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48281800000031

第31章

其实,真正的动,是明明白白又充满意义的“动之徐生”,心平气和,才能生生不息。“动之徐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做一切事都不急不躁、不乱不浊,一切悠然“徐生”,态度从容,怡然自得。

人生是不可避免的“劳生”,但“劳生”更要“徐生”。如果每个人都疲于奔命的话,会错失很多生活乐趣的。适时放慢脚步,给自己留一些心灵时间,去体味幸福,才是从容之道。

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总免不了有如此的情况:到了吃饭的时间,一点饥饿感都没有,但又觉得不吃不行,不得已强迫自己硬塞些东西落肚,方能心安理得;到了睡觉的时间,尽管一点睡意都没有,但观念上觉得该睡,就告诫自己一定要睡,翻来覆去,更加无法入眠。吃饭和睡觉,本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然而,单从这些事情上,也能看得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一天,有源禅师来拜访大珠慧海禅师,请教修道用功的方法。

他问慧海禅师:“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吗?”

禅师回答:“用功!”

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

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有源有些不解地问道:“如果这样就是用功,那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了?”

禅师说:“当然不一样!”

有源又问:“怎么不一样?不都是吃饭、睡觉吗?”

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

吃饭、睡觉,是所有人都必须过的日常生活,即便是圣人也不例外,但差别也正在于此。学者冯友兰先生说:“圣人的生活,原也是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不过他比一般人对于日常生活用品了解更为充分。了解有不同,意义也有了分别,因而他的生活超越了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这里所谓的“超越”,实际上指人能放平心态,该休息时休息,该娱乐时娱乐,该工作时工作。

只要人们心胸宽广,顺随自然,不汲汲而求,应缓则缓当急则急,就不仅不会耽误日常的工作和学习,还可以使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修养。

以舍为得,关爱他人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孟子》

当父母兄弟、骨肉至亲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保持沉着、从容的态度,不能因感情用事而变得冲动,做出过激的事情,最终把事情弄得更加无法收拾;好朋友如果有什么过失,就应该直言不讳地诚恳劝阻,绝对不能因为是朋友就不好意思直说,从而保持沉默,眼睁睁地看着他继续错下去。救人于危难之间,是一个人难得的品质,不仅能够帮助别人,也能够迎得别人的尊重。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碰到失利受挫或面临困境的情况,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帮助,雪中送炭的帮助会让原本无助的人记忆一生。人们总是可以敏感地觉察到自己的苦处,却对别人的痛处缺乏了解。他们不了解别人的需要,更不会花工夫去了解。

骆统,三国时期吴国会稽(今江苏苏州)乌伤人,他的父亲为袁术所害,母亲改嫁做了华歆的妾。

骆统8岁那年,跟随一位亲戚从母亲那里回老家会稽,母亲为他送行。骆统拜辞了母亲,头也不回地走了。母亲哭得很伤心。车夫对骆统说:“老夫人还在那里伤心落泪呢,你回去劝慰一下吧。”骆统说:“我就是为了不增加母亲的痛苦和思念才不回头劝慰的。”骆统对母亲很孝顺,性格慈悲,乐善好施。

有一年闹饥荒,粮食歉收,乡邻及远方的亲友们缺吃少穿,生活非常困难。骆统很想救济他们,但是家中又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因此终日悲伤,不思饮食。

他的姐姐仁爱有德行,因为丈夫刚去世,暂时回娘家居住。她见弟弟天天满脸戚色,饭量日减,便问他有什么为难之事。骆统说:“乡邻亲友们都没有粮食吃,我哪里忍心独自吃饭呢!”姐姐说:“原来是因为这件事,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而折磨自己到这等地步呢?”她就把自己家中的粮食拿出来送给骆统,又把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很是赞赏姐弟俩的义行。

骆统把粮米全部分送给乡邻,帮助他们度荒自救。乡邻们很是感激,骆统也因此美名传遍乡里。

虽然很少有人能达到骆统这样“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随时体察一下别人的需要,时刻关心朋友,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当朋友身患重病时,你应该多去探望,多谈谈朋友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当朋友遭到挫折而沮丧时,你应该给予鼓励:“这次失败了没关系,下次再来。”当朋友愁眉苦脸、郁郁寡欢时,你应该亲切地询问他们。这些适时的安慰会像阳光一样温暖受伤者的心灵,给他们希望。

患难之中见真情,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当其遇到变故,或是身处逆境之时,我们不可以不闻不问,也不可以感情用事,而应该从容处变,关爱他人,这也是为人的一种责任。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不受曰廉,不污曰洁。

——王逸《楚辞章句》

公、廉、恕、俭,应该属于道德范畴,是一种摒弃一己之私的高风亮节;是一种清白磊落的处世姿态;是一种宽厚博大的胸襟气量;也是一种修身养德的为人之道。

对于领导者来说,公正、廉洁乃立身之本。公生明,廉生威,只有公正无私才能明断是非,只有清明廉洁才能树立威信。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若身有正气,即便清贫如洗,也能够不言自威,相反,如若是贪恋细利而徇私枉法,即便是位高权重,在人们眼中也仅是蝼蚁之轻。

历史上,有个叫张伯升的人,他任福建巡抚时,是在1707年7月。他刚刚到任的时候,看到署衙陈设非常豪华,富丽堂皇,金银器皿一应俱全,锦绣帷幕闪闪发光。他立即招来役吏询问原因。役吏向他解释说:“这是按照惯例办事的,抚院到任,行户必须准备好,符合规格。”张伯升说:“我从来没有享受过这么好的物件,不必讲究那么多,快撤下去,行户就是百姓,难道我上任这点小事,也要向百姓滥派赋税吗?”结果这些东西都物归原主了。他的家人想留下几件东西,他严词制止了。

他命役吏把前任留下来的旧物品和仆人交给他使用。巡抚向来有家丁50人,其所领的兵粮全归巡抚调派。张伯升说:“我家都是庄农,弓箭刀枪我不懂,怎么能冒名欺骗朝廷呢?”便下令不用士兵。同时,他把兵粮全数退回兵部,并予备案。张伯升因自己的廉洁奉公,受到百姓的敬重,他的事迹被人们传为美谈。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张伯升的故事,恰恰印证了“公生明,廉生威”的道理。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至“公”和至“廉”,不能靠几句冠冕堂皇的空洞口号,关键在于人们是否能够脚踏实地躬行实践,在于人们是否能够在点滴小事上认真对待。

至于治家立业,“俭则用足”,只有节俭家用才能充足。春秋战国时期的季文子就是一个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楷模。

季文子出身于鲁国的贵族世家,但是他却能够克勤克俭,以节俭立身。他不仅自己生活俭朴,衣着朴素,马车简单,而且也要求家人勤俭节约。

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这种行为,有人劝他说:“您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您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您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完却不以为然,回答道:“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装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富强,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

听完这一番话,那人羞愧不已,内心对季文子也愈发敬重起来,于是,也仿效季文子勤俭节约。此事在鲁国上下传为佳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人们看到季文子外在的节俭,钦佩他内在的德性。从小处来说,节俭是一种将心比心的善良,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

古人云:“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的衣食住行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他人的劳动成果,人们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对他人价值的肯定。

从大处说,勤俭对于大事业的成就也是十分关键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说得正是这个道理。不管是从立德来讲,还是从立业着眼,勤俭无小事。

乐享天伦,誓报亲恩

入则孝,出则悌。

——《弟子规》

家庭是由天伦骨肉关系来的,在家庭骨肉之间特别重情感,而人在感情盛的时候,常常是只看见对方而忘记了自己。中国自古就强调家庭文化,主张建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和的和谐家庭。特别是对孝悌之礼尤为注重,如:“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入则孝,出则悌”等。

无论是孝敬父母,还是尊敬兄长、友爱弟妹,都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天理伦常。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情感,真心地为他们做事,竭尽全力,不求回报,不分彼此,风雨同舟,乐享天伦。

剡子是周朝人,祖上世代以耕种为生。老实巴交的父母,披星星戴月亮地一年到头苦苦劳作,也只是混个半饥半饱。这年赶上闹灾荒,田里收成不济,日子越发艰难,父母忧急交加,一时心火上攻,双双眼睛失明,这可急坏了小小年纪的剡子。

为了给父母治病,剡子每天半糠半菜地侍奉双亲充饥后,就到处求人,寻医问药。一天,剡子到深山采药,路过一座庙宇,便进去讨口水喝。他见方丈童颜仙骨,就向他请求治疗眼病的方法。老方丈问明缘由,沉吟一下说:“药方倒有一个,恐怕你采不来。”

“请说,我舍命去采!”

“鹿奶,鹿奶可以治眼疾。”

剡子听了,立即叩头谢过老方丈,飞步赶往鹿群出没的树林中。这里的鹿确实不少,可它们蹄轻身灵,一见有人靠近,就一阵风似的飞快逃去。

怎样才能弄来鹿奶呢?剡子绞尽脑汁,昼思夜想。一天,他见村东头猎户家的墙头上晒着一张鹿皮,忽地眼前一亮:把鹿皮借来,披在身上,扮成小鹿的模样,不就能悄悄接近鹿群了吗!于是,剡子迫不及待地走进猎户家,说明来意。好心的猎户欣然地把鹿皮借给了他,还指点剡子如何模仿小鹿四肢跑跳的动作。经过多次演练,剡子竟然能举腿投足都像一只活脱脱的小鹿了。

第二天,剡子用嘴叼着一只木碗,悄悄地蹲在树林里。待鹿群走近时,披着鹿皮的剡子像一只小鹿似的不紧不慢地凑到一只母鹿身边,轻手轻脚地挤了满满一木碗鹿奶。直到鹿群走开了,他才站起身来,捧着鹿奶直奔家中。

从那以后,剡子多次用扮成小鹿的办法,去挤母鹿的奶汁。父母由于常常喝到鲜美的鹿奶,营养不良的身体一天天强壮起来,后来,失明的眼睛,果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光明。

剡子用他的行动证明了他的孝心,谱写了一首美妙的情感之曲。孝悌是人的一种本能。古人讲“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对父母家庭有真感情,如果出来为天下国家献身,就一定有责任感。换言之,忠就是孝的发挥,就是扩充了爱自己父母的心情,爱别人,爱国家,爱天下。

“子之爱亲,命也”,儿女爱父母,这是天性,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兄弟姐妹的关系也如同这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一样,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互相理解,彼此信任,情同手足。

假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夹杂有丁点功利的味道于其中,便不再是纯粹的亲情,此时的付出只是希望得到对方的回报,那么至亲的亲人之间同陌生人相比没有区别,发自内心的骨肉之情与市面上世俗的交易也没有区别,人与人之间也就少了些纯粹的真诚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