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动物的神奇本领
48461000000015

第15章 动物的居所建造(3)

要造出无比豪华的地下城堡,没有一个像样的掘土机是不行的,鼹鼠的掘土机就是它那双巴掌。由于大部分时司都待在土壤里,鼹鼠的身体结构自然会有一些变化,比如它的前掌向外翻出,掌心向外,又称为“反巴掌”。

可不要小看这个“反巴掌”,只要这个“巴掌”一开动,土就会哗哗地翻出来,可算得上是鼹鼠挖洞的大功臣。此外,鼹鼠的嘴十分尖锐,就像掘土机的钻头,可以让它很轻松地在地道里钻来钻去,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由于长期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鼹鼠的眼睛几乎已没什么用,不过它的触觉却非常灵敏,能敏锐地发现猎物。

在鼹鼠家族里,不是所有的鼹鼠都是独居的。家住在非洲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地的裸鼹鼠,就过着和蜜蜂家族一样的集体生活。在这个王国里,除了一只相当肥硕的“王后”和几只雄鼠外,其余无论雌雄都是工鼠。

其实,裸鼹鼠并不全裸,它全身长着40根像猫胡须一样的长毛。这些长毛触觉极其敏感,只需触动其中的任何一根,都会使裸鼹鼠把头伸向刺激点。整日生活在黑暗地下的鼹鼠,就是靠这些触须来辨认方向的。鼹鼠在前进时,就摆动头部;后退时,则摆动尾巴。鼹鼠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使触须能够触摸到隧道壁。

白蚁是天才建筑师

大约有200多种蚂蚁——最著名的是南美切叶蚁——能在它们的巢穴里种植菌类作物作为它们的一种速食来源。大约有3500种甲壳虫和330种白蚁也会培育菌类作物。但是在所有的昆虫里面,只有非洲白蚁才能培育出更加复杂的菌类作物,而且具有非常高级的栽培技术。非洲白蚁培育的菌类作物只能在它们的排泄物上生长,而且需要特殊的温度——30℃,高于或低于这一温度不是太热就是太冷了。白蚁所建的巢穴的方方面面都是为了能恰好保持这一温度。

贴士:白蚁生活习性独特,营巢居的群体生活,群体内有不同的品级分化和复杂的组织分工,各品级分工明确又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白蚁的群体中有繁殖型个体和非繁殖型个体。

白蚁通常把泥浆建在一个潮湿的洞上面,它们至少会挖两个孔通到地下水位线以下。它们还会建一个直径为3米的地窖,大约深1米,中间撑着一根较粗的柱子。这里面居住着蚁后、保育蚁和它们培育的菌类作物。地窖的顶端是薄薄的聚合叶脉,洞穴的四周有通风的管道。洞穴的顶部有很多空心的塔,当做烟囱,高达6米,直通地面。洞穴的每一项精心设计都恰好有利于空气的流通以及保持湿润,不管外面温度如何,洞内的温度始终都保持在30℃。更令人惊奇的是,工蚁只有2厘米大小,所以,按照同样的比例,它们建造的蚁穴比人类造的建筑物还要高,相当于180层楼的高度。

石蛾宏伟的水下建筑

石蛾能吃掉动物或植物的碎屑,对清洁水体极有帮助,是淡水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幼虫及成虫又是许多淡水河溪湖泊鱼类的重要食物,尤其是鳟鱼。特别喜食石蛾,因此钓鱼者常把鱼饵的假绳制成石蛾的形状。

雌性石蛾经常把卵产在水中,或产在水面上或水面下的岩石和植物上。经过几天后,幼虫石蚕就会孵出,它们在淡水中生活,以藻类、植物或其他昆虫为食,其食性根据种类不同而不同。经过一个发育阶段之后,一些种类的幼虫巢壳就会黏附在固体物质上,封闭两端,在其内部化蛹;另一些种类则结成一个茧。等到蛹发育成熟,就会咬穿巢壳或茧,游到水面完成变态,成为真正的石蛾。

湖泊和溪流中,生活着很多石蛾幼虫。这些幼虫喜欢较冷而无污染的水域,其生态适应性很弱,有助于显示水流污染程度,是较好的指示昆虫。石蛾在流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许多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

贴士:石蛾的成虫小型到中型,外形似蛾类。口器咀嚼式,但没有咀嚼功能。触角长丝状,一般长过前翅。前胸小,中胸发达。翅狭窄,翅面密布粗细不等的毛,后翅臀区发达。

石蛾是著名的“水下建筑师”,但石蛾的建筑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建筑。石蛾的建筑不是由庞大的“社区”组成的。它们的建筑非常小,但却具有不寻常的多功能性及更高的艺术水平。这种所谓的“水下建筑师”的幼虫用沙子、贝壳、细枝和废物等,建造可移动“外壳”,以便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保护自己,提供天然的伪装。最后,石蛾幼虫长出下颚,游到水面上,那特有的建筑也被它抛弃了。此时,石蛾就能够自由地展开羽翅,飞到空中。

水蛛高超的建筑手段

水蜘蛛喜欢在水流平缓的湖泊和宁静的水塘中生活,主要以小的水生生物及其幼虫为食。在蜘蛛家族中,水蜘蛛是惟一一种能完全适应水中生活的蜘蛛,它从刚一出生到死亡,都是在水中度过,然而水蜘蛛却不能在水中直接进食。为了解决自己的进食问题,水蜘蛛充分运用高超的建筑手段,在水下建成了空气室。

贴士:水蛛生活于洁净、水草丰富、四季永不干涸的池塘中,对于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现在由于土地沙化以及水体污染等原因,我们已经很难找到它们的身影了。

在建造空气室时,水蜘蛛首先在水下植物间吐丝,织成一个三角形的网。然后,它开始从水面搬运空气。水蜘蛛爬出水面,舒展多毛的腹部,它刚潜入水下,就有一个气泡吸附在它的腹部的绒毛之间。当它到达水下编织的网时,它就极其小心地用后脚把气泡挂在网上。随着水蜘蛛一次次地搬运空气,气室就不断膨胀、扩充,一个水下的空气室很快就建好了。水蜘蛛既可以在这里用餐,还可以在这里休息。每次水蜘蛛外出时,它就会随身带上一个小小的“氧气瓶”装置,以供消耗。水蜘蛛临近产卵时,还会建造一个更大的气室作为产房。它把蛛丝缠绕在水生植物的四周,以克服水的浮力。当产房建成后,雌性水蜘蛛就可以将卵产在气室里,几周之后,这个大水泡里就会爬满小蜘蛛。

寄居蟹独特的房子

自然界中有一种螃蟹,它寄住在贻贝里。它们只要一爬进贻贝里,就不再出来,把那里当作自己的家,自己充当起了看门人的角色。人们给了它一个形象的名字——“被看门人”。生活在贻贝里的这种蟹,只有拇指大小。它们和贻贝相处得还算和平。贻贝会不断地开合自己的外壳以换水换气。在此过程中,水流会带进来很多的微小生物,这刚好为寄住在里面的小蟹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但如果食物供给不足了,小蟹就会开始啃食贻贝的肉了,所以贻贝必须得很辛苦的工作才可以。当小蟹长大了,它们的身形大到无法走出贻贝,就只好一直住在贝壳里了。

说起螃蟹,人们都会想到在河流、海洋和沙滩上它们的身影——它们穿着厚厚的盔甲,举着一对粗壮的“大钳子”,8只锐利的硬爪,就好像8把利剑,样子看上去很威武。最奇妙的是,它们跟别的动物的走路方式完全不同,它们可以横着行走。

螃蟹的一对大螯,像大钳子一样,是最厉害的防身武器。螃蟹的眼睛可以上下伸缩,伸出来时像两个瞭望的“哨兵”。螃蟹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它们和鱼一样用鳃呼吸。螃蟹的鳃长在身体两侧,由很多松散的鳃片组成,表面由坚硬的壳保护着。但是和鱼类不同的是,螃蟹离开水也不会干死,因为它们的鳃片可以储存水分,所以它们敢在陆地上“横行”。

很多人都认为,螃蟹是一种没有骨头的动物。因为在吃螃蟹的时候,只会看到它身体外面那层硬硬的壳,壳里面全都是肉,根本找不到一根骨头。其实,螃蟹外面的那层硬壳就是它的骨头,只不过,这种骨头长在肉的外面而已。科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外骨骼”。人们常见的虾、蜈蚣、蝎子是长外骨骼的动物。

贴士:一般海栖的寄居蟹会在海洋里或海滩礁岩浅水里发现,而陆寄居蟹则在海滩沿岸等内陆地带发现。陆寄居蟹的左螯脚比右螯脚大,而海栖寄居蟹则并不一定是这样。海栖寄居蟹的螯脚可以是相同大小,或右螯脚小于左螯脚,或左螫脚大于右螯脚。

所有螃蟹都是横着走路的,这中间的秘密在于它们的运动器官跟别的动物不一样。原来,螃蟹的8只脚都与头胸部连接着,不能转动方向。它们脚的关节只能向下弯曲,向左右移动,而不能向前爬。走路的时候,螃蟹先用一侧的脚抓地,然后再用另一侧的脚在地面上伸直往一侧推,这样,它们就横着走动开了。

在海底,有一种寄居蟹。它的头胸甲都非常窄,无法完全包裹住自己的腹部。所以,它们常常都会找一个软体动物的外壳钻进去,只把头甲和一对大钳子露在外面,用前面两对细细长长的步组来爬行。这种蟹和海葵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互助的共栖关系。它把海葵顶在自己的螺壳上,让它为自己看家,做自己的门卫。海葵具有有毒的触手,若是有其他动物靠近,它就会用自己的触手把它们蜇走。而寄居蟹就成为了海葵的交通工具。海葵自己没有办法移动,要是它攀附在一块礁石上就很难在移动到其他的地方。不过,在寄居蟹的身上,它就可以随着寄居蟹四处游走。这样,它就会有更多的捕食机会,也能避免被细沙湮没。它们之间的友谊非常深厚,当寄居蟹长大,原来的螺壳不能在容纳它的时候,它就会重新寻找更大的“房子”。等到它找到了,它不会忘了陪伴自己的好伙伴,它会把海葵也搬到新“房子”上,它们两个可以继续一起生活。

蜜蜂精巧的蜂房

蜜蜂,和其他昆虫一样,需要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才能成年。所有的蜜蜂的蜕变过程都必须经过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女王在蜂窝产下她的卵子细胞。工蜂则辛勤工作,喂养幼虫快速增长。最后,蜂窝细胞会覆盖过来,幼虫就旋转茧化蛹。

当蛹神奇地完成转化后,就变成了小蜜蜂。蜜蜂从卵到成年则需要16天。工蜂的寿命很短暂,一般只有几个星期。

贴士:蜜蜂完全以花为食,包括花粉及花蜜,后者有时调制储存成蜂蜜。毫无疑问的是,蜜蜂在采花粉时亦同时对它授粉,当蜜蜂在花间采花粉时,会掉落一些花粉到花上。这些掉落的花粉关系重大,因它常造成植物的异花传粉。蜜蜂身为传粉者的实际价值比其制造蜂蜜和蜂蜡的价值更大。

蜜蜂的蜂窝呈六边形。这一高效的架构为蜂王产卵提供了一个天然单元格,每只幼虫都享有其自身的发展空间。在每个单元格里,都储存着丰富的蛋白质。随着夏天的来临,花蜜变得更为丰富,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以便存储较多的蜂蜜。

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蜂房的精巧构造非常符合蜜蜂生存的需要,如果一个人看到精巧的蜂房而不倍加赞扬,那他一定是个糊涂虫。”在德国数学家杜娄收集的有史以来最有名的数学问题中,蜂房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从正面看,每个蜂房都是由正六边形组成,它的每一个内角都是120°,这样整齐的排列,非常令人惊奇。更为有趣的是,蜂房的底部是由3个全等的菱形拼起来的,两排这样的蜂房,底部和底部相嵌接就构成了整个蜂巢。

这表明,这种奇特的形状和角度,可使建造蜂房的蜂蜡用得最少,而又能适合于蜜蜂生长、酿蜜的需要。小小蜜蜂,真是昆虫世界最会“精打细算”的建筑师啊!

蓑蛾随身携带的房子

蓑蛾俗称结草虫、结苇虫、木螺、蓑衣丈人、避债虫、皮虫、背包虫、袋虫,属于鳞翅目蓑蛾科的一类昆虫,幼虫肥大,胸足和臀足很发达,腹足退化成跖状吸盘。蓑蛾幼虫吐丝会造成各种形状蓑囊,囊上黏附断枝、残叶、土粒等。蓑蛾幼虫生活在囊中,行动时会伸出头、胸,负囊移动。

它们的幼虫生活在一个长形的“袋”中,这个袋是由幼虫吐出的“丝”,加上枯草枯叶、土粒等制成的。肚子饱的时候,幼虫就在袋中休息,饿了它就将头和胸伸出袋外,背着袋往前移动。遇到敌害时,它就把身子缩在袋中。随着幼虫不断长大,以前编织的袋不够容身;于是幼虫就开始行动起来,它先在带边吐一些丝,再把啃下来的叶片拱到背上,吐些黏液粘在袋子的边缘,一片一片的,蓑蛾幼虫就这样把袋子不断结长,以保护自己长大的身体。

贴士:蓑蛾幼虫是林木、果树、行道树的重要害虫,大发生时常把树叶吃光,在树上挂满蓑囊。吃光树叶后还能转移到附近的作物上继续为害,造成果实、种子产量的下降。

幼虫长大以后就用丝把袋吊在枝干上随风飘动,并在袋内化蛹。雄性成虫有翅膀,羽化后飞离袋外。而雌性成虫没有翅膀,终身栖息在袋中,并在其中等待雄成虫飞来与之交尾,交尾后雌成虫把卵产在袋中。幼虫在袋中孵化后吐丝随风扩散,取食叶肉,致使植株叶子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