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有诱惑力的东西训练孩子的自控力
我们可以像这位母亲一样利用对孩子有诱惑力的东西来有意识地训练他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位母亲每天接孩子时都要经过一小片葡萄园,面对举手可摘的葡萄,孩子想摘下一串,但母亲不为所动,并晓之利害。而孩子最终也理解了。有一天,母亲故意隐蔽起来,想考验一下孩子一个人时候的反应,孩子经过此地时,仍如从前一样不为所诱。坚持这种抗诱惑的训练,孩子的道德水准、意志品质和自控能力都得到了明显增强。其实,培养控制能力并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在一定条件下,还需要大人的表率力量。如果大人都不能控制自己,比如一个整天沉溺于赌场的人,或者一个骂不离口、拳不离手的人,本质上就是恶行的一种失控。如果这样的家长去要求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言行,岂不是南辕北辙?因此,想要孩子养成控制自己的能力,大人必须先控制自己。
2.熊与木头人
通过此练习,使孩子的自控能力得到锻炼,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使孩子心情轻松、愉快。为了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增强趣味性,这个游戏可以请几个小朋友一起玩。
大人要准备一首孩子熟悉和喜欢的节奏明快的乐曲,还需准备一首低沉、缓慢的乐曲,用以模仿熊走路的声音,最好再做一个“熊”的头饰,然后请一个孩子扮“熊”,其他孩子扮“木头人”。
先放音乐,让孩子边走边念歌词:小鸟喳喳叫,小兔蹦蹦跳。我们小朋友,也往树林跑。采上几朵花,再把舞来跳,要是大熊走过来,千万别乱跑。
赶快装成“木头人”,不许讲话不许动,还有,一个也不许笑。
歌词最初可以由大人来念,因为孩子可能记不住歌词。但是当念到最后一句时,大人将音乐突然停止,此时扮“木头人”的孩子无论在做什么,都要立即停止,保持不动。
接着,再放另一首缓慢的音乐,让“熊”走出。此时扮“木头人”的孩子必须一动不动,因为“熊”边走边观察,如果发现有“木头人”动了,就把他抓住“吃掉”,被“吃掉”的孩子不能继续玩游戏,只能在一旁等待。然后音乐渐轻,“熊”回到躲避处,游戏重新开始。
如果想加深难度,大人可以让“熊”在退出以后,音乐突然转强,此时“熊”在离去的途中又转回来,那些本以为“熊”已经走了的孩子必须马上继续扮“木头人”。而且,“熊”在看“木头人”是不是真的时候,还可以做出各种动作、表情去试验“木头人”,这时候孩子们需要有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来保持不动。
3.帮助孩子制订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人教孩子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根据家庭条件和孩子的实际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这个计划中应包括近期、中期、长期目标。虽然孩子还很小,但将他的生活中一些事情制订计划,对他只会有好处。这计划最好是大人与孩子一起制订,这样会让孩子更有认同感。比如211早上几点起床,几点去幼儿园,几点看动画片,晚上几点睡觉等。而且计划一旦制订,就要坚决实施,不要轻易动摇。因为这同样关系到孩子的自控能力的培养。必要时,还要辅以一些小小的奖罚措施。不过大人要注意,不要体罚孩子,也不要用太严厉的惩罚使孩子产生恐惧感。
还有一点要注意,让孩子按计划去做事,大人必须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大人不能一方面让孩子做“工作”,而自己却在一旁看电视。这样,孩子就无心按你的要求去做了。相反,如果在孩子学习时,其他家庭成员都各自埋头学习业务或认真做有益的工作,这无疑给孩子创造了绝佳的气氛。
4.帮助孩子逐步学会评价自己的行为
幼儿的是非观念还未树立,但是他们却容易对大人的正确和错误观念产生认同。因此,如果想让孩子自觉地以良好的行为去代替不适宜的行为,大人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一定要坚持说理,既要让孩子知道“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也要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为孩子建立一套行为准则,作为他们评价、判断自己行为的依据,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孩子理解了行为规则的意义,他才会心悦诚服地遵守和执行,并自觉地去抑制自己不合规则的行为,克服困难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大人简单的训斥体罚是不会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的。例如,天色已经晚了,孩子仍然想玩新买的玩具或坐在电视机前不肯离去,大人硬拖他去睡觉,一定会引起他的反感情绪。大人可以对他说:“今晚如果睡得太晚,你明天早上起不来,到幼儿园就会迟到,会影响大家,还会使爸爸妈妈迟到”等。假如大人坚持有意识地这么做,既不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又不放弃耐心说明,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渐渐学会评价和判断自己行为的适宜度,增强自制能力。
5.教导孩子守纪
“守纪”虽是一个十分平常的字眼,但有些调皮的孩子听到后就像孙悟空听到紧箍咒那样头痛。原因不是别的,就是他们害怕凡事不能按自己的性子去做,怪别扭的。所以,培养自制力的良方之一就是教导孩子守纪。在家里,大人要建立必要的家庭合约,每位家庭成员无一例外地都要遵守;外出时,要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要爱护公物,尊老爱幼。同时大人还要及时矫正孩子的越轨言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学会自制。
帮助孩子自我定位
孩子也需要自我定位与认同感,虽然他们的自我意识可能还不够完美。
我们并不提倡过度规划孩子的未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可以通过对孩子的言行的影响,帮助孩子自我定位,让他们认识到自己。
1.经常对孩子说“你很聪明!”
研究儿童社会化的学者,强调幼年时期婴儿与抚养人之间建立一种强而安全的联系关系的重要性。这样一种萌芽的信任感——或者(较不愉快的)不信任感——影响个人对权威反应的方式。某一杂志曾经连载过各界名流幼年时期的回忆,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他们小的时候,经常被大人称赞说:“你很聪明!”“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譬如,旅日围棋名手林海峰,幼年时期,他的母亲相信看相人的话,所以经常对他说:
“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大人物。”因此,他在不知不觉中便以“大人物”为他的目标,从而取得了今天的成就。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暗示的效果”。这种213暗示对幼儿尤其能发挥奇效,这种暗示可以帮助幼儿在很早的时候就能自我定位,让他们以较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从而受到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大人在平日的生活中,“你怎么那么笨!”总是脱口而出,那孩子接受了这种暗示,就真的以为自己很笨,智能发展也会受到阻碍,真的变成笨孩子。
2.让孩子经常说“我自己来!”
人都有一种“以自己说出的话来要求自己”的心理倾向,这句话其实是进一步帮助孩子主动地给自己定位,认为自己能够做好。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说“我必须这么做”“我必须那么做”。例如,一个运动员,如果在开赛前对自己说“我必须获胜”,他往往会取得成功。
这种对自我的定位方式也能应用在孩子们的思考方法上,如果孩子自动开口说“我要自己做”,那么这种无意识中的力量会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不依赖任何人,而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个性坚强的人。
3.在孩子面前少用谦词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当大人听到别人称赞自己的孩子时,你该怎么回答?“哪里,我那孩子不行!”“这孩子哪里漂亮,像个丑小鸭!”
这些话可能并不是父母心中所想,只不过是谦词而已。但是,这样说的后果却是,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会经常将一些大人无意中说出的话挂在嘴边。因此,无论是当着外人的面,还是在家人面前,都不要过分谦虚,大人可以这样中肯地回答:“是的,托你的福……”“噢!
你太夸奖啦!不过我那孩子的确蛮乖的……”不要认为这是自夸,要知道父母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孩子当作真正的评价。这种正面的评价对孩子的自我定位是非常有好处的。
让独生子女融入集体生活
独生子女的最大特点就是缺少兄弟姐妹,因此他们更多地将关注重心放在自身,从而显得自私而没有为他人考虑的想法。这样的孩子,当成人以后会难以融入社会。因此让你的孩子能够成功地融入集体生活,也是日常生活练习的一个重点。
1.增加孩子集体活动的比重,鼓励孩子交朋友
独生子女最大的弊端在于“独”。婴幼儿阶段的教育教养必须突出“群”。
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和灵活的方式方法,增加孩子们的相互交流和交往,即使是相互冲突和相互矛盾,只要不是打架、骂人等行为,也是一种锻炼和教育的场合。大人经常出现的错误是管教过多,生怕孩子乱说乱动,发生冲突。
评价孩子优劣的基本标准是老不老实,听不听话。其实这种好心自觉或不自觉地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发展。大人应当有意识地增加孩子们集体项目的锻炼内容,增加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内容,使孩子在配合、对抗和竞争、比赛中得以锻炼。通过融入集体、与别的孩子积极交往的过程,孩子的注意力会被其他孩子所吸引,其心理活动就不会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里,性格也就会变得开朗。
2.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小伙伴之间的问题
大人应该认识到,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最容易沟通的。同龄孩子在一起,即使打打闹闹,有冲突,也会玩得好,学得好。他们可以在共同的游戏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互相取长补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自身的认知215能力。有时候孩子们之间也会产生矛盾,只要不是过于激烈的问题,大人尽可能地在一旁观察,看他们怎么做,如果孩子过来找大人帮忙,也尽可能地说服他自己去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减少他们对大人的依赖。此外,通过融入集体、与别的孩子的积极交往,孩子还能正确认识他人的长处,并通过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学习他人长处,减少自卑感。在与别的孩子交往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人际交往的知识和经验,使孩子树立健康的心态。
3.时刻让孩子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我们应该理解,独生子女和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的成长环境是大不相同的。
他们在家里没有争斗的对手,完全是自己的天下。比如眼前有好吃的零食,独生子女一般是吃完后说声“我吃完了”,或者慢慢吃。总之,他们没有争抢,能悠闲放心地吃。然而,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们首先必须学会分配,三个孩子就得分三份。即使分了也因大、小而打架,所以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常常存在争斗的危机,并且每次争斗都能品尝到悲伤、喜悦、不满、厌恶等滋味。对于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来说,这在日常生活中好似家常便饭,所以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对“他人的存在”就具有真实感,也知道只要有“他人存在”
就不会如愿以偿。独生子女的家庭怎么样呢?独生子女根本无须意识妨碍自己的“他人的存在”,也没有争斗等着他(她)。日本的心理学家田村正晨说: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大都把时间花费在‘幻想’上了。他们是通过这种‘幻想’来愉快地度过自己孤独的时光的。这种‘幻想’也使独生子女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很高。”这种没有他人存在的幻想,让独生子女能够很专注地思考,但同时也导致他们认识不到真实的社会,从而欠缺相应的应变能力。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可以时常通过言语提醒孩子他人的存在,比如,“如216果还有一个小朋友想吃冰淇淋,怎么办呢?”这可以帮助孩子多多考虑他人。
4.控制独生子女的“任性”
家庭孩子多,父母的关心、爱护自然会分散给每个孩子,而独生子女却能独占父母之爱,这就容易使他们变得任性。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集体生活,很容易与小伙伴产生矛盾,而自己也会感觉孤立与排斥。对孩子任性的不同表现,大人要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教育引导。比如,事先提醒的方法,对孩子容易做的任性的事,提前打招呼提醒,使孩子自我克制,防止不适当的任性行为;精神转移的方法,即在孩子做出任性行为时,用他们感兴趣的事和方法转移注意力,以避免任性行为的蔓延和发展;不予理睬的方法,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以及耍赖哭闹,大人不要理睬,让孩子感到闹下去没趣,而自动停止任性行为;效仿榜样的方法,要孩子向不任性的其他幼儿学习,使他们了解任性不仅会使父母难堪,而且老师、同学、其他孩子都不喜欢。
5.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现在独女子女越来越多,常常形成“独一份”,好吃的东西一人吃,好玩的玩具一人独占。这样往往会使孩子形成自私的性格,当他们进入一个小集体的时候,不懂得与人分享。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习将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比如可以让孩子骑着自己的小三轮车带同伴,让孩子带着自己玩沙的小工具与同伴一起玩沙,一旦孩子尝到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之后,就不再独霸玩具,而渐渐过渡到与同伴共享玩具。
要让你的孩子懂得如何控制说话的语调;要让
孩子自觉自愿地使用礼貌用语;孩子们有权利知道进餐中社会公认的优雅习俗……当你的孩子正逐渐成熟,他会从你身上得到很多教育。
——玛利亚·蒙台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