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这里分别讲述了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周公的事业。文王之父王季积功累仁,起周家之基业,为文王要做的事预先打好基础,这是“父作之”;武王继承父志,完成了文王未完成的事业,这是“子述之”。武王继先祖之基业而不废,顺天下之心而不敢违,这是子承父业之孝。文王、武王在时,日不暇给,虽欲行尊祖孝亲之德而终未遂,故周公推文王、武王之意而追封先王,以天子之礼祭祀之,并以天下之人虽名分不同,但孝亲之心相当,所以推而下达诸侯、大夫、士、庶人,使人人皆得以随分以尽孝。
史
许衡高龄参祭
许衡(1209—1281),字仲平,号鲁斋,是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称“鲁斋先生”。官至集贤大学士。
许衡一生重视礼义,提倡孝道,为人至孝。晚年在生命垂危的时候,家族人到家庙祭祀祖先。他说:“只要我活一天,就不能不参加祭祀祖先的大礼。”他让家人搀扶着他,恭恭敬敬地按照礼仪的规范祭奠,祭祀的礼仪结束,撤去供品,家人按照祭礼的规定分食祭肉等食物,看到家族和睦,他心里十分高兴,怡然自乐,泰然瞑目而逝。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①,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②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③也。序爵④,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⑤下为上,所以逮⑥贱也。燕毛⑦所以序齿⑧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⑨之礼,祶尝⑩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注】
①春秋:春秋之祭,不只春秋,冬夏也有祭祀,这里以春秋代指四季祭祀。②荐:供奉。③昭穆:在宗庙的排列中,祖先居中,然后按左昭右穆的顺序排列,昭指父,穆指子。行礼时,子孙的排列也以昭穆为序。④爵:古时候的爵位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种。⑤旅酬:众人一起饮酒的礼仪。旅,众人。酬,斟酒表达尊敬。⑥逮:及,达到。⑦燕毛:燕,宴会。毛,毛发。⑧序齿:按年龄排序。齿,年龄。⑨郊社:郊,祭天之礼。社,祭地之礼。⑩祶(dì)尝:天子每季都举行宗庙之祭。春天的叫馤(yuè),夏天的叫祶,秋天的叫尝,冬天的叫烝。这里用祶尝代指四季之祭。
【译】
孔子说:周武王、周公,是做到天下人所推崇的孝道的人了吧。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祖先的遗志,善于继承祖先未竟的事业。四季祭祀的时候,修整祖庙,陈列祖先的器物,安设祖先的衣裳,供奉符合时令的食物。宗庙祭祀的礼仪,是用来区分家族辈分亲疏的。排列官爵次序是为了区分贵贱的,排列职事的次序是为了分别才能的。众人相互劝酒时让晚辈为父兄敬酒,是为了让身份低贱的人也可以表达敬意。祭祀结束的宴会按毛发黑白入座,是为了分辨年龄的长幼。祭祀进行时,登上昔日祖先行祭时的位置,行祖先之礼,奏祖先之乐,敬重祖先所尊敬的人,爱护祖先所亲近的人,侍奉死者犹如侍奉生者一般,侍奉亡故的先人犹如侍奉尚存的长辈一般,这就是孝的最高标准了。举行郊社之礼祭拜天地,是为了侍奉上帝。举行宗庙之礼,是为了祭祀祖先。明白了祭祀天地的礼节,祭祀祖先的道理,治理国家就好像看着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吧。”
【解】
周武王、周公之所以被称之为“达孝”,是因为继承周先祖之未竟事业,也就是先辈有心去做的事如果未完成,后代便继承先父之意志接替这一未竟之业,了遂先人心愿。这是古人所特别推崇的孝,世易时移,现代人尽孝的方式很多,同时也拥有了自己自由独立的志向和事业,已不再着重于子承父业了。
史
杜并为父报仇
杜审言,字必简,杜甫即为其孙。祖籍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实为洛州巩县(今属河南)人。唐高宗咸亨元年进士。杜审言年轻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一起被世人并称为“文章四友”。官隰城尉,累转洛阳丞。自恃才高,与同僚不睦,以傲世见嫉,无意中得罪了两个小人——州司马周季重、司户郭若讷。于是他们暗中捏造罪状陷害杜审言,罗织罪名,把他关进牢狱,判处死刑。这两人看到阴谋即将得逞,得意之下就摆起酒席庆祝。
杜审言的儿子杜并当时才13岁,就在袖子里暗藏利刃,在宴席上刺杀了周季重,杜并也当场遇害,被周季重的家将杀死。周季重临死时说:“杜审言有孝子,我不知道,郭若讷欺骗了我。”武则天听到杜并为父报仇的义烈事迹,十分惊叹,于是召见杜审言,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苏颋被杜并刚烈孝勇行为深深感伤,亲笔为他作墓志,刘允济也撰写祭文对他进行旌表致祭。
【原文】
哀公①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②。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注】
①哀公:鲁哀公,姓姬,名蒋,鲁定公之子。孔子在世的最后五年,担任鲁国的国老(相当于国家顾问)。②布在方策:布,刊布,记载。方,木板。策,竹简。
【译】
鲁哀公问孔子怎么为政。孔子说:“文王武王的政令,都记载在木板和竹简上。英明的人活着,他的政策就得以实施;英明的人亡故了,他的政策也就停滞了。由贤人推动,政治收效很快;由土地孕育,树木成长很快。所以说政治就像易于成长的蒲苇。所以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贤人,选取贤德的人才,君主要先修养自身,修养自身要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的大道要以仁爱之心为本。所谓仁,就是爱人,亲爱自己的亲族最为重要。所谓义,就是适宜,尊敬贤德的人最为重要。亲爱自己的亲族要分远近,尊敬贤德的人要分等级,这就产生了礼仪。身居下位,没有得到上位者的信任,是不可能治理好百姓的。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想要修身,不可以不侍奉父母;想要侍奉父母,不可以不了解人性;要了解人性,不可以不了解天命。
【解】
虽然有先王的政令,但若没有贤人,仍无法治理好国家,可见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人治”的局限:得遇明主贤臣便政事清明、盛世太平,倘遭昏君小人便民不聊生、水深火热。因此,重视人才的前提和基础还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机制,法治与人治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保障社会的公正。
史
高柔论三公
高柔,字文惠,三国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县)人。历任尚书郎、丞相理曹掾、颍川太守、侍御史、廷尉,赐爵关内侯,后封延寿亭侯。
高柔在家乡时,曾对人说:“当今英雄并起,陈留是四方争战的战略要地。曹将军虽然占据兖州,本有四方之图,只是未能得以安坐自守。而张府君先前得志于陈留,我忧虑事变会突然发生,所以,想与大家共同避难。”众人都以张邈与曹操关系很好,高柔又年少,不在意他说的这些话。高柔的父亲高靖,任蜀郡都尉,在西州去世。当时路途艰险,兵寇纵横,高柔冒着危险到蜀都迎丧,辛苦荼毒,无所不尝,三年才得以返回。
高柔后来升任廷尉。魏国初年时,三公很少参与朝政。高柔上疏说:“天地依靠四时来成就其功德,国君依靠大臣的辅佐来振兴治理国家。成汤倚重伊尹的辅助,成就功业;周文王、周武王凭借周公、吕望的才智,建立大业。及至汉朝初期,萧何、曹参等人都是以元勋来做皇帝的心腹臂助。这些都是开明贤圣的君王能够赏识信任大臣,而贤明有才能的大臣倾力辅佐君王的例证。当今的三公辅佐大臣,都是国家的栋梁,是黎民百姓所敬仰的人。把他们安置在三公的位置上,却不让他们参与国政,于是他们只好在家各自修养,很少对国家政事提出意见,这实在不是朝廷尊敬任用大臣的大义,也不是大臣出谋献策、辅佐君主的道理。古时刑律、政事疑而难决时,就在槐树下、草野中公开讨论。今后,朝廷遇有什么疑问难题或者刑狱大事,应该及时虚心地向三公咨问。三公可在每月的初一、十五这两天上朝议事,也特别延请他们参与时政的讨论议定,放开言论,让他们尽情议论政治的得失。这样对皇上的决策以及国家政局的稳定,都会有很大好处。”魏文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原文】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①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注】
①昆弟:兄弟。
【译】
天下通达的道路有五条,所能行走之上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通行的道路;智、仁、勇,这三种是天下通行不变的美德。这三种美德都基于诚这个道理。有人生下来就知道这些,有人经过学习知道这些,有人经历困难才知道这些:等知道了,所知的都一样。有人顺其自然就实践这些,有人明白有用而实践这些,有人受到勉强才实践这些:等实践成功了,所成就的都一样。孔子说:“爱好学习近于明智,努力实践近于仁爱,知道羞耻近于勇敢。明白这三点,就知道怎么修身了。知道怎么修身,就知道怎么治理百姓了。知道怎么治理百姓,就知道怎么治理天下国家了。
【解】
不管身外的世界如何,普通人所依凭行走的道路不外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离开了亲情、爱情、友情以及事业上的同道情义,又将如何定义自己的存在?所以说天下通达的道路就这几条,而行走于这几条大道上,需要凭借的是智慧、仁爱和勇气,这个道理不同的人可能会因为不同的方式感悟获得,但只要实践成功,最终就没有什么不一样了。
史
楼护义养故友
楼护,字君卿,汉代齐鲁(今山东)人。年少时跟随父亲行医济世,移居长安,出入权贵国戚之家。楼护诵读家传医经、本草、方术等书数十万言,有德望的长者很关爱器重他,都对他说:“以君卿的材质天赋,为什么不学习从政治国的学问呢?”于是楼护辞别父亲,拜师学习经典和史传,担任京兆吏数年,行为清廉端直,很为世人称道。善于言辞,有信义,深得汉成帝之几个母舅“五侯”的赏识,官至天水太守。王莽时,封息乡侯,位列九卿。
楼护的老朋友姓吕,没有儿子,老来无依,楼护就把吕公夫妻二人接来在家里居住。日常生活对他很好,楼护总是与吕公同桌吃饭。楼护的妻子则陪着吕公的妻子。后来,楼护因受盗贼牵连,被贬为平民。生活于是陷入困境。楼护的妻子觉得无力赡养,就对吕公夫妻非常厌烦。楼护流着眼泪对妻子说:“吕公穷困老迈,因为念我是故友,所以才把自己托付给我,这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应当尽力奉养,不应该做出不合乎道义的言行。”于是,楼护奉养吕公夫妻,并为送终。
【原文】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①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②。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注】
①柔:怀柔,给予优待政策。②眩:慌乱。
【译】
凡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准则,分别是:修养自身品德、尊敬贤人、亲爱亲族、礼敬大臣、体谅群臣、慈爱老百姓、招募百工技艺、优待边远的外来者、安抚四方的诸侯。修养自身品德,正道就会树立起来。尊敬贤人,就不会迷惑。亲爱亲族,叔伯兄弟就不会抱怨。礼敬大臣,遇事就不会迷乱。体谅群臣,下层官员就会尽力回报礼遇。慈爱老百姓。百姓就会相互劝勉。招募百工技艺,钱财货物就会充分供应。优待边远的外来者,四方之民就会来归附。安抚四方的诸侯,天下人就会敬畏。
【解】
此为孔子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的治理国家的九个方面,其中以修养自身品德为本,由远及近,涉及人才、亲族、从政者、百姓、工商、移民等问题,至今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史
刘挚论人才
刘挚,字莘老,永静东光人。性峭直,有气节,通达明锐,触机辄发,不为威怵利诱。自初辅政至为相,修严宪法,辨白邪正,专以人物处心,不受谒请。刘挚小时候,父亲刘居正教他读书,要求十分严格,从早到晚没有一点闲暇时间。有人劝告刘居正说:“你只有一个儿子,为什么不能稍微放宽松些,而管教得这么严厉呢?”刘居正说:“正因为我只有这一个儿子,所以我才更加不能任由他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