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溢出一世风光(课外雅致生活)
48431900000022

第22章 金盏、金匕

金盏略呈半球形,弧腹,圆底,直口,盏体上有对称环形耳;下有三足,呈倒置凤首形;配有圆盖,盖面微鼓,顶部中心有环状钮,以四柱与盖面相连。提钮顶部饰云纹,盖面饰蟠螭纹、绳纹各一周,“S”状勾连云雷纹两周,盏腹亦饰蟠螭纹一周。金匕出土时置于盏内,匕身浅圆涡形,上饰镂空纹饰,柄扁而方,素面。经检测,金盏金匕含金87.45%,含银12.55%。

该器造型端庄,形体厚重,尺寸虽不甚大,但极具体量感;纹饰精致规整,以带状二方连续的形式表现出极强的秩序感,富有规律。整体看来颇有商周青铜器的风韵。

就目前的发现情况来看,我国制作金器的历史至少可上溯到商代,在北京平谷县刘家河商墓中就曾出土过金臂钏和金耳环,但早期的金制品多为装饰品或其他器物的附饰,已知最早的金器皿还没有早过图示者。这件金盏重达两公斤多,是现知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金盏及金匕皆铸造成形,其中盖钮及盏足先分铸,然后与盖及盏身合范一次浇铸而成,花纹也系铸出,且均为商周青铜器常见纹样。这种制作工艺和装饰,显然与青铜器的铸造有着极深的渊源,说明金银器尤其是器皿在其初始阶段应是受到了青铜器的影响。

该器发现于曾侯乙墓,此墓共出土器物一万余件,其中包括最著名的青铜编钟。曾国作为南方的一个小国,而随葬品却如此丰富,说明了战国时期各地诸侯的穷奢极侈和当时的厚葬风气。该墓所出部分青铜器上刻有“曾侯乙乍”铭文,证明墓主是战国早期的一位曾国国君,根据墓中所出竹简和青铜器铭文显示,曾侯与楚王以及楚国王公贵族关系密切,故此器可能与楚国工匠有关。曾国不见于史籍记载,但随县及邻近地区屡有曾国铜器出土,因此有人认为曾国应指史籍记载之随国。

由于金银器原料贵重,故收藏金银器与收藏其他文物有所不同。在鉴别时,除应注意其年代早晚外,还应对材料质地加以鉴别,以防造假者用其他材料冒充金银,这应是金银器收藏的必备知识。以目前的科技发达程度,鉴别金银器质地并非难事,对其具体含量亦可作极精确的测定,例如这件金盏的含金量就是经电镜扫描检测,其精度可达百分之零点零几。

纯金器物经过埋藏或在收藏过程有时会沾染其他物质,这就需要分辨沾染物的不同性质,如为有机性污垢,可先用氢氧化钠水溶液浸泡,待污垢软化溶解后,轻轻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