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棒孩子
48476900000017

第17章 重视素质教育,引导做人观念(2)

所以,身为父母者,应从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使恶魔无机可乘。从小就爱劳动、好学深思、关心和同情他人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幸福的人。

做父母的应该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一些基本的习惯:

(1)从小养成勤恳的习惯。

勤恳是孩子必须从小养成的一种好习惯。因为勤恳是一个人最主要的品德,是幸福的源泉;而怠惰则是万恶之源。一个孩子的精力不用到有益的方向,就会成为破坏力量,那是很不幸的。谚语云:“恶魔是借懒人之手做坏事的。”

(2)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孩子另一个最重要的品德就是自制能力。有这么一句古话:“幸福的人并不是能随意支配金钱的人,而是能随意支配自己的人。”亚历大山征服了全世界,但不能节制自己,因而败亡了。因此,让孩子养成自制的习惯,也是使他们将来幸福的保证。

孩子的精力和水蒸气一样,若是能控制它,把它传送到机器中去,就能使汽船开动,火车飞驰。若是让它任意挥发,是很危险的。那样不仅孩子本人是不幸的,而且会给他人带来一些麻烦。

(3)教会孩子遵守时间。

遵守时间,不仅是指不要迟到,还必须注意,不可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以免使对方为难。在我们的朋友中,有的人不按约定的时间来,有时早来,经常使双方都感到为难。因此,应教育孩子严格遵守时间。

(4)在幼年时期就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在家庭中,说话容易粗鲁。为了教育孩子,应特别注意言语的文明。要让孩子说话有礼貌,对孩子也要使用“请”、“谢谢”这些文明用语。孩子总是学父母的样子的。所以有小孩子的父母,在家中切不可使用粗野的语言。

(5)戒除说谎的恶习。

说谎的害处不消多说。然而,孩子由于缺乏经验,又富于想像,有时会说谎,并且也知道这是坏事情。对此父母不应过分指责,但是要注意矫正。因为从无害的说谎,到欺骗他人的撒谎,它们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撒谎。撒谎的原因是很多的,有善意的撒谎,也有恶意的撒谎。当孩子做错事后,为了逃脱父母的责怪,他们一般会撒谎。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很细心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首先应该知道他们撒谎的原因,然后采取合理的方式去教育他们。我们来看看卡尔·威特是怎样教育自己说谎的孩子的:

卡尔两岁的时候,在餐桌上打翻了一个水杯。当时我和他的母亲都不在场。因为那天我去了别的教区,只有他母亲和他在一起。母亲只去了别的房间一会儿,回来就发现餐桌被弄湿了,而卡尔的水杯都空了。

“小卡尔,是你弄翻了水杯吗?”儿子的母亲问他。

卡尔一个劲地摇头否认。

母亲看着他机灵可爱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明知道是儿子弄翻了水杯却没有责备他。

晚上我回家后,卡尔的母亲把这件事告诉了我。

我仔细想了想,认为虽然今天我不在场,但还是有必要和儿子谈一谈。

“小子,今天是你弄翻了水杯吗?”我严肃地问他。

儿子仍然摇头否认。

“卡尔,我希望你能对我说实话,无论是不是你干的,你都应该说实话。虽然我和你的母亲都没有见到,但上帝会看见的。”我板着脸说,“我和你母亲还有上帝都不喜欢撒谎的孩子。”

后来,卡尔低头承认是自己干的。我没有责怪他。

我知道,打翻水杯这件事本身比起孩子养成撒谎的习惯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小小的谎言没有什么危害性,甚至还觉得他们很可爱。但撒谎一旦成了习惯,在他们长大后就会变成罪恶的源泉。而当那种习惯形成后再去改变它,只会是徒劳。

撒谎腐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滋长了不信任,损坏了互相信任的美德。撒谎意味着不尊重被骗对象。与经常撒谎的人在一起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

(6)摆脱贪婪的本性。

贪婪虽是孩子的本性,但是,只要注意教育,孩子很快会成为不自私的人。维尼夫雷特从小时候起,斯特娜夫人就鼓励她把各种手工艺品送给小朋友,送给贫家子女,以便培养她的慈善精神。同时,为了鼓励她为别人干活儿,她还让女儿做自己的助手。

想要把孩子培养成诚实而正直的人,必须从小开始对他严格教育。

让你的孩子离坏小子远点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知道交友是件须慎重对待的事。我们不但应该用爱心去对待别人,还希望我们周围都是同样用爱心对待我们的人。我们不愿意去和魔鬼打交道。

成熟的成人有时都会在不良的影响下走上歧途,何况孩子呢?所以孩子最好不要去接触那些有坏习惯的人。

有的人会说,你这样不是太自私了吗?你应该去帮助那些有坏习惯的人。事实上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每个人只要认真地对待自己,坏习惯自然会消失。

沃尔夫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牧师,他的儿子威廉在很多方面(无论是知识面、语言,还是品德),都表现得相当出色。

沃尔夫牧师鼓励儿子去和那些坏孩子交往,他告诉自己的儿子应该去帮助那些有不好习惯的小朋友。

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但是,沃尔夫牧师的做法未免太迂腐了,这样做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孩子极为不负责任。

由于对玩伴的不加选择,沃尔夫牧师的儿子威廉渐渐地发生了变化。

不该发生的事终于发生了。

沃尔夫牧师有好几次发现儿子威廉很晚才回家,已经超出他规定的游戏时间。于是他问威廉为什么这样。儿子告诉他,因为几个小朋友在一起发生了矛盾,他试图去劝解他们,他还给他们讲一些《圣经》上关于友善的故事。

“原来是这样。”沃尔夫牧师相信了儿子的话,并为他的这一举动感到高兴。因为这是他所希望的,儿子能够帮助别人,真应该为他高兴。

然而,他不知道,他被自己儿子的谎言欺骗了。这也不能怪他。因为儿子威廉在此之前从来都不说谎。善良的沃尔夫牧师做梦也没有想到儿子会渐渐染上那些坏孩子的恶习。

后来,当沃尔夫知道真相,几乎气得昏过去。威廉所谓的帮助别人,实际上是他们聚在村外的树林中赌博或讲那些低级下流的故事。沃尔夫应该知道,赌博在农夫之中非常盛行,这是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惟一乐趣。而那些下流的故事在他们之中极为流行。可是,他完全没有引起重视。

威廉的那帮小伙伴几乎都是这些人家的孩子,他们从小就没有得到很好的管教,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只是去摹仿家人的做法,坏习惯和低俗的语言对于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威廉天天和他们在一起会受到什么影响,那是显而易见的事。

有一天,威廉气喘吁吁地从外面跑回家,什么话也没有说就跑进自己的房间。沃尔夫看出他显得惊恐万分,赶忙去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威廉一言不发,无论怎样问他始终也不肯说一句话。沃尔夫感到非常奇怪,他还认为是有人欺负了自己的儿子。

“沃尔夫牧师……沃尔夫牧师……”门外有人叫了。

当沃尔夫牧师走到门外时,看到了一个满脸怒气的农妇。

“太不像话了,沃尔夫牧师,您应该好好管教您的儿子。”

沃尔夫很惊讶,他一直以为自己的儿子是个好孩子。有什么事会让这位农妇那么生气呢?

“请问出了什么事吗?”他大惑不解地问。

“您的儿子带着其他的孩子来偷我们家的鸡。这不是第一次了。以前我们家的鸡无缘无故地失踪,我还以为是魔鬼干的,但今天我发现是你的儿子威廉干的。您是牧师,不能教孩子干这种坏事……”

原来,有很多次,那些孩子指使威廉去偷农妇家的鸡,并一起在野外烤着吃。

后来,沃尔夫牧师再也不让儿子和那些坏孩子玩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点:孩子如果没有玩伴就会变得自负或者任性。

但如果不加选择地让孩子们在一起玩,他们就互相逞能,就有可能变成利己主义者,有可能沾染上狡猾、虚伪、说谎、任性、嫉妒、憎恨、傲慢、说坏话、争吵、打架、诽谤、挑拨等坏习惯。

在小卡尔的成长过程中,卡尔·威特并不是绝对禁止他和孩子们一起玩,而是提倡在父母的监督下让他们相互进行有限制的接触。由于是有限制的接触,孩子们就不致串通一气去干坏事。前面提到的那些弊害自然也就避免了。

对小卡尔这样的限制,结果证明效果非常好。由于他没有沾染上各种恶习,就不会同别的孩子争吵和打架。即使有的孩子恶意挑衅,小卡尔也可以巧妙地避开。因此,凡是和小卡尔接触的孩子,很快就喜欢上他了。

正视孩子的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妨碍儿童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的行为。问题行为在心理上可表现为情感、性格特殊,如狂妄自大、任性撒娇、自卑、孤僻、暴躁、厌学等,在品德上可表现为不守纪律、欺侮同学、恶作剧、不讲理、打架、偷窃等。

面对儿童的问题行为,家长首先应冷静。人各有长短,家长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在操作方法上,对孩子现在的缺点,尽量少讲,不要老讲他很糟,那会让孩子觉得一片漆黑,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

对于孩子做错事,要对事不对人。好孩子是永恒的,好孩子不一定不做错事,一定要把人和事分开。

比如关于游戏机,主要看你怎么对待。孩子迷恋游戏机的原因在于它能满足孩子,让许多在现实中得不到赏识的孩子,在游戏中得到了满足。现实中许多孩子是通过游戏机进入电脑世界的,因此许多玩游戏机的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不要认为打游戏机的孩子都是坏孩子。

对于迷恋游戏机的孩子,一是要转移注意力,二是要诱导,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双方商量游戏时间,把打游戏机作为调剂精神的一种方式。

再比如说小男孩调皮,老是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的。妈妈批评他:“你看你老是这个样子,你真是让我伤心透顶了,我工作了一天,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心!”

这是许多家长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一批评就“对人不对事”,用“老是”“总是”等字眼把孩子“批倒在地”,把矛头直接指向孩子的品性,加重了孩子心中的罪恶感,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了,自己不是好孩子了。

她本来可以这样说:“你看,孩子,你今天又把衣服弄脏了,妈妈很生气,希望你下次不要这样。”

孩子就会明白,妈妈生气了,因为我弄脏了衣服,这件事我做错了,而不会认为自己不是个好孩子。

这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许多家长的“无形暴力”——语言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有些家长很文明,坚决不打孩子,但不满的情绪总会有的,怎么发泄?通过语言。

有些很直接:“你笨死了!你完蛋了!你真给我丢脸!”有些很含蓄:“做一个人,应该……应该……否则……否则……”总之一个共同的潜台词:“孩子,我不相信你,你不行,你要努力。”孩子的自信于是被肢解得一塌糊涂。

如何纠正这些错误的行为习惯?

下面的一个实验是一位美国儿童教育家推荐的,它可以成功地协助父母亲客观地观察他们的孩子。首先,拿出一张纸,写下常用来描述你女儿或儿子的词汇或言语。其次,将这张纸撕碎丢进垃圾桶。最后,谨慎地思考你的孩子,并尝试以全新的眼光观察他或她,完全抛开先入为主的看法。努力把先前的了解和评价搁在一边,当你的孩子在进行正常的每日活动时,不加干扰地从旁观察他或她。最重要的是,搜寻那些使你的孩子显得独特的积极性。

这种方法有两个好处。第一,收集到的资料相当客观,因为这时所观察到的正好是你的孩子在自然情况下未受你干扰或操纵的行为。第二,收集到的是即时的资料,因为你观察到的是孩子正在发生的行为,不是过去发生或未来可能发生的行为。

当然,即便这样,做父母的也不可能抛弃所有先前的印象和多年来对孩子累积的具体了解。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父母亲在做这样的小幅度的调整后,这种“科学家式”的观察和认识会对你客观判断孩子大有帮助。

在此推荐一个优秀家长的做法:

她有个6岁的女儿,从4岁开始,她针对女儿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这一点,采取了一项措施,就是母女之间开展“独立自主评比”。母亲与女儿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每月设计一个评比栏,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最初给孩子设立了以下项目:洗脸、刷牙、穿衣、搬座、洗脚,而母亲也根据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有针对性地列出了以下项目:早晨跑步、晚上健身、坚持写日记、坚持每天给孩子讲故事、认真学习、不发脾气。每做好一件事,就在评比栏上贴上小红花。

她们展开评比竞争。孩子为了多得几朵小红花,就努力去做每一件事。最初孩子的出发点是为了多得几朵小红花,但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一个月下来,如果晚上不刷牙、不洗脚,孩子还睡不着呢!

另外还要允许孩子有反复。孩子毕竟是孩子,要站在同龄人的角度去跟她比较,有时故意做得差一点以激起她超越别人的信心,有时多得几朵小红花,鼓励她去竞争,努力做,超过母亲。一段时间后,有些习惯养成了,就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如:自己找东西、别人说话不插嘴、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等,这样反复进行,一个又一个良好的习惯就养成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与其进行空洞的说教,不如亲自去做。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坚决不合作,那你别无选择,只能给予他适当的惩罚。

意:孩子成长需要磨难

最令家长们烦恼的是,孩子学习不自觉,总要家长督促,对各种学习活动都缺乏兴趣,提到做作业、练琴、画画就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