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结束恰恰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王传福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仍然充满梦想和激情:“现在电动汽车时代已经来临,而引领世界汽车市场的,不是美国人,也不是德国人,而是中国人!”他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着他所宣称的“2025年成为世界汽车行业龙头”并非痴人说梦。
2009年9月28日,“2009胡润百富榜”在海南公布了百富榜上的冠军和亚军。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次夺得榜单冠军的是去年排名103位的比亚迪总裁王传福,他以350亿元的身价位列2009胡润内地百富榜首位。随后,在2009年11月发布的《福布斯》亚洲版2009年中国富豪榜上,王传福同样被列为中国大陆首富。
成为首富后的王传福并没有在公开场合谈论过他的感受以及他对于财富的态度,他这种“无语”的方式似乎在挑战人们对于财富的狂热。“我对财富没有什么兴趣,我更在意的是比亚迪能否改变世界汽车史。”曾经在公开场合叫嚣“没有对手,真无聊”的王传福当然有这样的霸气。
尽管各式各样的富豪榜排名已经被人们娱乐化,也尽管王传福的身价远不及2008年的首富黄光裕(430亿元)以及2007年的首富杨惠妍(1300亿元)。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关注到了低调的王传福和他一手打造的电池帝国比亚迪。并且,王传福的创富故事显然比已经锒铛入狱的黄光裕以及富二代杨惠妍的财富故事更生动、更丰富以及更激励人心。
金融危机中,中国制造受到严峻挑战,昔日制造王国的称号在此时成为了负担。在后危机时代,人们思索着中国制造业的出路。而同处制造业的比亚迪却没有遭受金融危机的震荡,甚至逆势上扬。2008年10月,比亚迪汽车销量达到15343辆,销售量甚至超过了捷达,成为当月单车销售冠军。显然,此时比亚迪是中国制造业的成功样本。
另外,王传福的个人经历也极具励志性和传奇性。
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十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初中毕业时,母亲又突然去世。此时,王传福与哥哥王传方相依为命,家里唯一的遗产就是四间茅草屋。哥哥王传方成为了王传福的依靠,即便家里再苦,哥哥也要资助王传福上学读书。
懂事且早熟的王传福没有辜负哥哥的期望,1983年,王传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物理化学系。进入大学后,王传福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是更加勤奋与刻苦。1987年7月,21岁的王传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同年,考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攻读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王传福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其专业领域电池的研究中。1990年,研究生毕业后,王传福留在该院301室工作。工作两年后,年仅26岁的王传福就被破格提拔为研究院301室的副主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
但是,王传福并没有就此满足。1995年,王传福毅然辞职下海,用借来的250万元,在深圳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王传福“不知好歹”的结果。可是,王传福却认为,这才是自己追逐梦想的开始。在面对人们如雪片般飞来的质疑时,他用肯定的口气说:“我是研究电池的,我相信自己能做好,相信电池行业的潜力。”
公司刚成立时,员工只有20人,他们在一家废弃的工厂里上班。像珠海很多小企业一样,比亚迪最初也只能给国外厂商做OEM贴牌。但是,从比亚迪英文名字BYD(Build your dreams译为“成就你的梦想”)中,我们大抵可以窥测出王传福与那些小老板的不同——王传福是一个有梦想的人。
同时,王传福还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喜欢穿夹克衫,因为这样方便他在车间里钻来钻去。尽管已经成为中国大陆首富,但是他仍然喜欢和员工一起在大食堂排队吃五块钱一份的大锅饭。他出差也从来不坐头等舱,这让他看上去和比亚迪的普通工程师没有什么区别。也许,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成就了他的梦想。
2003年,仅仅经过了八年时间,比亚迪就成为了仅次于日本三洋的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王传福成为当之无愧的“电池大王”。这一年王传福以3.28亿美元的身价登上《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百富榜”,位列13位。同年11月,王传福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亚洲之星”。在电池领域拥有绝对优势后,王传福说:“没有对手,好无聊。”
于是,2003年,通过并购秦川汽车,比亚迪进入汽车制造领域。事实上,当时公司很多人都反对比亚迪进入自身并不熟悉的领域,甚至有高层在公司会议上拍桌子反对,还有人在背后说他一定是疯了。可是,王传福在面对这样的局面时,却淡然而不容置疑地说,获得成功“最关键的是要有冒险精神”。
于是,坦然承认“对汽车一点儿也不懂”又狂妄地说“汽车不过是一堆钢铁”的王传福带领比亚迪进入了汽车行业。
2005年4月,第一辆比亚迪F3下线,比亚迪拥有50项自主知识产权。自面市后,比亚迪F3销量一路飙升,仅仅用了20个月,就突破了10万辆,成为最快突破10万辆的自主品牌汽车。随后,F3R、F6、F0相继推出。2008年,比亚迪汽车销量达到20万辆,而且,比亚迪F3还夺得了由19家媒体评选的“最具性价比车型”大奖。
凭借比亚迪F3,王传福从“电池大王”转身成为了“造车狂人”。
不仅如此,王传福还把电池领域的优势延展到了汽车上,俨然要像当年的史蒂夫·乔布斯一样成为汽车领域的颠覆者。当年,乔布斯凭借皮克斯所掌控的电脑动画技术,成为了迪斯尼以及传统动画电影的掘墓人,从而引领了一个动画电影的新时代。此时,王传福也要让比亚迪引领一个汽车新时代。
2009年6月1日,通用汽车向美国曼哈顿破产法院提交破产保护书面申请。曾经不可一世的“世界第一汽车巨人”就这样倒下了,尽管拥有百年历史,终究没有摆脱破产重组的尴尬宿命。对于美国人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家汽车公司的破产,而是一代人汽车工业帝国梦想的崩塌,就像美国《国际日报》所评论的:“通用汽车公司破产是一个时代迟到的结束。”
一个时代的结束恰恰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谁又会成为赢家?王传福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仍然充满梦想和激情:“现在电动汽车时代已经来临,而引领世界汽车市场的,不是美国人,也不是德国人,而是中国人!”于是,他带领比亚迪进入新能源车研发领域,相继研发了混合动力车F3D M和纯电动车E6.他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着他所宣称的“2025年成为世界汽车行业龙头”并非痴人说梦。
巴菲特看中王传福之“技术 资本”创富
王传福不仅演绎了一个“技术创富”的成功样本,更为重要的是,王传福知道怎么用别人的钱为自己的梦想买单。很多人或许都无法想象“技术 资本”这种商业模式所能带来的商业价值。当有一种新技术产生时,必然是资本市场推动其更快实现商业价值。比如互联网技术兴起后,微软、苹果、甲骨文等无不是利用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但是,中国企业家从本质上讲更有一种实业情结,所以他们更想做的是实业家,而不是资本家。他们相信激情、技术、勤奋等要素可以使自己的梦想成真,而往往忽视了资本的重要作用。
曾经,史玉柱就是这样的企业家。众所周知,史玉柱曾在上世纪末上演了一个中国企业失败的经典案例。在珠海巨人时期,史玉柱最大的骄傲之一就是他的巨人集团没有向银行借贷过一分钱。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窥测出,那时,史玉柱大抵对投资者或者资本家多少有些轻视,他的梦想或许就是成为一个实业家,靠自己的努力、知识与激情成就自己的事业。
可是,在巨人大厦因为区区的1000万元而轰然倒塌时,史玉柱或许才意识到,实现梦想的方式其实有很多种,当然可以靠一己之力,也当然可以通过利用别人的资本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想通了这些后,史玉柱开启了属于他的资本时代。之后,他投资了银行,把一手做大的脑白金以近12亿的天价卖给了四通电子,带领征途网络成功上市,融资10.44亿美元,全球前十大投资机构中有八家投资巨人网络。史玉柱圈钱32.5亿美元。
当然,史玉柱用圈来的钱可以继续做大做强巨人集团,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从而让自己的梦想更快实现。史玉柱用“血”的代价找到了“资本 实业”模式。
与史玉柱相比,从一开始,王传福就明白资本对于他实现梦想的重要意义。所以,早在2002年夏天,王传福就带领比亚迪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融资16亿港元。王传福用资本市场得来的钱,可以继续加强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优势地位。当然,这些钱也使比亚迪有了进入汽车行业的资本。
尽管王传福在2002年上演了一次激情绽放的创富神话,但是,这显然不是王传福故事的高潮部分,充其量也就是个小高潮。2008年,王传福在资本市场上又上演了一次令人称绝的资本神话。