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被称为“花季”“雨季”,称为“花季”是因为男孩在这个时期有很多缤纷美好的梦想,而称为“雨季”则是因为男孩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困惑最多。其实,困惑只是挡住男孩心灵的迷雾,只要方法正确,男孩就能拨开云雾,尽情享受“花季”的芬芳。
可以有个性,但不要盲目追求
张斌最近和父母打起了冷战,原因是他觉得父母太“落伍”了,总是看不惯自己的穿着打扮,而且还强行干涉。那天,张斌从学校回家,愕然发现自己的卧室模样大变,那些熟悉的心爱之物全部神秘失踪。张斌先是翻腾,继而大叫:“妈,我的牛仔裤呢?”妈妈倚在门边,问道:“哪条?”“那条泛白、毛边,带两个窟窿的。”“扔了。”“什么?”张斌注视妈妈的神情。妈妈说:“让我扔了,你好意思穿出去,我还怕丢人呢!”“妈,你Out了,那是现在国外最流行的款式,很多嬉皮士都这样穿,你知不知道我下了多大力气才弄成那种效果的?同学们都羡慕死了,你却连我的意见都不征询,就武断地把我的东西处理了?”还没等妈妈说话,爸爸已疾步而至,严厉地说道:“西方文化那么多精华,你怎么只向嬉皮士靠拢?以后你再穿那样的衣服,我们就见一件扔一件!”张斌面对慈母严父的双面夹击,只好暂时妥协,心理却很不满,于是和父母打起了冷战。
相信很多青春期男孩都会遇见和张斌相似的事情。进入青春期后,男孩的相貌、兴趣以及整个自我形象都变了,男孩开始有机会在未来的几年里塑造自己的风格。不过,在男孩能够确认什么最能展现自己最喜欢的自我形象之前,可能要做许多尝试——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服饰、不同的口音,以及不同的态度。
男孩的外表就是自己的自我宣言。在镜子前花上几个小时欣赏自己不同的姿态,把头发染成红色,穿膝盖有洞的牛仔裤,每天都把皮鞋擦得锃亮……无论以什么样方式,男孩都在通过自己的外表告诉别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是什么人?”“我想让自己变成什么样子?”对于这样的问题,青春期男孩常常会有自己的想法。然而,男孩的父母也会有他们自己的想法。不过,他们关于“我的孩子是什么人?”“我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想法常常与男孩的想法不同。男孩和父母可能总是因为裤子上的裂口、头发的长度而争论不休。
一个青春期男孩说:“我爸我妈总是觉得我的头发太长。每次我一回家,我妈就说,你该理发了。无论我们一起去什么地方,他们总是说我:‘裤子上溅上泥了,手不干净,脸好像没洗……’他们好像时时刻刻都在告诉我,我有什么不对劲。我知道我说不过他们,所以,他们说我的时候,我就说:‘是的,你们说得对。’然后我就回到我自己的房间里,把门紧紧地关上。”由于有自己的房间,这个男孩可以把父母对自己外表的评论一并关在门外,因为他根本就不想改变自己的外表,而且他不喜欢父母的批评,这也是很多青春期男孩的想法和行为。
很多青春期男孩会觉得自己的穿着打扮已经不是个人的事情,好像对家人更重要。那么,父母们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一位15岁青春期男孩的妈妈说:“我觉得我儿子不修边幅是缺乏教养。我知道他自己不在意,但是我在意。他蓬头垢面地出门就是不尊重我。”这位妈妈认为,衣着整齐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在她看来,儿子是她的一部分,甚至是自己的影子。因此,她觉得如果儿子在公共场合出现时衣衫不整,她就会感到自尊心受到打击。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这样在意男孩的衣着。许多父母只是关心孩子的衣着是否真的保暖。“今天天冷,你还是加一件毛衣吧!”这样的关心不应该被男孩视为干涉自己的穿衣自由。
有的青春期男孩可能正在用穿奇装异服这种方式向父母宣称:“你们已经‘落伍’了,Out了,我和你们的价值观是不一样。”当父母批评男孩的发型和衣着时,男孩可能觉得他们根本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可是,青春期男孩必须明白,一个人的外表是他的内在素质的一种体现,初次认识你的人会感受到你是“文质彬彬”还是“颓废青年”,这与你的衣着都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男孩也应更多体恤父母的心情,让自己的穿着得体、庄重。要想做到这一点,青春期男孩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做。
一方面,青春期男孩应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个性”。个性不是靠外在的装扮来体现的。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这种独特性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味地追求流行时尚,其实也是一种跟风,反而是缺乏个性的表现,而且还会给人做作、虚荣的感觉。所谓经典就是永恒不变的流行,任何一个时期,学生的经典就是清纯质朴、朝气蓬勃。脱离了这种永恒的经典,只顾追随潮流,最终只能被潮流所淹没。外表上再怎么不同寻常,也终有被潮流所淘汰的一天。而且并非穿着怪异就代表一个人的与众不同,有些怪异的穿着打扮并不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丝毫没有美感可言的打扮,这样的个性没有任何意义。
另一方面,青春期男孩要开阔自己的视野。如果男孩只把眼光局限于对外表、穿着打扮上,那么男孩就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平时人们说的“气质”,除了心理学上先天的“气质特征”,更多的是来自后天。一个外表普通的男孩可能有着非同于一般人的思想观点和见解,那么他就是一个独特的、有个性的人。青春期男孩可以更加仔细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那些美的东西,热爱它们,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这样才能让人真正觉得你是一个富有内涵的人。
填平代沟,让父母读懂你的心
青春期是男孩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时期,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使青春期男孩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信能对付生活中的一切事。这种独立意识最初表现在处处显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上,进而表现在对成人权利的抗争上,青春期男孩反对父母将自己归入儿童的行列之中,对父母过多的关怀产生反感,渴望享受成人的权利和地位。有的青春期男孩不再以成人的观点为标准,这样就与家长过多的管教发生矛盾,造成双方都不愉快,产生隔阂,形成“代沟”。
代沟是指男孩和父母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道德标准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一位哲人说过:“代沟不是年龄的差距,而是思想的远离。”很多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因为依附性减弱,独立性增强,从而使亲子两代人在对待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一定的距离。由于态度的不同及意见分歧,因此出现了一条心理鸿沟,这使很多青春期男孩认为普天之下,无一知音,觉得父母不懂自己的心,因此,他们有事只与同学商谈,而不愿向家长诉说,甚至以不满、顶撞、反抗、违法等方式试图摆脱父母的监护,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判断是非的标准。
代沟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一位专家曾这样解释代沟:代沟是一个在时间上不可避免的历史事件,同时又是一个生物事件,前者是指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使父母和青春期男孩有不尽相同的社会经历,历史发展了,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任务肯定会有所不同;后者是指一个人由青年到中年到老年,生理上的变化必然带来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变化。所以代沟不仅是家庭问题,而且和社会以及男孩的生理变化是有密切相关的联系的。一般来说,青春期男孩和父母之间的代沟的表现类型有以下几种。
1.服装方面
父母赞成保守、大方而朴素的服饰。青春期男孩则喜欢能表现其活力的衣着,认为服装要跟得上时代,穿着能体现个性。
2.行为方面
父母赞成维持传统的形式,处事谨慎、冷静,认为做事应有原则,稳扎稳打,不接受新的花样。青春期男孩则喜欢冒险性的活动,敢作敢为,认为各人应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不必顾及别人的看法,不应有太多拘束。
3.思想方面
父母比较务实、保守、不主张批评。青春期男孩则主张自由、创新、开放的思想,希望把自己的意见表现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代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但也是困扰青春期男孩和父母交流与沟通的难点,代沟两侧的人轻则互不理解,重则抱有敌意,所以,青春期要通过种种途径,做各种努力来跨越代沟、填平代沟。以下是几种填平代沟的方法,青春期男孩可以尝试一下,从而让父母读懂自己的心。
1.主动交流
代沟是一种心理存在,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将青春期男孩和父母之间曾经断裂的心理纽带联结起来,从而达到交流的顺畅和相处的和谐。青春期男孩可以每天找一点时间,比如饭前或饭后,和父母主动谈谈自己的学校、老师和朋友,高兴的事或不高兴的事,与父母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2.理解万岁
理解是双方面的,青春期男孩既要请父母理解自己,也要理解父母的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青春期男孩不要认为跟父母谈心是“没长大”的幼稚行为,善于沟通才是成熟、独立的表现。青春期男孩可以态度温和地告诉父母你的实际感受,父母也许会受到你的影响,因此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一些调整,或接受一些你认可的新生事物,这样,男孩在无意中就缩小了自己和父母之间的距离。
3.达成协议
青春期男孩要学会遇事多与父母讨论,并就如何行动达成协议。例如,父母会担心男孩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那么,如果男孩能就上网的时间和学业的平衡于父母做出讨论,并达成协议,问题和分歧便能解决了。
4.表现独立
青春期男孩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袜子都不会洗,上学从来都要父母接送的等行为表现,必然会让父母忧心忡忡,这并不是父母不想放心,而是这样表现不能让他们放心。青春期男孩要试着去关心父母,帮他们做点家务,谈谈自己的理想,让父母觉得“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这样,父母就不会过多地干涉男孩的行为了。
家有“追星族”
臧磊的父母都是文艺工作者,长年累月忙忙碌碌,常常顾不上臧磊,所以臧磊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是寄宿,为了让臧磊安心学习,父母每个月都给他很多生活费。最近,臧磊的妈妈辞职做全职太太,她这才发现,臧磊除了全方位地追星,没有任何有特长的方面,他把一半的生活费都用来买明星的碟片和海报,他还经常和妈妈眉飞色舞地讲自己偶像。妈妈唯恐臧磊因为追星而耽误学习,就将他房间里的明星碟片和海报统统没收,臧磊既生气又委屈:“追星有错吗?”
“追星”如今已成为一种时尚,成为青少年的标志。青春期男孩随着生理发育的日渐成熟,心理和社会性开始趋于成熟,但又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强烈的偶像崇拜心理是青春期男孩的突出特征。偶像崇拜是通过心理上的自居作用来达成的,那些被崇拜的明星,往往被青春期男孩当作自己人生发展的楷模、参照系以及心灵的一种寄托。明星们所表现的特征——靓丽的外表、潇洒的风度、事业的成功、社会知名度、丰厚的收入、优越的生活条件等,都会强烈地吸引青春期男孩,明星的作品如歌曲、电影等,能够不同程度地对青春期男孩起到特有的共鸣、宽慰、激励、引导、娱乐乃至宣泄作用,从而形成“爱屋及乌”的效应,使青春期男孩成为“追星一族”。
其实,青春期男孩追星并非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青春期男孩选择适当的、优秀的“星”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因为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大多外表俊美,光彩照人,而是他们大多具有一技之长和过人之处,比如表演的才能、歌唱的才能等。而且许多明星艰辛的奋斗历程、曲折的人生历练,也会使青春期男孩认识到,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日之功,都需要付出艰辛,青春期男孩要将对明星崇拜的热情转化为自身奋斗向上的动力。此外,明星也不专指歌星、影星,像著名的学者、专家,为人们所敬仰的、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等,都可以成为青春期男孩心中明亮的“星”。
青春期男孩喜爱、崇拜明星并没有错,但如果这种喜欢、崇拜超出了一定限度,就会变成非理性的追捧和盲从,会造成心理失衡,对自己的成长极为不利。很多“追星”的青春期男孩还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为了追星花费父母大量金钱,这种牺牲金钱和精力,脱离人生正常轨迹的盲目追星行为是很不理智的。也就是说,青春期男孩追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崇拜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因此,青春期男孩要理智地追星,以避免负面效应的发生。
一次,一个影星来到汽车检修站,一个工作人员接待了他,可这个工作人员却对影星的到来没有任何惊讶和兴奋,这引起了这个歌影星的注意。其实这个工作人员很喜欢他,也爱看他的电影,但却没有像别人那样疯狂、热情。这个工作人员说:“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来修车就是我的顾客,我会热情的招待您,如果您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还是一样热情地招待您。”最后这个工作人员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