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1732-1809年)是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一生创作了104部交响曲,并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的重要作品还有清唱剧《创世记》和《四季》等。海顿家境贫困,父亲是车轮匠,母亲当过厨娘,但都酷爱音乐。小海顿自幼就在家庭中接受音乐教育,6岁时成为海茵堡教会合唱团的歌童,并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可是直到29岁才被艾斯德哈济亲王聘为乐长。后来,海顿两次去英国伦敦旅行,演出了他专门创作的12首交响乐(后人称它《伦敦交响乐》),获得牛津大学音乐博士称号,从此名震全欧洲。
《降B大调交响协奏曲》
《降B大调交响协奏曲》(也称之为管弦乐协奏曲),这部作品在海顿作品目录编年表中紧紧挨在其104首交响曲之后的。这部作品在听感上和海顿的交响曲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点则在于它只有三个乐章,而非交响曲普遍的四乐章结构。所谓“交响协奏曲”也就是为多件管弦乐器而作的协奏曲,而海顿的这部作品是以双簧管、低音管、小提琴以及大提琴四件乐器作为主角的。据考证,《降B大调交响协奏曲》创作于1792年,也就是海顿第一次英国之旅期间。当时伦敦一度盛行普莱埃尔的“交响协奏曲”,音乐经纪人所罗门因此力劝海顿也写一部类似形式的作品,肯定能够博得伦敦听众的喜爱。作曲家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很快写成了这部作品。四件乐器成为四个独立的声部,海顿为每一个声部都写了丰富多彩的旋律,使四件乐器在这部协奏曲中相映生辉。三个乐章都充满了热情而愉快的气质,而其最后的终曲乐章则又带有一丝鲜明的复古气息。海顿在这里采用了数十年前使用过的技巧,以歌剧宣叙调来铺陈主题,小提琴在这里好像戏剧女高音,透出一种独特的幽默而滑稽的戏剧性效果。
《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
海顿1791年至1794年曾两次旅居伦敦,在这一时期他所创作的12部交响曲一般被称为《伦敦交响曲》。《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就是其中的一首,又叫《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首演便获极大成功。
古典交响套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乐章。在《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里,海顿却出人意料地在第二乐章中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后,立即加上乐队全体的强奏,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此名。像这样的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大创举。据说是当年海顿很讨厌那些在音乐会上打盹的女士们,于是就用此办法来使她们惊醒。但另有报道说海顿当时只是“想用一些新的东西来使我的观众感到惊奇,使首演更精彩”。无论如何,这首以“惊愕”命名的交响曲已成为世界闻名的交响曲作品之一。
第二乐章C大调行板是一首变奏曲,由主题和四次变奏另加12小节尾声组成。主题为再现的二段体结构,所含的两个乐段各自变化重复一次。第一段为8小节,单纯而典雅的主题由第一、二小提琴轻微地齐奏而出;反复时改用第一小提琴以更弱的力度演奏,在最后一小节的弱拍处,突然使用了强力度的全奏,第一次产生“惊愕”的效果。第二段先用弦乐演奏,重复时加进了长笛、双簧管和圆号,效果略微丰满一些。
第一变奏完全保持了主题的结构,主旋律改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第一小题琴则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相衬托,与主题相比略显活跃一些。
第二变奏转到与主题同主音的c小调,结构有所扩大(第二乐段扩大为四乐句)。在第二乐段的第三句,乐队的强奏加之定音鼓的衬托,再次出现了“惊愕”的效果。
第三变奏返回到C大调,旋律分别由双簧管和小提琴奏出,音乐优美而舒展,大管轻轻奏出。在第三乐段中,乐队再次使用了有定音鼓参加的全奏,第三次出现“惊愕”的效果。
最后的12小节尾声,反复强调了主题的第一乐句。整个乐章在渐弱中结束。
《第一〇〇交响曲》“军队”G大调
海顿这首第一〇〇交响曲,《军队》,G大调,作于1793~1794年。曲名来自有军乐风格的第二乐章,由海顿自己命名。这首交响曲与《时钟交响曲》是海顿最著名的作品。
乐曲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G大调,慢板序奏(后半部转入g小调)。主部为快板,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两支双簧管伴奏下的长笛独奏开始,以弦乐进行反复。经过第10小节维持主调,然后进入转调部,有两支双簧管伴奏的长笛再演奏第一主题,导出属调。第二主题以d小调属和弦出现,以第一小提琴与长笛互相承接。发展部以低了大三度的降B大调始,突出第二主题。终结部庞大而实际成为第二发展部。第一乐章的表现最后还是以第二乐章出现而推向高潮。
第二乐章:稍快的快板,C大调,三段体。主题8小节,由长笛伴奏的小提琴呈示,单簧管伴奏的双簧管反复,小提琴和长笛应答。中段为c小调,加入了打击乐器。再现部再转回C大调,弦乐拨奏后分别由双簧管、长笛、小提琴、打击乐、长笛、双簧管、圆号、木管组一一呈示,最后是全合奏。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中板,G大调。小步舞曲强调对比,后半部是主题的发展与反复,中段主题以轻快的节奏为特点,以长笛双簧管与三度相叠而移动的两组小提琴旋律相叠。
第四乐章:终曲,急板,G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分为两部分,前半以弦乐表现主题,后半是发展与再现。第二主题附有装饰音节奏,发展部顺序为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再转为第一主题动机的发展,其中富调性变化。第二主题再次出现第二乐章军乐型打击乐形态,最后形成打击乐器群的强奏,推向高潮。
《D大调第104交响曲》
《D大调第104交响曲(伦敦交响曲)》,四个乐章,海顿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后人给命名的,这首也是。它主要表现民间世俗情景。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序奏慢板,庄严的号召与轻微的叹息,使你感受到交响乐的严肃性。主部具有民间舞曲的性质,使人精神振奋,副部主题仅仅是主部移到属调。第二乐章是复三部曲式写成的一首抒情曲,调性布局。第三乐章是复三部曲式写成的小步舞曲,第一部分像男性的舞蹈,中部像女性婆娑起舞。终曲也是用奏鸣曲式写成,主部主题取材于捷克民歌《亲爱的,和我在一起》,副部开始是将主部移到属调,但是出现了抒情的第二主题,热情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