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拆掉篱笆墙
48443900000008

第8章 为孩子的情绪解套(1)

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都是心理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青少年的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一、谁为孩子的情绪上了套

孩子开始广泛接触社会,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情绪、个体动机等因生理状况的突变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原有的人格特点也发生改变,以适应生理及生活的变化。他们随着抽象思维及判断力的发展,批判性和独立性增强,往往带着警惕和怀疑的眼光评价周围的一切,认识上容易极端化,思想上容易出现片面性和主观性,或表现出叛逆性及易怒攻击的行为,情绪容易激动,容易冲动,富于变化,倾向于用行动表达情绪与情感反应,行为不易预测。这时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有:紧张、害羞、不安,攻击、敌对或仇视行为,烟酒或药物依赖行为,违法乱纪行为等。

心理问题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存在着巨大威胁,有资料表明,当前引起各种疾病的原因中有百分之七八十与心理因素有关。其中主要由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患者已占总人口的1/10,这些人易患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某些皮肤病等等。由此可见,不良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危害不亚于病菌,而良好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则胜过保健品。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30多所中学、两万多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以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据王教授的调查,中学生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

孩子心理问题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本质。实际上,孩子的种种心理问题就是这些本质的外在表现,这些本质有:

1.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因而紊乱与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

——人格发展的紊乱倾向:比如,本来生活有规律的孩子,却变得晚睡晚起、生活无规律,令父母、老师担心。这种生活现象,是人格发展过程中的过渡现象。会随着成长再次恢复其有序的生活方式,以便适应现实社会。

——身心发展不协调:孩子在成长发育中,其身心各方面发展快速而不平衡,比例不协调,比如,有时热衷于与同学们一起高谈政治或哲学,但一回头又与弟妹吵着吃点心,显得很幼稚;对异性朋友有兴趣,但碰到异性朋友却又脸红心跳,显得不知所措。有的躯体已壮如成人,但说话办事仍像小孩所为。这种状况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减少或消失。

2.精神疾患——有些青少年会患上这时期特有疾患,如“孤独症”、“注意力缺陷障碍”等,而有许多神经症,如焦虑症、强迫症、癔症等都可能在青春期发生,特别是神经衰弱发病率最高,这种状况宜由精神科临床专家来诊断,并作出治疗上的建议。

3.社会不适应——孩子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或挫折,很容易引起情绪反应而出现心理问题,这种挫折反应常常是暂时的,减少或消除后,其心理问题多会随之消失或改善。如家庭不和睦、亲人得病、过不惯集体生活,都会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因此,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与异性朋友相处时,是否被欢迎或理会,都会引起心理上的冲突。

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缺乏自信,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作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等等。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1.青春期心理问题

——情绪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他们有时会有心里话或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青春期闭锁心理。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2.学习类问题

——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等。

——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目前一些学校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孩子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

3.人际关系问题

——亲子关系。有研究认为,父母关系不和与父母一方死亡相比罗,更能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青少年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而由于社会观念的差异、教育方式和态度的不当造成的亲子冲突更是十分普遍。

——师生关系。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同学关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却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二、心理问题面面观

(一)关闭心门的孩子

当青春期的孩子结束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孩童时代,进入“多事之秋”,此时由于心理的不断发展,他们的情绪自控能力比孩提时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会掩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出现心理封闭的特点。过去爱说爱笑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他们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很少和父母交谈,甚至拒绝父母的关心和爱抚。

“我家孩子上小学时就拥有了自己的房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喜欢一回家就关上房门,而且还把门反锁上。开始我们认为孩子独自在房间里会安心看书,没想到她的成绩一天天下滑。我们一气之下,干脆把孩子房门上的锁给撬掉了。谁知孩子更绝,一回到家,照样关上门,然后再用凳子把房门堵上。我们家里买了电脑,我们说什么也不敢让孩子上网。但女儿干脆借了一大堆碟片,关了房门独自欣赏,任凭我们在门外喊破喉咙也不开门。我们给了孩子独处的空间,但却使孩子和我们越来越疏远,这孩子到底怎么了?”一位母亲忧心忡忡地说。

相信许多家长都有着与这位母亲一样的焦虑。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青春期自我封闭心理”形成的呢?

一是进入青少年时期以后,孩子的思维能力在逐渐增强,独立意识也在日益增长,遇人遇事他们都喜欢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和体验,并喜欢自己拿主意。这是“心理断乳”的开始,也是一个人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

二是亲子之间缺乏共同语言。青春期的孩子,智力水平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他们对生活既有独到的见解又有许多美好的憧憬,而许多父母却往往把孩子的这些想法看成是幼稚或想入非非,并随意地加以嘲笑,从而损伤了他们正日渐增强的自尊心。因此,他们只得将自己的想法小心地藏起来,在父母面前形成“心理闭锁”。

三是父母仍把孩子当“孩子”看管,在吃、穿、住、玩、学等方面事事插手。如此,在孩子嫌父母管得过死的同时,父母又总是在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亲子之间就形成了一条无形的“代沟”。这条“代沟”既影响亲子关系,又容易使孩子产生“青春期心理封闭”。

根据南京脑科医院心理门诊的一项记录显示,该门诊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内,就已接待了一百多例行为孤僻的孩子,最多的一天竟然有十多位来访者。

事实上,但凡不肯主动讲话的孩子,他们的性格都比较内向,平时少言寡语,不会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但是,这些孩子内心又强烈地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关心。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家长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进行心灵的碰撞,触动孩子的心弦,让孩子能主动把心事说出来。

在《开启孩子的心扉》中,这位家长正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件细微的事情,开启了女儿的心扉,值得所有的家长借鉴。

女儿属于内向、敏感型的孩子,平时“很闷”,话也很少。我呢,也没意识到要听听她的心里话。小孩子嘛,话少一点是她天生的性格,会有什么心事啊?

一次,我朋友送给我两张电影票,是《泰坦尼克号》,我就带女儿去看了。当电影放到船要沉下去,女主人公冻成冰人时,我听到她在悲悲戚戚地哭。

回去的路上,她好像话特别多,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妈妈,为什么她(女主角)都冻成冰人了,人家都死了,她却能活了下来?”我告诉她,这是一种爱的力量,就像有一次我发40°C的高烧,你爸爸又不在家,我就硬撑着起来帮你烧饭,因为我是你妈妈呀,我怕你饿着,这也是一种爱呀!她听了我的话,似懂非懂一副很激动的样子,一下子依偎到我的怀里。

本来,我以为孩子内向,与我们话少很正常,但经过那件事,我才发现她原来话蛮多的,只是我们没有引导她,没有找到她感兴趣的话题。后来,她每天放学回家,我就有意识地让她讲讲学校里的事和学习上的困难等等,或在每晚睡觉前,给她讲讲故事,和她一起讨论故事里的内容等。时间一长,女儿每天回来就与我说个不停,碰到原先她根本不会讲的事,她也会凑在我的耳旁讲给我听。我真的很开心,女儿好像跟我越来越亲,人也开朗多了,连老师也讲她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现在想想,还好那次带她去看了场电影,无意中让我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方法。要不然,这孩子一直这么内向、拘谨,将来怎么闯荡世界呢?

如何改变孩子自我封闭的状态?

找准原因,对症下药。一些心理专家认为,造成孩子自我封闭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天生性格孤僻,好独处,不喜与人交往;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代沟”。父母经常看不惯孩子的言行,动不动就横加干涉,孩子很反感,因而用沉默表示反抗;学习竞争压力大,紧张学习之后,需要独处,自我调整,而不愿说过多的话。因此,父母应该仔细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和孩子进行深入沟通。千万不要用粗鲁、蛮横的态度对待孩子,让孩子主动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对于一般情况家长不必过分忧虑。

孩子的交往面很狭窄,他们的生活阅历不多,因此,当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时,他们一般不会主动讲话。与此同时,孩子们对所谓的成人礼节,比如见面寒暄,对他人假装热情和关心等,很不感兴趣。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或物置之不理。

让孩子自然地融入公众场合。有意识地带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社交活动,让孩子能适应陌生的环境。指导孩子在公开场合应该注意什么礼节,怎样和他人打招呼,和他人聊天等。当然,孩子毕竟阅历比较浅,很难像大人那样在公开场合舒展自如,相反,孩子们大都害怕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那样他们会感到很不自在。因此,家长应该尽量让孩子在公开场合感到很轻松,很自在。

(二)身陷孤岛的孩子

到了青春期,与人交往、社会化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了,而需要的性质也有所变化。青少年不仅需要衣食住行,更需要知识与技能,需要与人交往,被人理解,需要被人尊重,追求高尚的友谊甚至渴望纯洁的爱情……同时,也出现了矛盾。

独立性与依赖性是一对矛盾。年轻学生一方面自认为已经是长大成人了,竭力想摆脱父母的管教,不愿再被当作小孩,希望别人尊重、理解他们。另一方面,由于独立工作、生活的能力还较差,在心理上、行为上依然十分眷恋依赖父母。

另一对明显的矛盾是闭锁性与强烈要求交往、要求理解的矛盾。年轻学生的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有了“内心的秘密”,“自我交谈”的时候有所增加。而且,在与人交往时变得不怎么坦率了,即使是对最亲近的人也有所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