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成就好孩子
48281600000011

第11章 意志训练篇(1)

训练孩子做事迅速、果断

可能你会说,孩子的意志力和孩子做事的快慢有关系吗?答案是:有!如果孩子做事一直拖拉、动作迟缓,其实就是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动的表现。

一个做事迅速、果断的孩子,也更容易速战速决地完成他的思考和决定。

孩子的动作迟缓,一般而言,有三个原因:一是手脚笨,不灵巧;二是慢性子,着急不起来;三是智力发育不好,动作能力差。而前两类孩子当然占绝大多数。针对这两类孩子,大人平日也要多做一些日常生活练习:

1.多做手脚灵活性和身体协调性方面的练习

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动作笨、手脚不灵的孩子。因为他们的手脚灵活性和身体的协调性比较差。其实幼儿5岁左右就可以做各种运动,基本上成人能做的他们都能做,只不过强度要量力而为。一些强度小的运动可以使他们动作敏捷,腿灵手巧。比如可以让孩子练习抓、扣小纽扣,拍拍皮球,打打算盘等。除此以外,5岁以上的孩子,平时可以多让他们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盛饭,还要多到户外去活动,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等,这样可以使他们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得到锻炼。大人大可不用担心孩子会太累,其实他们本来就具有潜在能力,如果不经过锻炼,这种潜能很难被开发出来,在大人的眼中就成了“永远长不大的小宝宝”。

2.多让孩子做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对强健体格很有好处,尤其对慢性子的孩子更为重要。我们可以特意让孩子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做体育运动,孩子们总会有一些好胜心理,那些年龄意差不多的孩子互相竞争,就能加快动作的敏捷性。有时候,一些体育运动会让孩子灰心丧气,有的大人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是不对的。孩子做事时大人要沉住气,不急躁,更要平心静气地教育孩子做事要有责任感,善始善终,以此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3.鼓励孩子做事,坚持让孩子自己做完

对智力发育不健全的孩子,大人更不要急躁、生气,与此相反,这类孩子更需要得到训练。也许他们做事会很慢,但再慢也要让孩子自己把事做完,而不要替他做。否则,只会让他产生依赖性,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切记,在孩子做完后要真心表扬他。当然有时候孩子好不容易学会后又忘了,这很让人灰心,但大人千万不要斥责他,而是要反复教他,哪怕他只有一点点进步,也要给予表扬。因此,对这类孩子的日常训练,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耐心等待。

4.一些特别的练习,有助于训练孩子做事的能力(1)抓毛线球(五指抓)。

这个游戏适合1.5~2岁的孩子。主要是训练他们的手指协调性。先拿两个容器和一些彩色毛线球,将它们先放进左边的容器当中。另外,再拿一个托盘。

先告诉孩子我们将做抓毛线球的游戏,然后伸出你的惯用手,空手做出五指伸开、抓合的动作,重复几次,让孩子能够看清并且能够模仿。现在你慢慢地抓起一个毛线球,用手抓握毛线球数次,摆出一副非常有趣的样子。然后再将毛线球轻轻放到右边容器。一个一个地将毛线球全部转移到右边的容器当中。满意地看着左边的空容器,告诉孩子你将要把毛线球抓放回左边容器。用相同的方式,再将毛线球自右边容器一一抓起,放回左边容器。现在可以邀请孩子尝试了。这种练习的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如何使用手指,并且通过练习,能够增强控制手指的能力,76也可以锻炼孩子肌肉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除了抓毛线球,我们还可以可以利用核桃、小钢珠等来练习。也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不同的器具。越小的物体越能训练孩子的抓握能力,应该将物品渐渐地由大变小,这样就是先从“整个手掌抓物”,发展至“手指抓”。在“抓”的工作中,孩子开始意识到如何使用手指,再通过重复练习,能够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手指。

这对孩子使用餐具与握笔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些孩子,尤其是较小的婴幼儿对探索事物的材质以及自己肌肉的极限会更有兴趣。他们可能不只抓握球,还想知道丢一丢会怎样,摇一摇会怎样。这时你可以更多地开发一些较具探索性的工作,如不同大小、材质的球,一盒各式各样的容器等。

(2)倒米粒。

倒米粒游戏适合年龄2~5岁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孩子很喜欢玩一些零碎的小东西以及一些小粉末状的东西,比如米粒、沙子等,这个游戏会让他着迷。

准备两个带有把手的杯子和一些米粒,将米粒先放在左边容器内,再准备一个托盘。然后先给孩子做示范:将你的惯用手的大拇指与其他四指清楚地分开(呈握杯状),再缓缓地接近有米粒的杯子,将四指穿入杯子的把手,再用大拇指按住把手上方,这样可以稳稳地端起杯子。再将装有米粒的杯子移到空杯子的正上方,将杯子对着空杯的中心,做出要倒的姿势,同时告诉孩子:“现在我要倒米粒了!”然后慢慢地将米粒倒入空杯中,倒的时候要注意,杯口不可互相碰到。

当确定杯子已经倒空后,再将杯子轻轻放回原位,并告诉孩子“杯子已经倒空了”,你再把米粒倒回刚才的杯子。就这样,重复做几次,再邀请孩子尝试。

这一练习的目的在于锻炼孩子在做“倾倒”这个动作时参与的肌肉,而且能够教会孩子干净利索地从杯子之间转移物品,这对他们也是很重要的。能够培养他们的自我信任和自我依赖感。如果在倒的过程中,米粒散落,请孩子以二指捏的方式将米粒一颗颗地捡起来放进杯子里。

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变化延伸:当孩子能够很好地完成“倒米粒”练习后,可以将“米粒”上升为“水”。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让孩子做倒茶、倒牛奶或果汁等工作,即使洒了,也不要批评他们,毕竟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很困难的。如果孩子在练习倾倒液体的过程中,将液体弄洒了,可以教孩子学会使用清洁海绵或者抹布来擦拭。要知道,“倒”的动作虽然非常吸引孩子,但是要想做得够好,这一项工作必须给孩子较长的时间练习。孩子们通过反复练习,能够逐渐延长专注的时间。

(3)穿珠练习。

这个游戏适合2~4岁的孩子,更大一点的孩子也会喜欢。最简易的方法是准备鞋带一条(注意将一端打结,否则珠子就会掉下来),珠子数粒(放在容器内),托盘一个。在游戏前也需要给孩子做示范,让孩子在桌前坐好,大人先将鞋带平放在桌面上,将打结的一端靠近孩子。再拿起一颗珠子,告诉孩子珠子上有一个圆洞,然后在孩子的注视下将鞋带穿入,将珠子慢慢推至鞋带底端的打结处。如此反复,直到将所有珠子一一穿入鞋带内。

为了吸引孩子,可以将鞋带两端打结,做成一条项链,给孩子戴在脖子上。

然后告诉孩子,你将示范如何取下珠子。注意大人做的动作要缓慢规范,一只手按着鞋带,另一只手将珠子一次一颗地取下,放回容器内。现在邀请孩子进行穿珠工作,最好给孩子安排个“任务”,让他们自己做一条珠子项链。

这种练习的目的在于锻炼孩子手、眼的协调能力,孩子年龄越大,做得越好。

而间接目的则是锻炼孩子对手部肌肉的控制。如果孩子能够独立地完成穿、取珠子的工作,我们还可以增加珠子的数量,自然地延长工作时间。还可以更换珠子78的大小和造型,以增加难度。还可以与孩子讨论珠子的排列方式,如先穿一颗红珠子,再穿一颗黄珠子和一颗绿珠子。如此重复循环,这样也能够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

(4)瓶盖练习。

这个游戏同样适合2~4岁的孩子。需要不同材料的瓶子数个,托盘(或盘子)一个。先告诉孩子你将示范“如何转动瓶盖”。将瓶子排成一行,拿起最左边的瓶子,大人要以非惯用手握住瓶身,以惯用手抓稳瓶盖,再转动瓶盖。注意在做的过程中,要以语言提示:转、转、转,同时夸大手腕的转动,这样才能使孩子清楚地看见手腕的动作。然后将转下的瓶盖放在瓶身的一边。重复以上步骤,由左至右依序将所有瓶子的瓶盖取下。现在告诉孩子,你将把瓶盖转回瓶身。大人拿起最左边的一只瓶子,先将瓶盖放在瓶身上方,然后请孩子观察瓶盖是否放正,当孩子说“放正了”时,就开始转动瓶盖,直到瓶盖合上瓶身拧紧为止。如法炮制,将瓶盖由左至右依序转回瓶身。现在邀请孩子尝试。

这个练习可以锻炼孩子手、腕的协调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孩子专注耐心的工作态度。同时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应先抓稳瓶身,再开始转动瓶盖,教会孩子掌握使用力气的诀窍。而且在训练过程中,要建立一种顺序,这样可以使孩子从中建立秩序感。

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把家中使用过的各种瓶子收集起来让孩子练习,还可以将瓶盖互调或者打乱顺序,再请孩子找到原本相对应的瓶身,然后将瓶盖转回瓶身。依次类推,我们还可以找出家中一些需要使用“转”的技巧的工具,如开锁、转螺丝、转陀螺等;也要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转”的手腕技巧,如开、关门把和水龙头等。

教育的目标应是发展能力。通过日常练习,儿

童充满了自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已经变得完美了,而只是意味着他感觉到了自己的能力,而且跃跃欲试。

——玛利亚·蒙台梭利

1

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要从事新式教育,不仅教师的职能需要改变,学校的环境也必须改变。仅仅把“新式教材”引入普通学校,是不可能带来全面革新的。学校应成为儿童能够自由生活的场所,他们不仅可以在这里享有内在发育方面潜在的、精神上的自由,而且能使他们从生理、生长到机体活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成长与发育的最好条件”。

这里告诉我们:什么是最适宜孩子发展和成长的环境?那就是自由的环境。

2岁以上的孩子已经进入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过于束缚他们思维和意识的发展,可能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要让孩子在快乐自由的环境下,从幼年步入童年,仅有爱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提供真正适合成长的环境。

细心观察孩子,你会发现两三岁的宝宝最喜欢说“不要”这句话。

不仅是不要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有趣的是,如果问他:“一起去买好吃的好吗?”这种他们想去做的事,他们可能也会说“不要”。其实这是因为,此时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还不能顺利地表达,因此只能用“不要”来表明自己的存在。这是宝宝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表现,而且这也是能力培养、智力开发的关键期。既然孩子此时有了自我意识,我们就应该尊重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试想,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要与他人合作,但是他没有自我思想,怎么能对社会作出贡献?每一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必须拥有独立的意见,将自己的想法与对方的想法比较之后,与他人的协调,而不是一味听从对方的意见。这样的人,才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所以,教育孩子,关键在于呵护人类最为重要的“独立意识”。

这种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即是“自由发现”。这是幼儿以自己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探究的一种方式,同时,自由发现也能够让幼儿满足对所生活的周围自然和物质环境的好奇心。而在自由发现活动中,至关重要的是孩子应该拥有以其自身进行探究的自由,这种自由让他们能够完全信任自己,而不必担心得到“错误”的答案。这是在一种安全舒适的环境中,用自己的方式对“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什么时候”等问题展开探究,它可以满足其寻求答案的天性。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创造一种适合幼儿发展、自由的环境呢?

首先,如果在教育中幼儿对某些材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育者应该允许幼儿自己去熟悉材料;而且在幼儿工作的过程中,也要允许他们展开观察和发现,并且表达出对活动积极、良好的感受;同时,如果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我们也应该允许他们通过对自身行为的控制,来建立自我评价,而不是马上指出不对并且代劳。

孩子们给出的答案,其实无所谓对或错,因而对他们来讲,也没有失败之说;由于幼儿年纪太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我们交给他们的工作,因此,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宽松的学习时间,而且要以充分的耐心等待他们完成。要细心分析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进程,分门别类地因材施教、展开活动。在幼儿自由发现的同时,为了使科学活动取得最好的82效果,还要注意强调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的作用。因此,适宜的环境,其实就是通过提供简单的设备和材料,而将更大的精力放在观察孩子和以耐心等待孩子身上,给幼儿提供非限定性探究和相互作用的机会,而不设立任何参照项。这也就是所谓的“开放式教育”,也是蒙台梭利教育的内核。

这样做对成人来说或许是困难的,但是对孩子们来讲却是天堂一般的成长环境。因为成人常常想用成人发起的事件、给予的结果以及不当的情绪来阻碍幼儿自然的、自发的和本能的好奇心,而这种阻碍一旦形成,常常会使幼儿不知所措而丧失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