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棒孩子
48476900000007

第7章 开发智力必须从早期全面抓起(1)

孩子的最佳智力期,是全面培养听、说、读、记四种智力的幼童时期。如果这个时期让孩子在这几方面有所突破,就会为他的成长打下最好的基础。

——美国教育专家泰勒《让你的孩子早日飞翔》

人们都知道印度狼孩的故事,当狼孩重回到人类社会后,始终不能适应人的生活,无论怎么训练都难以达到正常的智力水平。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他出生之后的一段重要时期与狼一起生存,没有接受人类的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李光辉先生因反对战争逃往深山老林,与世隔绝了20多年,但当他返回人类社会时,很快就能与人交流沟通,因为李光辉先生并没有错过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

听:从六个月时抓起

语言是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对孩子进行认知教育的工具,是帮助孩子开启神秘的世界之门的钥匙。但重要的不是先教孩子说话,而是先训练孩子听懂话,懂得越早越好,越多越好。

从孩子6个月起,就应开始对他们进行听语训练。用最简单的口语,伴以简单的手势动作和表情,让孩子模仿。孩子9个月时就能按大人口令做各种滑稽可笑的动作。

这种机械的、带有条件反射性质的模仿动作的反复进行,不但训练了孩子的听语能力,也训练了他们思维和反应的敏捷性。

孩子学话有规律

当然,每个孩子的发展不尽相同,我们很难找到一种对所有孩子都适用的详细的训练方案。但以下几点语言智力训练的一般性原则对于家长来说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家长的一切努力(包括有意的和无意的)都会影响孩子的语言智力的发展,无论是有益的或是有害的。因此,家长应尽最大的努力使孩子的语言向有益的方向发展。经常说粗话或以粗话为口头禅的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2)孩子5岁以前所学会的语言大部分是将来成年时常用的,至少是成年时语言的基础,而基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这样,家长应特别注意对5岁以前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孩子的语言发展应在12周岁以前基本完成,以后的任务主要是语言技能和技巧的提高和完善。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和教学尤为重要。

(4)事实上,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纠正儿时学会的语言。由于语言的意义和语音或文字的结合是任意的,而且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因此,不良语言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纠正。

(5)孩子的语言像家长。无论你是否注意过,也不管你是否承认,你的说话方式、语气、语调以及说话时投入的感情都会在你的孩子的言语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因此,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说话方式是怎样的,就只要仔细听一听自己的孩子是怎样说话的。你完全可以从孩子的言语中看到自己言语的影子。

(6)欲速则不达。如果你过于心切地希望孩子说话完美无缺,那你只能经常感到失望。

(7)孩子的语言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如果你一定要不断地将自己孩子的语言能力与其他孩子作比较的话,你总会有失望的时候。

跟宝宝说话不是对牛弹琴

出生两个月左右的婴儿,会发出“伊”“呀”的声音。当成人出现在他面前逗他时,他的小脸会露出快乐的神情。人们往往把婴儿这时的发音,称为“牙牙学语”。优秀的父母,从来不放过任何让孩子学习的机会,特别是训练语音的机会。

为使孩子尽早地学会说话,父母应尽量让婴儿多看、多听、多摸、多说。

“多看”,就是看一些悬挂在面前的色彩鲜艳的、能移动的玩具,设计一个漂亮的、常变化的摇篮,发展他的视觉,为以后学习语音、观察成人口型做准备。

“多听”,就是听从不同方向发出的声音,让婴儿寻找发音的人或物,常常放多种风格的音乐磁带、CD给婴儿听,训练他的辨音能力。

“多摸”,手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通过手的触觉我们能认识了解许多东西。常常拿一些物品放在婴儿面前,让他用手摸玩,这样既能锻炼他的触觉能力,分辨事物的能力,又可使他的视觉和动觉协调活动,为以后能把音和物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准备。

“多说”,就是父母利用哺乳、换尿片、洗澡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与孩子说话,和他对口形,引逗孩子开口发音,锻炼发音器官。孩子学说话不仅需要听觉能力,而且需要视觉和动觉的配合,所以,在训练孩子说话发音的同时,对孩子的各种感官进行综合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有父母错误地认为,一两个月的孩子根本听不懂话,跟他说话岂不是对牛弹琴?须知婴儿不是静止的物体,而是有思维,正在发育成长的人。成人与儿童多交往,是发展儿童的口头语言所必需的。孩子周围的一切事物,如父母的形象、声音、他人交谈的声音、其他发音物体的声音都可成为信息输入孩子大脑,刺激神经系统的发育,刺激越多发育越快。

整个“牙牙学语”时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是生理学家、教育学家的共同发现。关键期的教育,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时期父母多花一分心血往往可获得十倍于此的回报。这个时期的小孩,特别的娇嫩,不能受巨大声音的刺激,父母与之说话交流时,要尽量柔和清晰,尽显父母爱心。

年轻的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训练自己的宝宝:

听语识物的训练。先教孩子认识自己,训练听语指示自己的五官和身体各部位,再认识身边的亲人,进而认识日常生活用品及家养小动物。孩子在一岁半左右基本能听懂大人对他们讲的话,并能按照大人的指示做各种“故事”和“游戏”。这一时期的动作不再是机械的模仿,已开始受情感和意识的支配了。他们已认识了周围许多事物,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和要求。

引起婴儿对声音的反应。成人亲切、爱抚的言语使婴儿情绪愉快,能引起他的听觉和视觉的集中。对三至四个月的婴儿,可从不同的方向喊他,激励他转向呼唤他的方向,鼓励他在听到声音后,用眼睛寻找发出声音的成人。

鼓励婴儿学着发音。为使婴儿逐渐理解一定的言语,成人要经常与他亲切地谈话,讲话要简短,并对一些词汇加重语调,有时可稍作停顿,让婴儿模仿。要鼓励六个月以后的婴儿学着发音,为语言发展做好准备。

用语言指导婴幼儿的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尽量用语言指导孩子的行动,吃饭时可把食物名称和有关动作告诉幼儿,如“拿住馒头”、“扶好碗”等,帮助孩子认识有关事物,并理解有关的词汇。还应结合环境和当时的动作说有关的话,当孩子穿衣服、洗手或准备睡觉时,成人要用语言要求孩子配合成人的动作,如“抬起手来穿袖子”,“伸出手来洗洗”,“躺下”,“坐起来”等。

鼓励孩子主动说出一些简单的单词。成人与刚满一周岁的孩子谈话时,应选择他能理解的、能引起他注意的词句。说话要简短、缓慢、清楚、便于理解,还要鼓励他主动说出一些简单的单词。当他用手势呼唤成人时,成人应从其手势、面部表情与声音中,了解他的要求,然后成人可用语言帮助他说明愿望,如“你是想吃饼干吗?”并教他说:“我吃饼干。”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学会了“饼干”这个词。以后,孩子便能逐渐学会模仿成人,提出自己的要求。孩子一岁以后在成人鼓舞下,会开始主动说话。一岁零两三个月时,在欢乐或惊讶的情况下,能说出一些相应的单词。此外还要引导孩子与成人和小朋友进行语言交往,以促进其语言发展。

培养婴幼儿注意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六七个月的婴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大大增加,一切有生命的或能活动的东西,如猫、汽车等都能吸引他的注意,对色彩鲜艳、发出响声的东西以及接近他的成人和小朋友都感兴趣。成人应当创造条件,扩大他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当幼儿会说话以后,可以让他看图说话,说儿歌,唱短小的歌曲,玩奇妙的口袋,用积木搭房子,用洋娃娃或小动物等玩具做各种游戏。进行以上活动时,要配合语言讲解,同时要注意调动他的积极性,促进其主动性语言的发展。

不要讲儿语或重叠语

父母在跟小孩讲话时一定不要用儿语,不讲重叠语,一定要把主语、谓语讲清楚,不要像很多妈妈那样常对孩子讲:“这是车车”、“我们出去玩玩”、“狗狗好可爱”、“抱抱”、“尿尿”……

父母应该直接使用大人语言如“公共汽车”、“这是推土机”、“这是出租车”、“它叫伯美狗”……只要父母晓得,就一定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名字,而不可使用含糊笼统的重叠语。

为什么不可使用重叠语呢?因为小孩学语言时都是模仿大人的口气和声调。小孩几个月大就会模仿大人的嘴形、声调,而且模仿能力相当强!

既然我们知道小孩会模仿,为什么我们不用“正确的语言”让他模仿,而要用儿语或重叠语让他模仿呢?

或许有人认为儿语、重叠语学起来容易,也学得快些。好吧!就算儿语、重叠语学得快些,那又有什么用呢?等他到了一岁多、两岁多或者更大一点,他会清楚地讲话了,他必须把那些重叠语抛弃,重新再学习一次。以“车车”为例,以前一视同仁的“车车”,现在突然间有了“公共汽车”、“自行车”、“机车”、“推土机”、“出租车”、“货车”……等等的区分,他必须再重新学习起,以前所学的完全无效了!请问:这算是学得快吗?

所以我们带孩子,从小就应该这样,不管他懂不懂,我们一定要讲正确的语言,不讲儿语。

现在有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发音不准,语法也不对,这大概就是他们在幼年时代所受不良教育带来的恶果。

有一位朋友,是位心理学博士,他时常就陷入这种发音不正确的苦恼之中。由于自己是搞心理研究的,他非常清楚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他分析了自己发音不准确的原因: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母亲开始教我说话,或许是她以为我听不懂完整的语言,所以就没有从一开始就教我标准的语言。每当她要我看一件东西的时候,她不会说:“请看一看这个东西。”而只是含糊地暗示我:“看看,看看,小玩玩……”其实她的意思是叫我看那小小玩具,但她并没有明确地教我玩具这个词。到我稍长大之后,我一直把玩具叫做“玩玩”,以至于在小朋友面前出洋相。那时,我不知接受了多少这样的词,什么“果果”、“轮轮”、“翻翻”……后来,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神去改正它们。

我后来仔细想了想,由于母亲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在不自觉中让我学会了一种多余的、完全没有用的语言,这就是那些半截子的话:把苹果叫果果,把汽车叫轮轮。虽然在小时候它们很形象地让我记住,可是现在完全没有用,因为那些根本就不是正确的语言。朋友们经常嘲笑我,说我的发音很怪,就是这些不完整语言带来的恶果。

这位朋友说得非常正确。因为那些不完整的语言就像病毒一样占有孩子大脑的空间并在那里作怪,表面上似乎有利于孩子理解周围的事物,实际上却在破坏孩子的语言感觉。

其实,对一岁的婴儿教拼音是很容易的事,没有任何理由一定要教孩子不完整的话。小孩子吸收知识的能力很强,一旦他们接受了就记得特别牢。所以做父母的应该从小就给他们灌输正确而有用的东西,那些错误的知识只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就像那位朋友的母亲一样,很多父母在教孩子说话的时候都会对孩子说一些不完整的话。这么做是不明智的。为什么一定要教给孩子将来注定要花工夫改掉的错误知识呢?从一开始就教他们正确的语言不是更好吗?

在我们周围,我们常常听到那些可爱的孩子说出错误的语言:他们把一只猫叫“喵喵”,把一只狗叫“汪汪”。不难想像,这些语言在他们长大之后是完全用不着的,但在他们幼年宝贵的生命之中,完全被这种错误的语言所包围。如果把这些浪费掉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习标准而规范的语言,他们所能学到的东西不是更多更好吗?

说:语言是聪明的第一表现

德国心理学家威特小时候,他父亲着重对他进行语言教育。当他刚会辨认物体时,他父亲就教他说话;在他能听懂话时,就天天给他讲故事,带他观察家乡的地形,画家乡地图,让他讲自己的见闻,六岁时教他学外语,结果他九岁时就能懂五国语言,最后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的确,研究表明,智力的发展是由语言的发展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语言发展是鉴别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言是聪明的第一表现。

宝宝越早开口越好

语言是人的一种特殊的需要和特征。幼儿需要说话,他迫切希望告诉人们,那是什么,某人在干什么,怎么样……这既是自然的生理需要,也是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进行语言教育正是为了满足幼儿的这种需要,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准备条件。如果幼儿的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他的心理会发生变态,作为“人”的一切特性都将难以展现。

孩子呱呱坠地不久就产生了与父母交往的需要,父母满足了孩子的交往需要就会激发孩子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刚出生的婴儿虽然还不会用语言进行交流,但父母可以通过非语言形式与孩子进行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