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环境中有害物质知多少
48481000000033

第33章 环境中的病毒(3)

对禽类有高度致病性和传染性的是禽甲型流感病毒H5N1亚型以及H7亚型。禽流感病毒除主要感染家禽(鸡、鸭、鹌鹑等)外,在南非燕鸥、多种海鸟和候鸟中均可分离到禽流感病毒。病禽的肌肉、蛋可带毒。人甲型流感病毒可自然感染猪、马、海豹等动物。近年来,已从猪身上分离到禽流感病毒(H5N1)和人甲型流感病毒,因此猪可能是人流感病毒的储存宿主,并有可能是人与禽流感病毒基因重配产生新亚型的宿主动物。吸血昆虫也可传播病毒。

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感病毒主要经飞沫及接触传播。人群对病毒普遍敏感。在我国,流感的多发流行季节主要在11月到次年的2月,某些流感会延伸到春季,甚至夏季。因此,在这些季节里要提高警惕,注意身体健康。患者的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腓肠肌及全身肌肉疼痛等,可能与诱生干扰素、细胞免疫调理作用、病毒代谢毒素及细胞坏死后释放的有毒产物等有关。流感是高发病率低死亡率的急性传染病,由于继发性细菌感染(尤其是继发性肺炎)也可造成死亡。流感患者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清除异物以及分泌液黏附异物的功能均明显下降,可大大降低上呼吸道黏膜的自然屏障作用,很容易引起继发感染,造成严重后果。

1959年以来禽流感流行造成了大批家禽(鸡)死亡。潜伏期数小时至几天,主要表现为发热、羽毛松乱、身体蜷缩、头颈部水肿、产蛋率下降,重则死亡。现在,已有禽流感病毒(H5N1)导致人类死亡的病例。

预防流感的发生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注射疫苗;②均衡营养,提高身体素质;③流感流行期间,远离人群集中的地方;④食醋熏蒸消毒;⑤开窗通风,增加湿度;⑥与流感患者保持距离。

轮状病毒对人体健康有何危害

人类轮状病毒为引起幼儿腹泻的主要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死于腹泻的幼儿50万~180万例,其中因感染轮状病毒而死亡的占40%~50%。

轮状病毒主要存在于肠道内,通过粪便排到外界环境,污染土壤、食品和水源,经消化道途径传染给其他人群。受感染儿童的粪便中可发现大量轮状病毒,每克粪便约含106个以上病毒颗粒,最高可达108个/克。在人群生活密集的地方,轮状病毒主要是通过带毒者的手造成食品污染而传播的,在儿童及老年人病房、幼儿园和家庭中均可暴发。该病毒还能通过呼吸道传播,在各种不同卫生条件下生活的儿童都具有很高的感染率,而且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食用被轮状病毒污染的饮水、沙拉、水果等食品以后,由于该病毒具有抵抗蛋白分解酶和胃酸的作用,所以能顺利通过胃到达小肠,引起急性胃肠炎。感染剂量为10~100个感染性病毒颗粒。据报道,患者在每毫升粪便中可排出106~1010个病毒颗粒,因此,通过病毒污染的手、物品和餐具完全可以使食品中的轮状病毒达到感染剂量。

A型的轮状病毒可引起婴儿腹泻、冬季腹泻、急性非细菌性感染性腹泻和急性病毒性胃肠炎,常见于冬季发病,是婴幼儿因腹泻而死亡的主要原因。B型轮状病毒,也称为成人腹泻轮状病毒,是导致我国居民患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C型轮状病毒,也可引起儿童腹泻,但比较少见。

各种年龄的人对轮状病毒均易感,0.5~2岁儿童、早产儿、老年人对轮状病毒最易感。B型轮状病毒在我国引起的腹泻,主要因为饮用了被粪便污染的水而暴发的。

轮状病毒引起胃肠炎的潜伏期为1~3天,轻度者仅有低热、恶心、呕吐、排水样便,典型病例有咳嗽、流涕,继之出现呕吐、腹泻,大便多为水样、白色、淡黄色或黄绿色、无黏液或血,腹泻每日可达数十次,大多持续4~7天,体温在38℃左右,极少数病例可因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而死亡。

预防轮状病毒的措施有:①搞好环境卫生,防止粪便污染食品和水源。饭前便后要注意洗手、消毒。对污染物要及时进行处理。②讲究饮食卫生,搞好饮水消毒。不饮用生水,不食用未加工熟的食品。食用冷藏食品时,尽量进行加热处理;对可疑污染的食品,食用前一定要彻底加热杀毒。

③预防接种。轮状病毒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虽然所感染的病毒不属于同一个型,但彼此之间存在着共同抗原,抗原性上有交叉反应。因此,一种型的疫苗可能会产生对另一型病毒相应抗原决定簇的免疫力。美国已研制出了预防牛轮状病毒的疫苗,使用后在血清中可产生高滴度的抗体,能有效保护小牛安全度过易感期。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对人体健康有何危害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也叫乙脑病毒,呈球形,核酸为单链RNA,外层具包膜,包膜表面有血凝素。低温条件下,能自下而上较长时间,在动物、鸡胚及组织培养细胞中均能增殖。幼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中间宿主,蚊子是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最早发现于日本,故也称为日本乙型脑炎。乙脑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脑炎,儿童发病率较高,多发生于夏秋季。当人受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乙脑病毒进入人体,在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结、肝、脾等吞噬细胞内增殖,并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而引起炎症。主要症状为高热、头痛、呕吐、昏睡、痉挛等。重症者可周身高热、抽筋不止、脑水肿、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部分患者留有后遗症。消灭蚊子孳生地,并扑灭越冬蚊和新生成蚊是预防乙脑的关键。猪是乙脑病毒的主要中间宿主和传染源,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应对猪进行预防注射,可有效地降低乙脑发病率。人体接种疫苗可提高对乙脑病毒感染的抵抗力,对预防乙脑也有良好效果。乙脑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早期住院、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措施有:①加强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向,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②搞好环境卫生,消除蚊虫孳生条件,应用化学、物理及生物方法除虫灭蚊,消灭病毒传播媒介。③加强对家畜、家禽的饲养管理,圈舍粪便经常清理,定期消毒,流行区的幼猪应接种疫苗,防止病毒在传染源之间传播、繁殖。④接种疫苗是当前保护易感者的主要手段。我国使用的乙脑疫苗是用地鼠肾组织培养病毒制成的灭活疫苗,对10岁以下儿童和非疫区的人接种后可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疯牛病病毒对人体健康有何危害

疯牛病是1985年4月在英国首次发现的。其正式名称是“牛海绵状脑病”,但是人们都喜欢称其为疯牛病,是一种新的人畜共患病。牛海绵状脑病是一种侵犯牛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的致命性疾病,由一种非常规的病毒—朊病毒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海绵状脑病,这类病还包括绵羊的痒病、人的克-雅氏病(又称早老痴呆症)以及致死性家庭性失眠症等。共同特征是:生物体的认知和运动功能严重衰退直至死亡。其中人的克-雅氏病是一种罕见的主要发生在50~70岁的可传播的脑病,产生的危害极大。

1996年3月20日,英国政府宣布,英国20余名克-雅氏病患者与疯头牛屠宰处理,造成了约300亿美元的损失,并引起了全球对英国牛肉的恐慌。英国《泰晤士报》2000年3月5日报道了第一例母婴传播的疯牛病病例。这一消息证实,疯牛病可通过孕妇胎盘垂直传播,是典型的遗传病。

朊病毒是一类非正常的病毒,它不含有通常病毒所含有的核酸,而是一种不含核酸仅有蛋白质的蛋白感染因子。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对蛋白酶具有抗性。正因为这种结构特点,使其具有易溶于去污剂、有致病力和不诱发抗体等特性,给患病动物及人类的诊断和防治带来很大麻烦,给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

朊病毒颗粒耐高温,即使加热到360℃仍有感染力,植物油的沸点(160~170℃)也不足以灭活,耐甲醛、强碱;朊病毒颗粒对一些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之强,大大高于已知的各类微生物和寄生虫,其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特性极不利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导致疯牛病等疾病的朊病毒从一类动物传染给另一类动物后,即这种病毒跨物种传播后,其毒性更强,潜伏期更短。临床表现为脑组织的海绵体化、空泡化,星形胶质细胞和微小胶质细胞的形成以及致病型蛋白积累,无免疫反应。病原体通过血液进入人的大脑,将人的脑组织变成海绵状,如同糨糊,完全失去功能。受感染的人会出现睡眠紊乱、失语症、肌肉萎缩和进行性痴呆等症状,并且会在发病的一年内死亡。该病有常染色体家族遗传倾向,并且有一个新的克-雅氏病的报道(该病与牛海绵状脑病有潜在的联系)。此病的病理学特征包括以小脑和大脑皮质为主的海绵样变性和朊病毒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