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过高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峨眉山市的一个杀死父母、杀伤胞弟的19岁杀人犯彭足伟被依法处决。父母非常疼爱他,然而他竟亲手杀死了父母。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用残暴的手段杀死父母,杀伤同胞兄弟呢?法医鉴定他精神正常。
彭足伟的父母把对未来的希冀都灌注到孩子特别是长子彭足伟身上。望子成龙、出人头地是他们家教的基本准则。他的父亲经常指着电视里面大人物的镜头对他讲,你长大了,就要像这些人一样给老子争光。
为了使彭足伟能考上高中、大学,每天当他放学回家后,父母就不再让他下楼去玩,而是把他关在家里死啃书本,几乎剥夺了他的交往和其他所有的业余爱好,连读报也被视为不务正业。专制的教育方式使他愈来愈难以忍受,从洗耳恭听逐渐到公然对抗父母。本来基础脆弱的他,学习成绩不断下跌,父母不是帮助分析原因,而是一味责怪“没出息”。久而久之,父母畸形的教育观念带给孩子的是心理上的畸形发展。用彭足伟的话说,家里不像家,而像个派出所,父母就是所长,他就是小偷。
彭足伟开始逃避这个家。他出走过,他因几分之差而不得不去读议价高中,他本来就很自卑,在这一连串的挫折面前就觉得更抬不起头来。他想到父母是近亲结婚,他觉得自己学习差,是父母近亲结婚造成的。随着父母更多的责怪,他的怨恨心理愈发强烈,进而产生了自杀或杀人的念头……
彭足伟在押时说:“父母的要求太高,我永远也达不到,所以我恨他们。”在他的日记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我对天下父母说的最后几句话:父母不但要在生活上、身体上关心孩子,而且更应该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另外,就是要根据自己孩子的能力提适当的要求,不要提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彭足伟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和过高期望,几乎近于病态。父母畸形的教育观念和专制式的教育方法,以及不绝于耳的唠叨,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畸形发展。加之父母的近亲结婚,使他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这种心理在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宣泄的情况下,会导致病态性凶杀,也有可能导致自杀。结果,正是畸形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彭足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那就让他做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吧,他一样可以给你带来春天的美丽;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片汪洋,那就让他做一朵最小的浪花吧,他同样可以带给你跳动的喜悦。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树有树的挺拔,花有花的芳香!
天下父母有哪个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对孩子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能无的放矢,特别是教育孩子时不能有虚荣心,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赶时髦,更不能给孩子造框框,让孩子按照定格好的“模式”去发展。这样做不但不能使孩子有所发展,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这一点上,我国当代文学家老舍的教子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老舍先生的教子方法有四:一是不必非考100分不可,特别是不必门门都考100分;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多玩,不失孩子的天真烂漫;四是要有个健壮的体魄。
老舍先生的这种顺其自然的教育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孩子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发展空间,使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眼下,许多家长把大部分精力、物力、财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但是,不少家长的苦心未必都能获得预期的回报,有时候,孩子反而成了父母的心病。那么,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成长呢?
1. 家长对孩子要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
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父母都希望子女有出息、有作为,但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还是普通人占多数。如果家长不顾客观因素,而一味地高要求、高投入,其结果可能就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在孩子成长的问题上,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2. 家长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勿拔苗助长
家长在给孩子选择教育时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教育,也就是说不能超越孩子在该年龄阶段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过早高强度地开发孩子潜能的教育,可能会一时换得了孩子某种超常的才能,而却有可能牺牲孩子一生的幸福。一旦孩子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不仅你会失望,孩子也可能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3.让孩子自己树立适当的目标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愿望,但是,“龙”难成,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要过高、过严,不切合实际。孩子毕竟是孩子,常常很难完成父母“交给”的艰巨任务,因此产生了很重的心理负担。这种做法常常欲速则不达,不但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正常心理的形成,反而还会阻碍孩子智力和个性的正常发展。
4.珍视孩子的进步
一般来说,在孩子看来,只要自己取得一点进步,父母就应该高兴,对自己进行表扬。可是有的父母不会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而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因而孩子很多时候就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还有的父母则担心孩子听到表扬产生骄傲情绪,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将表扬做到适可而止就好了。
不用强硬的态度对待孩子
胡丽的孩子今年上初二。这孩子上小学时非常聪明乖巧,学习成绩虽不冒尖但也不算坏,胡丽从来也没有多费心过,别人也都夸她的孩子聪明懂事,胡丽也曾非常骄傲和自豪。可是自从孩子上了初中后,学习成绩就一落千丈,逆反心理也非常强。
去年1年,家里经常充满火药味。孩子英语考试不及格,胡丽找老师每周进行补课,结果一学期花了3 000元,孩子考试还是不及格。胡丽说东,他偏要西,母子俩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说不了两句就会吵起来。胡丽和丈夫也常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拌嘴。那一段时间胡丽非常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对孩子说话也非常尖刻。
有一次胡丽当着孩子的面说:“人家怎么养那么好的孩子,每次考试都那么好,我怎么养了个这么笨的孩子!”孩子脑袋反应特别快,立即回了胡丽一句说:“我怎么遇见了这么笨的妈妈,人家妈妈都是当厂长的,你干的啥?”胡丽当时哑口无言。
后来胡丽仔细反思,想搞清孩子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她感觉是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出了问题,对孩子的态度越差孩子的成绩就越滑坡。胡丽觉得找到了原因,就决定改正自己的态度,对孩子永远保持温和的态度。
从此之后,无论孩子做什么,胡丽总是用耐心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
两个月过去了,奇迹出现了,孩子和胡丽都有很大的变化,孩子不再和她作对了,有什么事情还会主动请教她,也知道关心人了,不再发脾气了。星期天胡丽去值班时,孩子还会嘱咐她说:“妈妈你放心去吧,我在家会管住我自己,路上要小心。”另外,孩子写作业也比以前快多了,也知道努力,每次周末回家都会让爸爸给他辅导物理、数学等科目。
孩子现在英语虽然还不是太好,但从他的眼神中胡丽能看出他早晚会赶上的。
胡丽明白了: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仅影响孩子智力发展和学习,也会影响孩子其他能力和人格的发展。
父母的态度不仅影响孩子对生活的看法,还会影响孩子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影响孩子的行为和道德发展。
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能力、独立能力等,无不是在童年时代奠定基础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孩子在这些方面能力的形成有巨大影响。父母是用温和的态度鼓励孩子去和其他孩子交往,还是限制孩子的交往;父母是有意让孩子在某种环境受到挫折,得到锻炼,还是把孩子保护起来,害怕孩子受到挫折;当孩子遇到挫折是帮助、鼓励孩子,还是讽刺、嘲笑、忽视孩子,甚至让孩子在挫折面前逃避等,都将对孩子造成重大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持有消极粗暴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向不良或不健康的方面发展;父母对孩子持有积极温和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向健康的方面发展。只有在父母温和的态度下,在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下,孩子在社会能力方面才能建立起较好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向,建立起自信心,从而很好地发展出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和其他社会能力,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父母要永远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当发现孩子犯了错时,父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温和的态度对孩子讲清楚问题的后果,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当然,必要时父母还可以用温和的语气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批评。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很多父母也想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但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样才能做到?那么,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来做做看,你一定会发现:其实,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并不难。
1.父母要控制情绪,平衡心态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作出一些令父母难以接受的行为时,有些父母一时过于激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打断甚至不听孩子的解释,就对孩子采取训斥或粗暴的打骂。的确,孩子在父母的大吼大叫下,或许会表现得听话、服从,但这样的手段会渐渐地使父母无法控制局面。初期孩子会受到惊吓,影响稳定的情绪和心理发育,逐渐孩子会有错也不向父母说,采取隐瞒、撒谎等方法来逃避父母的斥骂,久而久之也会像父母一样以同样的手段对待别人。
此外,在父母和孩子谈话的过程中,如果孩子的意见和父母有冲突,父母千万不要失去控制大吼大叫,应该冷静地分析一下孩子的意见是否正确。如果是正确的,就给予支持;如果是错误的,父母应该在商讨的气氛中用温和的态度帮孩子分析。切记不要一味地否定孩子的意见,以免使孩子养成沉默寡言的孤僻性格。
2.要学会对孩子的错误“冷处理”
父母打骂孩子往往是在自己着急上火的时候,因此父母要学会“冷处理”。所谓“冷处理”,就是在自己着急、上火、生气时不要教育孩子,自己先消消气,等心情平静了再教育孩子。而当孩子生气、激动的时候,也不适宜进行教育,应该等孩子平静下来再用温和的态度进行教育。这样才能防止粗暴型的教育,才能冷静地、客观地处理孩子的各种问题。
3.不要让自己的坏情绪感染孩子
父母应该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的情绪,那样也会使孩子处在一种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受到父母的消极情绪的影响而导致情绪上也发生变化。
总之,父母需要用温和的态度对待自己孩子。当父母为孩子的错误烦恼时,不妨静下心来,平静地分析孩子的错误,用温和的态度耐心地对待孩子。
父母请务必记住,只有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才能更健康茁壮地成长。
不用命令的口气压制孩子
齐齐的学习成绩很好,而且还是班里面的班干部,各方面都很优秀,在学校里是同学们的榜样。齐齐深知作为一个班干部,做每一件事情都要起到带头作用,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纪律方面,他都能作出很好的表率。老师常常夸奖齐齐是个“以身作则”的好学生干部。
这天,齐齐的学校号召大家义务献血,为了让同学们踊跃响应,老师就先给学生干部做思想工作,希望由各班的学生干部先加入献血的行列。
齐齐回到家里,把这件事和妈妈说了,希望得到妈妈的支持。可是,齐齐刚把话说完,妈妈就大声地拒绝了:“不行!你怎么能去随便献血,你知道要吃多少营养品,你的血才能补回来吗?”
齐齐向妈妈解释道:“其实,正常人献一些血是不影响健康的。”
妈妈立刻反驳道:“你怎么知道?你还在长身体的时候,决不能献血。知道吗?”
齐齐还在和妈妈辩解道:“老师希望班干部起带头作用,我可不能成为后进分子。”
妈妈不容争辩:“后进就后进,你就和老师说你贫血。别和我争了,按我说的做!”
齐齐无可奈何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像故事里面的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问题不能给出合理充分的理由时,为了让孩子打消念头,便使出最后的绝招:“你是我生的,所以凡事必须都得听我的。”在这种强权教育下,孩子能够做的只是接受家长的指令,然后去执行就可以了。长期如此,孩子的独立精神、自主意识都成了父母意志的附庸。
家长切勿一厢情愿地为孩子的事情自作主张,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当做孩子的意愿和需要。父母要记住孩子不是傀儡,而是一个独立的人。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也表明,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命令姿态来跟孩子说话,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父母转变姿态,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了,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其名著《家庭教育》一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天,陈鹤琴的儿子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玩。陈鹤琴看见后,就考虑是立刻把破棉絮夺去呢,还是让他在玩弄中得到一种经验,或者命令他将棉絮丢掉,而以其他东西替代。思考了一下,陈鹤琴觉得还是用积极的暗示去指导为好,就对孩子说:“这是很脏的、有气味的,我想你一定不要的,你需要一块干净的,去拿一块干净的玩吧。”孩子听了,果然很高兴地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