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生命的澎,交响乐
48295000000012

第12章 布鲁克纳(2)

布鲁克纳对每一部作品的一丝不苟的态度,促使他对大部分交响曲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这些修改花费了他很多年,也是导致他最终未能完成第九交响曲的主要原因。所以听他的交响曲要用心体会埋藏在深处的美, 因为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作曲者多年的心血。用一句俗话说,作曲家真的是在用生命去谱写他的作品的。

A大调《第六号交响曲》

这首作品呈现给布鲁克纳“亲切的房东”。此曲具有平静爽朗的明澈。因除诙谐曲外的所有乐章均没有全休止符而去除了沉重和悲壮的感觉。布鲁克纳称其“在曲式及和声上均极为大胆”。作品因流露出一种“逆来顺受”的感觉而被称为“哲学”交响曲。

《第六号交响曲》不像作曲家的其他几首交响曲那样几经改动。这里我们得到的是一首较短小精悍的杰作,是由曾成功地处理了复杂的《第五交响曲》的头脑构思而成的,保持了作曲家的原貌。这首交响曲有一种冥想般的美感,不仅带有温暖的情感色彩,而且时时显露出一种难以描绘的超然物外的气质。使人感到作曲家的头脑进入了研究自身发展过程的沉思,几乎可以把这首作品说成是一首哲学家的交响曲了。这不是因其与哲学有什么联系或者因其有什么可解说的内容,而是因为它的形式美和转调逻辑显示出一种成熟的作曲哲学。

开始几小节的音响带有一种权威气,延至全乐章的三连音伴随着弦乐奏出的低沉的哲理性主题。注意伴音变换——G、降B和F。他们是这首作品靠后面部分的发展的重要线索,并且通过拿玻里和声关系的原则贯穿于第一乐章的和声展开过程中。因此,聆听着应注意这种半音“边滑”技巧,他是旋律性富于变化并丰富了转调过程。正是在再现部的开头和尾声中,布鲁克纳显示出它特殊的驾驭能力。在曲式展开过程中的这种时候,大作曲家们如最著名的贝多芬,常常表现出对调性与结构之关系的深刻洞察力。正是期待性的创造与出其不意的因素的结合,才造成了动人的美感。在尾声中,布鲁克纳利用主部主题惊人的引力穿越了广阔的转调区域,直到正确地通过一个巨大的变格终止进入主调。

柔板乐章几个优美的主题容易确认,并且时而由于强烈的主题性强调而显得沉重。这是作曲家最喜爱的乐章,也是他在其中遵循了极正统的奏鸣曲式的少数几个乐章之一。这一乐章造成了几种强烈的感情。但是他那魂绕不绝的主题只说明了这一乐章的一部分。第一乐章的拿玻里变换再次显示出影响,以一种和声化织体展现出丰富的调性关系。第二主题是抒情性的对位体,在E大调上引入而走向C大调。通过这个乐章,布鲁克纳编织出一块和声从属关系的绣毯。一个乐章竟能够涉及诸多的调性区域及其从属区域,却又似乎是以一种简单的结构表现出来,而这个结构在F大调宁静、沉思性质的结尾中表现出来,这是音乐上的一个谜。在这种情况下,原始旋律线犹如一座山的形状,很少可以透过被万道彩光照亮的层层流云看到。山岭荒原上孤寂的漫游者懂得这一效果,如果他是一位音乐家,就完全可以推想出色彩与声音之间的相似之处。

节奏与和声的微妙,是这诗一般的诙谐曲乐章的特点。这一乐章在a小调上开始,其精美的性质由于主要段落fff极强有力的结尾而被粗暴地遮蔽了。三声中断在风格上与早期兰德勒舞曲迥然不同,纵情于木管与弦乐之间轻松的对位转换。法国号发挥独特的作用,并被认为与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有一种遥远的联系。

为了在终乐章的和声空间中有一种归家的感觉,就必须再看一下这首交响曲开始的主题,并注意F音和降B音的结构力量。作为和声极点来考虑,这些音在终乐章中又被拾起,以巨大的力量在A大调核心调性上尽情表现着自己的意蕴,由开始的主题表达出来,一个进行曲的节奏很快在A大调上突起,接着是一个重要的铜管乐音型。然后是C大调上开始的歌唱性乐段,听起来安详而毫无约束。主部主题在一个浮点音符的动机圆满结束。乐曲的发展需要特别凝神注意,因为它已经很严密惊喜地展开过了。而解决办法很大程度上包含在此交响曲开头主体的拿玻里和弦关系之中。

《第七交响曲》

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由他的学生Nikisch在莱比锡首演的时候,布鲁克纳正好60岁。在这次首演后不久又由赫尔曼·李韦指挥演出。这两次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作曲家赢得国际性声誉打下了基础。但是布鲁克纳考虑到他在维也纳的处境,所以在维也纳爱乐乐团想演出这部作品时,布鲁克纳去信阻止作品的上演,因为他害怕维也纳的那些反对他的音乐评论家会对这部作品大肆批驳,进而影响他的前途。

变换调性。第三个旋律十分的出人意料,它和前两个旋律完全不一样就像是一首朴素的富有节奏的舞曲。以这三个旋律为基础,布鲁克纳写下了所有音乐作品中最惹人喜爱的第一乐章。Robert Hess在编订这一乐章的时候略去了许多后人加上的速度变化记号,这样做是有道理的,过多的速度变化会打乱音乐进行的流畅性。

明的,它的音色介于圆号和长号之间。乐章的开头由四个瓦格纳大号奏出葬礼进行曲般的旋律,弦乐呼应着——一个伟大的旋律紧接着另一个伟大的旋律而音乐并没有回到主调上去,直到铜管乐上的持续低音将音乐引入到第二主题群。第二主题速度稍快,情绪也略微高涨。第一主题经过一系列发展之后再次出现;惹人喜爱的第二主题紧随其后也升高一个全音再现,并伴有精彩的对位。这个乐章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慢乐章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两个乐章都是4/4拍子的慢速乐段和3/4拍子的稍快一点的乐段交替出现两次,而且在随后的部分中不再出现3/4拍子乐段的主题。主要主题第三次出现的时候进行大量的装饰,随后进入布鲁克纳最为成功的“渐强段”将音乐引入辉煌的高潮。Nikisch曾说服作曲家在这个高潮中加入镲、三角铁和定音鼓——这几个乐器在原稿上是没有的。而布鲁克纳本人曾在这个添加旁边写道“不是必要的”,虽然有人对这句话是否出自布鲁克纳的手笔表示怀疑,但是,在这里还是没必要使用这几个乐器。这和布鲁克纳1887年版的第八交响曲慢乐章中的6下镲声不一样,这6下镲声是布鲁克纳明明白白地写在总谱上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那些所谓的“专家”对布鲁克纳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有多严重。高潮过后一段令人心碎的尾声将第一主题引入大调。这里,布鲁克纳写下的一组音符值得注意:这组音符是无法按原谱的标记演奏的——没有哪个铜管乐演奏者能持续地以如此慢的速度演奏。

《第八交响曲》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不太为人所知的1887年第一版的总谱和现在常用的1890年版的总谱之间的关系就像贝多芬《莱奥诺拉》和《菲德里奥》的关系一样。两个作曲家都是迫于善意朋友的压力对作品进行修改、删节,同时这种压力又激发作曲家新的灵感,如《菲德里奥》第一幕的终场部分、第八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三声中段。不过有得亦有失,贝多芬忽略了一些精彩的片断,而布鲁克纳——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更容易被别人支配——不仅任由这些朋友对他的作品进行涂改,而且还和他们一起对作品进行毫无道理的删节(和1887年版的总谱相比,1890年的足足少了164个小节)。Robert Haas是第一个研究布鲁克纳手稿的人,他所编纂地布鲁克纳交响曲的总谱被认为是最好的。Haas认为布鲁克纳对第八交响曲的删节并非出自布鲁克纳的本意,而是由外人强加的,因此他在编纂这部交响曲的时候从1887年的总谱中恢复了一些他认为十分必要的段落。虽然Haas的做法受到一些有“科学头脑”的人的反对,但是他所编纂的布鲁克纳第八的总谱却是三种总谱中最好的一个。不过1887年的第一版是布鲁克纳在他的第七交响曲带来的第一次成功的巨大喜悦激励下写出来的,而且丝毫没有受到外人的干扰,更好地表现了布鲁克纳创作这部作品的最初动机。

乐器拨奏的伴奏下出现将音乐引入到小号上缓慢的长音和其他铜管奏出的5个音符的快速下行音阶之间的碰撞。展开部的开始部分十分的安静,第一主题以十分抒情的方式演奏着。随后出现布鲁克纳喜爱的发展手法:第二主题逆行。低音乐器三次反复演奏着第一主题和其他乐器演奏的布鲁克纳式节奏对抗,好像发出了绝望的呐喊。音乐由此进入再现部分。第一乐章以很强的力度结束,这对于那些习惯于1890年版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1890年版是结束于弦乐器轻轻的拨奏中的。然而这个初看上去似乎是无用的多余部分却是布鲁克纳最初的构思。

这个柔板乐章是继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慢乐章。在二连音加三连音节奏的伴奏背景(这个伴奏和瓦格纳《特里斯坦》的爱之死有一定关系)之上,第一小提琴唱出了一个极为独特的旋律,这个旋律主要以一个长的持续音为基础,最后上行一个半音,当旋律反复的时候又下行一个半音。两个如同心灵歌唱般的转调乐段将音乐又引回到开始的旋律。速度加快后在远离乐章主调(降D大调)的远关系调性上出现一个高潮(在第一版中是在A大调上)。一组神秘的和弦带出一个新的旋律,这里我们第一次听到竖琴的声音。所有这些反复一遍以后,大提琴奏出第二主题——这是布鲁克纳最伟大的旋律之一。在一段庄严的铜管乐乐句之后,音乐进入14小节的3/4拍子部分(这个乐章的其他部分都是4/4拍子),并将音乐引回到开头部分。随后,主题在原速上进行一段发展后速度又逐渐加快,引出竖琴上的和弦,辉煌的大提琴旋律降低半音出现,中提琴加强。第一部分再现,中提琴上的对位旋律进行装饰。音乐的速度强度逐渐加大引出一个颤音背景上的高潮,伴以6下奇怪的镲响(这个高潮的调性和1890年版的不同)。

《第九交响曲》

历史与人生总是如此的巧合,1894年底,布鲁克纳完成了他的《第九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慢板”,两年后去世,第四乐章终未完成。一百年之后,1998年底,德国指挥家汪德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完成了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的现场录音,2002年2月,汪德去世,享年90岁。

怀念旋律主题所替代,接下来乐队的八度强奏形成一个短暂的高潮。可能是现场收录,面对倾尽全力的高龄大师,乐队也很亢奋,而这种互动难免造成了一些乐句的局促,但已预感到接下来会更精彩,因为柏林爱乐的弱奏太精彩了,第三乐章也许会更尽兴。

只不过瓦格纳更多如歌的旋律,更多欲望的表现,音乐的织体更瑰丽、璀璨,而布鲁克纳只有对上帝景仰和奉献,没有索求,这是他献给众神之主的最后颂歌。

又是那样的柔和,令人全身心的放松,情绪也弥漫在渗透着缕缕阳光的大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