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 ”是我国的一句古训,出自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之口。当时的齐恒公,七八十岁了还在坚持学习,他的臣子问他,为什么还在学习,他说 “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知识迅速更新,学习永无止境,所以人要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而且不管你学什么,都能从中学到知识,得到快乐。学校里的学习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活到老,学到老 ”也就是终身学习,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现代职场中,每个员工都不是完美的员工,而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学习,坚持学习,这样才能和企业的节奏永远保持一致。
为了利用业余时间进修电脑课程,沃德参加了洛杉矶就业服务站电脑研习班。那天举行结业典礼,站长的训词有一段勉励同学的话,让沃德觉得深具意义:每个月最少要看一本书;每个季度最少要进修一次;每年最少要旅行一次;要培养一个正当的休闲活动;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喜悦的心;每个人心中要有爱,要懂得回馈社会。
每季最少要进修一次,给沃德感触良多。社会的竞争是场马拉松比赛,别人在飞奔,自己怎么能停?所以, “再教育”是十分迫切需要的。青年人更应该把自己的精力与心思,放在收集、学习与研究那些以后的人生旅程上自己需要的知识、学问与技能上,这就需 “再教育”。
如何使自己成为人才呢?这不是说说或想想就能达成的,必须 “教育”。所谓 “再教育而使自己成为人才”,其定义可能有很多,从经济层面看,人才就是特别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简单地说,社会需要两种以上知识相叠相补充的人。例如,机械工业很有发展前途,但是现在在机械工业里,已大量介入电脑应用,机器配上电脑则可成为附加价值甚高的产品,因此其需要的人才是既懂机械又懂电脑的人才,你若二者兼具,就是他们需要的人才,你的机会就比只懂机械或电脑的人多。
上面这种知识重叠的例子,在现今社会里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美国一般制造业的大公司里,要想升任总裁或副总裁等重要职位,必须既懂该公司产品制造的工业,又要懂得企业管理,只有这种人才能将公司经营管理得好,否则你即使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一名优秀工程师而已,你最多做到工厂厂长,却很难当上总裁。因此,在美国很多公司的工程师都跑到学校再去念一个企管硕士,如此努力地再教育自己,则会被公司视为人才,而有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彼得 ·扎克说:“在人生的这场游戏中,你应当保持生活和学习的热情,不断地吸取能够使自己继续成长的东西来充实你的头脑。”显然,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
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遽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 1-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 7-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 10年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 25%。因此,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地的必要选择。美国人认为: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要懂得学习,就会获得足够的知识。于是,企业与公司里的上班族已成为学习市场上成长最快的人群。 1992年,全美企业员工中仅接受企业正式拨款学习的人数就增加了 400万,平均每人每年可以享有 31.5小时的学习课程,因此全美企业员工的总学习时间增加了 1.26亿小时,相当于 25万名全日制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换句话说,大约要建好几十所和哈佛大学规模相当的新大学,才能满足企业员工的学习需要。目前,美国已有 26家知名企业成立了自己的大学,学习的效益也日趋明显。在摩托罗拉,每花 1美元投资在学习上,就可以连续三年提高 30美元的生产力。“用学习创造利润 ”———这已被管理
学界和企业界公认为当今和未来 “赢”的策略。
瓦尔特 ·司各脱爵士曾说:“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精华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给自己的东西。”已故的爵士本杰明 ·布隆迪先生曾愉快地回忆起这句名言。他过去常常庆幸自己曾经进行过系统的自学,而这一名言其实适用于每一个在文、理科或艺术领域内的成就卓著者。学校里获取的教育仅仅是一个开端,其价值主要在于训练思维并使其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一般说来,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远不如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坚韧所得的知识深刻久远。靠劳动得来的知识将成为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财富。它更为活泼生动,持久不衰,永驻心田,而这恰恰是仅靠被动接受别人的教诲所无法企及的。这种自学方式不仅需要才能,更能培养才能。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助于探求其他问题的答案;而这样,知识也就转化成为才能。无需设备,无需书本,无需老师,也无需按部就班地学习,自己积极的努力就是唯一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项目层出不穷,就业能力的要求随着技术进步的加速也在不断变化着。标准的提高,使得技术发展的要求与人们实际工作能力之间出现了差距,由此产生了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一方面失业在增加,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就业者;一方面争抢人才的大战异常激烈,另一方面又有大批在岗者被迫离开岗位。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企业对劳动力不再只是数量需求,更重要的是对其质量有了新的标准和需求。强化知识更新,树立 “终身受教育 ”的观念已成为时代的呼唤。
优秀的员工不但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德才兼备。现代社会的企业,除了对员工的才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外,也越来越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