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过山车背后,是公众挥之不去的普遍焦躁情绪,而最大的阴影,则是我们今天高度依赖的碳基能源正在逐渐枯竭。全世界虽有上万个产油田,其中日产量超过10万桶的大油田仅有116个,这些油田占全球石油产量的一半。但这些油田绝大部分已生产25年以上,其中很多已经显现颓势。国际能源机构调查了排名前400位的油藏,发现最大的麻烦是世界几个最大的油田都面临产量递减问题。
2008年,墨西哥宣布坎塔雷尔油田在2007年产量基础上减产25%,每天差不多要少生产41.6万桶石油。由于它的减产,墨西哥2008年第一季度的净出口石油减少了9%。俄罗斯也响起了警报,自从2007年10月,石油产量已下降约2%,而且没有显示出能够恢复的迹象。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占全球产量的7%。尽管沙特官方表示该油田未来几年仍可以满负荷生产,日产量可以维持在500万桶,但加瓦尔油田压力全靠强化注水来维持,产量的快速下滑已经不可避免。
为了填补这些缺口,必须依靠众多新油田的投产。尽管花在勘探开发上的钱越来越多,但最近30年的新储量发现率却在稳步下滑。最近一次新发现储量超过在产油田产量的,还是80年代哈萨克斯坦的卡沙甘油田,不过开采该油田的成本最少需要1350亿美元,最快也要到2011年才能出油。
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数据,到2030年,世界液体燃料需求预计将达到每天1.176亿桶,而从沥青砂、页岩和生物燃料中合成的非常规石油,每天可以提供1050万桶,但大部分需求的1.071亿桶还得靠常规石油。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我们已经达到石油峰值,世界石油产量将不会超过每天8500万桶。尽管有人寄望于未开发的非常规储备,例如加拿大阿尔伯塔地区丰富的沥青砂资源,北极圈丰富的油气储藏随着全球变暖也会适于开采,可惜时间不在人类这一边。为了不突破2℃这个大限,全球排放必须在未来5~10年达到峰值,并在2050年降到1990年的80%,这迫使各国必须在21世纪中叶实现能源系统的零碳化转型。
事实上,壳牌、BP、埃克森美孚这三巨头的液烃产率已经分别在2002年、2005年和2006年达到了最高值。可持续性组织的约翰·艾尔金顿和加里·肯德尔认为,对全球石油工业而言,2008年有可能是巅峰之年。由于运输问题的制约,全球已经进入一个石油供给缺乏可靠性和廉价性的时代,石油时代已经无可挽回地进入衰退期。在《为什么世界将大为变小》一书中,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前经济学家杰夫·鲁宾也断言,我们正走向能源稀缺时代。他认为,最重要的不是生产峰值是否将在2015年或2020年到来,而是向市场供应新的石油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和昂贵。与过去一个半世纪相比,如今新发现的油田要么更小,要么在技术上更具挑战性,或者两者兼具,在这些地方生产原油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把石油从这些更偏远的地方运出来成本也更高昂。
鲁宾指出,油价将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再次飙升。从长远来看,不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的油耗会飙升,中东产油大国的经济发展也将使它们自身的石油消费水平接近西方。2008年在周期顶部油价曾上探每桶150美元,下一个周期油价可能达到200美元,再下一个周期可能还要高。2009年3月,油价约为每桶40美元,到11月已经到70美元,在此期间经济只是出现了一些复苏的迹象而已。
七、能源战争:油国三硬汉和伊拉克泥潭
碳基能源是当代社会的基础动力,也是每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资源,如何确保其稳定供给,就成了大国博弈的一个核心主题。
70年代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是阿拉伯产油国第一次运用油价这个非常规武器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袭击。从那以后,石油不但成了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商品,也成了各国首都很多政治和军事决定的主要背景因素,国际局势的紧张程度和油价的走势之间,往往也有很深的牵连。
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旺盛需求的刺激和投机商的借题发挥之下,国际油价在21世纪初开始直线上涨,并突破了每桶150美元大关。油价飙涨让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喜不自胜,滚滚流入的石油美元充实了它们的国库,也强化了一些国家民粹强人的统治地位,而它们和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石油消费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博弈,则每每成为电视新闻的头条。
21世纪前10年,最著名的油国硬汉,则非俄罗斯的普京、委内瑞拉的查韦斯和伊朗的内贾德莫属。在这些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里,政治成功的秘密就是用石油美元来取悦穷人,普京、查韦斯和内贾德都是此中高手,他们在国内的高支持率和在国际舞台上的强硬立场,背后的支撑力量都是石油和天然气。
查韦斯近年来在国际上倾力打造“反美斗士”的形象。2006年3月,委内瑞拉要求在该国开采石油的外国公司上交更大的利润份额,2007年,委内瑞拉宣布将4个重油项目国有化,本国资本至少要占60%,2008年初一度威胁要终止向美国供油。普京尤其擅打能源牌,他一再强调,坚持由国家控制战略资源更符合俄罗斯的现实,对恢复俄罗斯国内经济及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尤为重要。普京确立国内强势地位的关键一步棋,就是对全国第二大的私营石油企业、最具有叛逆倾向的尤科斯石油公司进行整肃。
伊拉克战争更是能源问题影响国际格局的极端反映。这场在“9·11”后由布什政府以反恐名义绕过联合国决议单边发起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地缘政治和控制中东石油的战略考虑。多年过去了,伊拉克国内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战火。从军事角度看,美国已经打败了萨达姆,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综合起来的战略全局看,至今仍然深陷伊拉克泥潭的美国已经元气大伤。在为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金钱和生命代价之后,油瘾大发的美国在控制和影响产油国局势方面已经力不从心。
接替布什政府收拾伊拉克残局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心摆脱石油对美国的控制。他的自我期许是:“我将会是这样一位总统:让我们国家的农场主、科学家和企业家们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使我们国家一劳永逸地摆脱石油出口国的胁迫和宰割。我要结束伊拉克战争并让我们的士兵返回家园。”从竞选开始奥巴马就抛出了新能源计划,将大力投资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和电网改造,使节约的能源超过从中东和委内瑞拉的石油进口量。
如果美国能够借此走出石油困局,也许将意味着人类低碳能源时代的到来。虽然碳基能源时代还没有真正结束,甚至还会苟延残喘很长一段时间,但这只是暂时现象,低碳新能源时代的气息,已经开始扑面而来。
八、地球在“发烧”
人类无节制地开采地球资源,高碳排放造成了可怕的温室效应。
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暖化,两极冰川、雪山和太平洋海岛危在旦夕……目前世界有十大濒危景点催生“末日旅游”。近期,英国报纸评出世界十大濒危景点,分别是南极洲、坦桑尼亚的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北极冰帽、马尔代夫、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美国阿拉斯加、澳洲大堡礁、奥地利的基茨比厄尔、加拉帕戈斯群岛及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不少旅行社纷纷建议出境游客趁机造访这些景点,赶在珍贵的自然景观消失之前看上最后一眼。于是,一种新的旅游项目——“末日景点旅游”开始悄然兴起。人们在休闲旅游同时,也承受着地球生态“末日”的悲哀。
1.“人间最后的乐园”马尔代夫将不复存在
马尔代夫由露出水面的大大小小千余个珊瑚岛组成。这里有蓝绿色的海水、洁白的沙滩和豪华的度假村酒店,被誉为印度洋上人间最后的乐园。该岛面临威胁是:海平面上涨,这个包含近一千多个小岛屿、被誉为“人间最后的乐园”的印度洋岛国将在100年内变得无法居住。
2009年10月,马尔代夫在海底召开内阁会议,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全球气候暖化造成海水上升,威胁到马尔代夫的生死存亡。对平均海拔只有1.5米高的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来说,气候变化关乎它的生死。根据科学家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那么这个印度洋岛国将在本世纪消失。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以现在的速度继续升高,到2050年,南北极的冰山、冰川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除一些岛屿国家外,许多国家的沿海城市将可能淹没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如纽约、东京和悉尼、上海等。
2.北极冰盖在融化
北极地区的气候终年寒冷。冬季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大海完全封冻结冰。夏季积雪融化,表层土解冻,植物生长开花,为驯鹿和麝牛等动物提供了食物。北极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全球变暖导致了北极冰山和冰盖的消融,并严重威胁北极熊等“北极居民”的栖息地。
科学家们预计,地球“顶点”北极90度的冰川融化速度在加剧。还有报导说,到北极中心点附近旅游的人曾拍到海水湖泊的照片,这些都成为全球气候变暖危机最令人担忧的例证。但许多北极专家预测,北极冰川在近年夏天全部融化的可能性大于50%.因为北极地区那些多年前形成的非常厚重的冰层如今都已经融化或漂移了,剩下的都是一些“年龄”不到一岁的厚度非常薄的冰川,这些冰川在夏季非常脆弱,而且卫星数据表明,它们去年的融化速度前所未有。
3.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将失去色彩
绵延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线2000余千米的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活体珊瑚礁群、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这片丰富而宁静的海底生物乐园,1979年被辟为海洋公园,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珊瑚礁为世上唯一在本质上属于生物性的地形,由众多珊瑚虫所组成。全球变暖导致的水温上升令色彩斑斓的珊瑚礁群面临被“漂白”的危险。专家预言,到2050年,95%的活珊瑚礁将被杀死。
4.南极大陆冰层融化的速度在加快
通过对卫星传感器收集的图像进行分析,科学家确认,在2005年,南极大陆西部的许多地区表层冰雪融化速度加快。这一现象不仅发生在海岸地区,还深入到距海岸900千米处接近南极点的地区。此外,融冰高度已达海拔2000米以上。这是目前为止通过卫星传感器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冰层融化现象。科学家认为,冰层融化加快主要是由于气温升高所致。
冰川学家卡萨萨指出,南极冰层加速融化是受近几年全球变暖的直接影响。这种趋势如果继续下去,会导致冰层融化速度加快,造成冰川加速漂移等后果。
5.冰雪如何影响气候
地球上冻成冰的水,并不只是进入冬季北方的几场降雪,也不仅仅是遥远的南极终年不化的冰层。事实上,自然界的固态水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地球上,被统称为冰雪圈或冰冻圈。
冰雪圈虽是气候的产物,但一经生成,又对气候有重要的反馈作用。一是通过冰雪的反射率和冰川融化起作用,干净冰雪的反射率比土和水大得多,对大气运动起到冷却的作用,冰雪圈在融化时要吸收大量热能,每年到达地面的太阳能大约有30%消耗于冰雪圈中,这对以能量平衡为基础的气候模式有重要影响。二是通过水循环影响气候,当全球变暖时,冰川和冰盖融化促使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扩大,蒸发增加,由于海洋上水汽输送到陆地,使降水也相应增加,形成以洪灾为主的一系列灾害。
由此可以看出,地球的确在变暖甚至“发烧”。而造成这些的罪恶祸首就是促使地球变暖的温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