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48281800000023

第23章

成功人士的成就是偏居一隅的坚守,不和世俗决裂,却永远不对世俗趋之若鹜。圣人的智慧是一种超脱,善于固守虚静,万物便不足以扰乱他们的心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前者的辉煌,后者的豁达,然而逍遥的境界需要敢于和世俗物欲保持安全距离,我们却常常抵不住钱财和权势的诱惑。抛弃名利的心头枷锁,心才能无牵念,行为才能不受羁绊,这样我们的思想才能得到自由。

《易经》中说:“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不妄想妄为,我们就会获得心灵的虚静豁然,感悟通灵的精神境界,从而活出生命的别样风采。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我们常提到老庄无为、魏晋风骨,就是这种精神境界和生活方式的体现。说到性灵潇洒、人生至玄,阮籍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

阮籍,三国魏时著名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著作有《咏怀诗》八十二首等。在天下多变的魏晋禅代之际,他既是文坛巨擘,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但是他不满昏庸无道的曹魏集团,又不愿攀附晋司马氏,行迹颇多狂逸。

阮母去世,中书令裴楷前去吊唁,见阮籍饮酒常至大醉,衣冠不整,伸开两腿坐在床上,毫无哭泣之意。裴楷便痛哭了一阵,不告而别。后来有人问裴楷:“大凡吊唁,主人哭后,客人才行礼,这是人所共知的礼俗。阮籍既然不哭,您为何要痛哭流涕呢?”裴楷说:“阮籍超脱世俗,可以不尊崇礼制。而我们这种世俗中人,必须遵守礼制。”

为母亲服丧时,阮籍在晋文王司马昭席上仍然饮酒吃肉。同在酒宴上的司隶校尉何曾就对司马昭说:“您正要以孝道治理天下,阮籍服丧却公然在您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荒漠之地。”司马昭说:“我们除了担忧嗣宗如此哀伤劳累,还能说什么呢?再说有苦痛而饮酒食肉,本来就不违丧礼。”此时,阮籍仍然吃喝不停,神色自若。

阮籍的邻家有一个美丽少妇,平日在酒垆旁卖酒。阮籍和王戎常在她家饮酒,有时醉了,就睡在少妇身旁。少妇的丈夫产生了疑心。但仔细观察,发现阮籍也没有别的意图。

阮籍虽狂放不羁,但处事非常谨慎,他常以奥晦深远的言辞与别人交谈,也从不对他人妄加评判。阮籍的“贤”不止于满腹经纶,还在于他能摆脱俗尘之累,卓尔不群。因为不计较世俗得失,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自由;因为不受教条规矩的桎梏,他活出了魏晋的潇洒风骨。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守住心灵虚静之地,在纷扰世事中自得其乐。

其实,世间万事万物都归于一个“淡”字,清淡明志,雅淡抒节,把荣誉、身世、财权、生死看得淡些轻些,我们就不会被外物束缚,从而达到精神超脱的境界。生活中,做人做事并不一定都要谋个成就、地位或者名利,对它们过于牵挂,反而会成为我们生活的累赘。

所以工作也好、学习也好,先把自己投身到享受它们带来的充实中,然后再想回报或者酬劳,也许我们会忙碌,但忙碌也会很从容。

贪念莫生,自制奉行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佛语

世界上的很多事,往往是一念之间的事,转念可以让人迷途知返,也可以让人一失足成千古恨。佛语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个人能否在福祸转变之时、生死转变之机,掌控自己的思维和欲念。那些能够避免事态严重的人,往往是懂得将不良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的人,儒家所说的“穷理于事物始生之际,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就是这个道理。

当心中的邪念浮起时,及时认识到这种邪念有可能将人引向不归之路,便把意念拉回正路上去,便可以避免犯错。要在坏的念头一产生时就立刻有所警觉,有所警觉就立刻设法来挽救,这是转灾祸为幸福、变死亡为生机的重要关头,绝不要轻易错过机会。因此,一个人要时时警惕,切不可中了邪念的圈套。

南宋宁宗嘉泰年间,有一个叫陈仲微的人在莆田做县令,管理县上的事。

有一天,陈仲微寻访时被一个人半路拦下。那个人走上前来,对陈仲微说了很多阿谀谄媚的话,意思是说,以后大家难免有用得着的地方,让陈仲微多多包涵关照自己。说完秘密地将一封书信和一包银子塞在了陈仲微的手中。陈仲微面不改色,从容接受。回家后将信和钱原封不动地收起来。自此之后,仍然公私分明地办事。

这样过了大概一年之久,这个人欠了县上的租税,遂派人到县府上打点,并隐晦地暗示陈仲微:“你应该给予通融,因为你已经收了我的贿赂。”

然而出乎此人意料的是,陈仲微毫不留情地逮捕了前来打点的这个家奴,并按当时的律法,对这个人逃避租税的行为做了处理。这个人知道后十分气愤,决定倒打一耙。这个人找陈仲微,并责怪他不讲情义,还说他为官贪财,收受贿赂。

只见陈仲微命人到自己的书房取来一个盒子,交给这个人。原来里面装的是当年这个人给他的书信和钱财。这个人看到东西原封不动地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无言以对,连连向陈仲微谢罪。这件事之后,陈仲微清正廉洁的品格倍加为人称道。

陈仲微拒贿是明智的。如果他当时接受了那份贿赂,满足一时的欲念,就有可能接下第二份贿赂,第三份贿赂……最终走上欲念无尽的不归之路。

生活中,一念之差,常常会成为生死关头的转折点。但一念铸就并不是一时一刻之功,而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思维惯性的作用,因为起步时就不注意,“欲路”上的念头越来越重,妄念的惯性越来越大,以至于想停止时都难以及时刹车。

为了尽量减少这种状况,我们就要“穷理于事物始生之际,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用自省、自制的惯性代替妄念的惯性,在妄念产生的最初时刻,就防患于未然。欲念的转换既可以让人进入天堂,也可以拉人进入地狱,关键是我们不要轻易放过事态无法收拾之前的种种自制、反省和改过的机会。

怀盈满之戒,求圆满之心

尉缭见始皇意气盈满,纷更不休,私叹曰:“秦虽得天下,而元气衰矣!其能永乎?”

——《东周列国志》

当一个人得意时,便会忽视心中的秤杆,失去对善恶的评判力,然后可能在人生渐入低谷时受到恶的报应。因此,我们在为人处事时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当止则止的心态。

对理智、高明的人来说,即使前面有很多自己想要但没有得到的东西,他们仍然会仔细斟酌自己的情况,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去安排行程。而且,不管别人给他施加多少压力,或者前方有多少诱惑,他都不急不躁,沿着既定的路线缓缓而行。

以前,有一对兄弟,他们自幼失去了父母,相依为命,家境十分贫寒。他们俩终日以打柴为生,生活十分辛苦。即便这样,兄弟俩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们起早贪黑,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而且,哥哥照顾弟弟,弟弟心疼哥哥,生活虽然艰苦,但过得还算舒心。

观世音菩萨得知了他们二人的情况,为他们的亲情所感动,决心下界去帮他们一把。清晨时分,菩萨来到了兄弟俩的梦中,对他们说:“远方有一座太阳山,山上撒满了光灿灿的金子,你们可以前去拾取。不过路途非常艰险,你们可要小心!并且,太阳山温度很高,你们一定要在太阳出来之前下山,否则,就会被烧死在上边。”说完,菩萨就不见了。

兄弟二人从睡梦中醒来,非常兴奋。他们商量了一下,便起程去了太阳山。一路上,他们不但遇到了毒蛇猛兽、豺狼虎豹,而且天空中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兄弟俩咬紧牙关,团结一致,最终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太阳山。

兄弟俩一看,漫山遍野都是黄金,金光灿灿的,照得人睁不开眼。弟弟一脸兴奋,望着这些黄金不住地笑,而哥哥却只是淡淡的。

哥哥从山上捡了一块黄金,装在口袋里,下山去了。弟弟捡了一块又一块,就是不肯罢手。不一会儿,整个袋子都装满了,弟弟还是不肯住手。此时,太阳快出来了,可是弟弟却仍在不住地捡。

一会儿,太阳真的出来了,山上的温度也在渐渐地升高。这时,弟弟才慌了神,急忙背着黄金往回跑,无奈金子太重,压得他步履不稳,根本就跑不快。太阳越升越高,弟弟终于倒了下去,被烧死在了太阳山上。

哥哥回家后,用捡到的那块金子当本钱,做起了生意,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可弟弟却永远留在了太阳山。

同样贫穷的两兄弟,一个因为贪多而失去了生命;一个却因为适时停止,拿到了富有的本钱。对于自己想拥有的东西,应该抱着一种不贪的心态,一味贪多,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得不偿失。

其实只有让我们的心灵缓缓地被注满,幸福才能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就像宗教或哲学里所谓的“圆满自足”,适可而止才能充分地活在快乐的满足中。知足常乐的处世心态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一个人要平淡地看待物质的享受,得之无喜色,失之无悔色。什么都想得到的人,一味贪多,甚至以牺牲健康和道德为代价,结果可能什么都得不到,甚至连已经拥有的也会失去。

《东周列国志》记载,尉缭看秦始皇骄傲自满,纷争不休,私下里感叹道:“秦始皇虽然得到了天下,但是元气已经衰败了,怎么可能长久呢?”历史的结局也如他所预料。

以史为镜,我们应该怀盈满之戒,不要把自己完全地投注到追求“盈满”之中,工作之余找些娱乐和消遣,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和身体,更不要让自己为了得到更多,而心怀侥幸、逾越道德的围栏。这就像深入糖罐抓取糖果一样,如果手中抓得太多,心中要的太多,就会被卡住。

事能知足心常泰

得陇望蜀,人之常情。

——吟梅山人《兰花梦奇传》

生活之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得陇望蜀这样的欲望也是人之常情,只是有些时候人们只顾着流连于名利、欲望之间,埋头赶路,而忘记欣赏生命中的美好了。人生是美好的,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可以闻淡淡的花香,听悦耳的鸟鸣,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这种幸福,人们怎能漠视,怎能不去好好珍惜呢?

然而欲望却是生命的大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自古以来的忠告。生活中的诱惑很多,人们的欲望也很多,但如果迷失于欲望之海中,无异于自掘坟墓。真正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往往能够看淡名利、欲望,参透生死,洒脱地享受生活。

有位青年,厌倦了生活的平淡,感到无聊和痛苦,为寻求刺激参加了挑战极限的活动。活动规则是:一个人待在山洞里,无光无火亦无粮,每天只供应5斤水,时间为整整5个昼夜。

第一天,青年颇觉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