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一些孩子必须独立完成的事情
儿童天生有一种要自主地掌握和使用自身运动器官的欲望,当儿童企图把意志付诸行动时,我们应该给予配合与帮助,否则儿童的智慧成果就得不到充分表现。规定一些事情,让孩子独立完成,这可以满足孩子掌握自己身58体的心理需求,因此,拥有自主行动权的儿童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而那些不具有自由行动权的孩子,则需要成人规定一些规章来协助完成。例如,在孩子玩游戏的时候,教育者可以在一旁观察而不给予任何具体的帮助,更不能代劳,最好运用蒙氏玩具,因为蒙氏玩具可以帮助孩子自我纠错,起到锻炼意志的作用。当孩子要求家长帮助时,如果这是规定范围之内,家长也绝对不能插手。
规定幼儿的本分之事
家庭的日常生活对成人来说既平常又简单。但对幼儿来说,却是新鲜而有吸引力的。他必须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做这些事情。尤其在家庭中,有些事情要让孩子意识到是他们的分内之事,做这些事情不能指望额外的报酬,这是他必须做的。例如,要让孩子懂得家里的一切都应该保持整洁。他的玩具应该在不玩的时候自己收好,而不是扔得一团糟。如果孩子太小,你可以给他们做一些示范,教他们怎么收拾玩具。当然,对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大人也不可要求太严格,毕竟他们的动手能力是不能与大人相比的。在你从事家务劳动时,可以让孩子看着,而且鼓励、允许他来帮忙。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你在做菜时,可以让孩子也参与择菜的活动,比如把木耳或蘑菇撕成可以入口的大小、把青菜的黄叶挑出来等。这些活动不会成为幼儿的负担,相反,他们会当成游戏一样去完成,而且在完成以后,受到肯定时产生极大的愉悦感。
规定孩子不能做的事
3岁以后,幼儿便有了自我的概念,能够把自己的行动对象化,客观地对待。因此,让他们学习道德观念,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能够分清什么是好的、正确的,什么是不好的、错误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给孩子规定一些不能做的事,比如说谎、骂人、打架、对作出的承诺反悔等,也包括一些绝对不能做的危险动作,比如攀阳台、戳插座孔、将塑料袋套在头上玩耍或将细绳绕在脖子上等。不过要切记的是,这些规定理应十分严格,这些禁止的事一旦发生,成人应该更多地予以劝告和疏导,而不是严厉地惩罚。
如果小孩因为做错事而受到过于严厉的惩罚,就会损害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有创造力得到适当的激发,孩子的个性才会向着负责、信赖和自律的方向发展。
规定孩子的不当情绪不得成为提要求的手段
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较弱,最初发脾气、哭闹、折腾是发泄愤怒、不满和兴奋的情绪。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发现这些不满情绪能够使大人不安,从而满足他们的一些不当要求。因此,如果这时大人提出其他妥协条件制止孩子的胡闹行为,孩子会逐渐将这些情绪作为向大人索取的手段。针对这一点,大人应该为孩子制定适当的应该遵守的制度,告诉他们这样做是没有用的,而且是错误的。有的孩子在有客人的时候或公共场合容易发脾气或哭闹,此时父母也许会觉得没面子而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这种妥协会使孩子有机可乘。最好的态度是,当孩子发泄不当情绪时,父母态度要坚决、语气要强硬(但不是专制与打骂),或者把孩子晾在一边让其情绪自然平复。
不要心疼,当孩子在哭累、闹累时自然就会平复下来。两种极端的方式是成人经常使用的,即妥协和暴力。妥协固然不好,暴力也只会适得其反。在此时,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没有用就够了。
60
时间的限制和遵守秩序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要注意控制孩子玩电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这些活动虽然好处颇多,毕竟有利有弊,尤其是如果不能控制适当的时间,就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有害。在法国,让3岁以前的孩子看电视是非法的,因为这会对幼儿健康构成一系列威胁,尤其是对大脑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当然,这种研究可能过于偏激,事实证明电视可以让1~3岁的幼儿比较安静和专注,而且少儿节目对幼儿的智力开发是有帮助的。但同时也要从保护婴幼儿视力的角度出发来控制他们看电视和玩电脑的时间。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最好控制在40分钟以内。在作这一规定的时候,你会发现执行起来有很大难度,因为孩子们很难在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放弃。但是如果能够将这一规定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孩子将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是很有好处的。
规定一些与身体健康有关的制度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制定一些生活作息制度。生活作息制度需要天天坚持,不要轻易打乱孩子的生活规律。当然,在节日里可以让孩子多获得一些自由,但也应当注意保证休息时间。对于幼儿来说,最重要的活动即是游戏和休息,因此,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将一些卫生习惯也列入规章之中,如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卫生习惯,这些都是很容易做到也很容易坚持的。
在执行这些规定的时候,奖励是非常有用的,而且在很多时候,奖励比惩罚更有效。教育者可以设计一张得奖记录表,将孩子的得奖情况记录下来,这有助于提醒孩子记住规章制度。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对孩子意志力的形成很重要,而这些规则会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这些规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大人不断坚持,以及大人的身体力行。蒙氏教育中,大人虽然不再是灌输者和讲授者,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只有大人自己先做好而且坚持,令行禁止,孩子才会自觉遵守。
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给孩子制定这些规则时,我们应该告诉他们遵守的理由。比如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对健康有哪些好处,讲卫生、爱清洁就不容易生病,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自己能干的事要自己干等。孩子明白这些道理后,才能较好地执行生活制度。
如果我们没有解释规则的理由,那么,作为一个成人,我们首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对于那些我们想要孩子遵守的规则,我们给出它们的理由,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树立大人应有的权威,因为我们所期望孩子做出的行为符合我们的合理意图。给出孩子我们要他们遵守规则的理由,帮助他们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
当然,也许幼儿现在还不能理解大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会慢慢掌握的。我们必须反复提醒自己: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
性格内向的孩子更应该坚强
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大喜欢讲话,在家里不爱和父母讲话,在外面玩耍也很少和小朋友讲话,不爱出门,也不爱和小朋友一起玩。这让许多家长感到忧心,因为如果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性格会越来越孤僻,以致与别人格格不入。当然,性格内向也并非一无是处,这样的孩子也有不少优点,如办事认真仔细,自尊心强,家长不必为其行为操心等。但毕竟这样的性格62是意志柔弱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对性格内向的孩子重点在于引导。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培养他们坚强的性格。
1.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
如果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将孩子接回来以后,要多问问他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甚至还可以请他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孩子一起看看内容活泼轻快的儿童片,最好是适合他们年龄的动画片,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家长可以略作把关。当孩子看完后,和孩子一起复述一些情节,或者请他把这个故事再讲给大人听。家里若来了客人,也可以让孩子当着客人的面讲述刚才看到的故事,如果孩子胆小,就不要让孩子过多地意识到外人的存在。
2.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与人接触的机会
在外出时,提醒孩子主动与熟人打招呼,问好,走时道别,从而形成一种习惯。或者让孩子独立地去做某件事情,比如自己去找邻居小朋友玩,或者自己去邻居家借、还东西等。
3.与孩子一起外出
有时间可以带孩子去散步、交谈,节假日带孩子到一些娱乐场所玩,多见见世面。这样,孩子可有机会与更多的人接触,从而陶冶孩子的性情,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鼓励孩子多与同学接触。如果有条件,孩子又大一些,多带孩子出去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孩子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见识到不同的风土人情,外面的生活会对孩子产生一种非常美好的吸引力,这样他就不会将自己总是局限于狭窄的小圈子中了。
4.鼓励孩子大胆地接触一切感兴趣的东西
比如绘画、音乐、下棋、弹琴、识字、计算等。也包括一些兴趣爱好,如对昆虫的爱好,对植物的喜爱等。一旦孩子能够广泛地接触到外界的事物,他自然就会树立信心,这对于他主动与人交往、开阔心胸是非常有好处的。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锻炼既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也可以让他有机会与更多的人接触。
5.在外人面前表扬孩子
当然,这不是一味地盲目夸奖,但是家长要尽力地找出孩子的优点,让这种夸奖真实而可信。如果一位母亲在外人面前,或者为了自己的面子,或者过于谦虚,说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或一反常态,严厉训斥孩子,这会使孩子误认为外面的人都是一种威胁,因而丧失表现自己的勇气,自然也就不会开朗大方,天真活泼。其实,每一个幼儿对于外人都会产生一种害怕和戒备的心理,因为他们一些天真可爱的举动,常常会引起大人们的欢声笑语,这种无所顾忌的欢笑声,有时也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被嘲笑的错觉,以致从内心感到委曲和不快。如果家长对自己的一些教育感到失败,出于虚荣心对孩子的行动横加指责,好像生怕别人发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无异于对这种情况雪上加霜。其实这样非但不会给自己挽回面子,还有可能使孩子被迫留心是否有生人在场,一旦发现生人,就茫然不知所措,以致讨厌与生人来往。
6.让孩子参与和外人的交往
首先,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喜欢与外人交往的榜样,而不要见人脸红,或者表现出讨厌出头露面的样子,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父母力争与周围所有人和睦相处,才能给孩子的心理带来良好影响。父母可以带64着孩子一起去拜访亲友,或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让孩子尽可能地接触外人,如果他们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很冷陌,也不要担心,只要他们没有表现出过于反感,还是可以继续带他们去参加外人的活动的。相信过一段时间,孩子就会慢慢地接受与外人的相处。如果是一些关系比较亲近的朋友,可以相约都带上自己的孩子,这样能够争取让孩子多与同龄的小伙伴接触,以适应环境,增强自信心。当然,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勉强,对孩子的性格转变更不能强求,要充分掌握孩子的个性,慢慢加以引导,使孩子变得豁达开朗。
7.适当地让孩子做一些“出格”的举动
比如滑滑梯、跳蹦床等,如果孩子太高兴太投入,可能会大喊大叫,大跳大笑。有时候,大人们会因为孩子太吵而呵斥制止,或者暗示孩子要安静甚至默不出声,或者当孩子在外面玩耍弄脏衣服时,受到家长的批评。当然,这可能会让你的孩子显得平和稳重,但是如果对于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这恰恰剥夺了他们自我宣泄的机会。这样一来,孩子会强烈地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很可能会暗示他们从此以后都以静默的、悄悄的方式做事,生怕被别人看到、听到,生怕影响别人,这样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内向。因此,我们要注意的是,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只要是可以容忍的小小的“出格”行为,我们都应该去肯定。在日常生活中,要放手让孩子自由地玩耍,甚至可以鼓励孩子去玩沙、玩泥巴,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踩雨后的积水,让他们去爬石子堆、黄沙堆等。相信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会使孩子的性格日益开朗。
8.和孩子一起感受快乐
性格内向的孩子会显得心事重重,这对于几岁的幼儿来说,确实不是一种好的心理状态。在平日的生活中,大人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来感受快乐,如给孩子讲讲笑话和幽默故事,互相开开玩笑,参加孩子们的活动,带孩子出去玩等。这样会让孩子感到生活之中充满乐趣,他们会非常乐于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这对于他们的性格培养也大有好处。
9.多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可以多问问他:“老师是不是非常喜欢你?”“你是不是班里最受欢迎的小朋友?”“小明今天在公园里看到你,是不是非常开心?”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在心理上认可和相信自己,这种被别人接受和喜欢的感觉,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千万不要使用如“小朋友欺负你没有?”“老师今天批评你了吗?”
等一类的语言,避免孩子在心理上总处于弱者或被动的地位,而且,这样对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根本没有一点好处。
10.为孩子选择一两个玩伴
父母尽量为孩子选择性格开朗、身体健康、年龄比他略小的伙伴,与这样的小伙伴一起玩耍,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还可以教育孩子去帮助比他小的孩子,从而养成相互帮助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