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帮你”
孩子越长越大,也越来越不让人省心,爸爸妈妈时不时会抱怨三岁的孩子怎么会这么调皮。不过,爸爸妈妈也会发现三岁的孩子有时候很会讨人欢心。他可能会在你择菜时跑到你身边,拿起菜像模像样地说“妈妈,我帮你择菜”;他可能会在你做饭热得满头大汗时跑过来对你说“妈妈,我帮你擦擦汗”,可能你那会儿正忙,但孩子的心意会让你觉得很幸福;他还可能会在你倒水时要帮你去拿杯子,在你打扫卫生时要帮你扫地、擦桌子,在你累时要给你捶捶背……
你会发现,这个烦人的小孩也会关心人、帮助人了,他不仅会帮助自己的家人,还会帮助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在小区里和别人玩时,看到小伙伴的小车子倒了,他会过去扶一把;看到小伙伴的汽车跑远了,他会帮忙捡回来;看到小伙伴摔倒了,他会过去把小伙伴拉起来;看到有小伙伴哭了,他还会走过去安慰人家……
爸爸妈妈还会从幼儿园老师那里听到表扬自己家孩子的话语,说他在幼儿园主动和别人分享玩具,帮助刚入园的小朋友熟悉环境,自己学会了某项游戏会主动去教给别的小朋友怎么玩,还会帮别的小朋友穿衣服……虽然不是每件事情都能做好,但他非常乐于去帮助别人,尤其喜欢帮助比他小的小朋友,看到有人被欺负了,他还会“见义勇为”,听着老师的讲述,你可能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当初那个每天哭闹不去幼儿园的孩子。
乐于助人是现在社会最提倡的行为,尤其是在经历了“老人摔倒没人扶”“两岁小女孩被车碾压,多名路人无视走过”等事件后,社会各界都在大力提倡“拒绝冷漠、传递温暖”的行动。其实,人类道德感的培养最重要的阶段是人生的最初四年,道德培养要从小抓起。
培养孩子友爱感,“身教”重于“言传”
团结友爱、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想让这项美德流传千古,就需要我们每代人的继承和发扬,而下一代人的继承就需要上一代人来培养,那孩子在多大的时候培养他这一品德最合适呢?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知老”,幼儿期是培养孩子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爸爸妈妈千万不可忽视孩子的道德培养,只忙着给孩子填充知识只能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孩子,不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有的爸爸妈妈却很纳闷,自己也经常教育孩子和小朋友玩时要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不能欺负别人,但嘴皮子都磨破了,孩子却一句也没听进去,依旧我行我素,为什么会这样呢?
俗话说教育要“言传身教”,所谓“言传”就是要爸爸妈妈告诉孩子怎样做,而“身教”就是要爸爸妈妈身体力行地给孩子做出榜样。对三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主要是通过感官的直观择取事物,以直观形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他们还不善于利用语言本身所赋予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言传”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是没有多大作用的,他们对爸爸妈妈的叮嘱和批评常常会无动于衷。
培养三岁孩子的道德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身教”,幼儿学习的最主要方式就是模仿,他们可能对爸爸妈妈的叮咛无动于衷,但对爸爸妈妈的动作、表情却学得很快,记得很牢。爸爸妈妈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像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图谱一样演示在孩子面前,孩子从中模仿爸爸妈妈待人接物的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善恶观念。
三岁的孩子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差,他只会模仿大人,如果爸爸妈妈在各方面的表现是良好的、适当的,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相反,如果爸爸妈妈只是告诉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而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却与告诉孩子的标准相去甚远,那么就无法培养起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步”培养幼儿友爱感
培养幼儿友爱感是培养其他高级情感的基础,只有幼儿对周围的人和事具有了友爱的情感,在将来他才会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那该怎样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友爱感呢?只需“三步”,爸爸妈妈就可以让友爱感变成孩子道德情感的一部分了。
第一步,先让孩子具备初步的友爱意识。
可能有的爸爸妈妈会有疑问,上面不是说幼儿对语言缺少理解和接受吗,不用语言告诉孩子他又怎么会有这种意识呢?不用担心,让幼儿具备友爱意识并不一定只有“用言语告诉他”这一个方法,还可以采用讲故事、唱儿歌、看动画片、阅读连环画等方式。幼儿虽然对枯燥的语言没有兴趣,但如果给这些语言配上音乐、或用丰富的语调将这些语言编成故事,幼儿就会十分乐意倾听。
爸爸妈妈可以通过这几种方式向孩子提供一些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而又感到困惑的道德情境,引导孩子进行思考,然后再与他讨论,问他如果遇到了那样的事情他会怎么办,让他慢慢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了解别人的感受,让他知道关心人是做人应有的情感和态度,一个懂得关心人的小朋友会有很多人喜欢和他玩。这样就能不断增强孩子团结友爱的思想意识,从而萌发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和愿望。
第二步,诱导幼儿友爱,教给他友爱的正确方式。
当孩子学会了某项技能时,他会非常急于去尝试,同样,当孩子脑子里有了友爱的意识后,在看到别人需要帮忙时,他就会急着去帮助别人,这时候是教给幼儿正确的友爱方式的最好时机。
如果孩子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外界,爸爸妈妈不妨在家里和孩子进行情景表演。比如妈妈扮演一个老奶奶在过马路时不小心摔倒了,让孩子主动上去扶起老奶奶;爸爸扮演他们幼儿园还不会穿衣服的小朋友,让孩子去帮助小朋友穿衣服;妈妈扮演哭闹的小朋友,让孩子去安慰小朋友,陪小朋友玩……
孩子还小,可能有了帮助别人的愿望却不知道该怎样去帮助别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做了费力不讨好的事。比如欣欣去牛牛家里玩,欣欣拿着一袋饼干想吃,却撕不开包装袋,这时候牛牛想帮欣欣撕开,但没和她说,而是直接一把把饼干夺了过去,这时候欣欣以为牛牛抢她的饼干,于是两个孩子就开始争吵起来。这就是因为孩子没有掌握正确帮助别人的方式,如果牛牛提前说一句“我来帮你撕开”,欣欣就不会误会他了。
所以,爸爸妈妈在教孩子友爱的行为方式时,要结合实例,就事论事,用提问引导孩子去充分考虑不同的做法可能会带来的不同后果,然后相互比较,从中选择最佳的方法。还要让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比如在想帮助别人时说一声“我来帮你好吗”,这样就能避免一些鲁莽的行为所产生的误会,鼓励孩子独立解决与同伴之间发生的问题,培养孩子和小朋友愉快地相处、交往、合作的能力。
当孩子一旦做出正确的友爱行为时,爸爸妈妈要及时鼓励孩子、表扬孩子,爸爸妈妈的肯定是孩子继续做下去的最大动力。
第三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前面已经说过,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模仿,而爸爸妈妈作为幼儿心中的权威人物,其形象对孩子来说较之其他成人的形象更加贴切,孩子更加信服。在孩子的心里,爸爸妈妈就是世界上最聪明、最能干、最厉害的人物,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长大后成为像爸爸妈妈那样的人,爸爸妈妈在孩子的幼儿阶段最富有影响力和塑造力,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随时随地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三岁是培养幼儿对周围承认和对同龄者的友爱感,使之逐步形成文明行为习惯和初步是非观念的关键时期,爸爸妈妈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