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以退为进是迂回成功的策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列子》
孙叔敖原来是位隐士,后来被人推荐给楚庄王,三个月后就做了令尹(宰相)。他善于教化引导百姓,经过他的治理,官民上下和睦,国家安宁和顺。
有位孤丘老人,很关心孙叔敖,特意登门拜访,问他:“高贵的人往往有三怨,你知道吗?”孙叔敖回问:“您说的三怨是指什么呢?”
孤丘老人说:“爵位高的人,别人嫉妒他;官职高的人,君王讨厌他;俸禄优厚的人,会招来怨恨。”
孙叔敖笑着说:“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心胸越谦卑;我的官职越大,我的欲望越小;我的俸禄越优厚,我对别人的施舍就越普遍。我用这样的办法来避免三怨,可以吗?”
孤丘老人很满意,笑着离去。
孙叔敖严格按照自己所说的行事,避免了不少麻烦,但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几次被免职,又几次复职。有个叫肩吾的隐士对此很不理解,就登门拜访孙叔敖,问他:“你三次担任令尹,也没有感到荣耀;你三次离开令尹之位,也没有露出忧容。我开始对此感到疑惑,现在看你的心态又是如此平和,你的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呢?”
孙叔敖回答说:“我哪里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啊,我认为官职爵禄的到来是不可推却的,离开是不可阻止的。既然得到和失去都不取决于我自己,那我为何要觉得荣耀或忧愁呢?况且我也不知道官职爵禄应该落在别人身上,还是应该落在我的身上。落在别人身上,那么我就不应该有,与我无关;落在我身上,那么别人就不应该有,与别人无关。我的追求是顺其自然,哪里有工夫顾得上什么人间的贵贱呢?”
肩吾对他的话很钦佩。
孙叔敖后来得了重病,临死前告诫儿子说:“楚王认为我有功劳,因此多次想封赏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为了奖励我生前的功绩,一定会封给你土地,你千万不要接受富饶的土地。在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地方叫‘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名字也很不好听。楚国人信奉鬼神,越国人讲求吉祥,都不会争夺这个地方,因此这个地方可以长久拥有。”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要封给他儿子一块好的土地,他儿子辞谢不受,只请求寝丘之地,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按照楚国的规定,分封的土地不许传给下一代,唯有孙叔敖儿子的封地可以世代相传。
孙叔敖之所以保全了自己的子孙,主要是因为他不争名,不夺利,懂得进退之道,并以一颗淡泊之心处世。而作为普通人,我们常有的是宠辱若惊,既不淡泊也不明志。其实万物发展有其规律,到极致时就会走向反面,到鼎盛时就会走向衰败,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祸福相倚、由盛转衰并不是史话传说。
事喜则人喜,事忧则人忧,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是一个有修养和远见的人,哪怕一生几经沉浮,也会依然故我,丝毫不见喜色或者忧容。富贵名利当然人人都想要,但是得之喜,或者失之惊的话就谈不上什么高境界了。只有做到“淡泊明志,宠辱不惊”,才能看透世事的险恶,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获得心灵的宁静。
人生境界的高低不在于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在于眼界的高下。如果我们的胸怀够宽广,能够承载很多得意与失意,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容地走完一生。
欲壑难填,知足常乐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取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顾嗣协《杂诗》
如果说只有顺利的人生、美丽的身体和聪明的头脑是完美的,那么世界上并没有完美。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顺利的人生,也没有全无瑕疵的身体,更没有不犯糊涂的头脑。所以没有必要总是刻意寻找自己没有而别人拥有的东西。正视我们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我们的生活反而会坦然一些。
这个道理虽然浅显,谁都可以说得头头是道,可当我们真正面对自己的缺陷,面对生活中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时,却又总感到懊恼、烦躁。其实追求完美没有错,可怕的是追而不得后的自卑与堕落。即使缺陷再大的人也有其闪光点,正如再完美的人也有缺陷一样。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照样可以赢得精彩人生。
正如清朝诗人顾嗣协的《杂诗》所说:骏马能够千里奔腾,克服艰险,但若要让它犁地却比不上牛;坚固的车子能够装载重物,但要是过河可就不如舟船了。所以,丢掉长处而去用短处,即使是很聪明的人也难以做好;天生我材,贵在用在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千万不要苛求过多。过分地追求完美只会让自己徒增烦恼。
有一位先生娶了一个体态婀娜、面貌娟秀的太太,两人恩恩爱爱,是人人称羡的神仙美眷。这个太太眉清目秀,性情温和,美中不足是长了个酒糟鼻子,好像失职的艺术家,对于一件原本足以称傲于世间的艺术精品,少雕刻了几刀,显得非常突兀怪异。
这位丈夫对于太太的鼻子终日耿耿于怀。一日他出外去经商,行经贩卖奴隶的市场。宽阔的广场上,四周人声沸腾,争相吆喝出价,抢购奴隶。广场中央站了一个身材单薄、瘦小清癯的女孩子,正以一双水汪汪的泪眼,怯生生地环顾着这群如狼似虎、决定她一生命运的人们。这位丈夫仔细端详女孩子的容貌,突然间,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好极了!这个女孩子的脸上长着一个端端正正的鼻子,不计一切,买下她!
这位丈夫以高价买下了长着端正鼻子的女孩子,兴高采烈,带着女孩子日夜兼程赶回家,想给心爱的妻子一个惊喜。到了家中,把女孩子安顿好之后,他以刀子割下女孩子漂亮的鼻子,拿着血淋淋而温热的鼻子,大声疾呼:
“太太!快出来哟!看我给你买回来最宝贵的礼物!”
“什么样贵重的礼物,让你如此大呼小叫的?”太太狐疑不解地应声走出来。
“喏!你看!我为你买了个端正美丽的鼻子,你戴上看看。”
丈夫说完,突然抽出怀中的利刃,一刀朝太太的酒糟鼻子砍去。霎时太太的鼻梁血流如注,酒糟鼻子掉落在地上,丈夫赶忙用双手把端正的鼻子嵌贴在伤口处。但是无论丈夫如何努力,那个漂亮的鼻子始终无法粘在妻子的鼻梁上。
可怜的妻子,既得不到丈夫苦心买回来的端正而美丽的鼻子,又失掉了自己那虽然丑陋但是货真价实的酒糟鼻子,并且还受到无端的刀刃创痛。而那位糊涂丈夫的愚昧无知,更是可怜!
也许世界发展到今天这个模样,不会再有如此愚蠢的人出现,但是人们追求完美的心理,却与文中那个手拿利刃的丈夫如出一辙。有些人以为自己追求完美的心理是积极向上的表现,其实他们才是最可怜的人,因为他们是在追求不完美中的完美,而这种完美,根本不存在。也就是说他们所有的追求如海市蜃楼,只是一个幻影而已。
事实上,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我们口中时时叨念的完美其实是我们心中的知足。
看到别人因偷盗钱财而锒铛入狱时,我们会庆幸自己的生活没有到一无所有的境地,于是会倍加珍惜我们现有的财富;看到别人面部被烧伤,却仍能保持微笑时,我们就不会再苦恼自己没有生得一张明星脸;看到富翁在死后,他的儿女为了争夺遗产而抛弃亲情时,我们就会满足于自己平淡而没有纷争的生活……因此,当我们满足时,我们的心和生活就都是完美的。
得意失意皆不忘形
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晋书·阮籍传》
人的一生,或多或少,总是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面对人生的起伏,真正的高手都是那些能以平常心牢牢地驾驭人生这匹烈马的人。平常心就是一个人心灵中最美丽的一面和最上乘的人生哲学。拥有这颗心的人,无论人生几多沉浮都会像一个凡人那样活着,像一个诗人那样体验,像一个哲人那样思考。
其实,人生宠辱有时只是一种表象,从长远来看,宠是得意的总表象;辱是失意的总表象。当一个人成名立功时,除非平素具有淡泊名利的修养,否则一般都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这就是所谓的“得意忘形”。
古时候,有一个老童生考秀才,胡子都白了,仍没考取。有一年,他正好与儿子同科应考。到了发榜的那一天,他正在屋里洗澡,儿子看榜回来,高兴地报喜:“父亲,我已考取了。”老童生在屋里一听,便大声呵斥:“考取一个秀才算得了什么,这样沉不住气!”儿子一听,吓得不敢大叫,便轻轻地说:“父亲,你也考取了。”老童生一听,忘了自己光着身子连衣服还没穿上,忙打开房门,大声呵斥:“你怎么不早说!”
而宠辱是常常交替的,于是,人们常感到“世态炎凉”,感到人际交往的势利。比如有人在台上时,不少人都巴结他,门前是车水马龙,拜访的人络绎不绝;而一旦下台,就门可罗雀,无人理睬。
战国时,名将廉颇的“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史记》所载,廉颇失势之时,他的门客全都走了。当朝廷又复用他为大将后,门客又都回来了。他愤怒地吼道:“你们都滚!”门客却笑着说:“您怎么到现在才知道,天下都是势利之交,您有权势,并养得起我们,我们当然都来追随您;您一失势,我们当然要散去,这是世道的当然道理,您难道连这点也看不到吗?”
诸葛亮有一句名言,可作为人们学习修养的最好的座右铭:“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
真正的友情,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在我们得意时,真正的朋友不助长我们的得意;在我们失意时,真正的朋友绝不会将我们舍弃,而且能够同甘苦共患难,友谊反而在患难中越来越牢固。所以说,无论是我们对别人,还是别人对我们,拥有豁达的平常心,不仅能做到宠辱不惊,还能做到面对毁誉不动心。
宠辱不惊,对外界的毁誉、对于人生起伏都怀一颗平常心,便是一种圣人境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做好自己、看淡外界是非可以帮助我们在飞速变化的时代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别人的赞誉,少受几分,心境就不会飘飘然;对别人的批评,多些反省,我们就不会耿耿于怀。
同样的道理,遇到人生的嘉奖,不要得意忘形;遇到生活的坎坷,不要妄自菲薄,既然我们已经尽力而为了,就不要强迫自己符合外界的框架。这样去做,我们就可以避免在得意时生出失意之悲,在苦心时丧失生活的乐趣。
以未雨绸缪之思,行有备无患之事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左传》
胜可知,而不可为。意思就是说:“胜利是可以预测的,但是不能够强求。”这句话看起来很悲观,但其实是非常冷静和理性的。我们总是很容易被美好的幻想迷住眼睛,尤其是当自己感到胜券在握的时候,就放松了神经守株待兔。但是,万一没有自投罗网的兔子,家人等着吃兔肉,我们要怎么办呢?真正万无一失的计划,就是要在万一失败的时候,也能够应对,这是一种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有一只野猪每天在树干上磨牙,一只狐狸见到了,感到很奇怪便嘲笑他说:“老兄,现在又没有猎人和猎狗,大好的晴天怎么不坐下来享受一下阳光呢?”
野猪回答:“等猎人和猎狗出现的时候再磨牙齿,一切都来不及了。”
狐狸听了不以为然,在阳光下继续漫步,悠然自得。这时猎人意外出现,狐狸失去了自己的性命。
显然,这只野猪具备危机意识。大自然中有着惬意悠然的生活,但是这里面潜藏的危机,任何一种动物,如果不提前练就应对的本领,就随时有可能丢掉性命。
我们生活的环境也是这样的,虽然并没有出现严重的生存危机,但是时刻要给自己提一个怎样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的问题。这样做就是一种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的表现。明代嘉靖帝时,宰相严嵩权倾朝野,人们无不趋奉他们。
有一年,严嵩过生日时,宜春县令刘巨塘进京拜见皇帝后,随众多官吏前往严府为严嵩祝寿。严嵩十分傲慢,他随意招呼过众人,便命人把大门关上,禁止任何人出入。
刘巨塘来不及出府,被关在严府中,时近中午也无人安排酒食。他饥渴交加,只得在府中乱转。
这时,严家的仆人严辛把刘巨塘领到自己的住处,用丰盛的酒食招待他:“我家主人怠慢大人了,小人若能让大人不责怪我家主人,小人就稍感安心。”
刘巨塘十分惶恐,忙道:“我官小职微,无足轻重,蒙你家主人接待,已万感荣幸了,哪敢责怪呢?”
严辛摇头说:“此地就你我二人,大人不必讳言了。我虽为严家仆人,但也知世故人情,故而和大人倾心交谈。”
刘巨塘听来,不明其意,只好道:“你有何意,请直接讲来,我绝不外传就是了。”
严辛为刘巨塘敬酒后,道:“我家主人对上恭顺,对下骄慢,以君子自居,却行小人之事,这不是外人可以一眼便见的。我追随他多年,深知他终有败露之时。有一天他大祸上身,我等也势必受到牵连,现在若不趁早寻个依靠,找个退路,到时就晚了。我见大人心地良善,当为可托付之人,故而赤诚相告。”
刘巨塘惊骇不已,随口道:“你就这么肯定你家主人要遭祸吗?我实难相信呐。”
严辛郑重地说:“大人遭他轻视,只此一节,便可察知他的为人真相了,大人还有何怀疑吗?”
刘巨塘心中佩服严辛的见识,嘴里却百般不予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