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中庸
48405000000006

第6章 大学(5)

【注】 ①出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为宴饮时祝福宾客的诗。②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周桓王重用师尹,此诗即针对此事而作,指出在上位者受百姓瞻仰,言行不可不慎。节,山高峻的样子。岩岩,岩石层层累积的样子。赫赫,官位显赫的样子。师尹,太师尹氏。民具尔瞻,百姓都看着你。具,都。尔,你。瞻,看。③辟:言行偏颇。④眀:诛杀。

【译】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说:“快乐的君子,百姓的父母官。”百姓喜欢的喜欢,百姓厌恶的厌恶,这就是百姓的父母的意思。《诗经·小雅·节南山》说:“高大巍峨的南山,岩石层层耸立。官位显赫太师尹,百姓都看着你。”拥有国家的人,不可以不谨慎,言行一旦偏颇就会被天下人弃绝,甚至诛戮。

【解】

保暖安逸,百姓所喜;饥寒劳苦,百姓所恶。

王蕴为官爱民

王蕴,字叔仁,东晋孝武帝定皇后的父亲,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人。曾任佐著作郎、尚书吏部郎、吴兴太守、光禄大夫等职。

王蕴性情平和,为人大度,不压制出身寒微的平民处士,只以才德为选任的标准。当时简文帝为会稽王,王蕴辅政。王蕴对于治内的情况十分熟悉,经常推荐有德才的人,使其得以举用。他所荐举的人中,各自都能充分发挥所长,因此,那些得不到举用的人也没有怨言。

王蕴任吴兴太守的时候,政绩卓著,民众感念其为政之德。一次,境内发生灾荒,百姓缺粮,生活无着。于是,王蕴下令打开粮仓,赈济灾民。主簿劝阻说:这样做是违犯朝廷规定的,要承担擅权的责任。他坚决请求王蕴按照规定程序,先列出报表上报,在得到朝廷批准后再行实施。

王蕴说:“现在百姓急难,嗷嗷待哺。民以食为天,人是要吃饭的,路上逃荒的人中已经有不少的人被饿死。如果按部就班地履行程序,先列出报表,再逐级上报请示,等到朝廷批准后再予救济,那时,不知多少人早已魂归西天了。专任擅权的罪过,由太守一个人承担,而饥荒流离却威胁着百姓的生存。我想只要所作所为合乎仁义,能够救助百姓度过灾难,即使被追究责任而撤职,也是坦然的,心里也没有什么遗憾。”

于是,王蕴即刻下令开仓救民,很多吴兴百姓因此而保住了性命。

朝廷以违犯条规法律为理由,免去了王蕴的职务。这种不公平的责处,激起了平民百姓的义愤,很多百姓、读书人都为王蕴抱不平。皇上只得又颁布诏令,只给予王蕴降职处分,改任他为晋阳太守。

作为百姓父母官,当急百姓之所急,百姓喜欢的喜欢,百姓厌恶的厌恶。王蕴正是由于做到了这点,才深得百姓爱戴,成为天下为官者的楷模。

【原文】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①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②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注】

①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为祭祀周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而作,全诗歌颂文王能恭顺天命。师,众人。上帝,古人信仰的至高神,为人间万事万物的主宰,可以决定国家兴亡。②悖(bèi):违背道理。

【译】

《诗经·大雅·文王》说:“殷商在为丧失民众时,还能配合顺应上帝的要求。应该借鉴殷商的兴亡,知道保持天命的不容易。”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失去国家。所以君子首先要谨慎对待的就是德行修养。有德行然后才会得到百姓爱戴,有百姓爱戴然后才会有土地,有土地然后才会有财产,有财产然后才能尽其所用。德行是根本,财物是末节。忽视根本而重视末节,导致百姓相互争夺。所以说国君聚集财富,民心就离散;国君把财富分散于民,民心就聚集。因此对别人说话不合理的人,别人也会用不合理的话来回敬你;聚敛财物不合理的人,这些财物也将被人以不合理的手段夺走。

【解】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商业投机者大概就属于“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一类型吧。

孟子讲仁义治国

战国时,齐宣王曾发兵攻打并占领了燕国,但对燕国原来的统治制度并没有什么改变,在生活上也没有给燕国人民带来什么好处,反而使政局动荡不安。这时,其他的诸侯国也在虎视眈眈,以救助燕国为借口,谋划着进攻齐国。

齐宣王向孟子请教:“各诸侯国都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我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我听说,从前商汤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了天下,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侵略。《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深信不疑。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心中感到失望愁怨;当他向南方征讨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就感到忧虑不堪,在心里祈祷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来解救,就像久旱盼霖雨一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汤的征伐并不惊扰百姓,只是诛讨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抚慰受害的百姓。就像天上降下的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中有句话形象地说:‘等待拯救我们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伐,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献上饭食和酒浆欢迎您的军队。可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哪里是在救助他们,这种强盗的暴行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况且,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愤怒。大王您赶快发布命令,停止正在做的一切不得民心的举措,选立一位燕国人民拥戴的国君,然后立即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这样或许还可以来得及制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避免更加严重的战乱发生。”

【原文】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①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②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③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注】

①出自《尚书·康诰》:“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得之”是《尚书》中的主要思想之一。②《楚书》:楚国的史册。③舅犯:晋文公的母舅狐偃,字子犯,曾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公子重耳后来回国继承了国君之位,为文公。舅犯所说的话就是针对公子重耳的。亡人,指公子重耳。

【译】

《尚书·康诰》说:“天命不常在。”行善就能得到,行不善就会失去。《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珍宝,只有行善才是珍宝。”舅犯说:“流亡的人(晋文公)没有什么珍宝,行仁与爱人才是珍宝。”

【解】

在这里,引用楚国大夫王孙圉和晋国国君晋文公的话来说明仁德的重要性,并反复论述。

晋文公以“信”为宝

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期,周天子有名无实,只是名义上的君主。因国内动荡,且受到翟戎的侵略。晋侯率兵勤王,一战而胜。于是,周王就把攒茅、阳樊、温、原四座城邑分封给晋侯,以表彰他的功德。

晋文公率兵接受土地。原这个地方本来是周大夫伯贾的封地,因兵败无功,周王夺取他的土地改封给晋文公。伯贾因此怀恨在心,连夜散布谣言说:“晋兵围攻阳樊,屠杀了全城的百姓。”于是,原国人十分恐惧,誓死固守。

晋国大夫赵衰说:“民之所以不归服晋国,是因为没有建立起信义啊,如果表示出诚信,那么原国将不攻自服。”文公说:“如何表示信义呢?”赵衰说:“请命令军队,每人只带三天的军粮,如果三天不能攻取原国,就撤兵解围而去。”

文公采纳了他的意见。让士兵向城里喊话劝降。说:“我军只准备三天的粮草,三天期满,如果仍然不能攻克,就立即撤兵,绝不伤害百姓!”

结果,围满三天。原国仍然不投降。晋文公决定撤兵。这时,原国人探知阳樊并没有遭到屠戮。就有人逃出城,向晋军联系说,愿意在明日晚献城投降。

晋文公说:“寡人约定三日为期限,现在限期已到,寡人立即退师,你们各自尽力守城,不要心存二意。”

于是晋文公下令撤围退兵。他的部下请求再坚持一天,原国就会投降。

晋文公说:“信誉,是国家的至宝,是天下百姓赖以生存的条件。如果以付出信誉为代价,即使得到了原国,那么用什么来取得天下百姓的信任呢?”

于是决定解围。原国的百姓奔走相告:晋侯宁失城,不失信,是难得的有道之君。争相出城投奔文公。

原国遂即归附。

【原文】

《秦誓》①曰:“若有一个臣,断断②兮无他技,其心休休③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④,其心好之,不啻⑤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菳嫉⑥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⑦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⑧哉!”

【注】

①出自《尚书·秦誓》:记录了秦穆公不理会蹇叔的建议,出兵攻打郑国,结果晋国出兵援郑,秦国战败。秦穆公为此悔过,作此文以告众。②断断:真诚专注的样子。③休休:乐善宽容的样子。④彦圣:善美明达。彦,才华过人。圣,智慧通达。⑤不啻(chì):不仅。⑥菳嫉:猜忌嫉妒。⑦俾(bǐ):使。⑧殆(dài):危险。

【译】

《尚书·秦誓》说:“假如有一个臣子,为人真诚却没有什么技能,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度量。别人有技能,就好像自己拥有一样;别人的才华德行,他真心喜好,而不只是嘴上说喜欢。这种容人的心态,用来保护我的子孙百姓,也还有好处。别人有技能,他嫉妒厌恶;别人有才华德行,他设法阻碍使之传不到上位者那里。这种不容人的心态,不能保护我的子孙百姓,同时也是很危险的事。

【解】

“有德无才”优于“有才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