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动物的神奇本领
48461000000005

第5章 动物的觅食技巧(5)

澳大利亚为此成立了“蜣螂”研究所,并且经过研究发现原产于中国的神农蜣螂、以及原产于欧洲和美洲的蜣螂都嗜食牛羊粪。于是,这些蜣螂便乘上了飞机,远渡重洋到遥远的澳大利亚安家落户,大量繁殖,在牧场上清除牛羊粪便。不久以后,澳大利亚几个大牧场中生活的450万头牛羊每天排泄的450万堆粪统统被蜣螂日夜不停地清理掉了,并且又将食后的粪便排入表土下面,既松了土,又成了改造土壤的肥料。推粪虫——蜣螂在澳大利亚群聚大会师后,战绩辉煌,显赫一时,成了农牧业的头条新闻。澳大利亚甚至要为“屎克郎”建一座纪念碑来表彰蜣螂为人类所做的贡献。

有的蜣螂为了争夺粪球,还要进行争斗,它们互相扯扭着,腿与腿相绞,关节与关节相缠,发出类似金属相锉的声音。胜利者爬到粪球上,继续滚动前行,失败者被驱逐后,只有走到一边,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小弹丸”。也有时候,它们并不甘心失败,还会耐着性子,准备用更狡猾的手段伺机偷盗到一个粪球。

但事实上,这个圆球只不过是蜣螂的食物储藏室而已。屎壳郎推粪球是为它们的儿女贮备食料。雌雄成虫把粪球推到事先挖好的地下贮藏室内放好,不仅以此为储备粮,而且每当雌蜣螂分娩时,便在每个粪球上方的中心产下一枚卵,这个粪球就是即将出世的幼虫所需的全部口粮,其能量足够它化蛹后直至变为成虫为止。

蚁狮设陷阱捕蚂蚁

古代的猎人在捕猎的时候,通常会在地上挖一个大坑,坑底栽上尖利的竹刺。然后,用树枝茅草把坑盖得严严实实的,这样,一个陷阱就做好了。猎人只要潜伏在周围的大树上,静观其变就可以了。要是野兽不小心一踩,立刻就会掉到陷阱里丧命黄泉。然而,在昆虫王国里,也有一位出色的猎手,善于挖掘陷阱,它就是蚂蚁的天敌——蚁狮。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聪明的“猎手”是怎样捕猎的吧。

如果路过村边的荒郊沙地,你或许会注意到一种昆虫,它个头不大,身长仅1厘米,体格健壮,脑袋小,一身灰褐色的外衣,和沙土颜色几乎一样。它的脑袋上有一对钳形大颚,看上去就像一只大蜘蛛,令人生畏。它吃起蚂蚁来,简直是毫不客气,它会将蚂蚁拦腰咬住,凶猛得像狮子一样,因此,得名蚁狮。

蚂蚁最善于集团军作战。蚁狮如果从正面攻击蚁群,一旦被发现,那就糟了。也许反倒会成为蚂蚁的猎物。不过,蚁狮也不是傻小子,它会动脑筋,采取一种特别的方法对付蚂蚁。这种方法使自己退可以隐藏,进可以杀蚂蚁于无形之中。这种方法会是什么呢?对了,那就是陷阱!蚁狮就像猎人一样,会在沙地上挖一个小坑,20厘米深,像一个小漏斗。然后,把自己埋在坑里,蚂蚁一不留神,就会掉进这个陷阱里。而守候在里面的蚁狮,马上可以饱餐一顿。高明吧?

你或许很好奇,蚁狮是怎样巧设陷阱的呢?这恐怕要从它的父母蚁蛉说起。蚁蛉是蚁狮的成虫,长得和自己的儿女一点儿也不像。它身体细长,约有3厘米,有一双透明的翅膀,薄得像轻纱。停在树叶上时,很像一只美丽的小蜻蜓。每到产卵的季节,雌蚁蛉便选择一片干燥松软的沙土,将卵产在土中。在阳光的照射下,不多久,小蚁狮就孵化出来了。

这个“猎手”一出世,就开始营造陷阱。在造陷阱的时候,它先把尾巴向沙土里一拱,然后一面旋转一面向下,身体很快就陷进沙子里去了,一对大颚却露在外面。然后,继续往沙里钻,不停地用大颚将沙粒弹出。不一会儿,沙坑的口儿一点点扩大,最后,就形成了一个漏斗形的陷阱。一切都安排好后,蚁狮便一动不动地埋在底部,等待猎物自动送上门来。

贴士:这种小动物的外形像蜘蛛,形状似沙和尚的头,沙土一样的颜色的身体,头小,有一对大颚,平常是倒退着走。

果然,有一只蚂蚁急匆匆地朝这边奔过来。一不小心,踩到陷阱,脚下一滑,就顺着漏斗的沙壁滑下去了!这时候,蚁狮赶紧用大颚将猎物夹住。要是蚂蚁挣脱了,就再来一招致命的沙弹。只见蚁狮猛地一摇脑袋,弹射出雨点般的沙粒,打在蚂蚁的身上,想逃跑,没门,也不想想这是谁的地盘?

捕获猎物后,蚁狮首先会把毒液注射到蚂蚁的体内,将它麻痹,并把它的内脏溶解掉,然后,美美地吸食一顿。最后,蚂蚁的躯壳没用了,就会被它大颚一挥,扔出坑外。这会儿,它可真像一个吃饱喝足的恶魔。不过,为了下顿饭,它不得不马上开始动工,把陷阱重新整修好,好迎接下一个牺牲者的到来。看到蚁狮的这般作为,人们给它起了个外号——“老等”。在当“宝宝”的这段日子里,蚁狮会利用适当的时间在沙里面造一个坚韧的蛹,过一段时间就会变成成虫,一只漂亮的蚁蛉就诞生了。谁又会想到它当幼虫时是那么的狡猾凶狠呢?

蜘蛛的天罗地网

蜘蛛身体呈圆形或长圆形,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中间有细的腹柄相连。蜘蛛长有触须,雄蜘蛛的触须长有一精囊。蜘蛛胸部长着8条腿,腹部有3对构造复杂的丝囊,上面有许多纤细的丝管。蜘蛛是近视眼,没有耳朵。

蜘蛛喜欢在屋檐下或草木中栖息。它肛门尖端的突起可以分泌黏液,这种黏液遇到空气就可凝成细丝。蜘蛛的主要食物是昆虫。在不易被破坏的旮旯、树梢、草丛以及昆虫时常出没的地方,人们经常会发现蜘蛛结的八卦形的网。金园蛛的个头较大,它的网黏性极强,一些重量很轻的鸟会被它的网粘住。平时,蜘蛛不会待在网上,但网上总有一根细丝与蜘蛛休息的地方相连,只要昆虫一触网,蜘蛛就会获得信息。对那些粘在网上的昆虫,蜘蛛都会先咬上一口,在昆虫体内注入一种特殊的液体——消化酶。这种消化酶能使昆虫昏迷、抽搐、直至死亡,并使昆虫的肌体发生液化,成为“一听液体的高蛋白罐头”。

贴士:蜘蛛的生活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即游猎型和定居型。游猎型者,到处游猎、捕食、居无定所、完全不结网、不挖洞、不造巢的蜘蛛。蜘蛛似乎懂礼貌,凡营独立生活者,个体之间都保持一定间隔距离,互不侵犯。

蜘蛛的繁殖很奇特,雌蜘蛛成熟较晚,对雄蜘蛛的求爱常不愿接受,还不断发出威胁和攻击,甚至把异性吞掉。因此,雄蜘蛛总是小心翼翼地走向雌蜘蛛,对雌蜘蛛百般爱抚。雌蜘蛛还不罢休,张开前螯来咬,雄蜘蛛只好用前肢的钩夹住雌蜘蛛的毒螯,赶忙向雌蛛孕囊里射精,然后仓皇逃逸。蟹蛛的“求爱”方式更有趣,用强劲的丝把对象纵横交错地缚起来,系在地面上。

蜘蛛种类很多,性质千差万别,但大部分都是“恶妻吞夫”的。母蜘蛛性成熟后,身上会发出一种特别的气味。雄蜘蛛嗅引这种气味后,就会迅速到母蜘蛛结的网上“求爱”。母蜘蛛对上网求爱的雄蜘蛛咬上一口,这样,雄蜘蛛也像撞网的昆虫一样,刚做完爱就成了母蜘蛛口中的美味佳肴。

青蛙只吃活物

青蛙的捕食速度非常惊人。当它捕食时,它会蹲在稻田里,一动也不动,只是偶尔之间眨动一下那凸出的眼睛,它似乎对停在眼前的禾杆上的蛾子熟视无睹。可是,当蛾子刚要展翅起飞时,青蛙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地跳起来,大嘴张开,翻出舌尖,逃跑不及的蛾子立刻就会被“勾”进嘴里。青蛙的捕食速度之快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是,青蛙为什么不捕食静止不动的蛾子呢?那样不是更省力吗?

青蛙有3个非常重要的秘密武器:一张宽阔的大嘴巴;长而分叉的舌头;还有特殊的眼睛。

青蛙的舌头长在下颌的前面,而不是长在口腔的后部,舌头朝着咽喉。当它捕捉飞虫时,舌头就闪电般突然向外翻伸,舌面上能够分泌出黏液,飞虫一碰上,立刻就回被粘住,然后,青蛙的舌头快速翻转,飞虫就会被吞进肚子了。

青蛙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的眼睛。青蛙长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眼睛,运动着的物体,它们可以看到。不动的蛾子,青蛙则熟视无睹。然而,只要蛾子稍微一动,就会被青蛙发现,吞进口中。此外,青蛙的眼睛还有一种奇异的功能,能够分辨出不同的图像。它能够在各种形状的飞动着的小昆虫里,迅速识别出适合它胃口的美食,而对飞虫身后静止不动的背景却没有任何反应。这就是说,蛙眼不像照相机那样,能够把镜头前的景物毫无遗漏地全照下来,它只能看到对它有用的景物。

贴士:青蛙除了肚皮是白色的以外,头部、背部都是黄绿色的,上面有些黑褐色的斑纹。有的背上有三道白印。青蛙为什么呈绿色?原来青蛙的绿衣裳是一个很好的伪装,它在草丛中几乎和青草的颜色一样,可以保护自己不被敌人发现。

从小我们就知道青蛙是捕食害虫的能手。它目不转睛地盯着迎面飞来的各种小虫子,一点不露声色,但是只要确定了目标,它就会像一支离弦的箭似的,腾身跃起,将长长的舌头伸出口外,把虫子卷到嘴里,那可真是百发百中呢!这时候,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青蛙每次吞咽食物的时候都会眨眼睛;吞咽的食物越大,眨眼睛的次数也就越多,直到这些食物全部吞下去才会停止,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和青蛙的头部结构密切相关。青蛙有一张宽大的大嘴巴,可是却没有牙齿,当它用那长长的舌头将飞虫粘住,送进嘴里之后,只能“囫囵吞枣”,把整个食物都吞下肚去。而青蛙的眼眶底部也没有骨头,眼球与口腔之间只隔着一层薄薄的膜,所以,每次吞咽食物的时候,青蛙的眼肌就会收缩,产生眨眼的动作。这个时候,青蛙的眼球就会向着口腔内部挤压,将食物推进食道。

科摩多龙先发制人

1912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科摩多岛上,人们发现了科摩多龙。这是一种体长3米的大蜥蜴,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在印度尼西亚的另一些岛上,也分布有这种大蜥蜴。科摩多龙全身长着鳞甲,四肢非常粗壮,尾巴很大,样子有点像鳄鱼。但是由于它躯体庞大,模样显得有点狰狞可怕:在它巨大的头上,有两只闪烁逼人的大眼睛,口中还长有锋利的牙齿,层层叠叠的厚皮肤围绕在它的粗脖颈的四周。

在德国著名动物生态学家海因兹·齐尔曼的文章中,曾描述了他初次与科摩多龙相遇的情景:在稠密的树林中,突然传出了阵阵枯叶的簌簌声及干树枝的折断声,伴随着这些响声,一只庞然大物突然出现在草地上,它步履沉重,深陷的双眼目光阴森;巨大的头颅就像鳄鱼,伸出的舌头细长分叉,像利箭一样;锋利的爪子像四只巨大的耙子,这是蜥蜴类赖以防卫和进攻的武器。它不可一世的样子,仿佛在告诉人们,只有它才是科摩多岛上惟一的主人。

令人恐惧的科摩多龙在捕食时,它凶残的本性就会完全暴露。当一条科摩多龙从树林里慢悠悠地爬出来,发现了卧在水塘边的山羊时,就会吐着舌头慢慢向山羊靠拢。山羊一点儿也不害怕这种巨蜥,它“先发制人”,猛地一弹后蹄,撞向科摩多龙的右脑门。科摩多龙早已领教过这一手,趁着山羊再次竖起后蹄,准备发起第二次进攻时,科摩多龙用粗壮的尾巴用力一扫,想打断山羊的双腿。然而,久经沙场的山羊成功地避开了巨蜥闪电般的袭击。然而,山羊毕竟敌不过庞大的科摩多龙。当科摩多龙的尾巴第三次扫来时,山羊被打倒在地,成为科摩多龙的果腹之物。

贴士:科摩多巨蜥是冷血的杀手,同时也是忠实的食肉动物,位于所处区域食物链的顶端。虽然它们不会吐出火焰,但是它们依旧被认为是科摩多的龙。

研究发现,作为肉食性动物的科摩多龙不喜欢挑食。科摩多龙幼体以捕食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为食;成年的科摩多龙以捕食野猪、鹿和水牛等大型哺乳动物为食,有的也以鸟蛋、小动物和动物的腐尸为食。科学家根据发掘到的化石得知,200万年前,科摩多龙已在岛上生活,当时那里还没有野猪、鹿和水牛,5000年前,人类把野猪、鹿、水牛带到了岛上。人们不禁要问,那时的科摩多龙依靠什么食物为生呢?

研究表明,200万年前,印度尼西亚的岛屿上生活着四种较大的动物:竹鼠、大龟、俾格米象和科摩多龙。科摩多龙不把大龟作为捕食的对象,因为大龟有坚硬的甲壳保护自己,科摩多龙很难吃到壳内的龟肉。竹鼠又太小,填不饱肚子,科摩多龙对它也不感兴趣。能够使科摩多龙得以饱餐的只有俾格米象,因为俾格米象身材高大,足有1.15~1.5米,体重与一头河马的2/3相当,是科摩多龙理想的捕捉对象。科摩多龙身体肥胖、不善于奔跑,捕捉俾格米象时只能采用“守株待兔”的方法:它经常埋伏在俾格米象出没的地方,等候俾格米象经过时,就会用大尾巴把对方突然击倒。

俾格米象在印度尼西亚的岛上早已灭绝,为什么科摩多龙却仍然存在呢?原来,它身怀能捕获多种动物的绝技,当理想的美味——俾格米象完全灭绝后,它们就果断地改变口味,去捕食新的猎物。科摩多龙把捕猎目标瞄向了被人们带上岛屿的野猪、鹿和水牛等大型动物。正是科摩多龙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才能够历经200万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存在于地球,而不像地球生物舞台上的匆匆过客那样,消失殆尽。从这点来说,科摩多龙不愧为真正的大蜥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