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当下的人情世故
48457100000006

第6章 凡事留有余地,别断了后路(1)

“人和路路通,惹人道道墙”,每个人在处世的过程中,难免会和他人产生一些摩擦和碰撞,这时如果得理不让人,或者“以牙还牙”,就会加深鸿沟,甚至使自己陷入绝境。深谙人情世故的处世高手则会和气待人,给他人一个台阶下。免得堵死了自己的后路。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做的事,没必要强加给别人去做,凡事要留有余地,给自己留条退路,就是给自己设计好了出路。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不渝的法则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的“恕”是凡事替别人着想的意思。其意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这句话可视作待人处世的基本修养,如能做到这一点,在交往中,你会给自己和他人都留下进退的余地,这样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样也是深谙人情世故的一种表现。

战国时魏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魏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趁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魏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魏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说:“这样做显然是很卑鄙的!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你们这样做的时候,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魏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过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魏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既感到十分断愧又十分的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魏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魏王,既以示自责,亦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宋就显然比那些亭卒更懂得人情世故,正是因为他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道理,才使两国化敌为友。

宽恕别人也是宽恕自己。这样可以造成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氛围,以及成就双方宽广而又仁爱的胸怀。降至日常生活的处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尤其是对初涉世事的青年来说,由于对一切茫然无知,总是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出人事上的参照物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这种反应当然是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时以此处世,反而会导致初衷与结果的南辕北辙。因为在每个人的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提供给你。

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则往往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反求诸己,则易人情,由情人理,自然会生羞恶之心而知义,辞让之心而知礼,是非之心而知耻。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得推己及人的道理,总是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苦转嫁到旁人身上。以这种方式处世,走到哪里,便会被人骂到哪里,真正是既损人又损己。

2.留一步,让三分

留一步,让三分,是一种谨慎的处世方法,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

做人刻薄,是不懂人情世故的一种表现。如果你习惯对别人刻薄,别人也必将以牙还牙。所以,一个心胸狭窄、没有度量的人,他的刻薄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在伤害自己。刻薄的习惯,于人于己都是不利的。

为人处世,遇事都要有退让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让一步就等于为日后的进一步打下基础。给朋友方便,实际上是给自己日后留下方便。让人三分,实则是为自己留一处空地。

与人相处交朋友,就像在跳交谊舞,有进有退,有退有进,有时,退一步路更宽。不刻意追求反而有所得,追求得太迫切、太执拗反而只能徒增烦恼。以退为进,这种曲线的生存方式,有时比直线的生存方式更有成效。朋友间要退让一步,退一步会发现,活动空间是宽阔的,你会有多种的选择。

让三分还在于同朋友分享利益。当你的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必要时,牺牲一些自身利益。假如你总是利益独享,一毛不拔,本来你的成功已让朋友眼红,甚至不平衡,如此一来,更会引起朋友的疏远和嫉妒。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用心琢磨一下便会明白锋芒不可太露,出头的椽子往往先烂。

让三分,是一种大度和宽容。“了解一切,就会善待一切”。这句法国谚语应用范围很广。譬如,越了解人性的弱点,就越能体谅别人所犯的错误;越认识社会竞争的本质,就越能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的失意;越知道自己厌恶的习性,就越不会被过去的伤痛所左右。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卸下仇恨的包袱,你会觉得轻松得多。希腊有句古语:“原谅别人,才能释放自己。”

让三分,有了这种忍让的心境,就会忍耐朋友的小缺点、小错误,甚至忍耐朋友的不公和无礼。

一帮朋友在一起吃饭,一朋友将一碗热汤弄翻,洒了旁边一位朋友一身,他连忙道歉,说不小心,岂知旁边的朋友没容他说完,便对他说:“烫到你了吗?”

这一句颇关心友人的反问,其实更胜过他说没关系。那只是一种容忍,而这句反问则让他由被动的忍让转为主动的关心。倘若,你被弄了一身汤,你只是皱皱眉头,尽管一个小动作,给朋友的感觉也会不对劲,他也会道歉,也知道他的失误,但你的这个动作,会让他吃到不对的味道,且不说你埋怨他几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同。朋友相处常常就会有大大小小的矛盾,当我们面对这些矛盾时,不可以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因为胜的同时,一份友情也就失去了。《菜根谭》上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的一种手法。”让三分,是化解矛盾的另一高招。

有个将军,性情十分刻薄,而且很粗鲁,他有位部下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有一次,部队在野地扎营,晚上临睡前,这个部下仍像往常一样跪在睡袋旁边祷告。将军看见他的行为,脸上挂着轻视的笑容,顺手脱下自己肮脏的靴子向他丢过去,他略受惊吓,但是仍然继续祷告,祷告完之后就躺入睡袋。

第二天早上,将军赫然发现了他那只肮脏的靴子,已经被抹得闪闪发光,并且放在他的床边。这件事使他终生难忘,从此彻底改变了他对人的态度。当然,那名部下也因为友善而得到了将军的尊重。

留一步,让三分,是一种谨慎的处世方法,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个人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必须坚持,对于小事,对于个人利益,谦让一定会带来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时,这种“退”即是“进”,“舍”就是“得”。

因此,当别人伤害了你时,你应该记事,不应该记仇。记事有前车之鉴,不记仇可以忘忧。你伤害了别人时应该道歉,更应该反省。道歉能补过,反省能自律。

假如一个朋友误解了你,当时他正在气头上,那么你最好不要去辩解,即使他口不择言,你也要学会原谅他。事后,当他知道真相时,他自然会对此表示歉意。人活在世上,本来事情就千头万绪,又何必再为一些小事徒增烦恼呢?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你最好跳出三界之外,忍一时风平浪静。

太刚韧的东西反而更容易折断。做人也一样,并不一定要时时锋芒毕露,步步逼人,也许退一步海阔天空。

3.宽容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人有多大的度量就能干多大的事业。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宽容大度,才能纵横驰骋,干成大事。若纠缠于鸡毛蒜皮之事,不但有失君子风度,还会让人心神不定,最终难成大器。

宽容,是一个人良好心理的外壳,它往往折射他的处世的经验,待人的艺术以及良好的涵养。学会宽容,需要自己吸收多方面的“营养”,需要自己时常把视线集中在完善自身的精神结构和心理素质上。否则,一个只会咄咄逼人,而不知宽容为何物的人,恰如一个缺乏现代文明阳光照射的贫儿,只会被人们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一位老人写了一首诗,他称赞道:宽容是蔚蓝的大海,纳百川而清澈明净;宽容是高阔的天空,怀天下而不记仇恨怨愤;宽容是灿烂的阳光,送你甘霖送你和风;宽容是延续生命,生命的辉煌也只有闪烁的一瞬;宽容大度才能超越局限的自身,一语宽容,雨露缤纷,一生宽容,心系乾坤。

宽容了别人,等于善待了自己。它能使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快乐。经历过风和雨,才能领悟到人生的苦和乐,爱与恨,才知道人生中应该忘记什么,记住什么,原谅什么,学会什么,那样才是举重若轻。最该忘记的是你曾帮助的人,最该原谅的是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最该放弃的是功过是非、名利得失,最需要学会的便是宽容别人。

刘明的一位已穷困潦倒的远房亲戚来找他借钱,说她丈夫因遇到车祸,住进了医院。刘明当时真的从感情上无法接受她。因为一见她,往事又浮现在他的眼前,真不想让她走进自己的家门。原来在20多年前,刘明借钱给她的丈夫娶了她。当刘明在遇到困难时,而且是急需用钱时,刘明只想要回借给他的钱。而娶进来的她,死活不认账,而且当刘明母亲代表刘明去表达想法,想要回刘明借给他们的钱时,他们还动手打了刘明年近70岁的老母亲。为了母亲,刘明决定不要这钱了。多少年过去了,一提起这件事刘明仍气愤难平。

后来,在她吃饭的时候,刘明顺手拿起一本杂志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杂志上的一段话给了他很深的启发: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是宽容。宽容是世界上的稀有珍珠,宽容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善于宽容的人,总是在播种阳光和雨露,医治人们心灵和肉体的创伤。同宽容的人接触,智慧得到启迪,灵魂变得高尚,襟怀更加宽广。

等到她吃过饭走进客厅时,刘明想:按照她的品行,不应该去同情她。但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再提也没有什么意义,何况母亲已经不在了。怎么能和他们一般见识?自己应该学会宽容,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去原谅他们的过错。现在她丈夫生命垂危,自己不能见死不救。然后,刘明跑进屋里,拿了5000元交给了她,并诚恳地说:这钱拿去给你丈夫治病,不要你还了。刘明知道她根本没有能力还钱,最起码在20年内。另外,刘明又给了她价值200元钱的营养品送给她的丈夫,让他手术后好好调养。她当时非常震惊和感动,扑通一声就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地说:“我对不起您,我们欠您的钱,包括以前的钱,我这辈子还不了,我来世还给您,您的大恩大德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我给您磕头。”看到她这个样子,刘明又悲又喜,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当时刘明的心情是复杂的,说不清是爱还是宽容。

从那件事情以后,刘明的心情轻松了不少。一生中最让他恨的人,他都原谅了,他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宽容之于爱,正如和风之于春日,阳光之于冬天,它是人类灵魂里美丽的风景。

西晋文学家潘岳在《西征赋》中写道:“乾坤以有亲可久,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生在世,要学会宽容。

学会宽容,是现实的需要。历代圣贤都把宽恕容人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标准而大加倡导,《尚书》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说;《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苟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司马光评价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凤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当时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娄师德,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后来武则天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任用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了惭愧不已。

学会宽容,是处世的需要。世间并无绝对的好坏,而且往往正邪善恶交错,所以我们立身处世有时也要有清浊并容的雅量。眼里容不得沙子,锱铢必较,为血气之争搞得像卖面粉的遇见卖石灰的一样谁也见不得谁,不仅尴尬,还招致仇怨,实不值得。

“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菜根谭》上的这句话可谓警世之言。所以清代的申居郧说:“胸中要有泾渭,然亦须气量含宏,不可太生拣择。”弘一大师说得更直接:“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我们常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也是这个理儿。事实上,宽容并不代表无能,却恰恰是一个人卓识、心胸宽广和人格魅力的体现,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