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事的智慧与禁忌
48266600000027

第27章 聪明人做事找方法,笨人做事找借口(4)

在美国,许多高中毕业纪念册中,都列有“明日之星”英雄榜,也就是选出准毕业生中最有可能成为精英之类的人物。在一所高中,1966年的毕业纪念册上,史蒂文·斯科特的名字并不见于多项“明日之星”的候选人中,而且,他自己认为就算是在上面,恐怕也没人会投他一票。在今天,也许那些老毕业生都想不起这个人是谁。

不出众的容貌和缺乏运动细胞,使他无法成为校园中的风云人物,而平均为“B”的成绩,也不足以让他跻身优等生之林。

同校的另一位史蒂文的境遇也与他颇为相似。他的长相和运动才能平平,成绩和斯科特一样普通,好在他是位弹竖琴的好手,是学校乐队的一员。不过在高中橄榄球比赛中,乐队的风头总被风光的运动员所掩盖。这两位平凡的史蒂文甚至彼此谁也没有注意过谁。以至于若干年后他们惊讶于彼此曾经是高中同学。

史蒂文·斯科特的名字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可能有点儿陌生,但在美国却是妇孺皆知的。他就是美国电视广播公司的合伙人之一,而美国电视广播公司被称为美国最具生产力的公司。

而另一个史蒂文,当我们写出他的另一半名字的时候,读者一定会顺舌的,他就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没错,他就是电影《E.T.》《辛德勒的名单》以及《世界大战》的导演。

以“校园标准”来说,两位史蒂文都是毫无成就可言的人。没有人会认为他们将来会有出息。但他们今天的成就却是有目共睹的。

大多数人都受制于这样狭隘的标准:因为在学校里不是风云人物,就认定自己一辈子不会出人头地,甚至根本不去尝试取得任何的成就。

同样的情形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因为在年轻时没什么值得一提的表现,就认定自己平庸,不指望将来会有所成就。而那些能够成为富翁的人都会了解到,那些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和自己并没有什么两样,差别仅在于他们知道绑住自己的绳索只是一根细线。

那些成功者更懂得:世界上没有微不足道的成就,所有点点滴滴的成就都重要,而且可能就是你未来功成名就的垫脚石。富翁们从来不会把过去的失败当做现在或未来缺乏成就的借口,而因此限定了自己的表现。因为他们懂得这两者并没有绝对的关联。

一年前毕业于复旦大学的陈梅,毕业后南下,在深圳的一家报社工作。由于语言不通,干得不开心,萌生了跳槽的念头。

起初,她认为凭借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文凭,找份差不多的工作根本不会费力气。没想到,在接连几次面试中,和人家说自己是复旦毕业的,对方脸上竟一点儿反应都没有。

她感觉这和她毕业前找工作时的情形大不相同。那时,只要一自报家门,招聘的人没有不对她另眼相看的。她想:难道仅仅一年,我的名校文凭就贬值了吗?

一年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姚兰和陈梅有着同样的困惑。毕业后她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觉得工作枯燥无味,收入也比不上同届毕业的其他同学,就找了个机会和经理面谈,想换一个部门,并且提高工资。

“我是去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的……”没等她说完,经理就微笑着打断了她的话:“那是你的过去,这和现在的工作有什么关系?我关心的是在这一年里你比别人多做了什么!”

名校学历是找工作最好的敲门砖和最权威的介绍信,很多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深信不疑。然而,进入工作领域以后,情况就变了。

一位多年从事人事管理工作的女士说,毕业学校可能是判断应届毕业生基本素质最可靠的依据,但当他们从大学生变成有工作经验的人以后,这个人的能力、水平都可以在前一段时间的工作中找到答案。名校的光环往往只在找工作的时候有帮助,而一年以后就要凭自己的真本事吃饭了。

在人生的历程中,经验和学识的确是岁月馈赠给人们的财富,是走向成功的垫脚石,也正因为它是如此的珍贵,我们总难以领悟到:有时候,它也会转化成无形的包袱或绊脚石,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自我设限、故步自封,最终成为重重的“自障”,横亘在眼前,屏蔽了前方更为高远的目标,从而制约和扼杀了自己的潜能。

生命是充满期待和希望的,它蕴涵着太多可能与无限的潜能。有时候,山穷水尽之际,你需要做的,就是向自己突围。

聪明的约翰自诩是个聪明人,但一生业绩平平,没能成就任何一件人事。而自觉很笨的汤姆却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一点点地超越自我,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业绩。约翰愤愤不平,以致郁郁而终。他的灵魂乞到了天堂后,质问上帝:“我的聪明才智远远超过汤姆,我应该比他更伟大才是,可为什么你却让他成为了人间的卓越者呢?”

上帝笑了笑说:“可怜的约翰啊,你至死都没能弄明白,我把每个人送到世上,在他生命的‘搭涟’里都放了同样的东西,只不过我把你的聪明放到了‘搭涟’的前面,你因为看到或是触摸到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以致误了你的终生!而汤姆的聪明却放在了‘搭涟’的后面,他因看不到自己的聪明,总是仰头看着前方,所以,他一生都在不自觉地迈步向上、向前!”

每一个人都应该永远记住这个真理:只有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

6. 借助外力,成功来得更快

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也是十分有限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还必须获得大家的支持和帮助。“红花虽好,也要绿叶扶”的俗语,就形象地指出了只有依靠众人的力量,才能办成大事的道理。

聪明人的做法

马克·吐温小时候因为逃学,妈妈惩罚他去刷围墙。围墙有十几米长,比他的头顶还高。

他把刷子蘸上灰浆,刷了几下。刷过的部分和没刷的部分相比,就像一滴墨水掉在一个球场上。他灰心丧气地坐下来。

他的一个伙伴桑迪,提只水桶跑过来。“桑迪,你来给我刷墙,我去给你提水。”马克·吐温建议。桑迪有点动摇了。“还有呢,你要答应,我就把那只肿了的脚趾头给你看。”

桑迪经不住诱惑了,好奇地看着马克·吐温脚上包的布。可是,桑迪到底还是提着水桶拼命跑开了,因为他妈妈在瞧着呢。

马克·吐温的又一个伙伴罗伯特走来,还啃着一只大苹果,引得马克·吐温直流口水。

突然,他十分认真地刷起墙来,每刷一下都要打量一下效果,活像大画家在修改作品。

“我要去游泳。”罗伯特说,“不过我知道你去不了。你得干活,是吧?”

“什么?你说这叫干活?”马克·吐温叫起来,“要说这叫干活,那它正合我胃口,哪个小孩能天天刷墙玩呀?”他卖力地刷着,一举一动都特别快乐。罗伯特看得入了迷,连苹果也不那么有味道了。

“嘿,让我来刷刷看。”罗伯特说。

“我不能把活儿交给别人。”马克·吐温拒绝了。

“我把这苹果给你!”

马克·吐温终于把刷子交给了罗伯特,坐到阴凉里吃起苹果来,看罗伯特为这“得来不易”的权利努力刷着。

一个又一个男孩子从这里经过,高高兴兴想去度周末。但他们个个都想留下来试试刷墙。

马克·吐温为此收到了不少交换物:一只独眼的猫,一只死老鼠,一个石子,还有4块橘子皮。

专家点评

一个人如果擅于借助外力,就相当于扩充了自己的大脑,延伸了自己的手脚,也因此能更快的获得成功。

笨人的做法

一个小女孩在她的玩具沙箱里玩耍,沙箱里有她的玩具小汽车、敞篷货车、塑料水桶和塑料铲子。

当小女孩在松软的沙堆上修筑“公路”和“隧道”的时候,她在沙箱的中间发现了一块大石头,阻挡了她的“工程”建设。于是,小女孩开始挖掘石头周围的沙子,企图把石头从沙子中弄出去。虽然石头并不算大,可是对于小孩来说已经相当大了。小女孩手脚并用,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把大石头挪到了沙箱的边缘。不过,她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力气把大石头搬出沙箱。

但是,小女孩下决心要把大石头搬出去,于是她用手推,用肩拱,左摇右晃大石头。一次一次地努力。可是,每当刚刚有一点儿进展时,大石头就又滚回原处。最后一次努力时,大石头滚回来砸伤了小女孩的手指头。

小女孩终于忍不住了,大哭起来,其实,这件事的整个过程都被小女孩的妈妈透过起居室的窗户看得一清二楚。就在小女孩哭泣时,妈妈忽然出现在她的面前,温和地对她说:“丫丫,你为什么不用尽你所拥有的全部力量呢?”小女孩十分委屈地说:“我已经用尽我的全部力量了。”“不对,丫丫。”妈妈亲切地说,“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拥有的全部力量,你并没有请求我的帮助啊。”说完,妈妈弯下腰,抱起那块石头,把它搬出了沙箱。

专家点评

当感到自己再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不要一味蛮干或轻易放弃,学会转变一下思路,尝试其他的方法,或者向别人求教或求助。

行动指南

《红顶商人胡雪岩》里面有个外号叫“小和尚”的人说过这么一席话:“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皇帝要太监,老爷要跟班,只有叫花子不要人照应。这个比方不大恰当,不过做生意一定要有伙计。胡先生的能力你是知道的,他将来的市面要撑得奇大无比,没有人照应,赤手空拳,天大的本事也无用。”这番话说出了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最深刻的原因,即要有人帮忙,要有人照应。

一个人要立身于社会,少不了要靠自己的才识和能力。才识,就是搜集信息、正确决策的能力,就是能见人所未见、准确判断的能力,就是巧妙运用一切有利因素、制订出合理计划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没有这些,再好的条件也是枉然。但当这些自身条件已经具备之后,外界的所谓靠山、人缘,也就是能给自己带来成功的帮手,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借别人的力量,可以做成许多个人无法做成的事。

别人有许多的力量我们可以借来为己所用,这些力量可以是名声、可以是权威、可以是才干、可以是资金、可以是知识、可以是经验,这里关键看你会不会借。

(1)借别人的名声做事

“名人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也是令人梦寐以求的无形资产。只要找到了“借”的创意,就获得了打开“宝库”的金钥匙。

1964年,尼克松在大选中败给了肯尼迪,百事可乐公司认准尼克松的外交能力,以年薪10万美元的高薪聘请尼克松为百事可乐公司作顾问和律师。尼克松接受了,利用他当副总统的旧关系,周游列国,积极兜售百事可乐,使百事可乐在世界上的销售额直线上升,尤其是他还帮助百事可乐占领了中国的台湾市场。

“借名”是做事最佳的选择,借名中借总统之名又是最大的成功。上述例子中的主人公正是利用了美国总统的名声,为自己扬名,为自己谋利。结果,投入不多,影响巨大,花钱很少,收益甚丰。

(2)借别人的权威做事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学知识极大分化,个人已不可能独立地通晓一切知识领域,而人们的求知欲又十分强烈。这就必然形成对各领域专家、权威的崇拜心理。这些权威人物的发言自然比一般人有力得多,更容易使人信服。

一个服装商人,在市中心经营一家历史悠久的西服店。他的经营很有特色,一些有名望的人,如电影明星或运动员,都到他那里去订做西服。当然,他做的西装价钱都非常昂贵,但是,来光顾的客户并不在意价钱的多少。有趣的是,这个经营者自己所穿的西装却是从百货公司拍卖时购买的。一些不认识他的人第一次与他见面时,总认为他的穿着是最好的,对他夸奖道:“真不愧是生意人,你穿的衣服的确和大家不同。”他在被夸奖时,一定会纠正对方:“不!我这衣服是从地摊上买的。”那些恭维他的人,听了他这番话,反而感觉他十分谦虚。

这个故事说明了平常人的心理,也就是说平常人经常附和比自己优秀的人,或是权威者的意见和判断,特别是在不太认识的人或自己不懂的事物面前,自己无法判断并下评语时,这种倾向尤其明显,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权威效应”。

如果要让一个完全没有主张,也没有判断力的人来附和你的意见,可以巧妙地运用“权威效应”法,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心理像一张白纸时,向他提及“伟大的人物或名人的意见来判断”,原本白纸状态的他就会倒向你这边了。

根据各种心理学实验,可以确定利用名人的权威是很有效用的。有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让被实验的人听两种音乐带,一种知名度不高,另一种屡获评论家的推荐,听完之后,要被实验者说出哪种音乐较好。结果发现,被实验者纷纷表示:“两者比较起来,前者似乎毫无价值。”很显然,这些被实验的人受到了很有名气的音乐评论家意见的影响,而所谓的“名气”往往都隐藏着某种陷阱。所以,实验的结果是,大多数被实验者的意见都与评论家的意见相同。

利用名人权威效应,说服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权威性,这就需要在专业性和可信性上下工夫。既要提高知识水平,又要诚恳待人,这样才能树立威信,产生“权威效应”。

(3)借别人的才干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