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周围,孩子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有的自私,有的贪婪,有的阴郁,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小时候未得到良好教育的结果。如果用吃喝来奖惩孩子,他会以为以后的生活目的就是为了吃喝,就容易形成自私、狭隘的性格。如果孩子因犯了某个错误而挨饿,很容易使他变得阴沉、忧郁,会认为父母不爱他。一旦他有了这些错误的认识,那么在他的将来一定会产生种种不良影响。
用食物哄孩子要不得
小约翰在6岁时患上了厌食症,但是在这之前他一直是个健康的孩子。在两年前,他还胖乎乎的,面色红润、朝气蓬勃。可现在完全不一样,他瘦得像一只猴子,简直是换了一个人。
原来,小约翰是个很调皮的孩子。他的母亲为了使他听话,就常用禁止他吃东西的办法管教他。
有一天,小约翰和其他的小朋友在外面玩了很久,天黑之后才回到家,错过了吃饭的时间。
可能因为饥饿,小约翰一回家就跑进厨房,寻找他爱吃的食物。这时,他的母亲出现在他的面前。
“约翰,你在做什么?”母亲严厉地询问。
“我在找吃的。”约翰回答道。
“你还想找吃的,你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母亲非常生气,“谁让你错过了吃饭的时间,你成天在外面玩,什么都忘了,……你太不像话了。今天我绝不给你吃的,……你活该……”
说着,小约翰被母亲揪着耳朵带回了房间,并被锁在了屋里。
第二天,约翰的母亲一早就给他送去了牛奶和可口的点心。可是,小约翰一点也不想吃。按他的说法,“我早就饿过头了,现在一点饥饿感都没有。”
自那以后,小约翰似乎失去了以前那种旺盛的食欲,每天只吃很少的一点东西,有时甚至什么都不吃。
那么,他为什么不想吃东西呢?原来那天晚上他梦见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正当他开始吃的时候,母亲忽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母亲的身边有一条很大的狼狗,它恶狠狠地盯着自己的食物,好像马上就要冲上来抢他的美味。后来,母亲还狠狠地骂了他,并让那条大狼狗咬了他。
自此,每当他想吃东西的时候就会想起那条凶恶的大狼狗,所以他根本不敢吃东西,后来就慢慢变得不想吃东西了。
显然,小约翰是无辜的。无论孩子有多大的过错,教育他的方法有很多,选择禁止孩子吃喝这种方法的父母真是愚昧无知。因为我们知道,对待成年人都应该就事论事,何况孩子呢?用无知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不仅不能让他很快地改正错误,严重的还会影响他在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
在吃饭之时,应尽力让孩子愉快地进餐。让孩子愉快进餐有利于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有些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吃得太少、太多或者怕孩子不会吃,在就餐时用全副精力对付孩子,这不行,那不对,挑这样,拣那样,无形中就给孩子造成一种压力。久而久之,孩子把吃饭当成一种负担,这不仅给孩子进食带来影响,还给父母带来多余的麻烦。
鼓励孩子在吃方面的独立性,让他觉得吃东西不仅是一件重要而愉快的事情,还是一件他想做和能做的轻松自然的事情。特别是在很小的时候,如果孩子觉得手指方便,即使用手抓着吃,大人也不必去指责和训斥他。
因为只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食物,他完全不会挨饿,这适用于所有的孩子。孩子爱吃什么,喜欢把哪些食物放在一块吃都可由他自由选择。只要孩子没有挑食或贪吃的表现,父母应尽可能让整个进餐过程和谐而愉快,对他采用多提醒少斥责的方法,逐步培养他良好的饮食习惯。
比如,孩子边吃边说话,一般不要干预他。但是,如果孩子特别爱说话,边吃边说话边比划,不但吃得慢,还吃得不专心,长期如此,会对孩子身心发育不利。这时父母可以适当阻止他。当然不是斥责,过分的斥责会影响他的进餐兴趣。劝他少说话就可以了,不必完全禁止。如果完全禁止他说话,会使整个进餐过程变得死气沉沉,这会影响他的表达愿望和能力。
另外,孩子那种“有机会就吃”的习惯,不是出于天性,更多的是由于父母给他创造了过多“吃的机会”。
有的母亲,孩子一哭,马上就给他吃东西。这个方法很不好。绝对不能让孩子吃东西无定时。那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长大后成为无节制的人。
吃得过多,有害于孩子的健康。许多母亲给孩子吃的糖果是有损于孩子的胃口的。女孩子爱嚼口香糖也是不好的习惯。
有的人曾说:“不同的胃,可以使人成为乐天派或是厌世派。”胃病能使孩子忧闷、不愉快、不幸福,胃弱者绝对享受不到健康者的幸福。有一次,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在外散步,乞讨者到他跟前伸出手说:“先生,请帮帮忙吧。”这时,国王给他一些金子,并说:“饿汉,我很羡慕你。”我们不可以把孩子变成路易十五那样脑满肠肥的人。
消化不良使大人难受,更让孩子难受。为了预防消化不良,最好在吃饭时能愉快地吃。
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加强营养,只要听说有什么食品能强身健体,就不惜一切地为孩子买,毫无节制地灌进孩子的胃里。
作为父母应该非常注意这一点,不要让孩子随便吃点心、零食。应该有固定吃点心的时间,并对此有合理的安排。
睡:宝宝睡得香,妈妈心里甜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就寝习惯非常重要,它不仅能使孩子的发育成长有一个健康的基础,还能使家长逐步解放出来。当你要一个一岁的孩子上床的时候,应尽量在房间里多呆一会儿,读读书或自己做一些相对安静的活动。不过,呆在房间里的时间应逐月减少。
一旦孩子开始说话、啼哭,就不再是为了抗拒睡觉而是为了表达有意识的反抗和要求。为了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或将它维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让孩子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就更为重要。
拥有良好的就寝习惯并不一定意味着每个晚上就寝时间都一样。孩子并不是每晚都在相同的时间感到疲乏,相同的就寝时间也并不总是适合家庭的时间表。良好的就寝习惯主要意味着每天晚上保持基本相同的就寝程序,这会使清醒和睡眠间的转换能够平和而放松。
驱除噩梦:不要把孩子从梦中叫醒
不满周岁的儿童每天14个小时的睡眠中有40%的时间是在做梦,每天全部做梦的时间为5.6小时。相对地,21岁的人每天8个小时的睡眠中,只有20%的时间在做梦,每天做梦的时间为1.6小时。
正常的、持续的肌体功能如果对生命的维持没有作用就不会出现,那么做梦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做梦对婴儿比对成年人重要得多?
普遍的理论是梦能够帮助人们回忆白天所经历的一切,尤其是婴儿对此有强烈的需求。做梦的时候,大脑开始运用其情感和概念化功能,验证它们探索生命的神秘性和模糊性的长处和短处。用这种方式,他们维持着自身的心理健康。
婴儿刚刚开始发展个体的我,因此需要更为密集的做梦的时间。对于婴儿而言,当生命的每一件事都还神秘和模糊不清的时候,做梦这种大脑的游戏就特别新鲜,而且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在儿童所做的梦中,噩梦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无论儿童噩梦的原因是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麻烦问题或事件,噩梦自身的影响毕竟能导致情感上的烦乱不安。当你的孩子抱怨噩梦的时候,这里有几个步骤你可以采用,既可以减轻噩梦的影响,也可能消除其出现的原因:
(1)允许你的孩子自己醒过来,而不是强迫他中断睡眠。
梦中被摇醒和噩梦本身一样惊人,它可能会阻碍你的孩子做梦,这样就无法达到大脑自己对噩梦“建设性”的解决。如果噩梦的强度足以使孩子呻吟或翻来覆去,那么它一般会让孩子苏醒过来。
(2)不要坚持那噩梦不是真的。
对你的孩子而言,噩梦是非常真实的。正确的做法是,平静并且理智地向你的孩子保证他是安全的,噩梦中发生的任何事情不会造成任何真正的伤害。比较一个噩梦和一个电视节目可能会有帮助——某些东西对孩子而言是“真实”的,但是和他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真实”是不同的。
(3)不要为了驱逐噩梦而玩幻想游戏。
如果一个孩子相信邪恶的小人正蹲伏在床底下,不要假装把它们驱赶走了。对于孩子们,这种技术只能确保一时,但是并没有用。邪恶的小人总是会来的,或者另外一个邪恶的小人会来占据它的位置。相反,那时应该让孩子看清楚床下没有这种怪物,既不暗示也不否认床下曾经有过这种怪物。
(4)鼓励你的孩子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他所做的噩梦。
一步一步地向孩子询问噩梦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询问你的孩子在做梦过程中感觉到了什么,但不要告诉你的孩子你的评价或者判断。如果你的孩子可以“把它大声说出来”,噩梦就有可能失去它威胁的力量。另外,你可以更多地了解你的孩子的梦想是如何作用的,你的孩子缺些什么;还有可能了解最初是什么促使了噩梦的形成。
(5)要求你的孩子描述噩梦中令人惊骇的画面。
就像“说出”噩梦一样,这个活动能使你的孩子把骇人的幻想外在化,这样它们的威胁就减弱了。
(6)如果同样的经历再次发生了,要求你的孩子描述为了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你能够做些什么。这个要求会诱导你的孩子有意识地或下意识地详述应对的策略。
(7)采用合适的方法使你的孩子在夜晚感觉到情感上有保障。
如果你年幼的孩子因有做噩梦的可能性而害怕入睡,结果就会出现对身体和情感都没什么好处的失眠。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让卧室的门半开着,或者亮着灯,或者让收音机小声地响着,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如果你的孩子从噩梦中惊醒,感到特别的心烦意乱,那一夜剩下的时间就要让他和你一起睡。
驾驭夜惊:用湿毛巾轻拍宝宝脸蛋
与噩梦一样,孩子的夜惊也常常令年轻的父母焦虑。这里,我们给你们提供一些建议:
(1)不要期望你的孩子能够听到你所说的,或者感觉到你的存在。
孩子处于夜惊的痛苦挣扎中时,依旧处于深度睡眠的状态,即使他的眼睛睁着,正在尖叫、说话,甚至到处游荡。确实,说明一个孩子正在经历夜惊的最为有力的标志,是他不能恰如其分地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即使看起来是清醒的。
(2)除非绝对需要,不要叫醒你的孩子。
一般来说,夜惊只会持续几分钟,孩子很快就会在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的情况下重新陷入正常的睡眠状态中。因此,为了避免增加孩子的痛苦,最好是让夜惊遵循自己的轨迹发展,而不是叫醒孩子。
记着,你的孩子并不知道你在那里。如果你的孩子下床并四处游荡,跟着他,尽你所能阻止事故的发生。如果你的身体足够强壮,不会遇到任何阻碍,那就抱起孩子,把他重新放到床上。
“不要叫醒”原则的一个例外是:一旦你的孩子的行动导致可能受到伤害的时候。当这一例外发生时,你毫无疑问要把你的孩子弄醒,但是要做得轻柔一些。如果可能,设法用浸过水的毛巾拍打你孩子的脸来弄醒他。
(3)不要期望你的孩子清醒后还能记着经历过夜惊。
不要对你的孩子做无谓的担心,根本不提这一幕是最好的,除非孩子自己提起。无论如何,对事件的回应,你的态度最好是平静的,而不是不安的。
孩子不愿睡,提前通知他
刚学步的儿童(一岁到三岁)常常哭闹不休不肯去睡觉,对此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
(1)如果能肯定幼儿并不是饿了或哪里不舒服,就任由他哭去吧。忽视哭泣的幼儿是十分困难的,但你必须意识到他只是用哭泣来缓解紧张——这是每个人必须独自学会的事情,它会令孩子最终更好地面对紧张。
(2)向幼儿走去,陪他一起呆在房中,并做一些抚慰性的举动,直到他平静下来,然后离开房间。一段时间后,孩子对就寝的恐惧将会消失。
实际上,每个父母都一定使用过这两种方法,然后达成一个折中的方案。
这里有一些建议:
(1)让你的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准备上床睡觉。
在希望你的孩子上床睡觉前10到15分钟,先通知他。这可以使你的孩子不仅可以知道就寝前需做些什么或者需完成某些活动,而且使其进入“就寝时间”的意识状态之中。
(2)确定你的孩子在晚上可能需要的任何东西都在他可接触到的范围内。
孩子常常通过索要他们“需要”的各种东西——一杯水、一个令人喜爱的玩具、一卷卫生纸——而拖延睡觉的时间。事先了解这些需求,并把它们放在床的周围。
(3)在疲乏前,帮助你的孩子完成一系列明确的活动。
除洗浴和脱掉衣服上床之外,这些活动可能还包括把玩具归置好,与家人和宠物说晚安。
(4)把上床睡觉的程序变成一个仪式。
比如,当你和你的孩子一起走到卧室的时候,一起唱一支只有在那个时间才唱的歌曲。或者当你的孩子钻进被子后点燃一支蜡烛,而在你最后道一声晚安后熄灭它。这种仪式性的感受能够使孩子更加严肃地看待就寝的时间。
(5)给你的孩子盖上被子后,和他做一些特定的事情。
讲故事或者读故事都是理想的活动,因为它们能最为有效地使你的孩子变得平静。但是你也可以玩一些安静的游戏,或者谈谈那天都发生了什么。无论你们一起做什么,这个程序最好都能开始和结束于一种不可预测的、容易做到的方式。如果你讲故事,不要讲两个以上的故事。如果你做游戏,那个游戏应该有个固定的结尾。如果你谈论那天发生了什么,要依据某种问题的固定模式(比如:以“你上床前做了些什么”,以及“你现在要做什么”这样的问题结束当天的谈话)进行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