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抱怨说自己想看书却没有时间,其实无须考虑太久远,只要在朝夕之间去争取时间就好。读书的境界不在于逼迫,而在于一种心甘情愿的接受。让读书变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每天读一点儿,日积月累就会积淀出渊博的学识与良好的修养。
三国时期的董遇是个大学问家,他告诉去找他求学的人先“读书百遍”,之后才可能“其义自见”。当求学者抱怨说“没有时间”时,他回答说:“当以‘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要充分利用寒冬、深夜和雨天学习。
可见,在古代人们就已经知道利用余暇来做学问了。
喜欢读书的人,在生活中每一个平常的时刻都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读一本好书,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性情,使人的情感更细腻,举止更优雅,气质更深沉。常常读书的人往往是谦逊的人,因为他们从书中得知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实在太多,宇宙中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自然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
所以,不仅普通人应该多读书,身处高位之人更应该多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够谦逊知礼、眼界广博。
宋初,宋太宗命大臣李昉等人编了一部大书,全书共一千卷,共搜集和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书。这部书是在宋太宗的太平兴国年间完成的,因此原定书名为《太平编类》。
据《春明退朝录》、《宋实录》等书记载,宋太宗对这部书很感兴趣,编成以后,他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二至三卷,一年之内全部看完。后来,这部书被叫做《太平御览》。
当时有人认为,皇帝在处理国家大事之外,每天还要阅览这部书未免辛苦,于是劝太宗少看一些,不必每天览阅,以保证休息。宋太宗却说:“朕性喜读书,颇得其趣,开卷有益,岂徒然也。”
博览群书能使人拥有高深的学问。在信息化的世界,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多读书可以拓宽人的知识面,丰富文化修养。古人说,人可一日不食肉,不可一日不读书。学问要靠累积,人才能变得更加睿智。
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正所谓“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一本好书中有无穷广博的天地,有的人读地理名胜,可以遨游天下;有的人读历史掌故,可以和古人接心神交。读书,可以让人们体悟人生,读懂历史,眼观世界。多读书,在身心的滋养中体味人生百态,品在其中,回味无穷,人生也将会有不一样的积淀。
勤能补拙,贵在坚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成人难,成才更难,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两天所能达到的,诚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里强调的其实是,积累对于成功的重要作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研究学问需要积累,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需要坚持不懈地奋斗。积累只能由百炼成金的毅力而至,任何浮躁的心态和行为都是积累的大敌。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积累与坚持是人们通往成功之路的必备素质,只有经过长久积累、坚持不懈的人,才有可能建立伟大的功业。
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于世,与父亲羲之并称“二王”。献之小时候随父亲学书法,很有天分,但却有些沾沾自喜。
母亲郗氏对他说,要写完院子里的十八缸水,他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心中不服,努力练习了五年之后,把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看。
谁知,王羲之看到后不停地摇头,看到一个“大”字时,才微微一笑,随手在“大”字下面添了一个点。献之又将自己的书法拿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习了五年,并且完全是按照父亲的字练习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呢?”
郗氏认真地看了三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个点,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听后,感叹不已,从此更加发奋练字,终于,在练尽十八缸水后,书法突飞猛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王献之以书法扬名,人们看到的是他人前的光芒四射,却往往忽略他背后的付出与坚持。不仅献之如此,他的父亲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勤奋也是十分出名的,他练字的墨汁居然能染透一池清水。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的这句话是十分耐人深思的。坚持不懈地积累不仅对于练习书法者很重要,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清代著名学者阎若璩正是一个例子。
阎若璩早年就专心于研究经史,学有所长。康熙年间以廪膳生的身份考上了博学鸿词科。他写的学术著作极多,著名的有《眷西堂诸集》。他也是清朝经学大师,对诗文深有研究,并且过目不忘。
但谁能想到他早年竟是天质奇钝,书得读百遍才略上口。又因为他体弱多病,其母甚至禁止他读书。好学的他于是拿来书自己暗暗地默记,不再出声。他就这样坚持了十多年,一日,他忽然觉得自己的头脑豁然清醒,再研究以前一些不太明白的问题,则毫无困难。这正是他多年苦思苦学之结果。
从阎若璩的故事可以看到,成功并不是专属于天资聪颖者的。即便有些人可能天生迟钝一些,但勤能补拙,只要他能够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积累,锲而不舍地坚持,最终是会有回报的。
相反,如果好高骛远,做事轻浮,总是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是注定要以失败告终的。
成功只能由一点点地坚持,一步步地积累才能够获取。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够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
领“弦外之音”,悟言外之意
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朱子全书》
陶谷是宋太祖时尚书,他出使吴越国,吴越国的忠毅王准备了丰盛的宴席热情地款待。席上放上一盘梭子蟹,它是蟹类中的珍品。陶谷故意问:“除了它之外还有什么蟹?”忠毅王让厨师送上各类蟹肴,自梭子蟹以下至蟛蚓(一种小蟹)几十余种。陶谷说:“真的像俗语所说的,你们一蟹不如一蟹。”陶谷通过说蟹,讥讽吴越王一代不如一代。
忠毅王心里明白陶谷用意,居心不良,就让厨师端上一盆葫芦羹,说:“这种羹先王时就已经在用,厨师依样烹制的。”原来陶谷在宋朝当宰相,因袭旧法,有人作诗嘲之:“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所以忠毅王让人端上葫芦羹,反唇相讥,陶谷还是没有得到便宜。
鸟语虫声,饶有机趣,细心领会,恰如人们的话语;花英草色也深含人情,仔细观赏却也隐含人间道义。一物一景,都有机锋,如不领会,难免受到考虑不周所带来的屈辱。梭子蟹与葫芦羹,虽在饮食之中,却含意深刻,陶谷和忠毅王心领神会,触物会心,自然会让人浅笑之余品味再三。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陶谷和忠毅王的那种敏锐,宋代的一位所谓的名士正是如此。触物不能会心虽然没有给他带来皮肉之苦,但却让自负的他陷入尴尬之中,丢尽了颜面。
宋代有一位名士一向很自负,他说自己学识渊博,天下没有人胜得过他。他听说诗人杨万里知识渊博,很有才华,所写的诗一直蜚声四方,颇负盛名。他非常不服气,决定给杨万里写一封信,说要亲自到其家乡江西吉水拜见。
杨万里也早就听说这个人一贯骄傲得不得了,就给他回了一封信,并说:“我很欢迎您的到来,并冒昧地向您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听说你们家乡的配盐幽菽非常有名,很想亲口尝一尝滋味,请您来时顺便捎带一点儿。”
那个名士拆信一看,不禁一下子愣住了,什么是配盐幽菽呀?自己未曾听说过。他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是什么东西,他又不愿意放下身份去问别人,只好自己在街上到处乱找,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后来,他只好两手空空地来到吉水。他见到了杨万里后,寒暄了几句就问:“您信中提到的配盐幽菽是不是卖的地方比较偏僻,我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实在抱歉!”
杨万里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你们那里家家户户都有啊!”说着,他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韵略》,翻开当中的一页。名士接过来一看,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豉,配盐幽菽也”一行字。他这才明白,原来所谓的配盐幽菽,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
故事中的学士,自诩才高八斗,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实际上却只有一些死学问,不知变通,也不能触物会心,结果受到了杨万里的嘲弄。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留心观察,举一反三,听到的话、接触到的事物,不要只看表面,还应该了解他们的弦外之音、物外之象。只有把握住了这些,才能够胸中光明,灵台澄澈,于心领神会之际不着痕迹地应对。否则,凡事只停留在表面,糊糊涂涂,不了解别人话语中的言外之意,也不了解事物背后蕴藏的玄机,难免会受到他人的愚弄。
欲速不达须心平气静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
有一个小朋友,很喜欢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茧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丛中玩耍时看见一只蛹,便取了回家,日日观察。几天以后,蛹出现了一条裂痕,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艰辛的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辛苦地拼命挣扎,却无济于事。
小朋友看着有些不忍,想要帮帮它,便随手拿起剪刀将蛹剪开,蝴蝶破蛹而出。但没想到,蝴蝶挣脱以后,因为翅膀不够有力,变得很臃肿,根本飞不起来,之后,痛苦地死去。
破茧成蝶的过程原本就非常痛苦与艰辛,但只有静静地等候蛹壳破开,忍受钻出蛹壳时的腾空,蝴蝶才能翩翩起舞。小男孩的急切虽然可以充当破开蝶蛹的外力帮助,但是因为违背了自然的过程,反而让爱变成了害,最终让蝴蝶悲惨地死去。自然界中这一微小的现象放大至人生,意义深远。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拥有的都是躁进的心,于是,人们在不断跳槽中度过了人生中适合进步与发展的最佳时机,人们在金钱至上的追逐中失去了欢笑与幸福的能力,人们在“速度就是一切”的观念中迷失了自我。
然而结果往往是虽然我们百般心机想要找到成功捷径,却离成功越来越远,这和人们常说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是同一个道理。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越是急躁,就越可能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曾有人这样诉说自己的苦闷:“我这一两年一直心神不定,老想出去闯荡一番,总觉得在我们那个破单位待着憋闷得慌。看着别人,房子、车子、票子都有了,心里慌啊!以前也做过几笔买卖,都是赔多赚少;我去摸奖,一心想摸成个暴发户,可结果花几千元连个声响都没听着,就没有影了。后来又跳了几家单位,不是这个单位离家太远,就是那个单位专业不对口,再就是待遇不好,反正找个合适的工作太难啊!天天无头苍蝇一般,反正,我心里就是不踏实,闷得慌。”
这便是现代人典型的“躁进”心理,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总想着领先于人,脑子总是不停地转动,最终仍是一无所获。这种人不是对生活缺乏思考,而是在行动之前动用了太多的心机,但是结果和缺乏思考一样导致盲目。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其实,静下心来,耐心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成功就在不远处。
棋坛有“石佛”之称的韩国围棋第一高手李昌镐,他总是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每次对弈,置胜负于度外,平心静气地走好每一步棋。出现劣势时,对手大多有些慌乱,但他依旧毫无表情,纹丝不动,而最终的胜者则常常是他。
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有些人难免患上躁进的心理疾病。因为躁进,人失去了对自我的准确定位,随波逐流,漫无目的地努力,最终事与愿违,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实,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总是背道而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让自己的意念平息,让心灵沉静,这样“石虎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时时擦拭心灵深处的浮躁,时时提醒自己“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及时地给自己的心灵洗个澡,去除掉那些躁进的因子,恢复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人生才会拥有更大的幸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乐府诗集》
北宋时期,有一个名叫方仲永的人家里世代都是农民,没有一个文化人。他5岁时,还从未见过笔墨纸砚。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里人要笔墨纸砚,说想写诗。他父亲感到十分惊讶,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方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的诗内容深刻雅致,文采绚丽多姿。人们纷纷称赞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
这件事在乡里流传开后,方仲永家热闹起来,经常有人来家玩,有人当场出题要他做诗,甚至还出钱让他题诗。方仲永的父亲见有利可图,于是放弃了让方仲永上学读书的念头,每天带着方仲永轮流拜访县里的那些名流、富人,找机会表现方仲永的做诗天赋,以博得那些人的夸赞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