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女人来说,无论是时刻保持理智,严肃认真地面对每一件事;还是率性而为,风情万种;抑或与书卷为友,安静恬淡得如兰吐幽,都是一种独特的魅力,都会形成她们超凡的气质。但是如果可以在此基础上学会“撒娇”,女人对于心仪异性的追求和守候,自然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法国女人对于“撒娇”之道运用自如,一旦时机和对象适当,她们就会立即使出这温柔的“一刀”。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斯金纳指出,人类的坚强在同性面前会更加强大,而在异性面前,则相对容易表现出比较脆弱的一面。这一点,对于那些在社会上呼风唤雨,一向以“硬汉”形象示人的男人也不例外,因为男人天生都会有一种对母性的渴求。所以,和异性交往中的女人如果掌握了这一点,就能够顺利击溃他们坚硬的外壳,俘获他们同样脆弱的心。如果一个男人向女性表现出了他的脆弱一面,那么基本可以肯定,这个男人已经把自己全身心地交给了这个女人。而女人的“撒娇”对男人而言,更是一种致命武器。
所以,会“撒娇”的女人无疑会成为男人的感情杀手。
其实,很多女孩在生活中都会不可避免地“撒娇”,但是真正会“撒娇”的女孩却并不多,更少有女人把“撒娇”当成一门学问去钻研。因为她们不知道“撒娇”可以成为自己的杀手锏,可以让心仪的对象对自己更加迷恋,甚至痴狂。
法国名模伊莎贝尔·卡罗的“撒娇”技巧,可谓是法国女人的代表。她在少女时期出道,成名后在业界是资历较浅和辈分较晚的,但她成功将这一劣势转化为优势,与法国时尚界元老交际时,总能适时释放自己的小娇蛮。在一次大型颁奖典礼上,主持人邀请伊莎贝尔·卡罗即兴表演一场舞曲,她欣然应允,却在起身后开始对身边仰慕已久的贝尔芒多撒起娇来。由于她穿着长长的外套,不方便表演舞曲,所以需要脱下来,但原本可以交给服务人员的她,却将外套交给了贝尔芒多保管。贝尔芒多微有辞意,伊莎贝尔·卡罗立即使出小女人的娇蛮,大声说如果不帮她拿着外套,她就拒绝表演舞曲。由于伊莎贝尔·卡罗把语气掌握得很好,立即惹得全场一片欢笑,贝尔芒多在伊莎贝尔·卡罗的娇蛮下也根本无法拒绝。
舞曲表现完毕,伊莎贝尔·卡罗更是落落大方地和法国当红影星让·雷诺搭讪,问他自己表演得怎么样?当时的场合,即使伊莎贝尔·卡罗的表演很一般,让·雷诺也只能作出正面评价,何况伊莎贝尔·卡罗表演得非常出色。于是在全场气氛的烘托下,让·雷诺对她的表演大加赞赏。这正中伊莎贝尔·卡罗的下怀,她立即表明自己对让·雷诺的敬仰,并当众向他索吻。即使是见惯各种女孩的让·雷诺,也被伊莎贝尔·卡罗的要求弄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是在法国接吻也可以是礼节性的,所以在众人的齐声要求下,让·雷诺征询了身旁妻子的同意,上台和伊莎贝尔·卡罗接了一个吻。就这样,伊莎贝尔·卡罗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模特儿摇身一变,成为法国上下关注的焦点,这无疑为她日后进军影视圈埋下了伏笔。
但是,“撒娇”并不是一味的任性、刁蛮,既不能让对方觉得尴尬,更不能让对方觉得无理取闹,尤其不能让对方觉得受到了胁迫。“撒娇”,完全是建立在女性的可爱基础之上的升级表现,是一种坦然的、单纯的,并处于合理范围内的索求和依赖。“撒娇”并不会让男人感到厌烦,而且相反,它恰恰可以激起男人们的保护欲,甚至征服欲,以至于他们会因此放下男人的架子,围着女孩团团转。聪明的法国女人懂得,“撒娇”和任性的最大区别,就是懂得适可而止。如果一个女孩的“撒娇”是完全没有节制的,是不分场合甚至不分对象的,那么这终将会为她们带来糟糕的境遇。
当然,“撒娇”并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而是应该努力运用自己的智慧,切忌照搬别人的套路。可以说,会“撒娇”的女人不一定漂亮,但她们会因为会“撒娇”而变得可爱,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会“撒娇”的女人往往比漂亮的女人更容易得到异性的青睐。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朗兹·布伦塔诺表示,女孩的“撒娇”举动基本可以向异性传递两层信息,第一层是“我很柔弱,我需要你的帮助”;第二层是“我觉得你很好,也觉得你会帮助我”。一般来说,男性在得到这两层信息后,都会被激起强烈的保护欲望,他们对于小女人的怜爱,也会在这个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
俗话说,自信的女人最美丽,而法国女人在自己的浪漫气息当中,同样也附加上了一种高贵自信的气质。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女人都开始重视自信的力量了。在2008年法国著名女星时尚杂志评选“魅力女人”时,位居前三甲的居然是97岁的修女玛德莱娜·桑坎、身高刚超过130厘米的喜剧演员米米·马蒂,以及经常在电影中饰演小人物的西安尼·巴拉斯科。对于这样一个结果,法国媒体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已经成为评判一个人个人魅力的重要标准。正是由于受到了这种审美取向的影响,法国女人也就更倾向于在自信方面塑造个人魅力,让自己显得更具优越性。所以,对于法国女人而言,她们不害怕自己是不是有些胖,是不是不够漂亮,她们更看重的,是自己是不是足够自信,就像是夏洛特·甘斯布说的那样:“你问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追随我,那是因为不管什么时候,我都抬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