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嗨!我最喜欢的常识故事
48478100000015

第15章 称谓故事(1)

由于身份、职业等的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称谓。民间称谓,亲疏有别,男女各异,直接接触与书面联系时的称呼有时也大不一样。这些称谓是怎样产生,又是如何约定俗成为人们接受和认可的呢?

101

公主的由来

从战国时代起,帝王的女儿称“公主”。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呢?这里有一个典故。古代民间出嫁女儿,是由她的父亲主婚。但是皇上的女儿下嫁时,皇上是不能主婚的,于是找诸侯中同姓的人去代替皇帝主婚,而且只有仅次于帝王的“公”才可以胜任。到秦、汉以后,是由朝廷里的“三公”主管这些事。所以,后来就称皇上的女儿为“公主”。

102

驸马的由来

现在,小朋友们从戏剧或各种古典文学作品中,通常可以看到,“驸马”是指皇帝的女婿。其实,驸马在此意产生之前,是皇帝的高级侍从官的官称,全称“驸马都尉”,于汉代设置。

驸马都尉的职责是保卫皇帝。当时,凡是皇帝出巡,都要结队而行,以防刺客。队伍中有两辆一模一样的车,其中一辆由皇帝乘坐,叫“正车”。另一辆由其随员乘坐,叫“副车”,这是为了使“大驾”不露,永保皇驾太平。副车便是由驸马都尉来管理。

但是,身居要职的驸马都尉曾经刺杀过皇帝。所以,到晋武帝司马炎时,司马炎下旨:以后的驸马都尉都要由皇帝的女婿来担任。由于皇室成员总要比外姓人可靠,所以这个制度也就保留了下来。久而久之,“驸马”便成了皇帝女婿的代称。

103

万万岁这个称呼,相传始于唐代。武则天称帝的时候,最喜欢别人吹捧她。但她又不好直说,就想出了一个招数。

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的众学士来出题答对,武则天便先出了个上题:“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众学士搜肠刮肚,对答了十几句,武则天总也不满意,很觉扫兴。

这时,一位学士看出了她的心意,忙吟答道:“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则天听了这位学士的吟答以后很是高兴,并将此吟答之对推为杰作,对那位学士以重金奖赏。从此以后,万万岁一词便流传于朝野了。

104

太上皇的由来

“太上皇”这个名称在我国存在已有过千年的历史,是皇帝对未去世的、传位给他的皇帝的尊称。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自封为始皇帝后,便追封自己的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以表示他对死去的先王的尊崇。这是太上皇称呼的最早应用,但并未形成制度。

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做了皇帝,便衣锦还乡。当他去拜见自己的父亲太公时,太公拿着扫帚站在门口,倒退着将刘邦迎入家门。刘邦见此,就问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是您父亲,也不过是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可是要杀头的啊!”刘邦好说歹说,太公就是不听。刘邦对此感触很大。

事后,有人讲到秦始皇曾尊死去的父亲为“太上皇”,就建议封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听了极为满意,马上举行大典,将太公扶上“太上皇”位。自此以后,“太上皇”这一称呼就成了一种制度,历代诸帝都沿用这种做法。

之所以称“太上皇”,而不称“太上皇帝”,是因为这只是对活着的父辈的尊重,而且父辈并不参与治理国政。

105

乌纱帽的由来

乌纱帽最早出现在北宋初年。最初,宫廷中有人把男子裹头用的幞头改成一种纱帽,戴在头上,觉得很舒服。不久,此帽被皇上看见了,皇上很喜欢,就下令朝中官员都改戴这种纱帽,皇帝自己也戴起了这种帽子。

当时的纱帽两旁各有一根细长翅,翅有一尺多长。官员走起路来,翅就上下颤动。官员们为了防止帽翅抖落,就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

明朝时,皇帝已不戴这种纱帽了,但官员们仍戴,只不过纱帽帽翅的长度缩短了,宽窄也不相同。官阶越高,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双翅越宽。在明世宗时,人们才将纱帽真正称为“乌纱帽”。

清初时,一些明代降臣仍戴乌纱帽,直到清朝统治巩固下来,皇帝才下令将乌纱帽改成了红缨帽。但乌纱帽一词却沿用下来,并逐渐成为人们对官位的别称。

106

两口子的由来

人们常将夫妻称“两口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

清朝乾隆年间,山东有一个叫张继贤的才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继贤与本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相识了,二人一见钟情,开始来往。

石万仓是个酗酒成性的人,时常喝得酩酊大醉的,最后,石万仓因饮酒过度、引起酒精中毒而身亡。石家人怀疑石万仓是被其妻曾素箴害死的,于是告到县衙门,说曾素箴因偷奸杀死亲夫。县官接状后,就把张继贤和曾素箴判为死罪,从县府押到京城,准备问斩。

乾隆皇帝在批阅此案时,看到了张继贤的供状,见其文笔不凡,十分,惊讶。于是,乾隆皇帝亲自到牢中去看望张继贤。在交谈中,乾隆皇帝确信张继贤是个才子,便有心救他。

不久,乾隆皇帝南下江南私访,途经微山湖时,停留了几天。乾隆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后,便御批:将张继贤发配到卧虎口,将曾素箴发配到黑风口。

由于有皇帝的恩准,张继贤、曾素箴发配到此后,十分自由,时常互往互来。由于他们时常来往于卧虎口与黑风口,人们便称他们为“两口子”。

后来,“两口子”就逐渐演变开来,变成了夫妻的代称。

107

娘子军的由来

娘子军最早出现于隋末唐初,它的发起人为李渊的三女儿李氏。隋朝末年,李渊在其子李世民的鼓动下起兵反隋。随后,李渊的三女儿李氏回到故乡陕西雩县,散发家产,招募了大批女兵,同时联络了当地农民武装,合并了几支零散的起义军,扩充为7万人的军队。

公元617年,李氏率领着这支队伍和李世民在渭北会师,推翻了隋王朝,建立了唐朝。李渊称帝后,封李氏为平阳公主,称李氏统领的军队为“娘子军”。

但真正的“娘子军”,即完全由女子组成的军队,源于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的女军是在男女平等政治纲领指导下成立的,以前、后、左、中、右和数字1至8来编排番号,共40军,每军2500人,共计10万之众。

108

媒人的由来

在农村,人们将撮合男女婚事的人叫做“媒人”。关于“媒人”的来由,有这样一个典故。

从前,渭河南和渭河北有两个村子,一个叫“南岸村”,一个叫“北岸村”。两个村子一河之隔,河上没桥,两边人来往很少。

有一年,北岸村一个叫“张禾”的小伙子卖杂货到了南岸村,遇见了美貌的姑娘周彩凤。时间长了,两人情投意合。后来,被一位串亲戚的婆婆从中说合,成了亲。

一天,张禾卖杂货回来,彩凤说:“我有喜了。”张禾非常高兴。他说:“咱俩今生遇到一块,想起来真有点稀奇。”彩凤笑着问:“有啥稀奇的?”张禾说:“咱俩有渭河相隔,又不常来往,可经那位婆婆从中一说便成了夫妻,而且你又有了喜了,这难道不奇吗?”

彩凤听了,觉得丈夫言之有理,便说:“那咱俩如何答谢人家呢?”张禾说:“现在讲报答可来不及了,那位婆婆已不在人世了。”于是,夫妻二人就想了一个办法,用白面团捏了个婆婆的像敬奉起来。

彩凤害羞,怕别人笑,她就晚上敬白天收起来。谁知过了几天,夫妻二人敬这位婆婆时,发现这面人发了霉,成了霉人。

这事给传扬出去后,人们便把为男女青年搭桥成婚的人称做“霉人”。但因为“霉”字不吉利,人们就用起“媒”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