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溢出一世风光(课外雅致生活)
48431900000059

第59章 药具

一、双狮纹金铛

高3.4厘米,口径9.2厘米,柄长3厘米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侈口,翻沿,浅腹、圜底,下配三兽足,附叶芽状单柄。锤鍱成型,花纹平錾,鱼子地纹。器外自底部中心凸起九条辐射状荷叶脉,直通器口,将铛外壁划分成近似S形的区间,叶脉间平錾出双鸟衔带、鸟衔方胜及各类花卉图案。整体纹样构图协调,体现出唐代金银器构图华丽的特点。二、银石榴罐银药盒唐罐高10.1厘米,口径2.6厘米,罐口高1.5厘米盒高6.3厘米,口径17.5厘米,重600克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银石榴罐,小口、长颈,颈部有一圈棱带,长颈似圆筒,筒底凿二小孔,孔径约0.5厘米,孔内有如棍状的塞子,顶端为仰莲瓣,亚字形腹,器壁厚重,圈底。银药盒盒盖与盒底以子母口扣合,锤鍱成型,素面无纹。二、素面金盒唐高3.2厘米,直径8.5厘米,重258克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金盒为圆形,先锤鍱成型,然后再经掏膛加工。在盒的内壁盖心处及底心处,有明显的旋切螺纹痕迹,其排列间距仅有1毫米。而且,起刀和落刀点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估计已经使用了简单的车床。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盒的上下子母口无论怎样扣合、转动,整个一周都严密无缝,精密之极。唐代镗金的发现,这是惟一的一次,实属珍贵。三、鎏金飞狮石榴花结纹银盒唐高4.8厘米,直径12.8厘米,重475克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银盒为圆形,盒盖与底面稍稍隆起,中部平坦,上下以子母口相扣合。锤击成型后,打磨修整得光滑圆润。纹饰以鱼子纹为底,形成密密麻麻的满地装。盖面在由圆点、菱形格组成的圆形框架中,錾刻出一只张动鬣毛、扬展双翼的飞狮;盖底中心錾刻一朵六瓣团花,绕以六出石榴花结。四、石榴花结纹银盒唐高6厘米,直径16.5厘米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盖、底锤击成型,以子母扣相合,纹饰涂金,鱼子纹地。盒与盖的花纹相同,均成三重结构装饰。中心饰有八出团花一朵;第二重为石榴花结八枚;第三重为六株柿状花结组成的团花八朵,团花心均有衔草翱翔的鸿雁一只,盖沿与盖侧以四枚石榴花结组成的菱形四出团花八朵,上下口沿以六枚石榴花结组成团花八朵。五、都管七国六瓣三套装银盒唐1970年西安交通大学出土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都管七国六瓣三套装银盒,由外到里,分别为:“都管七国”六瓣银盒;鹦鹉纹海棠圈足银盒;龟背纹银盒。银盒上的人物与铭文均反映了唐代与外国的友好交往,盒上的“昆仑王国”等七国,对研究当时的西域文明与唐朝的往来也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六、树下双猴纹银盒唐高0.9厘米,直径4.2厘米1968年西安市城建局送交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圆形,底与盖中心均略隆起,纹饰有所不同,在底与盖的圆形面上錾刻一株阔叶,树荫蔽地,枝丝垂绕,树下有双猴,空间填以花瓣。底与盖为子母扣,其侧为平列式如意云纹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从考古出土器物来看,其与瓷质粉盒造型相同,反映了唐代妇女重视化妆的社会风俗。八、鎏金飞鸿折枝花银盒唐高1.2厘米,直径2.8厘米1989年西安市国棉五厂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盒为鎏金银质,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盖顶部略呈弧形,上錾有花草、鹊鸟、卧鹿等图案。两只梅花鹿錾于中心偏下作卧伏状,其上有飞鸿、折枝花等,下有树木。其中僧人牵象图位于中心偏下,上有一对鸾鸟,一只站立前视,一只回首观望,振翅欲飞。根据墓志,墓主系一韦姓女性,为唐代显赫一时的韦氏家族之后代。

七、鎏金飞鸿折枝花银蚌盒

径2.9~3.4厘米

1989年西安市东郊国棉五厂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盒为鎏金银质,形状与天然蚌壳完全相同,两面以合页相连。正反两面均錾有图案。一面为交颈飞鸿、鹊鸟,配以折枝花、石榴花结,一面为相对鸳鸯,配以折枝花、飞鸿等。此盒的出土对于唐代金银器的断代研究和唐史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八、鎏金春秋人物三足银罐唐高5.8厘米,口径3.2厘米,腹围20厘米1958年春陕西耀县柳林背阴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腹圆鼓,分三曲。腹部纹饰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排列忍冬花纹图案,上层錾刻春秋人物图画,衬以流云萱草,并有“子路”、“论语法·灵公问政”、“少正卯”等题榜。在所有唐代金银器中,此银罐可算是最具思想性的一件。这大概与唐文宗提倡儒教及武宗灭佛后人们对孔子和儒教的尊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