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湘西系列作品集第4卷
48450800000054

第54章 “牛蛙”与“长寿瓜”(1)

人住县城,心系农村。

为农服务,一片真心。

推广良种,服务上门;

种植技术,一一讲清。

没有生长,退回押金;

没有结果,也退压金。

所有产品。保证销清;

农民赚钱,大家高兴。

背个肘子,感谢恩人;

放了鞭炮,谢谢好人。

干部群众,鱼水之情;

农民富了,我就放心。

甄业成日记

三九隆冬,大雪纷飞。

披着一件旧棉大衣的甄业成,早上起来就在县城东站等候上车,可是天气不妙,客车出了故障,旅客们等了几个小时,眼看车子还未开,有的人回头走了,甄业成还是耐心地等。这一次他们是主动请求到贫困乡去扶贫而被县里派往陈家河镇的。刚巧出门就被等车耽误;一直等到天近傍晚,那辆班车才开动。路途车又出毛病,停车修理了很久,加上雪深路难行,直到晚上12点,车才抵达陈家河镇。

甄业成和另两位扶贫队员走下车来,踏着吱吱作响的积雪找到陈家河镇政府,见有扇门开着,还有灯光。一个年轻人正在里面值班。

“请问同志,这里是镇办公室吗?”

“是。你们是……”

“县里派的扶贫工作队。”甄业成介绍说:“我叫甄业成,这一位叫段新民。”

“啊,啊!早听通知说你们今天到,我们等了一天了。那位值班同志又道:“我叫陆伯林,是镇里的秘书。”

“咱们在路途耽误了,下了雪;路又不好行车。”

“真辛苦了,你们吃饭了吗?”

“饭都吃了,洗洗脚吧!”

“好,好,这里有开水!你们先喝点茶吧!”

张秘书随即倒了几壶开水,让大家先洗脸洗脚。

甄业成将脚泡进热水桶里,全身才感到一阵暖意。他一面烫脚,一面又问:“我们扶贫的事,你们怎么安排呀?”

“都定好了,你们休息一下,今天弄累了吧?明天我们告诉你们吧。”

“不,我们不累,现在你就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嘿,你这位同志可真抓得紧呀,你要了解,我就把简单情况介绍一下。”陆秘书说着,就把全镇的贫困状况大致说了一遍。说完后,3个扶贫队员便分工,一个人负责扶一个贫困片。甄业成被指定安排到了黄木滩居委会。这个居委会有500多人。人平只有2分田,农民没解决温饱,贫困户占80%。

“我到黄木滩住哪家合适?”甄业成又问。

“去谢留树家吧,我已联系过了!”陆秘书说:“他家有5口人,3个孩子,两个大人,家里比较困难。但他的情况在全居委会还是中等条件。”

“好,那就这样定吧。”甄业成初步了解情况后,才倒了洗脚水,然后到镇里安排的一间房里睡觉休息。

第2天,黄木潭居委会张书记带甄业成到谢留树家,给住户作了介绍后就返回了镇里,那谢留树40多岁,上过中学,有文化。甄业成一到他家就说:“我从今天起就吃住在你家,给你添麻烦了!我住一天就算一天伙食帐,不亏待你,标准就是2元5角钱,我们出差一天的补助是1.5元。”

“那能要你交钱,你就只管吃住吧!”谢留树真诚地说:“我们就是盼你们来扶贫,帮我们搞点致富项目就好了,现在我们硬是想发财就没找到好路子。”

“好哇,看来你还是个很有头脑的人嘛,到底不亏是居委会干部。你说要搞致富项目,这就说对了,我的想法就是帮你们村多出点主意,多办几个厂子和搞点种植养殖项目。现在我想走访各户调查一下,过几天与大家一起再订立详细规划,争取全居委会在一年打个翻身仗怎么样?”

“好!你说得很好,应该让我们全居委每个户都有脱贫致富的规划,大家一起脱贫。”

甄业成从这天起,果真花了几天时间,逐户走访,把村里的贫困户都调查摸了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各家各户制定了双文明建设规划。让每一家把这个规划都用纸写出来,张贴在自己家中显目的地方。按照他的建议,全居委会因地制宜制定了发展肠衣加工厂、棕店厂、洗发精厂、甘酸钠厂、水泥花板厂、甘桔果场等十个小厂家。初步规划制定好后,这一天吃饭后,他又对谢留树说:“小谢,你们这里临近河畔,依我看还可以办牛蛀养殖场试试。”

“办牛蛙养殖场?什么是牛蛙呀?”谢留树不懂。

“就是长得象青蛙一样的蛙类,肉食营养极丰富,现在市场价格很高,几十元钱一斤。”

“这蛙哪里有?”

“吉首河溪就有。”甄业成说:“我到团结报上看到过。那是前年的事。我在洪家关搞中心工作,到龙凤塔村扶持一个住户,我为他跑到吉首河溪镇买了700个苗子,4只鲑种,谁晓得那蛙种被他包在棉花里闷死了,那些苗子长大了,因为没有墙也跑了。所以那次引种是失败了。我想你这里如愿意养的话,只要标准建池,精心照料,一定会养成功的。”

“这养牛蛙的技术难不难呀?”

“不难!我可以帮你具体指导。”

“那就试试吧,可我没有本钱。”

“我给你买吧!只要你养!我想先买500种苗,由两户先试养,搞得好,明年再推广。”甄业成还说过一段时间,等到明年春天花开就去引种。

时序更替,冬去春来,转眼到了第2年5月,甄业成和谢留树谢全生三人提着两只铅桶,从县城坐了一整天长途汽车,到了吉首市,又转车来到河溪镇住了一晚。第二天清早,他找到河溪学校杨昌洪校长说:“又来找你购牛蛙种了,前年我引的种搞失败啦!”

“唉呀,你这位老同志真是锲而不舍。”校长说:“我记得你这已是三次从桑植来吉首购牛蛙吧!”

“是呀,我第一次是那年正月来的,牛蛙还在过冬,你说来早了。第二次买的种又失败了。这次真是第三次。”

“三到圆满!保你这一次一定成功!”

“那就感谢了!我这回又购回去帮村民扶贫的,这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行,你真不简单,这样大年纪的人,该退休了,还在扶贫,这精神真令人钦佩!”

“那里的话,我年纪大是不错,可身体还好着哩,扶贫也是应当做的事嘛!”

俩人这样说着,甄业成就又垫钱,购买了500只蝌蚪,6只种蛙。然后用桶子装了,告辞杨校长,重又辗转乘车赶回了桑植陈家河。

牛蛙苗买回后,当即给谢留树和谢全生两户人家各分了一半,并及时投放到两家早已挖好的池塘里。

过了两个多月,谢全生养的蛙都渐渐长大了,谢留树养的蛙却因照顾不周,小蛙被大蛙吃了一大半,仅剩下几十只了。眼看蛙越来越少,谢留树好不焦急。他把养蛙的门房钥匙交给甄业成道:“甄老师,我办了几个厂,事又多,照顾不过来牛畦,你帮我管一管吧!”

甄业成接过钥匙说:“行,就让我来替你养一段!”

此时,连续的百日大旱来临,天已久不下雨,甄业成除了发动全村各家农户抗旱外,每天早晚他都要从半里路外的溪沟里给养蛙池挑四十担水。然后跑到山上挖蚯蚓,给牛蛙喂食。

有天下午,他正在喂牛蛙时,忽听到一陈紧急的锣声,镇政府通知所有的村民上山救火。甄业成急速跑上山去,用那树枝条和村民一道扑火,一连奋战了十多小时,直到天黑方将山火扑灭。回来时因劳累过度,他晕倒在地。待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已被人抬进了区医院,躺在了病床上。旁边一位区公所的干部在守着他。甄业成感觉浑身无力,但他仍挣扎着说:“我怎能住医院呀,我要回去!”

那位干部忙安慰他道:“甄老师,你别动!你扑火累得昏过去了,现在好好休息一下吧!”

“不,我不要紧的。”甄业成又道:“当年我在袁家界五七干校劳动,有次连续3天3夜在工地挑土都没休息。还有一回,我背了150多斤重的铁钉走了上百里路,那样的重活我都挺过来了,这回救火才10多小时,不算什么!”

“你当年年轻身体好,现在年纪大了,不能勉强啊!”

“没关系,没关系,我感觉已没事了,今天救火主要是饿昏了,现在我吃点东西,今天休息一晚就可以了。”

第二天清早,甄业成果然坚持出了院,当日又到村里各家各户帮助组织抗旱,一面继续挑水养蛙。

炎夏过去,秋收来临。黄木滩居委会的村民们,在这一年终于获得了大丰收,粮食增了产,各家各户办的各种小型厂家初步获得了效益。甄业成直接帮助扶贫喂养的两家牛蛙场也成功了。谢金生喂养的牛蛙全部成活,200多个蛙长大了,每个蛙重达一斤多,每斤蛙肉买50元,那些种蛙又产了几万只卵,当年一年获收入2万多元。谢留树的蛙虽受了损失,也获得了5700元的好收入。

甄业成从养牛蛙的启示中看到了扶贫希望。第2年,他大力推广宣传,使全镇掀起了养牛蛙热,整个陈家河镇有4个村的农户养了牛蛙,比较正规的牛蛙池塘一下发展到80多户。这一年过去,许多贫困的农户都靠科技兴农致了富,特别是黄木滩居委会的150多家农户,基本上都脱了贫,其中50%的人家都成了万元户。20多岁的青年谢小平,两年前结婚时只有一间破屋,俩口子只养一个孩子,还穷得没有饭吃,自从甄业成到村里驻点后,将他列为重点扶贫对象加以指导,第一年帮助他贷款200元起家办了个水泥花板厂,当年即赢利7000多元。第2年在甄业成的帮助下,又办了牛蛙场,收入一万多元。这一年他修了3间新砖房,购买了电视电扇和摩托车,还开了商店,办了加油站。他致富后,特意自己动手打了一把锅铲和菜刀,专程送到扶贫回县后的甄业成家里,见甄业成不在,就写了一张条子放在教委办公室,纸条上写道:

“甄老师,我亲手给你打了把菜刀和锅铲做个永久纪念,你是我发财致富的大恩人!谢谢您了!谢小平。”

过一会,谢小平走了,甄业成在外办事回来,看见了谢小平的“礼物”和纸条,心情十分激动。他想,自己在陈家河的扶贫任务虽然完成了,但全县贫困的农户还很多,今后还要大力推广养牛蛙等养殖项目,以便帮助全县农民早日脱贫。他计划用几个月冬闲时间,专门下乡到全县各地宣传养牛蛙的经验。他从此走到那里就宣传到那里,逢人就说养牛蛙如何好,如何能赚钱。一时间,人们都说他成了“牛蛙迷”。在甄业成的反复宣传下,全县各地种牛蛙的农户果真多了起来。

有天,家在瑞塔铺乡东旺坪村的老师王成家专程到教委找到甄业成询问说:“甄老师,听说你讲养牛蛙能赚钱,这事到底怎祥?”

“没错,甄业成回答说:“只要你按我讲的办,保证赚钱。”

“要怎么养呢?”

甄业成又不假思索地讲那一套重复了无数次的养蛙经:“养牛娃,氹要打3尺深,墙高4.5尺,长宽规模和效益有5个一:一分水面的池子,一块篾盖子盖上,一千个苗子,一分蚯蚓地,纯收入过万元。”

“这标准可不低呀。”

“当然,要想赚钱就要花点气力!不过,池子建成以后就不费事了。”

“好吧,那我就照你说的试试。”

甄业成于是跑去帮助他作技术指导,又给他牵线搭桥引种苗。王成家一次贷款5000多元建了个2个池塘,买了3000苗子,10个种蛙。全家5口人齐上陈,精心管理,一年多后,扣除成本,盈利近2万元。王成家尝到甜头后对甄业成说:“甄老师,你帮我搞的项目救了我命,不然我家的日子难过下去了,现在,有了这养蛙项目,就不愁没收入了。”

象王成家这样养牛蛙成功的例子全县还有很多,但是,因为技术以及管理上的问题而造成养蛙失败受损的农户也不少,此后,甄业成在宣传养牛蛙的时候又慎重了些。他逢人又说:“养牛蛙有四养四不养:标准建池就养,不标准就不养,用篾片盖上就养,不盖就不养;种蚯蚓就养,不种蚯蚓就不养;要守小偷就养,不守小偷就不养。”

甄业成热心推广养殖牛蛙,他自己为此不知耗费了多少精力和积蓄,只要贫困农户愿意养殖牛蛙,他就是掏空自己的钱袋,也要无偿支援别人养蛙。1993年腊月的一天,五里桥乡的一位名叫朱芳庭的村民,听说甄业成热心为农民扶持种养项目,专程到教委找到甄业成说:“甄老师,我有个亲戚在部队,他从北京带回一个扶手瓜种,我今年种下去收了上千个瓜,背到市场上卖2元钱一斤,一会儿就抢空了。那种瓜我们这一带没有,这是个新品种,你看有没有推广价值?”

“这瓜好不好吃?”甄业成问。

“好吃,脆得很,又煮不烂。我原来有些咳嗽,吃这瓜后不咳了,原来脸上黄瘦,吃了这瓜脸上泛红,满面春风。”

“如此说来,这瓜还有药效罗?”

“是呀!这瓜还不能吃多,吃半斤就够了,再吃多,就象下药一样要拉肚。”

“啊,这种瓜还有些神奇!哪产量高不高?”

“高哇,种一颗起码收3——500斤,结几百个瓜。有些多的能结上千个,吊着就象丝瓜一样。”

“好哇,有这么好的瓜,我一定帮你宣传推厂。”甄业成当即满口答应,接着又问:“你这种瓜还有多少种?”

“还有80个。”

“可以!”甄业成高兴地说:“我帮你搞推销,你要多少钱一个?”

“搞得几块钱就了不得了。”朱芳庭说:“最多要10元。”

“给你30元一个怎么样?”

“什么?30元?”朱芳庭怀疑是否自己耳朵听错了。

“对,给30元押金,我帮你牵线,发信息,如果没长你就退钱;不结果也要退钱!没嫌到100元你也要给人家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