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道德智能决定人生成败”?为什么要给大家讲这样一个问题?这个跟前面讲的内容是有联系的。在儿童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在早期教育当中,有很多人生的规则和习惯需要养成,如果忽略了这些,就会出现大的麻烦。像我们前面讲的案例,北大的高材生为什么投毒伤害别人,最后被判了11年,跟他小时候同伴关系没有建立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和别人相处,就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发现,表面上看是在成人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实际上在他的幼年时期就埋下了祸根,这就是李玫瑾教授说的那个观点,叫做“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但是行为问题表现为滞后性”。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早期教育中道德智能的培养。那么道德智能的培养指什么呢?
韩国的前教育部长文龙鳞,现在是首尔大学的教授,专门研究儿童的道德智能,他甚至认为孩子要在10岁之前完成基本的道德智能的培养。他对道德智能划分得非常具体。包括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爱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等等。他认为,道德智能是一个孩子在10岁之前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最需要学习的本领。
我看了文龙鳞教授的著作,很有感触,曾经在我的博客上,也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过有关的文章,提出道德智能低下的孩子难以生存。
大家是不是发现有的孩子会很难带。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有的妈妈带着孩子去商店,常被孩子给折磨得狼狈不堪,孩子指着什么都要,他可不管价格,“这个我要”,“这个我喜欢”。你要说这个不行太贵了,或者这个咱家有不要再买了,“我不管,我就要这一个”,他妈怎么说也不行,躺地上打滚了。那么多人,孩子不管不顾在那打滚。妈妈说,起来起来别闹了,真丢人快起来,你再闹我走了。妈妈走开两步,边走边回头看,孩子根本不管,躺在那儿哭,妈妈就忍不了了,又不能真丢下他不管。“起来起来,走走走,给你买,真讨厌。”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讨厌。
这样的妈妈一定是乱套的妈妈,而且后面的麻烦就大了,因为是家长被孩子给治住了。今后他就知道了,这就是绝招了,你真要不给我买我就打滚,我就撒泼,我甚至打你,乱闹,反正我知道你丢不起那人。
文龙鳞这个教授特别逗。因为他是个知名教授,他的一个女学生说文教授我去看看你,跟你吃顿饭行不行啊?文教授说行啊,学生请吃个饭没问题啊。那个女学生就带着她的孩子一起来请这个教授吃饭,结果吃饭时发现她的那个孩子毛病可真多,“不要这个”,“不要那个”,“我可不要这个”,“我不吃这个我非得要吃什么什么”,光闹腾。那个妈妈就说了,真抱歉,真不好意思,我的孩子就是这个毛病,一定要吃符合他口味的东西,否则就不吃。反正整个晚上这位妈妈光折腾这个孩子了,跟教授也说不上几句话,因为都顾不上了。
最后文教授说这个饭咱们别吃了吧。这位妈妈说,真抱歉,真抱歉,我这个孩子就是这样,是不是别人的孩子也都这样?那教授说绝对不是这样。
那问题出在哪儿呢?大家注意了,这就需要谈到道德智能培养的一些技巧了。按照道德智能的培养,孩子在两岁以前,父母要对孩子有无条件的爱。两岁以前的孩子哭了就可以抱,饿了就可以喂,跟他经常目光对视,特别是吃奶的时候跟妈妈目光对视非常温暖,让孩子充满了幸福感。因为两岁之前的安全感、归属感的建立是他一生幸福的基础,这是无条件的爱。
但是大家千万要注意,两岁到五岁,父母特别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会对孩子说不,敢于说不,坚定地说不,这是很关键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两岁到五岁是孩子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大约是三岁的时候,孩子大概能说出一千个单词,四岁的时候能说一千五,语言发展非常快。我们中心的司机焦师傅就说,有一天他媳妇买了件新衣服左试右试,还问她婆婆:“妈,你看我这衣服好看不好看啊,可不可以?”没想到她那个刚两岁的孩子冒出来一句“我看可以”。把他媳妇给吓了一跳,小孩子以前从来不会说这种话,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飞猛进地会用各种词了。
由于孩子语言发展得很快,这个时候你告诉他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什么好什么不好,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比较容易在头脑中建立起规则和秩序,他知道什么不能做。
因为五岁以前的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很低,所以父母的重大责任就是跟孩子说不。比方说,打人可以吗?不可以。骂人呢?不可以。睡觉前吃东西可以吗?不可以。慢慢地他就适应了,即使这个时候他哭,也只是哀而不伤,小孩子容易改变。
那位一进商场就被孩子给治住了的很狼狈的妈妈,就是在这个阶段没有确立起来一定的规则。对孩子说不,实际上至少要坚持到十岁,这个时候要一直坚持。
我们可能都觉得美国人好像是很少管孩子,其实美国人特别会惩罚孩子。洛杉矶有一位教授写了本书叫《别闹了,孩子》,作家出版社请我给这本书写个序言。我一看,这里面写的都是怎么样惩戒孩子。
比方说跟孩子说今天咱们出去买东西,你今天只能买两个美金的东西,两个美金之内你想买什么都可以,超过了绝对不能买,你要买我们就派人把你送回家下次不带你去了。
再比如今天朋友请去做客,会叮嘱小孩不许点菜,上什么菜吃什么菜,你要随便要东西吃或者说不好吃,瞎闹,我们就派人把你送回家下次不带你去。发现没有?美国人是在出门之前先把规则定好,然后就这么执行。比如是夫妻俩去做客,如果孩子真闹起来了,其中一个人就把孩子带回去,绝对是很严格地遵守先前定的规则。
如果两个小孩打架怎么办?就会把小孩强行分离,然后到沙发上坐着,五岁的孩子坐五分钟,六岁的孩子坐六分钟,坐着不许动。这就是惩罚了。而且这么做对孩子没有伤害,特别注意,不要把他关小黑屋去,这样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是很可怕的,就坐着不许动就可以了。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只要敢于这么做,坚持这么做,这孩子从小就调教好了,实际上就养成了好习惯。就像孔老夫子说的那句话叫“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他的天性一样自然。你发现有的孩子就很乖很礼貌,说话很友善,也很守规则,这孩子其实不是天生就这样的,一定是调教出来的。当然你说天生有没有作用啊,也有,儿童的成长有三大因素,第一是遗传,第二是环境,第三是教育,这是肯定的。每一个人的基因都会起着很大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遗传因素占50%以上。
有人找我说,孙教授,我的孩子性格非常急躁,毛毛躁躁的,我真不喜欢,他怎么能这样呢?我就问她,你和你的先生有谁是性格急躁的吗?她说我老公就这样,我说那不就明白了嘛。人的有些毛病有些特点是会遗传的,所以说,实际上你找一个什么样的爱人就意味着你可能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一点上就不要那么抱怨了。
那妈妈说,那怎么办啊?都已经这样了,生米都煮成熟饭了,都到今天了也不好退货啊!我说对,你说得很对,人的气质是很难改变的,但是性格是可以后天改变的。性子急、性子慢,这些都没有问题,都很正常。但是要改善的是性格。比如说,不管再急,但有话得好好说,得耐心听别人讲话,要有礼貌,这些品德是可以后天慢慢形成的。因为性格除了遗传、环境的作用外,还有教育的作用。
简而言之,零到一岁要无条件地爱,二岁到五岁要敢于说不,五岁到十岁要进行品德教育,要继续说不。注意,十岁以后的孩子,教育的最重要原则是尊重。为什么呢?十岁到二十岁是国际上公认的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特点是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分析看,会发现人在十岁以前是崇拜父母的年龄,十岁到二十岁是轻视父母的年龄,那么二十岁到三十岁是对父母有所理解的年龄,三十岁到四十岁是对父母有所爱的年龄,人大概到四十岁以后才会深深地理解父母,并且爱自己的父母,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为什么说十岁以前是儿童教育的黄金时期,因为那个时候父母的权威性是最高的。十岁以后要特别尊重、理解孩子。为什么好多孩子青春期会出问题呢?因为父母特别是母亲,经常性地意识不到孩子的变化,她还按照管小孩子的方法管教十岁后的孩子,所以面临麻烦是很正常的事了。
文龙鳞教授曾预言,十年后,孩子必须具备五种基本能力,如共鸣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分辨力、爱、责任感。那么,现在该怎么培养孩子的优良道德品质呢?他建议掌握道德开发方法一定要知道道德发展阶段,并提出以下要点:
零~一岁——培养道德只需要无条件的爱。对刚出生的婴儿进行道德教育是不可能的。但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会让孩子感到安全,这是孩子积极感受世界的基础。比如,爱打架的孩子,往往是妈妈不在身边,或与家人分开生活的孩子,他们常常打架是因为缺乏安全感。给父母的具体建议是:孩子一哭,马上放下所有事情跑过去;绝对不要对孩子喊叫;慢慢培养孩子的耐心;耐心等待孩子做出反应;尽可能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二~四岁——就算孩子听不懂,也要向他们说“不”。二~四岁是学习说话的阶段。二岁可以说300多个单词,三岁可以说1000多个单词,四岁可以说1500个以上的单词。孩子能够听懂说话,说明他开始能够理解语言规则。给父母的具体建议是:要坚决地对孩子说“不行”;给孩子说明不行的理由;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因为模仿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
五~七岁——这个阶段父母的话就是“宪法”。五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急剧增长,什么事情都想按自己的意愿来做,此时的道德教育尤为重要,要教给孩子道德价值观——这是孩子将来道德形态的决定性因素。给父母的具体建议是:通过影视、戏剧或书中的故事情节让孩子间接拥有判断是非好坏的经验;不要为孩子顶嘴而生气;教会孩子区分“我的”、“别人的”概念,尽可能学会分享;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八~十岁——制作一个适合孩子的“道德教材”。孩子上学后,一半以上时间都是与父母分开的,同伴关系对他的道德智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时孩子的是非标准依然经常混乱。给父母的具体建议是:再次对孩子说“不”并耐心分析引导;及时进行性教育;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十岁以后——应该始终尊重孩子。
有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曾给我写过信,那女孩说孙老师我知道我妈妈很爱我,但是爱得我都想去死,因为她爱得我一点自由都没有了,我梳什么发型穿什么衣服背什么书包别什么发卡都是我妈说了算。
这个妈妈就有点过分了,对青春期的孩子要抓大放小,应该给孩子越来越多的自由空间。但给出空间的前提是在早期教育时首先把习惯培养好,把规则定好,这很重要。
举个例子,要是孩子十岁以前就养成了爱吃大肥肉,爱吃肯德基,爱吃麦当劳,光喝可乐雪碧不喝水的习惯,让他十岁生日一过就改,可能吗?那太难改了。而实际上人的口味就是在十岁以前养成的。
我有一次去河南讲课,碰到一个七岁的小孩子,真是特别可爱。我们在洛阳吃饭,那孩子正捡了个丸子放嘴里准备吃,陪我们一起吃饭的一个朋友知道那个小孩子很注意饮食健康,就告诉他,丸子是油炸过的,是垃圾食品。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孩子的动作——立马瞪大眼睛,马上就吐出来了不吃了。因为他已经确定一个观念——不吃垃圾食品,所以别人一说这是垃圾食品,炸的丸子就是垃圾食品,他马上就吐出来了。
所以小孩这个年龄段对是非很敏感。他觉得这不能吃就不吃了,以后也不会再去尝试。成年之后已经形成的习惯那就很难改了,比如我们知道哪些东西不健康,但心里一般会想,不健康那就少吃一点,也没关系。成人一般很容易宽容自己。后面我们还会专门讲习惯的养成,这里就不再多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