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要懂得礼让待人,宽忍接物。当我们为他人的利益着想来处理问题时,实际上是在变相地为自己的目标铺平道路。尤其是在面对风险时,冷静大度地后退一步再做决定,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以宽忍开始、因退步居上都是与人打交道时不可多得的黄金法则。历史上有许多典型事例,充分说明忍让退却的好处。
唐宣宗李忱在即位之前曾不得不离京出走,这得从他当时的处境说起。李忱的母亲并不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妃子,她作为当时叛臣的罪孥进宫,结果邂逅了当朝皇帝——唐宪宗李纯,生下了李忱。可惜在李忱幼年时,宪宗皇帝就被宦官暗杀了,留下这一对母子,孤苦无依。
公元820年2月,李恒(李忱之兄)被宦官扶上皇位,是为唐穆宗。四年后穆宗服长生药病逝,其子敬宗李湛接任,但李湛只活到18岁,驾崩后由其弟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继接任。
在这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三朝皇叔李忱的地位既微妙又尴尬,他只能以黄老之道,韬光养晦,装傻弄痴。尽管他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但光王的特殊身份,还是让他逃避不了被侄儿们猜忌、排斥的命运。
文宗、武宗两位皇帝更是对他心存芥蒂,非但不以礼相待,还想方设法地迫害他。公元841年,唐武宗登基时,李忱为避祸全身,便“寻请为僧,行游江表间”,远离了是非之地。
法号“琼俊”的李忱虽然隐居于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但他并没有一心向佛,忘却心中之志。握瑾怀瑜的他,效法孔明抱膝于隆中、太公钓闲于渭水,准备待时而动。在唐武宗统治的6年间,他不停地通过秘密渠道打探宫内情况,积极从事夺权的活动,以实现“归去宿龙宫”的夙愿。
虽然他一直隐藏自己的这一志向,在福建境内的天竺山真寂寺的三年间,他大智若愚、言行谨慎、不露端倪,但在一次与当时的名僧黄蘖和尚观瀑吟联时,他那深藏于心的雄才大略却通过一句对联表露无遗。
一日,两人在山中闲话,面对悬崖峭壁上的一条飞瀑,黄蘖来了雅兴,对李忱说道:“我得一上联,看你能否接下联?”李忱也兴致盎然,说道:“你道来我听,我必对得上。”黄蘖于是吟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几乎是脱口而出:“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黄蘖听了,赞赏有加。
没有深沉的寂寞,哪有动地的长歌?李忱就像那瀑布,经历“千岩万壑不辞劳”的艰险后,终将飞珠溅玉、石破天惊。公元846年,深谙权谋、忍辱负重的李忱果然从侄儿手中夺过大位,成为唐宣宗,时年37岁。由于他长期在民间阅世读人,深知黎民疾苦,故躬行节俭,虚怀纳谏,颇有作为。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李忱能忍人所不能忍,终于忍而后发,结束了多年的屈辱生活,并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可见要做大事,要成大事,就要懂得忍退一时方可厚积薄发的道理。
生活中我们同样要懂得退一步之法和让三分功劳的智慧,因为人生纷扰不断,若总以“得理不饶人”的心态去面对,自然会让自己处于一种孤立的境地。每一位优秀人物的身旁总会萦绕着各种纷扰,对它们保持沉默要比寻根究底明智得多。
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我们看不惯的,但这样的日子换谁都得一天一天地过下去。既然没有能力改变现状,我们就要懂得退一步加让三分的道理,等一切都过去了,剩下的就是美好。
庸人自扰,智者自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一个人找到智者,悲哀地对智者说:“先生,我已经看破红尘,在山水间隐居多时,每天在这青山白云之间,寄情山水,品茗读书,陶冶自己的性情,丰富自己的知识。可是踏遍这里的山山水水,读遍书书本本,心中的烦恼不但不减,反而增加,怎么办啊?”
智者对他说:“点一盏灯,使它不但能照亮你,而且不会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体悟了!”
几十年之后,这山中多了一个叫万灯苑的私人宅院,而且远近闻名。因为小小的宅院中总是灯火万千,每当夜幕降临时,这所宅院就像一只明亮的眼睛在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而一旦走进宅院,便会被灯海包围,刺得人睁不开眼睛。
这家宅院的主人就是当年那个愁眉苦脸的人,虽然很多年已经过去了,但是如今他仍然不快乐。因为尽管他每当有所收获的时候都点一盏灯,却无论把灯放在脚边,还是悬在顶上,甚至以一片灯海将自己团团围住,都还会见到自己的影子。灯愈亮,影子愈显;灯愈多,影子也愈多。他困惑了,却已经没有智者可以问,因为智者师父早已去世,而他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
有一天,当所有的烛火都已燃尽时,他独自徜徉在自己的宅院中。看着燃尽的蜡烛、狼藉的烛泪,他悲从心来。他回想着这将要像烛火一样燃尽的一生,有时出仕,有时归隐,曾有过位高权重的浮华,也有过铅华落尽的落寞,但是,经历得多了,忽然发现自己的起起伏伏如同点灯,灯再亮,却只能造成身后的影子。
这时一个侍从走过来,说了一句:“月光比烛光还要明亮,都不用点灯了。”听到这句话,这个人忽然顿悟,自然的光明来自自然,人的光明来自内心。人的一生,只要一盏心灯便可烛照世界,它既能让自己心态明朗,也会让周围的景物清晰,而且还不会留下自己的影子。
想到这些,这个人迎着月光微微一笑。
万千烛火营造的灯火通明终究逃不过燃尽后的黑暗,但是心灯长明,只要一盏便可让生活时时明朗。万灯苑的主人苦苦寻觅的解惑之法,实际上就在心中,但是由于他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外物的寻找中,直到人生将尽时才醒悟。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习惯说:我的钱、我的面子、我的家、我的儿子、我的财产、我的父母、我的妻子、我的丈夫、我的名誉、我的身体……“我的”这两个字让人们太计较外物的得失,而世间事常常因求不得而心生烦恼,进而衍生痛苦和悔恨。一旦破除这种思维定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一切烦恼痛苦即时消失,淡定的境界立现于眼前。
庸人自扰,自寻烦恼。这是世间天天不断上演的悲剧。我们常常像蚕蛹一样,忙碌地为自己编织一个难破的茧。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作茧自缚。处世时放下从自我出发的思考方式,点亮心灯,一个人自会摆脱被外物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处境。
放低姿态,收敛锋芒
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李康《运命论》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有一尊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它被誉为兵马俑中的精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这座跪射俑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竖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侧,双目炯炯,凝视左前方。两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状。
如今,秦兵马俑已经出土,清理各种陶俑一千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仔细观察,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
这究竟为什么呢?
专家告诉我们,这得益于它的低姿态。首先,跪射俑高度只有120厘米。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低姿的跪射俑受损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俑作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性。
跪射俑有适当的高度,向下的重心,所以遇到坍塌时不会首当其冲,而且分散的受力点增强了自己的承受力,能经历时间洗刷而完好无损。
其实处世交友也是这样的道理,守住重心,放低自己的姿态,收敛锋芒,保持和他人适当的距离,就能避开意外的伤害,更好地发展自己。相反,为人处世太过高傲,“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不仅会错失机会、失去朋友,还有可能给自己招来祸患。
三国时曹魏阵营有两个著名谋士,一是杨修,一是荀攸。杨修自恃才高,处处点出曹操的心事,经常搞得曹操下不了台,曹操“虽嬉笑,心甚恶之”,终于借一个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杀了,而荀攸则完全是另一种结局。
荀攸有着过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
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曹操虽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铲除功高盖主和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所以荀攸在平时很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的方法,迥然不同。参与谋划军机,他智慧过人,迭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他对曹操、对同僚各有策略,却注意不露锋芒、不争高下。
总的来说,他总是在需要的时候彰显自己的能力,而在平时则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总是表现得很谦卑、愚钝。
因此,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
荀攸在任期间,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他也几乎从未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这全得益于他收敛锋芒、守住重心的方圆之道。
为人处世,总会遇到各色人、各种事,应对这些,我们应该“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锋芒”。一方面不因别人的猜疑、妒忌改变初衷,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守自己的道德重心,不变操守;另一方面要灵活处世,包容有着不同生活态度、处世方式的各色人等,如此我们的生活才能保持平衡和从容。
为官不可清高,为人还须近人
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牍无节,要使人难见,以杜幸端;居乡,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见,以敦旧好。
——《菜根谭》
为人为德无关乎地位身份,居官时要坚守道德、洁身自好才不会让投机取巧的人有机可乘;退隐时,要放低身份,对待他人要谦虚敦厚,才不会让自己成为自视清高的孤岛。
身居高位之时,自然门庭若市,而一旦失去权势,也难免门可罗雀,这是一种人世的常态。真正的达观君子认清这一点,但是绝不因此改变自己的道德坚守。既然如此,人们就不要为身边一时的热闹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一时的赞誉而忘乎所以。因为这些都是依附于人们自身之外的权与利而存在的,而权与利只不过是过眼繁华,是无法长久的。真正长存不朽的牵挂与美名,是需要用真心换取的。
欧阳修在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时,为官清廉,懂得造福百姓。所以在任时,政绩卓越,深受百姓爱戴。在这期间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
后来,革新运动受阻,韩范二人也因此获罪,并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先后被贬,也就是在这年八月,欧阳修受到牵连,落去朝职,贬谪滁州。在被贬期间,欧阳修依然坚持自己的德行操守,而且不忘心系百姓。也就是在被贬滁州期间,他写出了广为人知的写景抒情名篇《醉翁亭记》。
当时整个北宋王朝政治昏暗,佞臣当道,而那些想改革图强的人却郁郁不得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效忠的国家积弊越来越多。欧阳修对此感到无比的忧虑和痛苦。
即便如此,他还是不忘尽己之能,为民造福。自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以来,他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年丰物阜,老百姓也过上了一种相对和平安定的生活。有一次,他和友人游山玩水时被幽美的风景吸引,顿时心绪激发,文思泉涌,挥毫泼墨写作《醉翁亭记》。虽然景是美的,但是心情却是十分复杂的。
文中写到:“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别人分别沉浸在自己的快乐中,而欧阳修却沉浸在众人的快乐中,这一点是不为人知的。
欧阳修居官守德,洁身自好。他被贬后仍然平和近人,丝毫不清高自傲,在为官期间,造福当地,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他的这一起一伏,很好地诠释了“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牍无节”“居乡,不可崖岸太高”这两句话的内涵。
懂得了《菜根谭》中这句话的道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应懂得坚守道德原则、为人宽厚的重要性。当我们一心为他人着想时,他人将以真情待之,相反,如果为人处世时目的性太强,他人也将还之以虚。
尤其是管理者,在这一点上更要做到“使人难见,以杜幸端”“使人易见,以敦旧好”,要尽量少接见有目的的拜访者,以便防范投机取巧;要和蔼可亲地对待下属,而不能心高气傲,这样才能邻里和睦。居官要有节,居乡要有情。这种节,这种情,既是一种操守,也是一种美德。随和为人,造福一方,不论做官还是为民,都显得同样重要。
润滑不圆滑,中庸不平庸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
孔子在这里是说,中庸作为道德,是最高的境界,然而世间却很久没有达到如此境界的人了。中庸即实用理性,着重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建立起不过不及的处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