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环境中有害物质知多少
48481000000037

第37章 环境中的细菌(3)

鼠疫杆菌有何毒害作用

鼠疫杆菌为卵圆形,两端钝圆并浓染的短粗杆菌。鼠疫杆菌的储存宿主为啮齿类动物(鼠、旱獭等),传播媒介主要是鼠蚤。鼠疫的传播方式是“鼠类→跳蚤→人”。一般在人间鼠疫流行之前,先在鼠中流行,当大批病鼠死亡之后,失去宿主的鼠蚤转向人群,就有可能引起人间鼠疫。感染鼠疫杆菌的患者可通过人蚤或呼吸道(肺鼠疫)引起人群间鼠疫流行。

鼠疫杆菌属于耶尔森菌属,是鼠疫的病原菌。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的烈性传染病,历史上曾有三次世界性大流行,死者不计其数。我国解放鼠疫杆菌具有外毒素性质的鼠毒素,鼠毒素与典型的外毒素不同,只有当菌细胞裂解或自溶后才释放出。主要作用于全身外周血管内皮细胞,可引起炎症、坏死出血,导致血液浓缩和致死性休克等。

腺鼠疫最常见,多发生于流行初期,受染菌鼠蚤叮咬后,经2~7天潜伏期,局部淋巴结(多见于腹股沟)肿胀,继而发生坏死和脓肿。

败血型鼠疫多继发于腺鼠疫,如不及时治疗,50%~70%腺鼠疫可转变成败血型鼠疫,也有原发者。此型最为严重,发病初期体温即达39~40℃,皮肤黏膜发生小出血点,若不及时抢救,一般数小时至几天内因休克而死亡。

肺鼠疫多见于流行高峰期,原发性肺鼠疫多由呼吸道感染,继发性肺鼠疫由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转变而成。病人出现高热、咳嗽、痰中带血并含大量鼠疫杆菌。如不及时治疗,则因休克、心力衰竭而于2~3天内死亡。临终前病人皮肤高度发绀,故称之“黑死病”。

副溶血性弧菌有何毒害作用

副溶血性弧菌是革兰阴性弧菌,无芽孢,兼性厌氧。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分布于温热带地区的近海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在沿海地区的夏秋季节,常因食用大量被此菌污染的海产品,如海产鱼、虾、蟹、贝等引起暴发性食物中毒。在非沿海地区,食用此菌污染的腌菜、腌鱼、腌肉、禽、蛋类,以及咸菜或凉拌菜等,也常发生中毒事件。

副溶血性弧菌可产生耐热性溶血毒素,使人的肠黏膜溃烂,红细胞破碎、溶解。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最早在日本和我国报道,也是我国沿海地区夏秋季节最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原因菌。引起的中毒大多为副溶血性弧菌侵入人体肠道及其所产生的耐热性溶血毒素对肠道共同作用的结果。属于混合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一般为6~10小时,最短者1小时,长者可达24~48小时。中毒反应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阵发性绞痛,继而腹泻。腹泻物为水样或糊样,约有15%患者出现洗肉水样便,少数患者出现黏液或黏液血样便,部分患者有里急后重感觉,同时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温一般在37.5~39.5℃,回盲部有明显的压痛,病程2~4天。重者因脱水、皮肤干燥及血压下降而休克。少数病人有意识不清、痉挛、面色苍白或发绀等现象。若抢救不及时,可因虚脱而死亡。

耐热性溶血毒素除有溶血作用外,还有细胞毒、心脏毒、肝脏毒等作用。从该菌培养物的滤液中还可分离出不耐热的溶血毒素和肠毒素等有害物质。

产气荚膜梭菌有何毒害作用

产气荚膜梭菌也叫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为革兰阳性直杆菌,为厌氧性细菌。产气荚膜梭菌分为A、B、C、D、E等5型,均可产生外毒素。在自然环境分离的菌株有80%以上是A型的。

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在土壤、污水、垃圾、家畜、昆虫及人的粪便中,都可检出此菌。也可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健康人肠道带菌率低者为2%~5%,高者可达15%~25%。产气荚膜梭菌中毒患者的平均检出率为83.2%。动物的带菌率因其种类不同而异,为10%~40%左右。土壤和污水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检出率为3%~10%。环境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来源:一是人及动物的健康带菌者,通过昆虫或与食品接触而使食品污染;二是土壤中的产气荚膜梭菌亦可污染食品,畜、禽在屠宰过程中也会被产气荚膜梭菌污染。

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食物中毒,是由于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肠毒素所致。当产气荚膜梭菌在被污染的食品上大量繁殖,大量的活菌随同食品被食入后,在小肠内可形成芽孢,同时产生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引起中毒的食品在色、香、味等感官性状上常无明显变化,即无腐败变质现象。

产气荚膜梭菌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10~20小时,短者3~5小时,长者可达24小时。对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每日数次至10余次,多为稀便和水样便,偶混有黏液或血液,粪便有腐臭气味,并有大量气体产生。1%~2%病人有微热,体温不超过38℃。重症者虚脱、痉挛、意识障碍以及肠出血、坏死等。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表现一般较轻,病程较短,患者多在1~2天内恢复健康,发病率50%~60%,死亡率很低。C型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状较重,呈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症状,病死率可达40%。

志贺菌有何毒害作用

志贺菌属通称痢疾杆菌,革兰阴性杆菌。志贺菌在外界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弱,阳光下30分钟可被杀死。志贺菌可产生三类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和神经毒素。

志贺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通过水、昆虫、鼠类、粪便、饮食行业的从业人员患有痢疾或其带菌者、不洁食品原料和食品加工工具污染土壤、水体和食品。志贺菌能够在冷盘荤菜、凉拌菜、奶等熟食品上迅速大量繁殖。在生食品中,主要被抵抗力较强的宋内志贺菌污染。志贺菌对饮水和食品的污染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多发生在7~10月夏秋季节。

志贺菌能引起人和动物腹泻。志贺菌属中,以宋内志贺菌和福氏志贺菌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强。因此,志贺菌食物中毒主要是宋内志贺菌所引起的,其次是福氏志贺菌。冷盘食品被志贺菌污染后,存放在较高的温度下,经过较长时间,志贺菌大量繁殖,并产生细胞毒素、肠毒素和神经毒素,食后可引起中毒。

细胞毒素可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使肠道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并在局部形成溃疡。由于上皮细胞溃疡脱落,形成血性、脓性的排泄物,即黏液血便,这是志贺菌对人体产生的主要危害。肠毒素的作用与霍乱毒素及大肠埃希菌肠毒素的作用相似,使肠道液体分泌增加,形成腹泻。神经毒素仅在小鼠实验中证明,对于人类痢疾不起主要作用。志贺菌进入人体后,在其毒素的作用下,可侵袭肠道上皮细胞。

志贺菌食物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10~20小时。突然出现剧烈的腹痛、呕吐、频繁的腹泻;初期部分或全部水样便,以后在便中混有血液和黏液,有里急后重、恶寒、发热等症状,体温高者可达40℃以上,有的病人出现痉挛。在病后1~2天内,可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志贺菌,检出率高。

空肠弯曲菌有何毒害作用

弯曲菌属分类上归于螺旋菌科,空肠弯曲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我国常见的空肠弯曲菌血清型为36型、4型、9型、2型、1型等。空肠弯曲菌广泛分布于动物体内,是一种重要的肠道致病菌。动物是空肠弯曲菌的主要储存宿主。通过动物粪便对水源的污染或人和动物的直接接触,可以使蔬菜、果实、牛奶及各类熟食品被空肠弯曲菌污染。多发生在5~10月,尤以夏季更多。

发展中国家空肠弯曲菌是人类急性肠炎的主要致病菌,尤其是儿童。当食用空肠弯曲菌污染的食品后,可发生中毒事故,主要危害部位是消化道。潜伏期一般为3~5天。突然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腹痛可呈绞痛,腹泻一般为水样便或黏液便,重病者可排恶臭、血样或脓样便。小儿患者血便可达60%~90%,甚至被误诊为肠套叠。头痛、肌肉酸痛、发热,体温可达38~40℃,特别是当有菌血症时出现高热。少数病例出现败血症、腹膜炎或急性胆囊炎,重者可导致死亡。

结核杆菌有何毒害作用

结核杆菌也叫结核杆菌分枝枝菌,属于分枝杆菌属,一类细长略弯的杆菌。一般不易着色,但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脱色,故又称抗酸杆菌。

结核杆菌的致病作用可能与细菌在组织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的炎症反应、菌体成分的毒害作用以及机体对某些菌体成分产生的超敏反应有关。结核杆菌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的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进入机体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的结核病。以肺结核最为常见。原发感染多发生于儿童,是首次感染结核杆菌后引起的病变。当结核杆菌侵入肺泡,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于菌体成分硫酸脑苷酯能抵抗孢内细胞裂解,释放出的结核杆菌再被吞噬而重复上述过程,引起渗出性炎性病灶,称为原发灶。原发灶好发于胸膜下通气较好的部位,一般多见于肺上叶下部和肺下叶上部。原发灶内的结核杆菌可经淋巴管扩散到肺门淋巴结,引起肺门淋巴结肿大。

继发感染多发生于成年人,感染多由原发病灶中潜伏的结核杆菌引起。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残存的结核杆菌再度大量繁殖而发病。也可由外界的结核杆菌再次侵入而发病。感染的特点是病灶局限,一般不累及邻近淋巴结,但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和形成空洞。

破伤风梭菌有何毒害作用

破伤风梭菌的菌体细长,有周身鞭毛,无荚膜,革兰染色阳性。芽孢为圆形,直径大于菌体宽度,位于菌体顶端,使之呈鼓槌状,为破伤风梭菌的典型特征。破伤风梭菌的芽孢对环境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耐煮沸1小时,在5%石炭酸中可存活10~15小时,高压蒸汽灭菌121℃,15分钟可灭活。

破伤风梭菌是引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在土壤、人和动物的肠道中,以芽孢形式长期存在。当创伤或分娩伤口被污染时,该菌即可通过伤口进入机体,在特定条件下出芽并生长繁殖,释放大量的外毒素,可引起机体出现痉挛、抽搐,常因窒息或呼吸衰竭而死亡。破伤风梭菌是对人类健康及生命有严重威胁的病原菌,不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日常生产劳动过程中出现创伤时,均有可能发生破伤风,如不及时处理,发病后死亡率极高。

破伤风梭菌在生长过程中可产生外毒素,主要是破伤风痉挛毒素和破伤风溶血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为蛋白质,易被肠道内的蛋白酶所破坏,故口服不致病。破伤风痉挛毒素对神经组织有较强的亲和性。痉挛毒素的毒性一般非常强,仅次于肉毒毒素。

破伤风梭菌是一种非侵蚀性细菌。通常破伤风梭菌的芽孢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不引起致病。只有当机体出现深部的伤口,并伴有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同时感染,或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而造成局部缺血、缺氧时,破伤风梭菌芽孢出芽并繁殖。但细菌只在局部繁殖,不侵犯其他部位,而是通过产生的破伤风痉挛毒素逆向运输或进入血液、淋巴液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与脑和脑干中的神经节苷脂结合,封闭抑制性突触。

破伤风痉挛毒素可选择性地阻断大量神经细胞中抑制性递质的释放,使得机体各部位的曲肌和伸肌及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同时兴奋,导致全身肌肉强烈收缩,痉挛强直,而出现破伤风特有的苦笑面容和角弓反张的临床症状。

破伤风最常见于手足或腿部的刺伤、划伤、工伤,车祸引起的大面积创伤,大面积烧伤,还可发生于某些外科手术,流产和分娩等。潜伏期2~56天,多数在14天内出现症状。潜伏期短者说明症状严重,越短则病死率越高。最初临床表现是面部及躯干部肌肉出现疼痛僵硬,张口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出现面部肌肉持续收缩而出现“苦笑面容”,全身肌肉的强直和痉挛呈现角弓反张。最后累及呼吸肌而发生呼吸急促,窒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