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自然奇观
48266700000011

第11章 水的变奏(2)

绵延不绝的大堡礁

珊瑚海最著名的是它东北部的大堡礁。它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珊瑚礁区,还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被称作“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国”。

大堡礁绵延2000千米,纵贯蜿蜒在澳大利亚的东海岸,是最大的活珊瑚体。大堡礁的另一部分分布在岛屿周围,这些岛屿其实是海洋中的山脉的顶峰。整个大堡礁由3000多个形成于不同阶段的沙洲、珊瑚礁、珊瑚岛、泻湖组成,形成历史在10000年以内,即最近一次冰河时期以后。

据钻探,礁体下的是早第三纪陆相的堆积,说明该地区原先是在海面以上的。自早中新世,陆地下沉,中间还有数次的回升。海底礁坡上的多级阶地相当于更新世冰川所引起的海面变动停止期。礁区海底地形很复杂,有许多谷地,穿过礁区与现代河口相连,这是古代陆上侵蚀的产物。礁区海水的温度季节变化较小,海水较清澈,海洋生物很丰富:有彩色斑斓、形状奇特的小鱼;还有重90公斤的巨蛤和以珊瑚虫为食的海星。

营造如此庞大工程的是直径仅有几毫米的腔肠动物珊瑚虫。群体生活的珊瑚虫以浮游生物为食,能够分泌石灰质骨骼。老一代珊瑚虫死后,留下遗骸,新一代再发育繁衍,如同树木抽枝发芽一样向高处以及两旁进行发展。就这样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和藻类、贝壳等海洋生物的残骸胶结起来,堆积成了一个个珊瑚礁体。珊瑚礁的建造过程是十分缓慢的,在最好的条件下,礁体每年也只能增厚3~4厘米。现有的礁岩厚度达数百米,说明“建筑师”们在这里己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岁月。同时也证明在地质史上,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地区曾经历过沉陷,使得追求阳光与食物的珊瑚不断地向上生长。

大堡礁内有350多种珊瑚,形状、大小和颜色都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微小,有些可宽达2米。珊瑚形态各异:扇形、鞭形、鹿角形、半球形、树木状、花朵状等的都有。珊瑚栖息水域的颜色从白到青再到蓝靛,可谓绚烂多彩;珊瑚本身有鲜黄、淡粉红、深玫瑰红、蓝相绿色,鲜艳异常。

相关链接——珊瑚丛中的生存竞争

在大堡礁眩目的珊瑚丛中也存在着争夺食物、空间这一生物界永恒的生存竞争。珊瑚分软珊瑚、硬珊瑚(造礁珊瑚)两大类,形态不同。有的如同鹿角,有的如同鞭子,有的如同扇子;有些可以禁受浪涛的冲击,有些只能生长在平静水域;有些长得快,遮掩亲邻、占有更多阳光;有些会用含毒的触须向水里释放致命化学物质,清除同领域的竞争同类。

此外,还有吃珊瑚的动物,如刺冠海星。它能把腹腔吐出来贴在珊瑚礁上,把包括珊瑚虫活体在内的礁盘一起消化掉。刺冠海星的数量会发生周期性的剧增,有时甚至能把整片的珊瑚礁都吃干净。

珊瑚礁中生活的还有海绵、海葵、海参、海鞘、水母、巨蛤、鱼虾类等。就如同是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是雨林中的“树木”,鱼类和软体动物是其中的“鸟兽”。同雨林中一样,也有各种生存竞争,比如鱼共有150种之多,竞争非常激烈。

喀纳斯湖

蒙古语喀纳斯是“美丽富饶、神秘莫测”、“峡谷中的湖”的意思。它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的北部,是一个高山湖泊,坐落在阿尔泰的深山密林中。我国绝大多数的江河属于太平洋水系,但是,喀纳斯却是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湖的四周,密布着原始森林,阳坡被茂密的草丛所覆盖。湖水主要的主要来源是奎屯、友谊峰等山的冰川融水以及当地从地表或地下泻入的降水。

喀纳斯湖是我国唯一一块西伯利亚区系动植物保护分布区,以喀纳斯湖为中心,建立起了总面积达5588平方千米的喀纳斯湖自然景观保护区,从上往下垂直分布着冰川恒雪带、山地冻雪带、高山草甸带、山地草原带等。

喀纳斯湖的动植物

作为我国唯一一块南西伯利亚区系动植物分布区,喀纳斯湖生长着西伯利亚区系的落叶松、红松、云杉、冷杉等珍贵树种,还有众多桦树林,已知的植物就有83科、298属、798种。不同植物的群落色彩不同、层次分明。秋季,各种植物就“争奇斗艳”:金黄、殷红、墨绿各具特色。林中的的灌木也很叶茂,连枯叶朽木上也长满了苔藓、野草。林间的空地草甸如阴、山花烂漫。

喀纳斯湖也是我国难得的有欧洲生态系统特征的自然区域,里面有动物39种,鸟类117种,鱼类5科8种,昆虫3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13种,其它稀有动物9种,昆虫真菌的新种记录不少60个。喀那斯湖中还生存者“大红鱼”——一种被认为是“湖怪”的稀有鱼类。还有各种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鱼类、昆虫类等在这里繁衍生息。

喀那斯奇观

喀纳斯景区有很多“唯一”:它是亚洲唯一的“瑞士风光”,是我国唯一和四国接壤的自然保护区,是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的北冰洋水系)最大支流布尔津河的发源地……喀纳斯奇特的景观是它获得如此多殊荣的主要原因。

千米枯木长堤:喀纳斯湖最北的入湖口有一千米的枯木长堤,是喀纳斯湖的一大奇观。洪水时,枯木长堤会飘起来。按理说,这些枯木会向下游漂,但多年来,它们却奇怪地浮动着逆流而上,长长地横列在喀纳斯湖的最上游的6道湾里。据说,有人曾经将枯木扔到下游的5道湾里,可是,那些枯木还是能回到老地方,与长堤连成一体。原来,每当洪水季节,河水携带上游大量的枯木漂入湖口,因有强劲的谷风,在遇到喀纳斯湖南面的巨大山体后风力变向,推动着漂入湖水中的浮木,逆流上漂,逐步在湖口汇聚堆叠,形成一条宽百余米、长两千、米枯木纵横交错的“千米枯木长堤”。

湖怪:喀纳斯湖另一奇观是湖中巨型的“湖怪”。据当地人传说,喀纳斯湖中有一个巨大怪兽,能够行云喷雾,吞食岸边的牛羊和马。这类传说从古到今绵延不断。近年来,科考人员从山顶观察到了巨型大鱼,成群结队,掀波作浪在湖中慢游,一时间把“湖怪”传得沸沸扬扬,神乎其神,又为美丽的喀纳斯湖增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喀纳斯湖的神秘大概与湖怪传说有关。据专家考察推断,所谓湖怪,其实就是那些喜欢进行成群结队活动的大红鱼。这是一种生长在深冷湖水中的“长寿鱼”,寿命最长是200岁以上,而且它们行踪很诡秘,没有经验的人是很难捕到它们的。但当地人并不相信,在他们自己的传说礼,湖怪能够吃掉一整头牛。但谁也说不清湖怪的样子。

云海佛光:每年8月份,雨后清晨,喀纳斯山区谷地就会被浓浓的云雾所遮盖,只有一座座2000米以上的峰顶露在外面。这时,登上一览亭观赏来日出,就会看见头顶碧蓝的晴空斜挂着巨大的朝日,远近的雪峰,在朝阳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脚下的白云如浪涛一样随风翻滚,彩云带着反射太阳的霞光变幻无穷地迎面而来。大约上午10时,太阳升到一定角度时,在湖西山谷的云雾中便逐渐显现出一个半圆形的巨大彩色光环,七色俱备,鲜艳夺目,下部则没于云雾中。光环色泽随着云雾的浓淡变化也时明时暗、时深时浅,这就是所谓的云海佛光。佛光大约持续一刻钟左右,随着太阳的高度、光线角度的变化就渐渐消失了。

变色湖:喀纳斯湖另外一种奇观就是变色湖。春夏之时,湖水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发生颜色的改变。5月,湖水冰雪融化,湖水呈青灰色;6月,周山植物泛绿,湖水呈浅绿或碧蓝色;7月,洪水期到来,由于有了上游白湖的白色湖水的大量补充,湖水由碧绿色变为微带蓝绿的乳白色;8月,受降雨影响,湖水呈墨绿色;9月、10月,上游湖水的补给减少,再加上周围植物颜色发生变化,湖水变成了翡翠色。湖水会变色,是因为季节变化引起上游河水所含的矿物成分多少发生变化;同时,周围群山植物随着季节变化的颜色不同,不同色彩倒映在湖中,阳光的角度也发生变化,还有不同季节的光和作用对湖水的颜色也有一定影响。

卧龙湾:卧龙湾在布尔津县去喀纳斯的途中距县城140千米、距喀纳斯10千米处。四周森林繁茂、繁花怒放,绿草如茵;小岛景色秀美,进水口的巨石抵住中流,激浪拍着巨石,呈现玉珠飞溅的妙境。湖的泄水口有座飞架东西的木桥,站在桥上向北看,是平如镜的卧龙湾,向南看,哼看到奔腾咆哮的喀纳斯河。

月亮湾:月亮湾如同镶刻在喀纳斯河的明珠,能够随着喀纳斯湖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传说,湖内有嫦娥奔月之时留下的脚印,还有传说这脚印是成吉思汗当年追击敌人时所留下的。

相关链接——喀纳斯湖边的图瓦人

图瓦人亦称“土瓦”和“德瓦”、“库库门恰克”,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录。

有些学者称,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一部分老弱病残的士兵,后来一直繁衍。但是,喀纳斯村的长者称他们祖先是500年前从西伯利亚来到这里的,他们与今天的俄罗斯图瓦共、国图瓦人同属于一个民族。

图瓦人现自在还保存着独特的生活习惯、独特的语言,图瓦语是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与哈萨克语言相似。生活习惯上,图瓦人除欢庆蒙古族传统节日——敖包节外,还有自己的邹鲁节(入冬节)、汉族人的春节和正月十五元宵节。图瓦人是信佛教的,丧葬方式是曲体入葬。

图瓦人在阿勒泰喀纳斯湖图瓦村和白哈巴图瓦人村居住,喀纳斯湖与图瓦人融为一体,构成喀纳斯湖旅游区特有的民族风情。

天山天池

天山天池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著名湖泊,位于乌鲁木齐东北100千米处,在博格达峰北坡的山腰。池面海拔1910米,南北长3.5千米,东西宽0.8~1.5千米。池滨云杉环绕,雪峰辉映,壮观异常。天山天池风景区以高山湖泊为中心,加上雪峰倒映,云杉环抱,风光秀丽。

西王母传说的人间仙境

天山天池是一个天然的高山湖泊,湖面是半月形的,长达3400米,最宽处约有1500米,面积达 4.9平方千米,最深处约达105米。天池是因为古代冰川、泥石流堵塞了河道而形成的,曲折而狭长,幽深而清澈。四周的雪峰上,消融的雪水也汇集到这里,是天池源源不断的水流来源。

在地质学上天池属于冰碛湖,湖水是高山溶雪汇集而成的,水深百米。盛夏,湖周绿草成茵,百花怒放,相当明艳。即使在盛夏,湖水的温度还是非常低,所以这里还是避暑的好地方。

天池背靠着博格达峰,该峰终年都有积雪。站在天池边,眺望白雪皑皑的雪峰,别有一番风味。天池四周的山腰上,有许多云杉林,形状就像宝塔。云杉林深绿、挺拔又整齐,充满气势,显示出了高山风景区所特有的景色。清澈的湖水,皑皑的雪峰和葱茏的挺拔云松林,组成了天池的迷人风光。

来到天池如登仙境,“瑶池仙境世绝殊,天上人间遍寻无”。这里流传着西王母与天池的传说:

天池俗称“海子”,古称“瑶池”。称“瑶池”,首推《穆天子传》,卷三载:“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传说是西王母(活动在新疆地区的一个母系氏族部落的女酋长)与穆天子欢宴的瑶台仙境。

据《山海经》、《穆天子传》、《竹书记年》等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周朝第五代国君——周穆王姬满,命令御造父驾着八匹骏马,率领六师,放咨西来,游至西王母的国家,会见西王母。西王母在风景秀丽的瑶池设宴,款待周穆王。举筋奏乐间,西王母与穆天子应酬唱和。周穆王赠送给西王母白圭、玄璧以及中原的特产锦绸美绢之类。王母拜谢接受,也回赠给周穆王当地的瑰宝、奇珍。周穆王赠送给西王母的丝帛150丈,丝绫450丈。而西域的白玉、壁玉在中原被视为珍宝,《穆天子传》中有穆王“取玉三乘”、“载玉万只”的说法。这证明3000年前,西域与中原就已经有了交往。西王母曾经请周穆王游历瑶池和西王母国的山川名胜。游览瑶池之时,穆王登山,立石为碑,写下“西王母之山”5个大字,以记此行,并种下槐树来留念。临别之时,周穆王依依不舍,西王母也欢饮再三,对它千叮万嘱:“祝君长寿,愿君再来!”周穆王和西王母瑶池相会的传说还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无尽遐想。

其实,“天池”一名来自清乾隆48年,新疆都统明亮到博格达峰天池题“神池浩渺,天镜浮空”石碑。天池是“天镜”和“神池”二词分别取首尾二字而来。

迷人的天池景区

天池风景区以天池为中心,包括上下4个完整的山地自然景观带,总面积达380.69平方千米。天池的湖水清澈如玉;四周有群山环抱,绿草如茵,繁华似锦,有“天山明珠”的美称。挺拔苍翠的云杉塔松漫山遍岭。

天池风景区可分为“大天池游览区”、“大天池北坡游览区”、 “十万罗汉涅般木山游览区”、“娘娘庙游览区”、“博格达峰北坡游览区”,每区有8景,一共40景。

天池东南面是雄伟壮观的博格达主峰,蒙古语中“博格达”的意思是灵山、圣山,海拔5445米,主峰左右两边又有两峰。抬头看,三峰并起,如剑一般突兀插云。峰顶的冰川积雪闪着银光,与天池澄碧的湖水交相辉映,构成了高山平湖充满奇趣的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