专业越精,发生关系的方面也越多。如同建宝塔,塔越高,则塔的基础愈扩大。专精需要广博的知识。”学习要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选取相对独立的一两个专门的研究主题,深入钻研,逐渐扩大领域,并在这方面长期积累,有所建树。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如果准备有转行的考虑,立足在现有的专业领域,考虑向其他方向延伸。不仅要学习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还要积累相关的经验,这种学习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需要审慎选择所学专业,也要遵循找准切入点的原则,发现其他领域的关键问题与机会,是你成功的基础。一般采用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的学科,或者几种学科立体交叉的某个领域;还可以利用你原来所具备的知识,以免接触完全陌生的领域,使成功的可能性降低。

自主性学习,更注重想像力与创造力的发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自主性学习,就是要充分发觉自身的潜能和想像力,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途径,采用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自主式学习成为富有挑战性、创造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从学习中得到成就感与快乐,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用公司的钱充电何乐而不为

许多白领,尤其是年近不惑的白领大多安于眼下的稳定工作,上班来人,下班走人,不思上进。但也有些职场新人,迫于工作的压力,朝九晚五,忙忙碌碌,无暇再去顾及他事。这两种人其实都是浪费了大好时光,本可以用公司的财力物力充实自己,比如去接受新技术的培训,参加讲座,参加同行会议等。而公司也是肯掏这个腰包的,因为员工的素质提高,加上公司员工的交际范围广,这些都是公司的无形资产,这其实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

某公司的女秘书小丽,平时工作就是整理文件、接听电话,总也没有长进。这时公司要实行电脑化管理,需派人去进行培训,公司的其他同人都千方百计想理由推辞,这时小丽主动请缨要求去参加学习,而其他同人都对她感激不尽。不久小丽学成回来,立刻成了这一方面的权威,不再是人人都能支使的小秘书,同时她的履历表上又多了一项新技能,为她今后另谋高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短时间辛苦,换来一技傍身,这才是聪明人打的算盘,再加上用的是公司的钱、公司的时间,更是划算得不得了。

再如某公司要派人去参加同行的年度会议,因这一类会议内容枯燥无味、沉闷冗长,使得众员工望而却步,退避三舍,令公司老板伤透了脑筋。这时员工小文主动提出去参加会议,众人都笑他傻到家了。但是小文自己又怎么想呢?他认为这类会议虽沉闷,但正是同行人士的一大聚会,趁这个机会,多结交一些同行,多联络一下感情,这对充实自己的关系网是大有裨益的。他日如自己另立门户,闯荡江湖时,这些关系网的作用不可低估,就是眼下对自己的工作也是有百利无一害。但有的老板根本不懂这些情况,而且也不关心,这时就要你主动去打探哪里有这类会议,时间地点内容俱全,才能去向上级提出参加会议的要求,以公司的名义委派出去。再有一类情况是老板虽然内行,但是个吝啬鬼,口水都磨干了,还是不肯掏腰包。这时你就要从大头考虑,如果这次会议对你的前途、你的关系网真的那么重要,那就是自己掏腰包也要去,这才叫深谋远虑,才叫有战略眼光。更有一类研讨会是在国外召开,老板考虑到经费,通常是很难批准的。这时自己不妨想开点,向老板声明自出路费,但公司出时间,这样出一次国既长了见识,还顺带用公司的时间旅游了一番,这比起用自己的假期去旅游还是划算的。

一般的公司都会有教育开支和科研开支,你如果不申请,这笔开支也是白放着。所以,一定不能浪费这笔开支,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它,哪怕用这笔费用去学一门不相干的专业。因为你学到的技能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会派上用场,而且你学到的知识不是任何人的,也不是公司的,而是你谋生的本钱。

在职场里找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期待与观念可以适用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场景。而对于自己工作有所期待、对未来工作愿意有所付出的人,在职场里寻老师,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法。

不过,原则性在确立之余,需要留意的是:什么人可以为师?希望在老师身上学习到什么?与老师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心态应该先有所分析。在职场的人际关系里通常是敌对的,竞争的时候多过平和、相融的时候。因此,要找寻可供自己行为有所依循的人并不多。当然,要找一个既善意又能够对工作有所了解,发于真心“为人师者”实在不容易。

在广告公司任职的宝琳,进入广告这一行已15年,拥有换过7个工作的经验,她对工作的“老师”感触尤深。当年她以一个初生之犊的姿态个行,在这个比机灵、比心思、比创意的行业里,她撞了满头包。要有能力、有创意,能够展示个人的聪明才智。其次,在人际上要够圆滑、够狠,不能得罪的人就不碰、该建立的关系别放弃,在这样的环境她工作得相当辛苦,直到她第三个工作才有转机。

宝琳的主管是一个要求相当严格的人,除了教会她们提案、抢案的本事之外,还教会她们与客户维持良好关系,可说是工作的软件与硬件都兼顾。而这一段工作经验里,她最大的收获是:工作上找一个好老师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尤其在竞争剧烈的环境里,尔虞我诈的关系不容易了解时,行事更要小心。从此,宝琳每换一个新工作,先观察再锁定目标,看看有谁在工作上,在为人处事上可供学习,是不是可以明白地以他为师,不是需要偷偷学习(亦即偷师)。只要对于工作有利,都可以尝试。当然,很重要的一点,不可以“尽信师”,因为“尽信师,不如无师”。尤其在职场里,人与人之间多少会有一些利益纠葛,人难免有些私心,为了个人利益而传达一些错误讯息,这样的师徒关系需要特别留意。

在工作里,的确是“闻道有先后”。有时候并不是官大学问大,不同的工作历练有不同的工作心得,而在选择一个合适的“工作老师”时,如果可以严守“慎选、慎思、慎学”等原则,找个好老师可以有一个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

从职场社交中学习

在你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肯定会有一些人曾经给了你特别的启示或者重要的帮助,他们就是你的良师益友。“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在人才济济的职场中,你的上级、你的同事、你的客户,都可以是你学习与交流的对象。他们是你身边生动的学习样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吸取他人的经验,增长自身的才干。

良好的职场社交不仅为你提供了很多工作方面的帮助,同时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人际交往中各种信息的交流,也是你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从人格高尚和富有才华的人士身上,不仅可以学习到做人的品格,还可以进行学识方面的请教与交流。

在职场中向周围的人学习,不仅能帮助你在本专业领域内得到更多的提高,还可以激发自我学习的动力。因为周围的人大多数是与你条件或目标类似的人,相似性与可比性使得他们的成绩特别具有说服力,能够达到激励自己的目的。因为工作与学习兼顾是非常辛苦的事情,需要顽强的意志,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很难坚持的。在与他人竞争的条件下,比较容易克服倦怠和懒惰的心理,激发学习的热情与坚持的毅力。

通过社交活动你可以拓展自我的视野与知识面,在与他人交流中扩大自身的爱好范围,提高自己学习动力。平时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交往,还可以培养自己多方面的业余兴趣,通过广泛的社交活动,可以互相讨论切磋,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利用业余时间与朋友进行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活动,比如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去博物馆增长见闻,陶冶情操,去书店购买书籍等,既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知识,还是非常高雅的休闲社交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在相学互长中建立深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